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我们时代的诗意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she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罢《有诗为证》,我想起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我”第一次出门接触社会,便陷入社会的险恶与人心的丑陋之中,美好的期盼在远行之始便破碎一地。在《有诗为证》中,这种由美好向丑陋的转化同样使得“我”的精神世界发生巨变,最终令“我”走向了毁灭的悲剧。在这篇作品中,余同友书写了一个男人内心深处对美的执着与渴望,呼唤我们时代的诗意,传达出对美的丧失的愤怒,以及对周遭大量丑的萦绕的反感与抵抗。美的丧失与丑的萦绕是造成小说中“我”精神分裂的主要原因,更是这篇小说的核心密码。
  《有诗为证》在叙事上颇具特色。作品中的“我”在公交车上捡到一本诗集,并因为里面的诗句而不断回忆起往日时光。显然,“诗集”作为一个最为重要的道具与意象,它承接着所有故事的发展与起落。也正是因为“诗集”的存在,使得《有诗为证》在叙事上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小说文本与诗歌文本的互文。在小说中,诗人老黄创作的《8月25日晚乘117》与诗集里手写的《不!那是一匹黑色马》你们的车灯没关》《咒语》等诗歌文本与小说文本互为观照,形成了一种文本内互文性。《不!那是一匹黑色马》中“我”驳斥王小二,坚信那是一匹黑色马的姿态与小说文本中的“我”对美的执着与渴望相互辉映。《咒语》中“我”用咒语杀死一株豹纹竹芋,这一“最后的秘密”与小说文本中的“我”杀死妻子伍小卷相互观照。二是现在与过去的交替。小说文本一边是“我”此刻的生活状态,一方面是在读诗的过程中,回忆起小时候看魔术、大学时候追求初恋、观看艳舞表演与人打架等事件,现在与过去在小说中交替呈现,紧密相连。三是最后抖露的“包袱”令整篇小说亮色大增——原来“我”捡来的诗集正是“我”自己写的,原来“我”离家出走失联的妻子正是“我”杀死的。随着谜底的揭晓,小说的意义指向顿时清晰、广阔起来。“我”一边寻找诗集主人却“遗忘”这是由“我”所写,“我”反复拨打妻子电话却“遗忘”妻子已经被“我”杀死。“我”精神分裂症这一事实的确定,颇具魔幻色彩,出人意料,却又合乎逻辑情理。小说前半部分所叙述的片段因这一谜底的揭开而有效凝结为一体,小说的力量陡然涌现而出。
  《有诗为证》中现实中的“我”身上始终弥漫着一层灰色的阴霾。“我35岁了,已经是个大叔了,可我这一辈子竟然从来没有捡到过一件财物,除了小学时捡到过同桌的半块橡皮擦,所以那天在公交车上捡到那本笔记本算是平淡人生中的一个意外。”35岁,正应当是一个男人精力最佳、最具男性魅力的时候。然而“我”的精神状态却始终是灰暗的——“大叔”“平淡人生”,以及之后反复出现的“疲惫”“迷迷糊糊”“一心想睡一觉”“我很烦”等等。这与曾经的“我”截然不同,二者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曾经的“我”就是喜欢说“不”,坚信一切美的存在——戴礼帽的男人的表演是魔术,而绝不是玩杂耍;暗恋的女生如同仙女一般纯洁而美丽。在我看来,造成小说中的“我”如此精神状态的根本原因,便是美的丧失与丑的萦绕。
  “我”的内心一直有一颗善于发现美并期盼拥抱美的心灵。正是因为如此,表演者从口中不断拉出的彩条在“我”眼中如同彩虹,是美丽的魔术,而不是王小二口中的杂耍;当有人大力诋毁这一美丽的魔术之时,“我”不惜与他人大打出手;当初恋女神口中说出“一泡屎”的时候,“我”断然割断对她的爱慕。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我”身上存留的是人爱美的天性。然而,伴随着美的不断丧失,丑陋之物的不断出现,“我”心中烦闷,最后性情大变,逐步走向毁灭。
  在小说中,“丑陋”“脏”“恶俗”“腔肠动物”等词语不时出现。“我”对丑有着极强的抵触,因而在得知小卷已不是处女时,“我”默默无言;与小卷做爱时,“我”感觉是与一群腔肠动物共处,恶心到干呕;小烟在“我”看来是丑陋的,因而抱在一起连性欲也没有。当小卷带回一株丑陋的豹纹竹芋(且这是南美男子送给小卷的),并为这一盆植物而呵斥于“我”时,“我”想到曾看见小卷与南美来的傻大个拥抱、告别,这种对周遭萦绕的丑的抵触达到了顶点。于是“我”将小卷杀害,仿佛杀死了小卷,杀死了豹纹竹芋,便杀死了所有的丑。事实上,在“我”的心中,小卷由曾经的女神变为了“不贞”的丑陋之物——正是因为对美的极致追求与对丑的极致厌恶,才导致了“我”精神的分裂与悲剧的形成。
  期盼美,然而美在不断丧失;厌恶丑,然而丑无处不在,萦绕不绝。所以,“我”杀人即杀丑。“我”杀死植物,不是用烟,而是用咒语——这咒语便是“我”心中对美的深深执念与对丑的极致厌恶。小说标题是《有诗为证》,而诗是美好的化身,“我”要用它证明“我”杀人杀丑的合理性。“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杀人者这一身份的确立,使得《有诗为证》这一小说指向了更为宽广的所在。论述至此,“我”的杀人举动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而带给我们哲学与美学意蕴的深层思索。由此,《有诗为证》也从个体事件超脱而出,成为一个带有丰富意义指向的文本。
  責任编辑 李国彬
其他文献
1  老头子今天有点异样,说是早上听到了乌鸦叫。他老是叹气,反复讲,妞妞怎么才12岁,什么时候才能给她找工作。  老头子在中医院调理心衰,看起来状态不错呀,怎么总说丧气话。我叫他别胡思乱想,他伸出三个手指,说,我今年73。  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老去。  老头子年轻的时候生活苦,后来条件好了没几年,变成三高,犯过两次脑梗,心脏也不好,楼里楼外的人都说,这老头坚持到现在,很不容易了。但我总觉得他
期刊
竹林寺  这一年春节,我没有回到街道上。当然,我没有与家人一同过1968年的春节不全是因为她。但是,当得知她也不打算回家过年后,我对我此前的决定不再犹疑。  雪,无声地下着,整整三天了。站在队屋前,四野白茫茫一片。  除夕是在贫农代表家过的。借着雪光回到队屋里,一头钻进了被窝,枕着从村子里传来的零零落落的鞭炮声,在烛光下读屠格涅夫的小说《木木》。哑巴盖拉新把绑上石头的小狗木木捧在手里,闭上眼,一松
期刊
一  如果你相信,我就在你的背后。不过,你不要回头,继续往前走,唯有潜行在夜色里,你才是安全的。你的前面是有光的,可你却只看见光影里海南紫色的裙子。风在夜里飞,你略带醉意的脚步有些踉跄,你不会留意到我在背后注视着你,这一刻,紫色的裙袂在你的眼中翩翩起舞,裙子里的身体蠕动如蚕。  海南是那种身材高挑的气质女孩,她可以在众人面前挺胸收腹,深情款款,一对含笑的眸子,永远带着妩媚。可是谁都明白,这样的妩媚
期刊
那遥远且近的往事与故乡  每年清明,都要回乡下。扫墓祭祖完毕后,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去田野里看看。阡陌纵横的田间小路上,我不紧不慢地走着,有时会突然停下脚步。  曾经那样深恶痛绝这狭窄、蜿蜒的田埂路,它们彼此痴缠交错,让人看不到尽头。少女时期的我,走在这迷宫一样的小道上,也曾像失学在家的范合意一样,茫然而惶惑。  每个人心中都藏有青涩时期的甜蜜与忧伤。而这甜蜜、忧伤,一定有承载它们的角落与方向,比如
期刊
1  上班的路上,手包里的电话响,显示的是胡主任的座机号码。他告诉我,到机关后先到他办公室去一趟。  我不敢怠慢,连自己的办公室都没进,径直去了胡主任那。中间路过卫生间,听到便池里潺潺的流水声,小腹不由一紧,这才感到憋了泡尿。我犹豫一下,还是忍了。  胡主任坐在沙发上,一手端着杯龙井茶,一手拿着张报纸在看。他将手里的茶杯冲我一点,喏,正宗的西湖龙井,刚沏好的。一看到那冒着热气的茶杯,我条件反射似的
期刊
细读赵氏散文,读到两种笔法。一为舒放,一为收聚。两者并不矛盾。写人记事,家长里短,赵阳往往率性写来,随笔记下,像是在奔涌的淮河随意地采撷几朵浪花,浑然天成,此乃舒放;喻古鉴今,咏物托志,则又具有理性之思辨,将理论性阐释全然融入山水游记及博古通今的情感抒怀之中,此为收聚。两种笔法往往合二为一,这正是赵阳散文在艺术上的亮点所在。也就是说,赵阳的散文必须通达学者与作家之两个领域,必须兼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
期刊
我一直告诫自己,写散文要讲真话,忠实于生活,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好的散文应是真实自然的,语言是平实淳朴的。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样才能有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写散文要有平和的心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写作。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要显现出自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期刊
老 树  植物能长多大,能活多久?你可能永远不知道。  一棵树折断了,也只是一段,你还是不知它能长多大,活多久。因为,它能从折断的地方发芽,新生。它还能分身,通过根茎、果实,甚至孢子,花朵,或者干脆萌蘖分枝,或者是掉下身体的某一部分,重新成株,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它们有多少个分身,多少种可能。偶然总是随机发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似乎是永生的。  植物,不进六道轮回,这也是因缘之一吧。  我见过家传
期刊
很喜欢曹操的短文,那是一些公文性质的“表”和“令”,然简约严明,清峻通脱。从人格上看,曹操是一个集诗情、才情、胆气、戾气于一身的矛盾体,而作为政治家,他的文学成就可谓千古独步。一方面他极端自负,像“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样的煌煌大言,“宁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这样的惊世之语,不仅体现了一定的话语勇气,也开启了魏晋一代“任我”之风;一方面他又十分专权,杀人无算,政治严酷。影响
期刊
太阳从晦暗的云层里钻出来,漫山遍野的雪,白花花的晃眼。  从雪山深处走来一个女人。  女人背着一捆柴,艰难地爬过一道坡,缓慢朝前走。那捆柴很湿很重,女人似乎不堪重负,呼呼直喘。一团一团的白雾从她嘴里喷出,又迅速被干冷的空气吸食得一干二净。从山上刮来的风,带着哨音,很冷也很硬,吹散了她满头的秀发。看不清她的眉目,却能感受得到她逼人的青春气息。她很年轻,且娇小。她穿着一身红衣,在雪地上移动,像一团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