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教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20—0066—03
为提高高等学校中国古代史教学水平,改进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与方法,总结中国古代史教学经验,共商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发展大计,2012年6月30日至7月2日,由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历史教学》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高层论坛”在兰州召开。来自台湾东吴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和《历史教学》编辑部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原始文献阅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进、中国古代史教学与地域历史文化的结合等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探讨,展示了各校在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中的亮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文献阅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史料阅读能力是历史学本科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南炳文教授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应重视基本原始文献的学习》中认为: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加强基本历史文献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文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应重视原始文献的研读,不能仅靠输入一两个关键词来搜集材料。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国林教授在《试论“中国古代史”与“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的关系》中指出,历史文选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具体史料来反映古代历史的进程和历史细节,以原典反映思想史脉络,以文献记载反映制度史源流,历史文选课讲授时应补充文化史常识,以弥补中国古代史教学之不足。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杜常顺教授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学生阅读及写作基础能力培养问题》中认为,基本史料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有关的基础史籍和史料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和认识,不断积累的阅读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解决古籍阅读的能力问题。
教材建设是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宁欣教授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与教材建设》中认为:中国古代史分阶段、分层次教学,为教学与编写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的挑战;在教材建设中,要做到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指导书三位一体,编写适应时代需要和学生欢迎的新教材是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于教学模式问题,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苗书梅教授和展龙副教授在《高校中国古代史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认为:在中国古代史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等多种教学形式;坚持在教学中贯穿问题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惠玲副教授在《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中认为:“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引进学术研究的因素,通过阅读、思考、表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展龙副教授在《高校历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中认为: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责任要明确,用信任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工作要到位,用制度保证导学的正常开展;方法要得当,用沟通指导学生的人生规划。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刘祥学教授在《基于网络的(中国古代史)知识检测系统开发应用与实践》中认为,结合专业特点开发专业知识的自动检测系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拓展教学内容,推动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如何改革课堂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编排历史课堂小剧是一个新颖的探索。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牛宏教授在《关于历史课堂小剧的实践和创新》指出:历史课堂小剧的作用在于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写作、编排、表演、朗诵、协调等多种能力。
二、中国古代史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吉林大学文学院王剑教授在《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中指出,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存在课时不足、内容不平衡的问题,而且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目标模糊不清,中国古代史教材内容重政治史与经济史,轻文化史。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要求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连银和李迎春副教授在《当前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中认为:课时压缩、多媒体技术被滥用、教学内容陈旧、实践不足、评价体系不合理是目前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建中国古代史教学体系,教学手段多元化、强化实践性教学是解决相关问题时可以尝试的方法。
针对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国内一些高校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复旦大学历史系张海英教授在《中国古代史本科教学的现状与思考》中指出,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存在教学理念与客观现实差距增大以及知识量大与课时紧张的矛盾。对此,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在深化“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中,大量压缩原教材,保留重点,补充学术研究新进展,对于重要历史问题和人物、事件讲深讲透,做到少而精;注意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加强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就重要历史问题独立研究并在课堂宣讲讨论,成为教学的主动参与者,促使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希隆教授在《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必要性和意义》中认为,改革与方法的创新是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兰州大学中国古代史授课中通过小班教学、购置新文献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效果显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荣强教授在《本科历史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认为,中国古代史教学课时少并不重要,而怎样指导学生建构历史知识才是是最关键的问题。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在“本科历史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采取立足学术前沿的教材建设措施;完善“古文实验室”和“古汉语过关考试”,夯实学生文献基础;实行开放型教学,吸纳优质的教师资源,开拓学生视野;以“白寿彝奖学金论著奖·本科生奖”为突破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大量社团工作和支教活动,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能力,加强公民意识与道德素质培养。 以上学者的论文,均是在不同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总结,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兴趣和关注。大家普遍认为,在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中不应当采取整齐划一的教条主义原则,而是结合各地高校具体实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三、中国古代史教学如何与地域历史文化相结合
中国古代史教学如何与地域历史文化相结合,是本次论坛的一个热点话题。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田澍和何玉红教授在《“两条腿走路”——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中介绍了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中“两条腿走路”的经验:一是既做通史的研究,又做西北区域史的研究,用西北历史研究丰富断代史的内容,用断代史的研究成果提升西北史的研究水平;二是既要进行通史的教学,又要进行西北区域史的教学;三是在教材建设中,既编撰通史教材,又编著西北区域史教材;四是学生实践既注重课堂教学,又注重考察与实践,关注身边的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中国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成果显著,于2011年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敦煌学”是西北师范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其突出特点同样是强调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性。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并成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机地融入中国古代史知识的传授中?——以国家级精品课程西北师大“敦煌学”的探索为中心》中认为,敦煌学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浸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充分挖掘和运用这笔宝贵财富,采用“寓德于教”等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引导大学生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关于中国古代史教学与地域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关系问题,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马啸教授在《以区域史研究成果丰富中国古代史教学的体会》中认为,以地域通史的编撰加深对中国史体系的认识,以地方发生的具有全国影响的事件研究充实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以地方现存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高荣教授在《浅谈中国古代史中的地方史教学》中认为,中国古代史讲授内容因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适当增加篇幅,以使学生对乡土历史有较多了解,不仅没有削弱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反而通过乡土历史的学习,加深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把握,但须注意有意或无意拔高地方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倾向。
台湾地区高校同样面临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课程设置等问题。台湾东吴大学徐泓教授在《台湾的明史教学》中认为,近年来年鉴学派的社会文化史著作大量译成中文等,极大影响着台湾明史教学的走向,表现在教学方面是课程的多样化,各校均开始增设地域社会、社会文化史方面的课程,而过去史学工作者不大注意的小说、文集及民间文献、审判资料,却成为学者研读史料之主流,史料学、文献学出现注重非官方史料的姿态。
走向田野,是教学相长、“实践育人”的有效路径。厦门大学历史系钞晓鸿教授在《走向实践的历史教学——厦门大学历史系本科生的田野调查》中认为,本科生田野调查中中国古代史与地方历史文化的结合,不仅实现了教学由知识到技能的转移,而且从各类材料的搜集、鉴定与解读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搜集材料、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与训练,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
四、“百家讲坛”对大学讲堂的启示
当下依靠网络传媒历史知识传播的大众化、通俗化现象日渐突出,典型表现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热播。本次“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高层论坛”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与高校历史教师关于中国古代史教学的互动探讨。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大明嘉靖往事”“万历兴亡录”的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方志远教授做了《大学讲坛与百家讲坛》的专题报告;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永乐大帝”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商传研究员做了《百家讲坛与百姓讲坛》的专题报告。
方志远教授认为,“大学讲坛”和“百家讲坛”对教师的共同要求是有比较好的专业积淀和学术视野、比较好的理论素养和思辨能力、比较好的口头表述能力以及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系统的讲述内容。“百家讲坛”必须以历史史料为依据,而不是凭空编造故事;应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向大众分析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提出需要吸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以“百家讲坛”要尽可能地通过对人物与故事的讲述与分析,揭示某些规律性的现象;尽可能地通过对特定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状态的分析,为当代社会提供历史的经验和借鉴。尽管“百家讲坛”与“大学讲坛”各有异同,但都要求教师会讲。要当一位好老师,会讲课是必须的要求。商传研究员认为,“百家讲坛”与“高校讲坛”都是有一定系统性的系列讲座,都要讲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且要有史料的引用与说明,特别要求对于一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做画龙点睛式的分析。但“百家讲坛”不能满足高校历史专业学生的需求,是一种通俗化的讲坛,所以“百家讲坛”更应该叫作“百姓讲坛”。当前,学术研究成果的普及远远不够,学者应当把学术研究成果普及到大众中去。因此,写好普及读物是史学工作者的责任,通过电视等新媒介传播相关研究成果也是史学工作者的责任。但在传播过程中,必须要重新加工,而不是按照学术论文来讲述。
史学的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那种只适应历史研究的教学方法已经过时,历史学处于急剧分化的时期,史学知识的表达必须变革。两位学者报告之后,与会者就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与高校古代史教学的互补展开热烈的讨论,掀起本次论坛的一个高潮。
最后,《历史教学》主编刘文君总结指出,现在专门研讨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会议很少,此次论坛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是难得的一次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成果展示的盛宴。历史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过去和注重思考,而不是仅仅传授和识记历史知识,所以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应重视结合教学实践与学术新动态来指导学生学习。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中国古代史教学急需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相信,本次会议将大大推进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步伐,会取得新的、更丰富的教学改革成果。
[作者简介]田澍,男,1964年生,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西北边疆史地的教学与研究。
何玉红,男,1977年生,甘肃民勤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
李静,女,1987年生,陕西西安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吴丹]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20—0066—03
为提高高等学校中国古代史教学水平,改进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与方法,总结中国古代史教学经验,共商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发展大计,2012年6月30日至7月2日,由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历史教学》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高层论坛”在兰州召开。来自台湾东吴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和《历史教学》编辑部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原始文献阅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进、中国古代史教学与地域历史文化的结合等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探讨,展示了各校在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中的亮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文献阅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史料阅读能力是历史学本科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南炳文教授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应重视基本原始文献的学习》中认为: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加强基本历史文献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文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应重视原始文献的研读,不能仅靠输入一两个关键词来搜集材料。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国林教授在《试论“中国古代史”与“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的关系》中指出,历史文选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具体史料来反映古代历史的进程和历史细节,以原典反映思想史脉络,以文献记载反映制度史源流,历史文选课讲授时应补充文化史常识,以弥补中国古代史教学之不足。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杜常顺教授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学生阅读及写作基础能力培养问题》中认为,基本史料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有关的基础史籍和史料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和认识,不断积累的阅读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解决古籍阅读的能力问题。
教材建设是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宁欣教授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与教材建设》中认为:中国古代史分阶段、分层次教学,为教学与编写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的挑战;在教材建设中,要做到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指导书三位一体,编写适应时代需要和学生欢迎的新教材是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于教学模式问题,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苗书梅教授和展龙副教授在《高校中国古代史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认为:在中国古代史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等多种教学形式;坚持在教学中贯穿问题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惠玲副教授在《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中认为:“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引进学术研究的因素,通过阅读、思考、表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展龙副教授在《高校历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中认为: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责任要明确,用信任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工作要到位,用制度保证导学的正常开展;方法要得当,用沟通指导学生的人生规划。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刘祥学教授在《基于网络的(中国古代史)知识检测系统开发应用与实践》中认为,结合专业特点开发专业知识的自动检测系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拓展教学内容,推动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如何改革课堂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编排历史课堂小剧是一个新颖的探索。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牛宏教授在《关于历史课堂小剧的实践和创新》指出:历史课堂小剧的作用在于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写作、编排、表演、朗诵、协调等多种能力。
二、中国古代史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吉林大学文学院王剑教授在《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中指出,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存在课时不足、内容不平衡的问题,而且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目标模糊不清,中国古代史教材内容重政治史与经济史,轻文化史。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要求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连银和李迎春副教授在《当前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中认为:课时压缩、多媒体技术被滥用、教学内容陈旧、实践不足、评价体系不合理是目前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建中国古代史教学体系,教学手段多元化、强化实践性教学是解决相关问题时可以尝试的方法。
针对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国内一些高校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复旦大学历史系张海英教授在《中国古代史本科教学的现状与思考》中指出,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存在教学理念与客观现实差距增大以及知识量大与课时紧张的矛盾。对此,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在深化“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中,大量压缩原教材,保留重点,补充学术研究新进展,对于重要历史问题和人物、事件讲深讲透,做到少而精;注意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加强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就重要历史问题独立研究并在课堂宣讲讨论,成为教学的主动参与者,促使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希隆教授在《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必要性和意义》中认为,改革与方法的创新是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兰州大学中国古代史授课中通过小班教学、购置新文献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效果显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荣强教授在《本科历史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认为,中国古代史教学课时少并不重要,而怎样指导学生建构历史知识才是是最关键的问题。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在“本科历史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采取立足学术前沿的教材建设措施;完善“古文实验室”和“古汉语过关考试”,夯实学生文献基础;实行开放型教学,吸纳优质的教师资源,开拓学生视野;以“白寿彝奖学金论著奖·本科生奖”为突破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大量社团工作和支教活动,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能力,加强公民意识与道德素质培养。 以上学者的论文,均是在不同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总结,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兴趣和关注。大家普遍认为,在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中不应当采取整齐划一的教条主义原则,而是结合各地高校具体实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三、中国古代史教学如何与地域历史文化相结合
中国古代史教学如何与地域历史文化相结合,是本次论坛的一个热点话题。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田澍和何玉红教授在《“两条腿走路”——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中介绍了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中“两条腿走路”的经验:一是既做通史的研究,又做西北区域史的研究,用西北历史研究丰富断代史的内容,用断代史的研究成果提升西北史的研究水平;二是既要进行通史的教学,又要进行西北区域史的教学;三是在教材建设中,既编撰通史教材,又编著西北区域史教材;四是学生实践既注重课堂教学,又注重考察与实践,关注身边的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中国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成果显著,于2011年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敦煌学”是西北师范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其突出特点同样是强调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性。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并成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机地融入中国古代史知识的传授中?——以国家级精品课程西北师大“敦煌学”的探索为中心》中认为,敦煌学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浸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充分挖掘和运用这笔宝贵财富,采用“寓德于教”等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引导大学生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关于中国古代史教学与地域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关系问题,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马啸教授在《以区域史研究成果丰富中国古代史教学的体会》中认为,以地域通史的编撰加深对中国史体系的认识,以地方发生的具有全国影响的事件研究充实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以地方现存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高荣教授在《浅谈中国古代史中的地方史教学》中认为,中国古代史讲授内容因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适当增加篇幅,以使学生对乡土历史有较多了解,不仅没有削弱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反而通过乡土历史的学习,加深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把握,但须注意有意或无意拔高地方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倾向。
台湾地区高校同样面临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课程设置等问题。台湾东吴大学徐泓教授在《台湾的明史教学》中认为,近年来年鉴学派的社会文化史著作大量译成中文等,极大影响着台湾明史教学的走向,表现在教学方面是课程的多样化,各校均开始增设地域社会、社会文化史方面的课程,而过去史学工作者不大注意的小说、文集及民间文献、审判资料,却成为学者研读史料之主流,史料学、文献学出现注重非官方史料的姿态。
走向田野,是教学相长、“实践育人”的有效路径。厦门大学历史系钞晓鸿教授在《走向实践的历史教学——厦门大学历史系本科生的田野调查》中认为,本科生田野调查中中国古代史与地方历史文化的结合,不仅实现了教学由知识到技能的转移,而且从各类材料的搜集、鉴定与解读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搜集材料、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与训练,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
四、“百家讲坛”对大学讲堂的启示
当下依靠网络传媒历史知识传播的大众化、通俗化现象日渐突出,典型表现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热播。本次“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高层论坛”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与高校历史教师关于中国古代史教学的互动探讨。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大明嘉靖往事”“万历兴亡录”的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方志远教授做了《大学讲坛与百家讲坛》的专题报告;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永乐大帝”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商传研究员做了《百家讲坛与百姓讲坛》的专题报告。
方志远教授认为,“大学讲坛”和“百家讲坛”对教师的共同要求是有比较好的专业积淀和学术视野、比较好的理论素养和思辨能力、比较好的口头表述能力以及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系统的讲述内容。“百家讲坛”必须以历史史料为依据,而不是凭空编造故事;应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向大众分析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提出需要吸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以“百家讲坛”要尽可能地通过对人物与故事的讲述与分析,揭示某些规律性的现象;尽可能地通过对特定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状态的分析,为当代社会提供历史的经验和借鉴。尽管“百家讲坛”与“大学讲坛”各有异同,但都要求教师会讲。要当一位好老师,会讲课是必须的要求。商传研究员认为,“百家讲坛”与“高校讲坛”都是有一定系统性的系列讲座,都要讲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且要有史料的引用与说明,特别要求对于一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做画龙点睛式的分析。但“百家讲坛”不能满足高校历史专业学生的需求,是一种通俗化的讲坛,所以“百家讲坛”更应该叫作“百姓讲坛”。当前,学术研究成果的普及远远不够,学者应当把学术研究成果普及到大众中去。因此,写好普及读物是史学工作者的责任,通过电视等新媒介传播相关研究成果也是史学工作者的责任。但在传播过程中,必须要重新加工,而不是按照学术论文来讲述。
史学的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那种只适应历史研究的教学方法已经过时,历史学处于急剧分化的时期,史学知识的表达必须变革。两位学者报告之后,与会者就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与高校古代史教学的互补展开热烈的讨论,掀起本次论坛的一个高潮。
最后,《历史教学》主编刘文君总结指出,现在专门研讨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会议很少,此次论坛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是难得的一次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成果展示的盛宴。历史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过去和注重思考,而不是仅仅传授和识记历史知识,所以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应重视结合教学实践与学术新动态来指导学生学习。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中国古代史教学急需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相信,本次会议将大大推进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步伐,会取得新的、更丰富的教学改革成果。
[作者简介]田澍,男,1964年生,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西北边疆史地的教学与研究。
何玉红,男,1977年生,甘肃民勤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
李静,女,1987年生,陕西西安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