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校本视阈下每个学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其传统就业方向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就确定了岗位要求的不同。因此,即使针对外贸英语教学时也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来展开。在开展教学模式创新前,应从岗位整体要求、岗位具体要求、岗位拓展要求等三个方面对岗位驱动进行认识。通过对现阶段教学现状的反思后发现,教学模式创新应围绕着教材体例的重构、专业课程的融合、教学组织的创新,以及多元评价的建立来展开。
关键词:外贸英语;岗位驱动;教学模式;创新
在高校推进职业化教育的当下,如何使外贸英语教学也能围绕学生未来岗位需要来进行,已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为语言类课程教学,其内含有独特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手段,这使得本文在主题讨论上尽量不去触碰教学原理上的问题。而是在岗位驱动下,从如何提升学生岗位适应性上,进行教学模式方面的讨论。
一、对岗位驱动的认识
(一)岗位整体要求方面
一般开设外贸英语课程的专业,都具有涉外的特征。诸如,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等。因此根据系统论的原则,首先需要在岗位整体方面来认识它的要求。
1.内务要求
内务要求体现为学生在岗位内的工作要求,它主要涵盖了该常规工作流程。其中,包括英文文件的翻译和撰写成为了其中最为常见的事宜。可见,内务实际对学生外贸英语的基本功要求很高,如专业词汇、商务应用文写作能力等。
2.外联要求
外联也构成了外向型组织的一个岗位职能,其主要涉及与外方进行商务沟通、谈判等事宜。从目前实际状况来看,这些外联工作主要采取口语表达的形式来展开。从中也告诉我们,外贸英语口语教学也应成为重点。
(二)岗位具体要求方面
前面已经提到,每个学校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同,以及社会资源拥有量不同,就使得涉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意味着,同样需要遵循系统原则下的局部分析要求,结合本校具体特点进行岗位驱动认识。
根据笔者所在高校涉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有34%的学生从事了本专业领域内的工作,还有20%从事着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仍有46%的学生从事了其它方面的工作。这就表明,外贸英语在教学上应在岗位整体要求的基础上,优化口语、写作、阅读等教学的课时结构。
(三)岗位拓展要求方面
之所以提出岗位拓展要求,主要在于对学生职业发展的考量。这里遵循一个观点,即大学期间不可能使学生获得岗位零适应期的能力,但在专业课程的训练中却能形成他们未来自主学习的基础。这种自主学习的基础,就在于针对岗位拓展要求所开展的教学模式创新使然。
二、认识引导下的教学现状反思
(一)针对教学目的的反思
从目前调研所获得信息的分析中可知,大部分教师都能明确外贸英语教学的目的,这或许与“外贸”二字有关,或许从现有教材体例设计上也能明确教学目的。但从中也能发现,各位同行通过明确教学目的在指导教学实践时,往往拘泥于书面知识体系来进行内容讲解,一般不去考虑阅读材料的校本适用性问题。这样一来,教学在满足了岗位整体要求的同时,却可能与具体要求相偏离。
(二)针对教学手段的反思
这里不去讨论如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展外贸英语教学,而是针对当前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现状反思。通常认为,外贸英语的教学只归属于英语教学范畴,与涉外专业的其它专业课程并无联系。在这样的观念下,必然导致外贸英语教学陷入“孤立”,而无法与其它课程形成一种互补关系。众所周知,外贸英语只是一种工具,它将支撑学生专业能力的发挥。这就要求,当前应在教学手段上的组织形式上进行创新。
(三)针对教学结果的反思
如何评价外贸英语教学效果,仍是目前高校教改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从当前现状来看,针对外贸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仍采取学生考试成绩和学生评教等途径来获得。诚然,这些途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但却无法了解该教学效果与岗位需要之间的关联程度如何。而这本身也与现阶段高校教改的初衷相背离。
三、反思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反思基础上,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材体例的重构
与国外高校教师授课不同,我国高校教师仍习惯于以教材为蓝本进行知识传递。在不改变这一现状但又需要明确教学目的的情况下,应在校本要求下进行外贸英语教材体例的重构。教材体例的重构可以不以出版教材为目标,而是通过制定本校教学大纲的形式来促进外贸英语教学。在实施教材体例重构之前,应进行各部门的联合商讨活动。各部门包括专业所在系、招生就业部门、外语教研部门等。
(二)专业课程的融合
遵循外贸英语只是一种工具的观点,应建立与其它专业课程相融合的态势。这种融合应是岗位情景的融合、专业能力的融合。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会学习外贸单证方面的内容,此时如何借助外贸英语的专业词汇、语法知识来认识这些单证,就构成了典型的融合态势。因此,外贸英语教师应结合本校专业课程的开设,将包括上述专业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三)教学组织的创新
教学组织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一方面是专业教学的组织形式。针对前者而言,可以将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引入其中,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商务活动的英语应用意识,并最大化的提升他们口语、阅读、写作方面的能力。对于后者而言,则要求在专业课程的实训环节,应为外贸英语的综合能力训练提供时间和场所。根据上文指出的专业课程的融合,可以将外贸英语的能力训练融入到其它专业课程的训练之中。
(四)多元评价的建立
多元评价的建立意味着,在保留现有评价机制的同时,还应拓展评价途径。从而,为考察与岗位要求的关联程度提供参数。
四、实证分析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1.情景训练
也就是教师就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学生在未来从事涉外类职业中可能会遇见的情景,如:外方海关人员登船进行例行检查时,与之进行的工作沟通。针对该情景,让学生分组准备,并由每组推荐自己的代表通过情景角色扮演,进行涉外英语对话训练。
2.学生英语答问
对于即将学习的涉外英语新内容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然后在下次课时安排学生就某一片段内容进行试讲。试讲结束后,教师就课程内容所涉及的与涉外岗位有关的沟通问题进行发问。学生须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实训教学中的培养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1)对于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围绕涉外类工作过程,设计出一系列具体的场景。让学生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中方员工、外方客户、外方海关人员),教师也应参与角色的扮演,并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2)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在完成了一年级、二年级阶段的上述训练后,应着重培养他们与外方人员在英语口语交际上的高级能力,即:商务谈判。
五、结论
通过对现阶段外贸英语教学现状的反思后发现,教学模式创新应围绕着教材体例的重构、专业课程的融合、教学组织的创新,以及多元评价的建立来展开。
参考文献:
[1]王雪.高职英语教学如何体现工学结合的特色[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2(2).
[2]吴丽娟.论高职英语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科教创新导,2012(14).
[3]胡艳丽.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2012(15).
关键词:外贸英语;岗位驱动;教学模式;创新
在高校推进职业化教育的当下,如何使外贸英语教学也能围绕学生未来岗位需要来进行,已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为语言类课程教学,其内含有独特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手段,这使得本文在主题讨论上尽量不去触碰教学原理上的问题。而是在岗位驱动下,从如何提升学生岗位适应性上,进行教学模式方面的讨论。
一、对岗位驱动的认识
(一)岗位整体要求方面
一般开设外贸英语课程的专业,都具有涉外的特征。诸如,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等。因此根据系统论的原则,首先需要在岗位整体方面来认识它的要求。
1.内务要求
内务要求体现为学生在岗位内的工作要求,它主要涵盖了该常规工作流程。其中,包括英文文件的翻译和撰写成为了其中最为常见的事宜。可见,内务实际对学生外贸英语的基本功要求很高,如专业词汇、商务应用文写作能力等。
2.外联要求
外联也构成了外向型组织的一个岗位职能,其主要涉及与外方进行商务沟通、谈判等事宜。从目前实际状况来看,这些外联工作主要采取口语表达的形式来展开。从中也告诉我们,外贸英语口语教学也应成为重点。
(二)岗位具体要求方面
前面已经提到,每个学校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同,以及社会资源拥有量不同,就使得涉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意味着,同样需要遵循系统原则下的局部分析要求,结合本校具体特点进行岗位驱动认识。
根据笔者所在高校涉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有34%的学生从事了本专业领域内的工作,还有20%从事着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仍有46%的学生从事了其它方面的工作。这就表明,外贸英语在教学上应在岗位整体要求的基础上,优化口语、写作、阅读等教学的课时结构。
(三)岗位拓展要求方面
之所以提出岗位拓展要求,主要在于对学生职业发展的考量。这里遵循一个观点,即大学期间不可能使学生获得岗位零适应期的能力,但在专业课程的训练中却能形成他们未来自主学习的基础。这种自主学习的基础,就在于针对岗位拓展要求所开展的教学模式创新使然。
二、认识引导下的教学现状反思
(一)针对教学目的的反思
从目前调研所获得信息的分析中可知,大部分教师都能明确外贸英语教学的目的,这或许与“外贸”二字有关,或许从现有教材体例设计上也能明确教学目的。但从中也能发现,各位同行通过明确教学目的在指导教学实践时,往往拘泥于书面知识体系来进行内容讲解,一般不去考虑阅读材料的校本适用性问题。这样一来,教学在满足了岗位整体要求的同时,却可能与具体要求相偏离。
(二)针对教学手段的反思
这里不去讨论如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展外贸英语教学,而是针对当前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现状反思。通常认为,外贸英语的教学只归属于英语教学范畴,与涉外专业的其它专业课程并无联系。在这样的观念下,必然导致外贸英语教学陷入“孤立”,而无法与其它课程形成一种互补关系。众所周知,外贸英语只是一种工具,它将支撑学生专业能力的发挥。这就要求,当前应在教学手段上的组织形式上进行创新。
(三)针对教学结果的反思
如何评价外贸英语教学效果,仍是目前高校教改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从当前现状来看,针对外贸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仍采取学生考试成绩和学生评教等途径来获得。诚然,这些途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但却无法了解该教学效果与岗位需要之间的关联程度如何。而这本身也与现阶段高校教改的初衷相背离。
三、反思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反思基础上,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材体例的重构
与国外高校教师授课不同,我国高校教师仍习惯于以教材为蓝本进行知识传递。在不改变这一现状但又需要明确教学目的的情况下,应在校本要求下进行外贸英语教材体例的重构。教材体例的重构可以不以出版教材为目标,而是通过制定本校教学大纲的形式来促进外贸英语教学。在实施教材体例重构之前,应进行各部门的联合商讨活动。各部门包括专业所在系、招生就业部门、外语教研部门等。
(二)专业课程的融合
遵循外贸英语只是一种工具的观点,应建立与其它专业课程相融合的态势。这种融合应是岗位情景的融合、专业能力的融合。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会学习外贸单证方面的内容,此时如何借助外贸英语的专业词汇、语法知识来认识这些单证,就构成了典型的融合态势。因此,外贸英语教师应结合本校专业课程的开设,将包括上述专业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三)教学组织的创新
教学组织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一方面是专业教学的组织形式。针对前者而言,可以将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引入其中,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商务活动的英语应用意识,并最大化的提升他们口语、阅读、写作方面的能力。对于后者而言,则要求在专业课程的实训环节,应为外贸英语的综合能力训练提供时间和场所。根据上文指出的专业课程的融合,可以将外贸英语的能力训练融入到其它专业课程的训练之中。
(四)多元评价的建立
多元评价的建立意味着,在保留现有评价机制的同时,还应拓展评价途径。从而,为考察与岗位要求的关联程度提供参数。
四、实证分析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1.情景训练
也就是教师就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学生在未来从事涉外类职业中可能会遇见的情景,如:外方海关人员登船进行例行检查时,与之进行的工作沟通。针对该情景,让学生分组准备,并由每组推荐自己的代表通过情景角色扮演,进行涉外英语对话训练。
2.学生英语答问
对于即将学习的涉外英语新内容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然后在下次课时安排学生就某一片段内容进行试讲。试讲结束后,教师就课程内容所涉及的与涉外岗位有关的沟通问题进行发问。学生须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实训教学中的培养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1)对于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围绕涉外类工作过程,设计出一系列具体的场景。让学生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中方员工、外方客户、外方海关人员),教师也应参与角色的扮演,并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2)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在完成了一年级、二年级阶段的上述训练后,应着重培养他们与外方人员在英语口语交际上的高级能力,即:商务谈判。
五、结论
通过对现阶段外贸英语教学现状的反思后发现,教学模式创新应围绕着教材体例的重构、专业课程的融合、教学组织的创新,以及多元评价的建立来展开。
参考文献:
[1]王雪.高职英语教学如何体现工学结合的特色[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2(2).
[2]吴丽娟.论高职英语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科教创新导,2012(14).
[3]胡艳丽.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