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语言沟通的有效性给班主任很大的助力,它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形成班级管理的统一战线。有效的语言不是会分析问题,会讲道理,它首先是要接纳学生的情绪,积极聆听学生的问题,少问为什么,多问怎么办,引导学生学生理性思考。
关键词:初中生;班级管理;有效语言
初中生精力充沛,正初步探索成人世界,还未形成正确、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初中阶段是竞争精神和创造力的上升时期。由于缺乏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一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困惑和焦虑不安的情绪。老师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已经熟悉和接受了成人的管理方式和交际模式,有时会潜移默化地把成人世界的一些规则和方法搬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中,但对于未成年的学生而言,很多时候这是不公平和恰当的,因此班主任要深入考虑传道受业的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实际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很多老师和学生发生激烈地冲突,无非就是争论一个道理,认为自己是对的。虽然老师在言语上,在道理上站在了正义的一方,但最后的效果确实以伤害师生感情为代价。故而老师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应该怎么和学生说话,如何使师生的言语交流行之有效,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是班主任们研究的必要课题。
1 常规管理中的有效语言
常规管理中,制定班规成为必要的手段之一,但我们要明确几点。其一,老师既要执行班规,又不能被班规束缚。教育应该是充满精神人文关怀的,关注学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成长和发展,理解、尊重、信任学生。班主任不能被一成不变的管理制度所羁绊,更不能像公检法那样执法无情、铁面无私。班主任不能为制度而管理,在执行制度中应多一点温情和技巧,这样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更加有益。诸葛亮《将苑》道:“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克刚”。柔软的态度,海纳百川的雅量容忍学生的过失与缺点,让他们在宽容和温情中成长起来。其二,幽默提醒优于郑重批评。很多时候学生因为种种客观原因,会做出不符合校规班规的行为。对这些心无故意,无伤大雅的行为,老师不需要义正言辞地批评,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提醒,学生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自觉地纠正自己的行为。其三,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有时候老师一味的批评学生,即使这个批评是对的,但学生的情感上无法接受,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还原问题场景,让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评价自己的言行,这时候他们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时候,老师心态一定要平和,不能先入为主地对学生进行人格上的主观评价。情绪ABC理论认为,对于诱发性事件A(activating event),“老师的信念(belief) 即对学生行为的认知,直接影响情绪反应C(consequence)的性质”。(李进成,2012:49)
2 违纪管理中的有效语言
处理违纪行为几乎占了初中班级管理的一大部分。处理好了,班级向良性发展迈进;处理不好,容易引起师生矛盾,甚至班级不团结。如何有效地处理违纪行为呢?一、不带偏见了解事实。李进成认为“人的大脑的一般化思维模式会使生活现象上升为一般规律,然后用这个一般规律来解决问题。”(李进成,2012:68)一般化思维凭借丰富的经验提高办事的效率,但却容易产生偏见。教师要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巧妙聆听,准确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和内心需求,通过多方求证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在没有确定事情真相前先放下自己的主观评价,以免造成冤假错案。二、不因违纪给学生贴标签。学生的行为违反规定,只能说明这个行为不对,不能轻易和学生的人品相挂钩,说学生耍赖、自私、堕落、小气甚至变态。例如早上出操楼梯比较拥挤的时候,男同学不注意,碰到了女同学的敏感部位被女同学投诉,教师不能就认为学生是品行不端。学生不知道自己交错了作业本,交了空白作业,不承认自己没写作业,教师也不能认为学生耍赖,而是要查明真相后教会学生以后做事要细致,不能太迷糊。学生需要在不断地犯错误和改错中成长起来,不犯错的孩子是根本不存在的。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和学生对待错误的方式。教师要用包容的心来看待学生的错误,教会学生把错误转化为成长的财富。
3 化解学生矛盾时的有效语言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处于情绪不稳定,难过,受到伤害的时候,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托马斯戈登博士在其著作《教师效能训练》中提到学生遇到问题时不接纳的十二类语言,其中两类即是“教导、讲理、推理、摆事实”和“说明、分析、诊断”。(戈登,2015:63)为什么这两类经常被教师使用的语言会成为沟通的绊脚石?当学生没有问题时,这样的语言是合理的。当学生问题缠身,对于教导的反应可能产生自卑、低下、不足的感觉,而推理和摆事实常常挑起学生的防御与怨恨。当学生产生矛盾时,教师不用急于去化解矛盾,应该耐心倾听,鼓励学生把心里所有的想法都说出来,并且不打断。刘焕新认为“教师在倾听学生时要集中注意力,用心去听,同时适当辅以局部表情或者简短的语言,以此给学生不断的鼓励”。(刘焕新,2016:96)托马斯戈登博士也认为这种积极的聆听“能开启问题解决的过程,给学生宣泄纾解情绪的机会,使学生强化了这样的观点:老师是可以倾诉的对象”。(戈登,2015:89)
在班级管理中,语言沟通的有效性给班主任很大的助力,它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形成班级管理的统一战线。有效的语言不是会分析问题,会讲道理,它首先是要接纳学生的情绪,积极聆听学生的问题,少问为什么,多问怎么办,引导学生学生理性思考。其次,有效的语言不等于把事情说清楚,沟通是否成功取决于对方是否有回應。因此,有效语言不单单是自己说什么,而是对方听到了什么,接纳了什么样的语言信息。学生的成长是复杂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不拘于某种教育方法,会让教育更加轻松。
参考文献:
[1] 戈登. T.E.T教师效能训练[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 李进成.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3] 刘焕新.让学生听话的心理战[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第八中学)
关键词:初中生;班级管理;有效语言
初中生精力充沛,正初步探索成人世界,还未形成正确、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初中阶段是竞争精神和创造力的上升时期。由于缺乏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一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困惑和焦虑不安的情绪。老师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已经熟悉和接受了成人的管理方式和交际模式,有时会潜移默化地把成人世界的一些规则和方法搬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中,但对于未成年的学生而言,很多时候这是不公平和恰当的,因此班主任要深入考虑传道受业的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实际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很多老师和学生发生激烈地冲突,无非就是争论一个道理,认为自己是对的。虽然老师在言语上,在道理上站在了正义的一方,但最后的效果确实以伤害师生感情为代价。故而老师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应该怎么和学生说话,如何使师生的言语交流行之有效,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是班主任们研究的必要课题。
1 常规管理中的有效语言
常规管理中,制定班规成为必要的手段之一,但我们要明确几点。其一,老师既要执行班规,又不能被班规束缚。教育应该是充满精神人文关怀的,关注学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成长和发展,理解、尊重、信任学生。班主任不能被一成不变的管理制度所羁绊,更不能像公检法那样执法无情、铁面无私。班主任不能为制度而管理,在执行制度中应多一点温情和技巧,这样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更加有益。诸葛亮《将苑》道:“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克刚”。柔软的态度,海纳百川的雅量容忍学生的过失与缺点,让他们在宽容和温情中成长起来。其二,幽默提醒优于郑重批评。很多时候学生因为种种客观原因,会做出不符合校规班规的行为。对这些心无故意,无伤大雅的行为,老师不需要义正言辞地批评,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提醒,学生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自觉地纠正自己的行为。其三,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有时候老师一味的批评学生,即使这个批评是对的,但学生的情感上无法接受,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还原问题场景,让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评价自己的言行,这时候他们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时候,老师心态一定要平和,不能先入为主地对学生进行人格上的主观评价。情绪ABC理论认为,对于诱发性事件A(activating event),“老师的信念(belief) 即对学生行为的认知,直接影响情绪反应C(consequence)的性质”。(李进成,2012:49)
2 违纪管理中的有效语言
处理违纪行为几乎占了初中班级管理的一大部分。处理好了,班级向良性发展迈进;处理不好,容易引起师生矛盾,甚至班级不团结。如何有效地处理违纪行为呢?一、不带偏见了解事实。李进成认为“人的大脑的一般化思维模式会使生活现象上升为一般规律,然后用这个一般规律来解决问题。”(李进成,2012:68)一般化思维凭借丰富的经验提高办事的效率,但却容易产生偏见。教师要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巧妙聆听,准确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和内心需求,通过多方求证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在没有确定事情真相前先放下自己的主观评价,以免造成冤假错案。二、不因违纪给学生贴标签。学生的行为违反规定,只能说明这个行为不对,不能轻易和学生的人品相挂钩,说学生耍赖、自私、堕落、小气甚至变态。例如早上出操楼梯比较拥挤的时候,男同学不注意,碰到了女同学的敏感部位被女同学投诉,教师不能就认为学生是品行不端。学生不知道自己交错了作业本,交了空白作业,不承认自己没写作业,教师也不能认为学生耍赖,而是要查明真相后教会学生以后做事要细致,不能太迷糊。学生需要在不断地犯错误和改错中成长起来,不犯错的孩子是根本不存在的。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和学生对待错误的方式。教师要用包容的心来看待学生的错误,教会学生把错误转化为成长的财富。
3 化解学生矛盾时的有效语言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处于情绪不稳定,难过,受到伤害的时候,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托马斯戈登博士在其著作《教师效能训练》中提到学生遇到问题时不接纳的十二类语言,其中两类即是“教导、讲理、推理、摆事实”和“说明、分析、诊断”。(戈登,2015:63)为什么这两类经常被教师使用的语言会成为沟通的绊脚石?当学生没有问题时,这样的语言是合理的。当学生问题缠身,对于教导的反应可能产生自卑、低下、不足的感觉,而推理和摆事实常常挑起学生的防御与怨恨。当学生产生矛盾时,教师不用急于去化解矛盾,应该耐心倾听,鼓励学生把心里所有的想法都说出来,并且不打断。刘焕新认为“教师在倾听学生时要集中注意力,用心去听,同时适当辅以局部表情或者简短的语言,以此给学生不断的鼓励”。(刘焕新,2016:96)托马斯戈登博士也认为这种积极的聆听“能开启问题解决的过程,给学生宣泄纾解情绪的机会,使学生强化了这样的观点:老师是可以倾诉的对象”。(戈登,2015:89)
在班级管理中,语言沟通的有效性给班主任很大的助力,它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形成班级管理的统一战线。有效的语言不是会分析问题,会讲道理,它首先是要接纳学生的情绪,积极聆听学生的问题,少问为什么,多问怎么办,引导学生学生理性思考。其次,有效的语言不等于把事情说清楚,沟通是否成功取决于对方是否有回應。因此,有效语言不单单是自己说什么,而是对方听到了什么,接纳了什么样的语言信息。学生的成长是复杂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不拘于某种教育方法,会让教育更加轻松。
参考文献:
[1] 戈登. T.E.T教师效能训练[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 李进成.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3] 刘焕新.让学生听话的心理战[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