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月圆话中秋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123456789zyl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秋赏月赋怀,乃亘古文人之乐事。因他们所处的时空背景和历史环境不同,激起的心绪意境自然各异,遂留下了许多绮丽瑰伟的美文佳句。正如晚唐进士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所感叹: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笔者结合阅览和想象,尝试着将古代中秋咏月的诗词稍加缕析,作一次时空的穿越,体验不同的际遇感受,以资共享。
  向晚到天明,东升西落中凝望守候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北宋年间的某个中秋之夜,月亮未出,大文学家苏东坡正注目东望,应和弟弟苏辙(字子由,曾写《中秋见月寄子瞻》),写就长诗《中秋见月和子由》,千山巍峨、东方泛白,他用劲健旷达的笔势写出了明月将出的壮观磅礴。
  旋即,“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云破月出,玉盘东悬,“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明亮初升的圆月似乎有些清冷,但让人温暖感怀的却是“二苏”兄弟间互相激励劝勉,“南都从事(指苏辙)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好不动容。
  月渐高,还是苏轼,事情也非常巧合,熙宁十年(1077)中秋,他在徐州居然遇见了久别的弟弟,相与围坐、把酒言欢,“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宴席持续过了个把时辰还未收场,苏轼也难奈心中的激动,又写下《阳关曲·中秋月》,并慨叹弟弟行将离别、再会无期,“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午夜,圆月当头,“谁做冰壶浮世界,最令玉斧修时节”。这是公元1169年,南宋词人辛弃疾任建康(今南京)通判,夜半上西楼,望明月、怀友人,写下《满江红·中秋寄远》。
  丑时鸡鸣,月已偏西。“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沦”。此时北宋的米芾仍在《中秋登楼望月》中执着地惦想: “七宝合月”、“月圆蚌孕”等美好的民间传说故事。
  最有耐心的当数唐代的李商隐。“云母弄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银河消失、晨星泛起,一夜无眠的他仍在苦冥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情结心声,完成对诗作《嫦娥》的诵吟。
  乾坤大挪转,空间转换处追问觅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端坐在东海之滨的唐人张九龄,此时正《望月怀远》,皎月冉冉,幽清恬淡,诗人也构思奇妙,遥想远隔天涯的友人,此时可能也正在月下思念着自己,含蕴有致、深情绵邈。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元和十年(815)中秋,惨遭贬谪的白居易,在中部江州(今江西九江)写下《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对比往昔的踌躇满志和富丽安闲,望乡感慨,孤寂而又痛苦。但白居易并未因此消沉,他深入底层、接触民生,又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西部大漠,祁连山上升起清冷的圆月,旷古而幽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不愧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关山月》用“蒙太奇”手法绘就一幅苍茫月夜图: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意境深远,读来也哀婉凄凉、雄浑悲壮。
  “凝光悠悠塞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他站在桃源山顶最高处,写下《八月十五桃源玩月》,而此时其实正是他人生事业的最低谷,意境孤独而又悲怆。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住在山脚沟底、溪边茅屋的元朝“一代文宗”元好问,在《倪庄中秋》中,回忆儿时天真嗜睡、无心赏月的真实生活,实则借喻其不仕异族、难见光明的高义与艰难。
  情感与人伦,异彩缤纷间传承奋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长年漂泊的李白,抒《静夜思》之念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尽战乱的杜甫,发《月夜忆舍弟》之感慨。他们怀念故乡、热切盼归的心境都跃然纸上。
  还有痴男怨女,儿女情长。“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映衬《新乐府》中思妇孤枕难眠的寂寞;“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道出《长相思》中商女芳华自怜的哀怨;还有“敛着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的柳永,在《秋月夜》中亦难排对情人的无限眷恋。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明代画家文征明在《念奴娇·中秋对月》中,踏上想像的翅膀,“欲跨彩云飞起”,直达蟾宫,享受歌舞升平的欢乐,不料却又跌入“莫负广寒沈醉”的烦恼,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差距,表达得这么酣畅却又那么无奈。
  还有“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坚贞爱国、褒涵节义的文天祥即便在日常乡饮《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中,也充分流露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誉、挚爱和坚守之情。
  饱阅世事悲欢,乐观进取向上,最有力感的还属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苏轼于密州(今山东诸城)的典范之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高逸舒放的词风意境,宠辱忘外的人格力量,都跨越了千年的明月,奋勇激越,光耀后昆。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足迹已经登临了月球并迈向深远的太空,仰望苍穹,或许我们已少了古人那种热切和冲动。但烟波浩渺的宇宙毕竟还有更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研究、探析、开发和利用。
  仰望明月,不知您又作何感想?
  亿兆观是月,念感竟相殊。
  斗转随河汉,浩宇一物沙。
其他文献
到中国作协雾灵山创作之家休假,一开头,就有点“误打误撞”的味道。我一直以为雾灵山创作之家在北京,接到正式通知才知道,是在北京与承德之间的河北兴隆县花果山庄,离北京还有100多公里。在网上查来查去,最后决定乘坐火车,一是火车转车的时间比飞机来得顺当从容一些,二是很久没有坐火车了,想回味一下睡卧铺的感觉。在火车上摇了几十个小时,到兴隆火车站下车的时候,便有人举着“雾灵山”的牌子,很热情地问,上雾灵山吗
期刊
闽南地区流传一个传说:当年漳浦人蔡新进京赴考路过九龙岭,遇一卖汤圆的老人出一上对“九龙岭下日日冬至”要其应对。蔡新一时对不上,待他应考后重回家乡,看到六鳌海上夜间渔灯璀璨,才出现灵感对出“六鳌海上夜夜元宵”的下对。笔者对六鳌海上的渔火无幸神领,但对九龙江口早年的渔火,则是神领再三。  九龙江口海面是个天然的内海渔场,不但盛产包括银鱼、丁香鱼、凤尾鱼、比目鱼等各种内海鱼类和各种虾蟹,一些常年回游于外
期刊
那个玲珑的午后,阳光有些柔软,有些慵懒,寒假马上就要来,我的心情十分舒畅。最后一堂历史课了,马上要进行的是期末考试,学生一考完,意味着长假开始。上次课,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把漳州历史相关的知识点复习一遍,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拿出来讨论。我刚一进教室,就闻到淡淡的花香,孩子聊得正起劲,小蔡的声音尖细而高昂,他眉飞色舞地说着什么。我没有惊动他,停住脚步,原来他正在说“朱文公使飞瓦”的段子。几个同学显然
期刊
《第二次握手》是第一部感动我、也是永远感动我的一部文学作品。很多很多年过去了,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永远是这样一位女性:绾着高高的发髻,标准的鹅蛋脸丹凤眼,身体高挑苗条,端庄高贵、美丽娴静、气质优雅、风度卓然。她静静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任凭世界如何日新月异,审美趣味如何改变,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她是最完美的女性,最圣洁高贵的女性,需要人们高山仰止的女性。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不知“四人帮”是否已被粉碎,
期刊
鼓乐齐奏,鞭炮震天,各种民间游艺,尽展风采。一群妇女不论老少均身围黑色长裙,手提扫把在游境队伍前作势清扫路尘。途经之处,挨家挨户张灯结彩,门前设立祭坛,供桌上摆满各式各样的祭品,点烛燃香,斟满酒水。这是岛尾村最为热闹的“五朝王醮”庆典。  王醮,亦称“做醮”,是岛美村自古以来就有的民间风俗。由于每五年才举行一次,因此俗称“五年王醮”。从建醮请王爷公入坛开始,到王爷公代天巡狩出巡,俗称“游境”,以至
期刊
走过去时,我暗暗算了自己的脚步:400步。哪有那么齐整的,我不信。走回来时,我一步一步地认真计算着,好了,401步。终于有了一步之差。回家后,我上网查阅了江东桥的资料,发现它始建于1214年,迄今刚好801年。天哪,这是巧合吗?还是冥冥中有什么契合?  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郡守赵逖伯在这里连艘建造浮桥,开此处造桥。但浮桥“摇荡掀簸,过者凛容”,且经风雨摧损,疲于屡易。嘉定七年(121
期刊
张鸣骏,字赓阳,清顺治初年曾官至宣大巡按御史、江西道御史提督顺天学政,被“清初御史第一人”的李森先称誉为“谏臣、直臣”,是一位敢于进取、担当、忠諫的士大夫。  敢于进取的联捷进士  “族萃京元允卜三元及第,堂临天宝欣观万宝朝宗”。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武安镇的京元村,原名溪园社,明宣德五年(1430),漳州千年史上唯一的状元林震及第后为报答他降生地溪园社“张氏瞻依堂”及从小受外祖父培育之恩,奏准皇
期刊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是800多年前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漳州白云岩留下的对联,此联道出了朱熹的人生境界和追求。前总理温家宝在《讲真话 察实情》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副对联,意在告诉人们要有崇高精神追求,要像朱熹那样心忧天下,勇于担当,从容淡定,刚直不阿。  朱熹(1130—1200)别号紫阳夫子,谥“文”故称“朱文公”。南宋著名的理学集大成者,闽学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期刊
一种茶有一种茶的味道,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喜好。有人喜欢绿茶的清香、有人迷恋红茶的甜醇味、有人偏爱乌龙茶的浓厚爽口、有人陶醉花茶的芬芳、有人对普洱茶那种深沉的韵味暗暗叫绝……而我则对于产自漳州平和的白芽奇兰茶情有独钟。  钟情于白芽奇兰茶,主要是因我长居漳州,靠近白芽奇兰产区,情况熟悉,来源清楚,可以比较容易得到性价比好的白芽奇兰茶。加上我常犯胃寒,喝些传统熟火香型(也称浓香型)的白芽奇兰,便成我生活
期刊
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语言与文字不一样,语言30年一小变,300年一大变,但是文字却可以以记录的形式流传而不会变动。所以中国语言与文字分开。然而,历经几千年的变迁,文字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对文字的理解,也就是文字的含义却因解释的不同,造成了很多的误解。误解有多种,其中重要的一种就是褒贬误用,鲜有贬语成褒语的事例,贬语褒用也大多只是口语上亲密人之间的一种调侃而已,但褒言成贬语却是尉为大观,美好的寓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