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秋赏月赋怀,乃亘古文人之乐事。因他们所处的时空背景和历史环境不同,激起的心绪意境自然各异,遂留下了许多绮丽瑰伟的美文佳句。正如晚唐进士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所感叹: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笔者结合阅览和想象,尝试着将古代中秋咏月的诗词稍加缕析,作一次时空的穿越,体验不同的际遇感受,以资共享。
向晚到天明,东升西落中凝望守候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北宋年间的某个中秋之夜,月亮未出,大文学家苏东坡正注目东望,应和弟弟苏辙(字子由,曾写《中秋见月寄子瞻》),写就长诗《中秋见月和子由》,千山巍峨、东方泛白,他用劲健旷达的笔势写出了明月将出的壮观磅礴。
旋即,“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云破月出,玉盘东悬,“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明亮初升的圆月似乎有些清冷,但让人温暖感怀的却是“二苏”兄弟间互相激励劝勉,“南都从事(指苏辙)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好不动容。
月渐高,还是苏轼,事情也非常巧合,熙宁十年(1077)中秋,他在徐州居然遇见了久别的弟弟,相与围坐、把酒言欢,“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宴席持续过了个把时辰还未收场,苏轼也难奈心中的激动,又写下《阳关曲·中秋月》,并慨叹弟弟行将离别、再会无期,“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午夜,圆月当头,“谁做冰壶浮世界,最令玉斧修时节”。这是公元1169年,南宋词人辛弃疾任建康(今南京)通判,夜半上西楼,望明月、怀友人,写下《满江红·中秋寄远》。
丑时鸡鸣,月已偏西。“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沦”。此时北宋的米芾仍在《中秋登楼望月》中执着地惦想: “七宝合月”、“月圆蚌孕”等美好的民间传说故事。
最有耐心的当数唐代的李商隐。“云母弄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银河消失、晨星泛起,一夜无眠的他仍在苦冥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情结心声,完成对诗作《嫦娥》的诵吟。
乾坤大挪转,空间转换处追问觅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端坐在东海之滨的唐人张九龄,此时正《望月怀远》,皎月冉冉,幽清恬淡,诗人也构思奇妙,遥想远隔天涯的友人,此时可能也正在月下思念着自己,含蕴有致、深情绵邈。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元和十年(815)中秋,惨遭贬谪的白居易,在中部江州(今江西九江)写下《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对比往昔的踌躇满志和富丽安闲,望乡感慨,孤寂而又痛苦。但白居易并未因此消沉,他深入底层、接触民生,又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西部大漠,祁连山上升起清冷的圆月,旷古而幽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不愧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关山月》用“蒙太奇”手法绘就一幅苍茫月夜图: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意境深远,读来也哀婉凄凉、雄浑悲壮。
“凝光悠悠塞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他站在桃源山顶最高处,写下《八月十五桃源玩月》,而此时其实正是他人生事业的最低谷,意境孤独而又悲怆。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住在山脚沟底、溪边茅屋的元朝“一代文宗”元好问,在《倪庄中秋》中,回忆儿时天真嗜睡、无心赏月的真实生活,实则借喻其不仕异族、难见光明的高义与艰难。
情感与人伦,异彩缤纷间传承奋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长年漂泊的李白,抒《静夜思》之念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尽战乱的杜甫,发《月夜忆舍弟》之感慨。他们怀念故乡、热切盼归的心境都跃然纸上。
还有痴男怨女,儿女情长。“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映衬《新乐府》中思妇孤枕难眠的寂寞;“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道出《长相思》中商女芳华自怜的哀怨;还有“敛着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的柳永,在《秋月夜》中亦难排对情人的无限眷恋。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明代画家文征明在《念奴娇·中秋对月》中,踏上想像的翅膀,“欲跨彩云飞起”,直达蟾宫,享受歌舞升平的欢乐,不料却又跌入“莫负广寒沈醉”的烦恼,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差距,表达得这么酣畅却又那么无奈。
还有“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坚贞爱国、褒涵节义的文天祥即便在日常乡饮《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中,也充分流露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誉、挚爱和坚守之情。
饱阅世事悲欢,乐观进取向上,最有力感的还属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苏轼于密州(今山东诸城)的典范之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高逸舒放的词风意境,宠辱忘外的人格力量,都跨越了千年的明月,奋勇激越,光耀后昆。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足迹已经登临了月球并迈向深远的太空,仰望苍穹,或许我们已少了古人那种热切和冲动。但烟波浩渺的宇宙毕竟还有更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研究、探析、开发和利用。
仰望明月,不知您又作何感想?
亿兆观是月,念感竟相殊。
斗转随河汉,浩宇一物沙。
向晚到天明,东升西落中凝望守候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北宋年间的某个中秋之夜,月亮未出,大文学家苏东坡正注目东望,应和弟弟苏辙(字子由,曾写《中秋见月寄子瞻》),写就长诗《中秋见月和子由》,千山巍峨、东方泛白,他用劲健旷达的笔势写出了明月将出的壮观磅礴。
旋即,“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云破月出,玉盘东悬,“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明亮初升的圆月似乎有些清冷,但让人温暖感怀的却是“二苏”兄弟间互相激励劝勉,“南都从事(指苏辙)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好不动容。
月渐高,还是苏轼,事情也非常巧合,熙宁十年(1077)中秋,他在徐州居然遇见了久别的弟弟,相与围坐、把酒言欢,“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宴席持续过了个把时辰还未收场,苏轼也难奈心中的激动,又写下《阳关曲·中秋月》,并慨叹弟弟行将离别、再会无期,“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午夜,圆月当头,“谁做冰壶浮世界,最令玉斧修时节”。这是公元1169年,南宋词人辛弃疾任建康(今南京)通判,夜半上西楼,望明月、怀友人,写下《满江红·中秋寄远》。
丑时鸡鸣,月已偏西。“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沦”。此时北宋的米芾仍在《中秋登楼望月》中执着地惦想: “七宝合月”、“月圆蚌孕”等美好的民间传说故事。
最有耐心的当数唐代的李商隐。“云母弄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银河消失、晨星泛起,一夜无眠的他仍在苦冥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情结心声,完成对诗作《嫦娥》的诵吟。
乾坤大挪转,空间转换处追问觅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端坐在东海之滨的唐人张九龄,此时正《望月怀远》,皎月冉冉,幽清恬淡,诗人也构思奇妙,遥想远隔天涯的友人,此时可能也正在月下思念着自己,含蕴有致、深情绵邈。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元和十年(815)中秋,惨遭贬谪的白居易,在中部江州(今江西九江)写下《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对比往昔的踌躇满志和富丽安闲,望乡感慨,孤寂而又痛苦。但白居易并未因此消沉,他深入底层、接触民生,又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西部大漠,祁连山上升起清冷的圆月,旷古而幽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不愧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关山月》用“蒙太奇”手法绘就一幅苍茫月夜图: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意境深远,读来也哀婉凄凉、雄浑悲壮。
“凝光悠悠塞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他站在桃源山顶最高处,写下《八月十五桃源玩月》,而此时其实正是他人生事业的最低谷,意境孤独而又悲怆。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住在山脚沟底、溪边茅屋的元朝“一代文宗”元好问,在《倪庄中秋》中,回忆儿时天真嗜睡、无心赏月的真实生活,实则借喻其不仕异族、难见光明的高义与艰难。
情感与人伦,异彩缤纷间传承奋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长年漂泊的李白,抒《静夜思》之念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尽战乱的杜甫,发《月夜忆舍弟》之感慨。他们怀念故乡、热切盼归的心境都跃然纸上。
还有痴男怨女,儿女情长。“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映衬《新乐府》中思妇孤枕难眠的寂寞;“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道出《长相思》中商女芳华自怜的哀怨;还有“敛着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的柳永,在《秋月夜》中亦难排对情人的无限眷恋。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明代画家文征明在《念奴娇·中秋对月》中,踏上想像的翅膀,“欲跨彩云飞起”,直达蟾宫,享受歌舞升平的欢乐,不料却又跌入“莫负广寒沈醉”的烦恼,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差距,表达得这么酣畅却又那么无奈。
还有“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坚贞爱国、褒涵节义的文天祥即便在日常乡饮《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中,也充分流露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誉、挚爱和坚守之情。
饱阅世事悲欢,乐观进取向上,最有力感的还属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苏轼于密州(今山东诸城)的典范之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高逸舒放的词风意境,宠辱忘外的人格力量,都跨越了千年的明月,奋勇激越,光耀后昆。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足迹已经登临了月球并迈向深远的太空,仰望苍穹,或许我们已少了古人那种热切和冲动。但烟波浩渺的宇宙毕竟还有更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研究、探析、开发和利用。
仰望明月,不知您又作何感想?
亿兆观是月,念感竟相殊。
斗转随河汉,浩宇一物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