9•11十周年:美国国家团结的丧失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zxjzxjzxjzxjzx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9月11日以来,战争和对恐怖主义的恐惧给美国公众的情绪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马里兰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本文作者Shibley Telhami和世界民研计划总监Steven Kull共同进行的一份民调中,多数美国人表示,美国对世界各地的影响力已经下降,美国已为应付恐怖袭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美国公众希望看到美国完全从伊拉克撤军(即使伊拉克政府要求美军留下),并希望在阿富汗减少驻军。
  “9•11”结束了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那段“美好岁月”:它冲垮了美国人的自信感,把一种瞬时到来的脆弱感和无助感灌输给了美国公众。入侵阿富汗,使喀布尔的塔利班政权相对快速的垮台所展现的必胜信念,很大程度上重振了美国公众的信心。虽然美国人继续感到易受恐怖主义的伤害,但那种充满无助感和虚弱感的公众情绪很快就被B - 52轰炸机轰炸托拉博拉(本•拉登最早的藏身之所)所取代,苏联在几年之内未能做到的事情美国却在短短几天中就完成了。而这种高涨的公众情绪继续在“震慑行动”轰炸巴格达期间,在布什的“使命完成”讲话中达到高潮。
  然而接下来发生在伊拉克的无政府状态,日益上升的美军伤亡人数,血腥的自杀式恐怖主义,异乎寻常的宗派暴力等状况,很快就揭示不仅任务远未完成,而且暴露出美国军事实力的局限。即便杀死本•拉登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这次行动值得庆祝,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用了10年才找到其最想抓捕的恐怖分子,且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和支出(最后居然发现拉登躲在被美国推定为盟友的巴基斯坦军队的鼻子之下)。因此,在最新民调中,虽然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杀死本•拉登已略微削弱了“基地”组织,但大多数人不相信该组织遭到了显著打击。大多数美国人感到美国不仅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上耗资巨大,在打造反恐联盟上也投资过头。
  如果说“9•11”曾在悲剧发生之后的数月里把美国人凝聚到一起,那么“9•11”所带来的牺牲品之一就是国家团结的丧失。几乎在所有问题上,不论是意见还是事实,共和党人、民主党人和独立党派人士的态度,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总体而言,美国公众的情绪所呈现的结果是变得越来越孤立——不愿介入国际事务,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不愿在国外冲突中偏袒某一方。这体现在美国公众对待阿拉伯起义的态度上。绝大多数接受民调的美国人完全不希望美国偏袒其中的某一方,这或许反映出民众担心这种偏袒举动会导致美国做出军事干预,或至少导致美国对所偏袒一方进行更多的投资。
  在過去十年中,美国公众对待伊斯兰和穆斯林的态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引人注目的是,“9•11”刚发生之后,多数美国人对伊斯兰教持有正面看法。但最新民调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伊斯兰教持有负面看法。不过多数的受访者仍认为,“9•11”恐怖袭击并不代表主流伊斯兰教的意图;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伊斯兰教和西方之间的冲突,更多是受到政治而非文化因素的驱动;大多数人都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心:找到伊斯兰和西方之间的共同点是可能的。且美国公众对待穆斯林民众的态度是相对温和的,较多数(接近一半)都对穆斯林表达了正面的看法。
其他文献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在经历了几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之后,已日渐归于沉寂。这固然与之后中国政经形势和学术资源的变化所导致的进一步思想分化有关。但也必须承认,当时双方的思想论争本身亦存在问题,致使一些重要的论题没有得到充分展开。例如争论双方过于注重主义之争而非问题之争,即使讨论具体的问题,也流露出重思想轻学术的倾向。此外,双方的立场也往往被化约式的处理。自由主义与新左派
期刊
英国骚乱发生至今已有半年多时间,世界已经将目光转向惊心动魄的欧债危机。但英国骚乱仍是我们值得回顾的一课。 从英国知识界的各种分析评论中,我们不难看到,持左翼立场的人士倾向于结构性分析,大都认为个体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处境的左右,而保守派则更多从个体责任和道德层面进行谴责。不过正如英国工党领导人米利班德(Ed Miliband)2011年8月11日在英国议会所言:“解释不等于开脱。”即便是那些
期刊
[编者按]关于欧洲危机的讨论,本刊虽已登载过一组封面文章,但由于危机依旧在蔓延,目前为止还没有恢复的迹象,所以仍值得关注。另一方面,一直以来的讨论,都缺乏深入欧洲内部的视角,为此,我们特组织这三篇文章,来推动这一讨论的深化。福利国家被看成是此次危机的主要罪魁之一。但在英国欧洲史学家萨松看来,这一政策恰恰是欧洲有别于美国的自立之基。与他不同,在另一位欧洲问题专家托雷夫兰卡看来,欧洲的分裂已是板上钉钉
期刊
西方陷入了焦虑。这种焦虑既来自对反恐战争漫无尽头的不满,也来自对非西方国家迅速崛起的担忧。去年美国信用评级下调,欧洲债务危机加剧,而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据高盛公司预测,2027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尽管前者的人均收入仍低于后者。与美国以前的竞争对手相较,中国不同于属于西方阵营的德国,迥异于增长缓慢的苏联,也不像后劲乏力的日本。自从取得全球霸权,西方世界还是首次遭遇来自
期刊
楼宇烈先生是中国哲学方面的大家。我向来高傲地婉辞替别人的书作序,但是楼先生的大作要在韩国推出而托我写序时,我无法拒绝,理由很简单,因为我很早就受惠于楼先生。 从幼年在学习之路打开眼界之际,我就是向西洋学问迈进的人。我学了西洋科学的生物学,西洋的神学,以及西洋的哲学。但后来发生了一个事件让我的学习之路急转弯,那就是与《老子道德经》这本书的邂逅。现在对这种书的禁忌氛围虽已完全不能察觉,但在我读大学的1
期刊
由于欧元前景不明以及阿拉伯世界突然爆发的政治剧变,欧洲领导人均将民意调查和选举过程作为其治理的基础,并千方百计想要保住权力,即便这样做会毁灭投入如此多时间、做出如此大牺牲方得以建成的欧盟也在所不惜。 丹麦以控制犯罪这种民粹主义的借口,再次提出了边境控制措施。藉由这一措施,丹麦这个曾经在民主、宽容和社会正义方面堪称楷模的国家,充当了一个日益屈服于恐惧和仇外的欧洲的急先锋。与此同时,希腊一年多以来一直
期刊
[文章导读]作者先后观察了当前官场小说与改革文学、17年文学和晚清谴责小说的关系。认为,在10年的视野中,“官场小说”内部有一个从“现实主义”到“实用主义”的变化;在30年的视野中,从“改革文学”到“官场小说”,有一个从“思想斗争”到“权力斗争”的变化;在60年的视野中,“十七年文学”开创了“思想斗争”的模式,在“斗争”中更具理想性、人民性与纯洁性;在100年的视野中,“官场小说”与晚清的“谴责小
期刊
儒家并未、也不可能“博物馆化”,而必将参与中国的现代治理秩序之塑造和再造。以华夏—中国之道灌注于现代国家秩序之中,此乃儒家之天命所在。在开放的世界体系中延续华夏—中国道统,以与其体量成比例之智慧,参与于共同探究人类优良秩序之过程,亦为中国之天命所系。  儒家自其诞生,就致力于建立合理的天下治理秩序之“整体规划”,其中的关键是政治秩序 。儒家的思考从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入手:共同体最高权威何所归属?也即
期刊
近年来在中国民族地区,爆发了一系列以西藏“3·14”、新疆“7·5”为代表的冲突性事件。之后,社会各界掀起了一场有关当下中国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的重大讨论。这些讨论大致可分为两派:较为温和的言论认为,当下中国的民族问题与建国早期已经很不相同,因此在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应该有所调整以应对变化了的现实;较为激进的言论则认为,当下中国所面临的民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早期的民族政策所导致,因此当务之急在
期刊
[文章导读]近段时间以来,警惕跨国资本,加大劳工保护的呼声渐涨,人们开始更多地反思资本的破坏面,希冀在更好地利用它的同时,减少整个社会付出的代价。作者以富士康为例,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当前的这种新型跨国资本正在生成一种“逐底竞争”的全球工厂体制和一种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并对这种体制和模式的运行逻辑给予了细致入微的解读,提醒我们反思其可能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  美国《时代》周刊在2009年曾经把中国工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