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的解放看农村改革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ong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十年的农村改革是八亿农民走出黄土地追求美好生活艰苦创业的三十年,也是中国农村走出贫穷落后,走向富足繁盛的三十年。三十年来,农民的解放和提升,农业的改造和发展,农村的变革和演化给了中国“三农”太多的可圈可点,给了中华民族太多的惊喜和感动。今后农村改革的路还很长,但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还将会以“中国农民伟大的创造”精神,迈好前进的每一步。
  关键词:农民 解放 农村改革
  
  From farmer’s liberation looked the countryside reforms
  Wu Ailing
   Abstract:30 year countryside reforms are 800,000,000 farmers go out yellow land pursue happy life hard imbark 30 years,also is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goes out the poor backwardness,moves towards the abundant prosperous 30 years.For 30 years,farmer’s liberation and the promotion,the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the countrysid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gave China “three agriculture” to be possible too much to encircle may select,for Chinese nation too many pleasantly surprised and affected.The next countryside reform road very will be also long,but under the party leader,the Chinese farmers will also be able by “the Chinese farmer’s great creation” the spirit,to step the advance each step.
  Keywords:Farmer Liberation Countryside reform
  【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70-02
  
  三十年来,我国广大农民紧随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进的铿锵脚步,从封闭保守走向改革开放,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走向开放的市场经济。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在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直面自己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他们以中国农民特有的淳朴厚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改造和改变着自我。从农民生存状态的演化中,透视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轨迹和农村社会演化的历程。
  
  1.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把农民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解放出来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均有国家安排,即统购统销,而劳动成果则平均分配。这种经营模式致使农村生产力多年在低水平上徘徊,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困苦成了多年难以改变的现实。
   20世纪70年代中期,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几位农民在不甘贫穷的勇气下自发地组织起来包产到户,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者。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197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提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25条政策措施,第一次正式宣布包产到户可以作为一种例外的体制形式存在。1982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正面肯定了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制,奠定了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1983年下发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了废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并把家庭承包制称为“我国农民伟大的创造”确立为今后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至此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在全国农村全面推开。1983年底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达到99.5%。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彻底打破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经营模式,确立了农户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从计划经济的藩篱中解放出来的农民以前所未有的极大热情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土地收益得到了空前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在很短的时间内从2.5亿人下降到1.3亿人,创造了人类消除贫困历史的奇迹。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承包到户的家庭承包期可以延长到15年。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了30年来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鼓励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从此农民开始真正迈进市场经济的大门。十年间广大农民活跃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改变生产和生存环境中也不断改变着自己。2003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了农民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农民的信心和热情再次得到了极大增强。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国家财政再向农村倾斜,“多予、少取、放活”的发展方针使农村经济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更加活跃,特别是2006年1月1日开始,彻底废除了延续2600年的传统农业税,广大农民作为解放了的生产力,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潮中。30年来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3.24%,农民储蓄存款2007年末达到2000亿元。剩余财富的逐年增加彻底改变了广大农民的生存状态。
  
  2.现代农机的广泛应用,把农民从传统、低效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愈来愈多。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农民购买农机的补助,2004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使现代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政府的主导下得到了广泛普及。2007年中央财政拿了12个亿作为农机购置补贴,从2004~2008年五年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9.7亿元,巨额补贴使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得到了改造和更新,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008年12月29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国务院决定2009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增加100亿元,农业部、财政部印发了《2009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补贴机具种类由2008年的9大类18小类50个品目扩大到2009年12大类38小类的128个品目。农机补贴政策的落实将使2009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47%。机械化的推广应用使50%的农民从低效能的传统农业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3.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把广大农民从农村解放出来
  
  现代农机的广泛应用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上升,随之也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受到国家开放搞活政策的激励、引导,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强大的农业内部冲撞和外部拉力双重作用下,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以河南洛阳农村为例,1978~1988年平均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74万人,年平均增长14.4%,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8.7%上升到1988年的25.3%,其中1985~1988年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洛阳从事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年均增长幅度达到24.7%,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达7.4万人。1993~1997年洛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了一个大规模转移阶段。五年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人数为28.17万人,平均每年转移数量达到5.6万人,年均增长9.9%,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提高到30.1%,比1992年提高了8.7个百分点。1998~2003年洛阳市农村向非农产业共转移剩余劳动力17.38万人,平均每年转移2.9万人,年均增长3.5%。2005年洛阳市政府实施“农村百万劳动力转移工程”,并拿出60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洛阳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提速,至2006年洛阳农村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25.3万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洛阳农业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变。
  从全国看,2007年全国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超过1.3亿人,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已超过2.2亿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把大量农民从农村解放出来,使诸之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作为了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他们在为城市劳动力市场注入竞争活力、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转型的同时,加速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裂变。
  
  4.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把农民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中解放出来
  
  20世纪70年代末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一大二公”的社会组织形式解体,农村合作医疗也随之大幅衰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医疗保障的仅是实行“五保”供养制度下的“三无”人员,但是这种制度的覆盖范围也非常有限,广大农民的看病就医问题仍然主要是依靠家庭来解决,“小病拖、大病捱、重病再往医院抬”成了农民就医的现实,社会医疗保障在农村基本上处于一个“真空地带”,这种现象存续了近20多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困扰着大量农民的脱贫致富。2003年中国政府提出要建立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供给制度。从2003年3月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2~3个县(市)先行试点,2004年初~2005年年底为扩大试点阶段,2006年开始为全面推行阶段。2006年中国广大农民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获取了实惠。2007、2008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国家加大投资的情况下,覆概率有了更大的提高,在一些地区农民参合率达到100%,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更多的农民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中解放出来,真正享受改革开放给带来的成果。
  
  5.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把农民从愚昧中解放出来
  
  改革开放前,农村的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农民受教育的条件差、时间少、层次低,落后的文化教育造成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愚昧和农村经济落后。改革开放后,由农民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逐步开始向政府承办转变。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此中央财政相应安排资金47.3亿元,农村义务教育由农民负担转变为政府负担的社会公益事业。2001年开始“両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使广大农民子女踏入校门,享受社会公民应有的公平教育。2003年9月17日国务院下发了{2003}1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文件,该文件将农村教育工作列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规划了农村教育发展,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又迈了一大步,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200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以郑重承诺的方式宣布,从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称“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免除学杂费政策全部到位后,全国近4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校,近1.5亿名农村中小学生从中受惠,全国农民减负150亿元。2007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预算比2006年增加1053亿元,增长19.5%,高于全国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2007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99%,比2003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提高了21个百分点,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底西部地区累计扫除文盲600多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在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中,国家文化部也开展了多种文化“三下乡”活动,送农民需要到农民中。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和文化“三下乡”活动把广大农民从愚昧中逐步解放出来,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总之,三十年的农村改革是八亿农民走出黄土地追求美好生活艰苦创业的三十年,也是中国农村走出贫穷落后,走向富足繁盛的三十年。三十年来,农民的解放和提升,农业的改造和发展,农村的变革和演化给了中国“三农”太多的可圈可点,给了中华民族太多的惊喜和感动。今后农村改革的路还很长,但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还将会以“中国农民伟大的创造”精神,迈好前进的每一步。
其他文献
利益冲突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从积极方面来看,利益冲突发挥着整合效用和动力效用;从消极方面来看,利益冲突也存在分裂和破坏效用。正确认
治未病是中医的核心思想之一。《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正是治未病思想的源头。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不但利于患者健康,更可以节省社会医疗资源开支
报纸
信息网络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产生着巨大的战略影响。网络化的发展也催生网络文化的产生,所以我们既要认识到网络化对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带来的积极影
当下,地方治理的多元空间中存在着“治理盆地”现象,主要体现在治理“落差”、主体、网络、资源、利益、结果等诸多方面。显然,这些现状是地方治理失效的具体表现,并导致地方治理
目的:观察"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郑氏手法在髌骨骨折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采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郑氏手法对18例单纯闭合性髌骨骨折患者进行术前康
中西绘画中程式语言的运用造就了它们差异的艺术表现特征,然而造成这些差异的深层文化根源总是被人们忽略。尤其是我们年轻一代,对于绘画艺术更热衷于样式、技巧的追崇,这也是今
政府征用权一直是效率与公平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体,政策的制定者们不得不经常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做出权衡.经济学的发展给了我们新的洞察力去理解效率与公平.依据这些洞察力,文章
<正>新洋农场公司工会在组织建设好、维权效果好、服务职工好、素质教育好和作用发挥好这"五个好"上下功夫,将党工共建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引向深入。"组织建设好"。工会深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