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学生间的差异性,运用好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接受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14-1
与传统的课程相比,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核心理念。下面本人就学科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谈谈几点看法。
一、“备教”与“备学”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重视教师的“教”,备课时多从“本(教材、教参)情”、“师(教师)情”出发,“备”中无人、无的放失,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缺乏针对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学习方式机械、呆板。所谓“备学”,即备学生、备“学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能力、行为习惯、思维特点等来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且新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要多研究课标,课标不作要求的,少讲或坚决不讲。另一方面又要多研究学生,学生已经能够理解的不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目中有人。总之,既“备教”,更“备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教学任务才能顺利完成。
二、“同步”与“异步”的结合
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一方面应该有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不能因片面强调个性、差异而导致教学的随意和无序,甚至使一些学生连最起码的知识、能力、觉悟目标都无法达到。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承认学生相互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基础、不同能力进行分级要求、分类达标,分层促进,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努力方向,都有不同的进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总之,只有坚持“同步”与“异步”的结合,才能体现思新课程的本质特征的核心理念。
三、“教教材”与“用教材”的结合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工具。新课程观念下,教师要坚持“教教材”和“用教材”的结合。一方面,师生要熟悉教材、尊重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点的难度和重点要求,对教材的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观点要力求牢牢把握。同时又要清楚,教材只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工具,教材不是圣经,教材与学生发展的需要之间、与课程改革的追求之间、与时代的要求之间肯定存在差距,而且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明显,教科书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弹性,与之完全适应,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是人文科学教师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用教材”,不能仅仅是“教教材”,上课照本宣科“教条条”,学生照本宣科“背条条”,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背诵和统一答案上,这样就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教师来说,教材都是一样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它对所有教师提供同样的内容,但其中隐藏着一些什么,是需要老师去开发的,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结合当地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积极主动去收集、去加工、去整理,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封闭”与“开放”的结合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由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但过于强调预设和封闭则使师生的活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新课标要求我们生成一种开放的教学运行环境与教学方法,材料的选择、活动和问题的设计、教学的过程都是开放的。在开放中搞活,使预设目标在开放的教学方法中实现,并力求超越预定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利用学校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实践,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将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在教学互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接受性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
实施新课程理念,教师要转变观念、研究和改进教的策略,同时还要研究和改进学习策略,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我们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在社会性的群体中适应和发展作准备;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为学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新的思维产品奠定基础。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性的问题,都受时间、空间、资源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认为对所有的知识的掌握都必须由学生亲自经过探究才能完成,事实上这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从哲学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讲,我们所学习的大多是间接经验,是人类千百年来经验的总结,内容丰富博大,接受性学习是我国传统的、最常见的学习方式,它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单位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新课程中每一学期都有包括单元综合探究在内的上百个探究,时间上也是不允许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复杂的知识,限于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力,接受性学习有时倒是较好的学习方式。总之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整合多种学习方式(包括接受性学习)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学习活动过程。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几点只是其中的某些方面要求,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接受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14-1
与传统的课程相比,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核心理念。下面本人就学科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谈谈几点看法。
一、“备教”与“备学”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重视教师的“教”,备课时多从“本(教材、教参)情”、“师(教师)情”出发,“备”中无人、无的放失,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缺乏针对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学习方式机械、呆板。所谓“备学”,即备学生、备“学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能力、行为习惯、思维特点等来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且新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要多研究课标,课标不作要求的,少讲或坚决不讲。另一方面又要多研究学生,学生已经能够理解的不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目中有人。总之,既“备教”,更“备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教学任务才能顺利完成。
二、“同步”与“异步”的结合
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一方面应该有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不能因片面强调个性、差异而导致教学的随意和无序,甚至使一些学生连最起码的知识、能力、觉悟目标都无法达到。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承认学生相互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基础、不同能力进行分级要求、分类达标,分层促进,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努力方向,都有不同的进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总之,只有坚持“同步”与“异步”的结合,才能体现思新课程的本质特征的核心理念。
三、“教教材”与“用教材”的结合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工具。新课程观念下,教师要坚持“教教材”和“用教材”的结合。一方面,师生要熟悉教材、尊重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点的难度和重点要求,对教材的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观点要力求牢牢把握。同时又要清楚,教材只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工具,教材不是圣经,教材与学生发展的需要之间、与课程改革的追求之间、与时代的要求之间肯定存在差距,而且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明显,教科书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弹性,与之完全适应,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是人文科学教师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用教材”,不能仅仅是“教教材”,上课照本宣科“教条条”,学生照本宣科“背条条”,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背诵和统一答案上,这样就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教师来说,教材都是一样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它对所有教师提供同样的内容,但其中隐藏着一些什么,是需要老师去开发的,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结合当地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积极主动去收集、去加工、去整理,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封闭”与“开放”的结合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由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但过于强调预设和封闭则使师生的活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新课标要求我们生成一种开放的教学运行环境与教学方法,材料的选择、活动和问题的设计、教学的过程都是开放的。在开放中搞活,使预设目标在开放的教学方法中实现,并力求超越预定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利用学校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实践,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将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在教学互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接受性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
实施新课程理念,教师要转变观念、研究和改进教的策略,同时还要研究和改进学习策略,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我们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在社会性的群体中适应和发展作准备;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为学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新的思维产品奠定基础。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性的问题,都受时间、空间、资源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认为对所有的知识的掌握都必须由学生亲自经过探究才能完成,事实上这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从哲学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讲,我们所学习的大多是间接经验,是人类千百年来经验的总结,内容丰富博大,接受性学习是我国传统的、最常见的学习方式,它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单位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新课程中每一学期都有包括单元综合探究在内的上百个探究,时间上也是不允许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复杂的知识,限于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力,接受性学习有时倒是较好的学习方式。总之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整合多种学习方式(包括接受性学习)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学习活动过程。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几点只是其中的某些方面要求,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