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作者以教學实践切入,通过总结、反思得出学生在读本课学习中应获取的知识、体会到的情感,并思考教师在读本课教学中应发挥的引领作用,旨在明确读本课学习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师生在共同完成读本课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应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明确自身历史责任,铭记历史,不为仇恨,只为更好地负重前行。
关键词:国家公祭日;《历史真相》;社会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9-0091-02
一、案例背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
从1994年起,南京市人民政府每年12月13日10时都会在全市鸣放防空警报以悼念在1937年那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祭奠在战争中死难的国民,以增强当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与珍爱和平的情感,以国家的意志再次对南京大屠杀史实进行固化,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使国民牢记侵略战争曾经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为此,南京市组织编写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作为地方课程纳入小学、初中、高中历史教学中,其中,《历史真相》在八年级上学期学习。
二、案例描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根据南京市教研室和区研训员的统一布置,结合学生学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历史真相》——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初中版)的教学安排为课内3个课时、课外1个课时,总计4个课时,具体设计如下。
第1课时:设计导读问题,带着探究问题,师生共读读本,如:
1.列举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暴行。你知道目前为止还有多少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吗?你能说出他们的故事吗?……
2.二战中,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是一个怎样的机构?西方媒体和西方人士是如何报道和揭露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的?……
3.作为一名有责任的中国公民和南京市民,你认为为什么要设立国家公祭日?……
第2课时:针对第1课时中学生尚未解决的探究问题,教师补充史料进行讲解,并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在这节课上,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请学生根据读本编写的六个专题,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分组设计第3课时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并准备第4课时的汇报。
第3课时:各小组分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议形式有: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需提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一星期会闭馆);寻访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举行小型祭奠仪式;撰写公祭词;宣传公祭日;进行社会调查;访问专家学者等。
第4课时:各小组展示汇报第3课时的成果。在这一课时中,有的同学通过互联网,走进图书馆、档案馆了解战前的南京;有的同学选择拜访专家学者,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访问历史系教授;有的同学选择寻访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撰写公祭词,举行小型公祭仪式;有的同学走上街头采访青年人对公祭日、南京大屠杀的了解情况;有的同学访问自己的祖父母、邻居等大屠杀亲历者、幸存者,录下访谈语音;有的同学手绘明信片,宣传公祭日,呼吁更多人铭记历史;有的同学自己制作手抄小报;有的同学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访问游客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学生的汇报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资料(见下图),对于我们的教学颇有借鉴意义。
这份小报的作者不仅写出了完成读本阅读后对南京大屠杀基本史实的掌握,还誊抄了祭词,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的哀思,更可贵的是得出了自己的认识:战争是人类的灾难,和平才是永恒的主题。
我校在进行读本教学的同时,还开展了“国家公祭主题周”系列活动,2018级的一位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希望通过努力,向更多人传递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以史为鉴、创造美好未来的观点。
令人惊喜的是,在媒体的这篇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已经升入高中的我校2018届毕业生,在国外交流的时候也在开展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普及活动,勇敢地肩负起传承历史的责任与使命,向世界传播和平,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意义和价值。
三、案例思考——鉴往知来、勇毅前行的成长
(一)史料研读中激发情感共鸣
《历史真相》读本中的史料丰富,如图片、亲历者日记(如《东史郎日记》《拉贝日记等》)、幸存者(如夏淑琴、李秀英等)证词、国际友人(如魏特琳、约翰·马吉等)举证、东京审判的过程和判决等。师生共读的第1课时,学生全情投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南京大屠杀的残忍、血腥,饱含血泪与伤痛写就的一幕幕,特别是与战前南京的繁华对比的细节描述刺痛了学生的心。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个人之痛、家庭之痛、城市之痛,还是民族之殇、国家之殇,教师无须多言,学生自然刻骨铭心。
然而我校开设读本课,不是为了根植民族仇恨。我们在教学中列举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甚至篡改历史教材的时候不能输出民族敌对情绪,使得学生被仇恨蒙蔽双眼,这可能导致一些学生爱国却缺乏理性。笔者认识到在运用材料的时候不应片面地使用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势力掌控地区、篡改教材等,而要客观地呈现《东史郎日记》和侵华日军军医山口诚太郎将“紫金草”——二月兰带回家以铭记历史、祈愿和平,日本小学教师大门高子女士把这段佳话写成诗、画成连环画,还创作成合唱组曲《紫金草的故事》在日本引起反响等材料。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铭记历史不是记住仇恨,不是永不原谅,而是感受中华民族曾经蒙受的苦难,感恩在苦难的废墟中依然坚守的勇敢的斗士,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一路走来的艰辛、苦痛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二)实践活动中感受历史责任 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走访结果看,当代青年人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了解是不够的,这也使笔者认识到历史教育任重道远。
一位学生在汇报时说:“如果我们自己的国民都遗忘了这段历史,我们怎能要求别人正视历史,牢记战争教训呢?”还有一组学生的汇报令笔者印象深刻,他们走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关注到了纪念馆里的志愿者。学生在汇报时展示了一段采访视频,受访者是问卷调查中回答得最好的一位退休女性。他们询问受访者,为什么会熟知这段历史,受访者回答,自己退休以后就来纪念馆当志愿者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离现在越来越远,知道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幸存者逐年减少,自己应该尽一分力让更多的人知道、记住这段历史,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受访者朴实的话语令在场听汇报的所有人都受到了教育。学生说:“志愿者中有大学生不奇怪,退休的中老年志愿者是令我们受到触动的。何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铭记家国历史,宣传战争教训,事无大小,责任一样重大。”
我们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向全世界传递中国人民维护人权的态度,表达中华民族热爱、维护和平的决心,诚如国家公祭鼎铭文中的“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三)从历史反思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2016年,笔者与两位同事共同开设了一节主题为“历史记忆”的国家公祭读本研究课,整节课采取了访谈形式,师生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记忆和传承历史。课上,笔者与学生在探讨“你如何看待未来的中日关系”时,学生将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与近代中日关系做了比较,在反思中升华了对于中日关系乃至今日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的认识,有学生说:“今天很多人对日本表示不屑,甚至是仇恨日本,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在经济、科技领域仍有值得学习之处,盲目仇恨没有意义,应该像当年日本派出遣唐使向我们学习一样,取长补短,拥有更多的中国创造!”
结 语
当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国家的综合实力是最好的名片。今日的中国走出近代的伤痛,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靠的是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奋斗。开设读本课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我们有接棒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责任。我们要牢记战争教训,维护和平,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谋大同。我们愿与世界人民一起挽紧和平的臂膀,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了解过往不为清算仇怨, 铭记历史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负重前行!
[参考文献]
[1]《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编写组.历史真相——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初中版)[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2]沈智俊.巧用学历案,优化历史活动课教学——以八年级“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主题活动为例[J].初中生世界,2020(40):9-11.
[3]吳玉忠.关于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的实践及反思[J]. 天津教育,2019(18):68-69.
[4]张国松.中小学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专史教育——《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走进中小学课堂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24-225.
作者简介:熊楚星(1990— ),女,江苏南京人,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德育。
关键词:国家公祭日;《历史真相》;社会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9-0091-02
一、案例背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
从1994年起,南京市人民政府每年12月13日10时都会在全市鸣放防空警报以悼念在1937年那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祭奠在战争中死难的国民,以增强当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与珍爱和平的情感,以国家的意志再次对南京大屠杀史实进行固化,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使国民牢记侵略战争曾经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为此,南京市组织编写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作为地方课程纳入小学、初中、高中历史教学中,其中,《历史真相》在八年级上学期学习。
二、案例描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根据南京市教研室和区研训员的统一布置,结合学生学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历史真相》——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初中版)的教学安排为课内3个课时、课外1个课时,总计4个课时,具体设计如下。
第1课时:设计导读问题,带着探究问题,师生共读读本,如:
1.列举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暴行。你知道目前为止还有多少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吗?你能说出他们的故事吗?……
2.二战中,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是一个怎样的机构?西方媒体和西方人士是如何报道和揭露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的?……
3.作为一名有责任的中国公民和南京市民,你认为为什么要设立国家公祭日?……
第2课时:针对第1课时中学生尚未解决的探究问题,教师补充史料进行讲解,并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在这节课上,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请学生根据读本编写的六个专题,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分组设计第3课时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并准备第4课时的汇报。
第3课时:各小组分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议形式有: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需提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一星期会闭馆);寻访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举行小型祭奠仪式;撰写公祭词;宣传公祭日;进行社会调查;访问专家学者等。
第4课时:各小组展示汇报第3课时的成果。在这一课时中,有的同学通过互联网,走进图书馆、档案馆了解战前的南京;有的同学选择拜访专家学者,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访问历史系教授;有的同学选择寻访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撰写公祭词,举行小型公祭仪式;有的同学走上街头采访青年人对公祭日、南京大屠杀的了解情况;有的同学访问自己的祖父母、邻居等大屠杀亲历者、幸存者,录下访谈语音;有的同学手绘明信片,宣传公祭日,呼吁更多人铭记历史;有的同学自己制作手抄小报;有的同学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访问游客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学生的汇报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资料(见下图),对于我们的教学颇有借鉴意义。
这份小报的作者不仅写出了完成读本阅读后对南京大屠杀基本史实的掌握,还誊抄了祭词,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的哀思,更可贵的是得出了自己的认识:战争是人类的灾难,和平才是永恒的主题。
我校在进行读本教学的同时,还开展了“国家公祭主题周”系列活动,2018级的一位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希望通过努力,向更多人传递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以史为鉴、创造美好未来的观点。
令人惊喜的是,在媒体的这篇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已经升入高中的我校2018届毕业生,在国外交流的时候也在开展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普及活动,勇敢地肩负起传承历史的责任与使命,向世界传播和平,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意义和价值。
三、案例思考——鉴往知来、勇毅前行的成长
(一)史料研读中激发情感共鸣
《历史真相》读本中的史料丰富,如图片、亲历者日记(如《东史郎日记》《拉贝日记等》)、幸存者(如夏淑琴、李秀英等)证词、国际友人(如魏特琳、约翰·马吉等)举证、东京审判的过程和判决等。师生共读的第1课时,学生全情投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南京大屠杀的残忍、血腥,饱含血泪与伤痛写就的一幕幕,特别是与战前南京的繁华对比的细节描述刺痛了学生的心。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个人之痛、家庭之痛、城市之痛,还是民族之殇、国家之殇,教师无须多言,学生自然刻骨铭心。
然而我校开设读本课,不是为了根植民族仇恨。我们在教学中列举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甚至篡改历史教材的时候不能输出民族敌对情绪,使得学生被仇恨蒙蔽双眼,这可能导致一些学生爱国却缺乏理性。笔者认识到在运用材料的时候不应片面地使用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势力掌控地区、篡改教材等,而要客观地呈现《东史郎日记》和侵华日军军医山口诚太郎将“紫金草”——二月兰带回家以铭记历史、祈愿和平,日本小学教师大门高子女士把这段佳话写成诗、画成连环画,还创作成合唱组曲《紫金草的故事》在日本引起反响等材料。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铭记历史不是记住仇恨,不是永不原谅,而是感受中华民族曾经蒙受的苦难,感恩在苦难的废墟中依然坚守的勇敢的斗士,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一路走来的艰辛、苦痛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二)实践活动中感受历史责任 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走访结果看,当代青年人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了解是不够的,这也使笔者认识到历史教育任重道远。
一位学生在汇报时说:“如果我们自己的国民都遗忘了这段历史,我们怎能要求别人正视历史,牢记战争教训呢?”还有一组学生的汇报令笔者印象深刻,他们走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关注到了纪念馆里的志愿者。学生在汇报时展示了一段采访视频,受访者是问卷调查中回答得最好的一位退休女性。他们询问受访者,为什么会熟知这段历史,受访者回答,自己退休以后就来纪念馆当志愿者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离现在越来越远,知道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幸存者逐年减少,自己应该尽一分力让更多的人知道、记住这段历史,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受访者朴实的话语令在场听汇报的所有人都受到了教育。学生说:“志愿者中有大学生不奇怪,退休的中老年志愿者是令我们受到触动的。何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铭记家国历史,宣传战争教训,事无大小,责任一样重大。”
我们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向全世界传递中国人民维护人权的态度,表达中华民族热爱、维护和平的决心,诚如国家公祭鼎铭文中的“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三)从历史反思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2016年,笔者与两位同事共同开设了一节主题为“历史记忆”的国家公祭读本研究课,整节课采取了访谈形式,师生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记忆和传承历史。课上,笔者与学生在探讨“你如何看待未来的中日关系”时,学生将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与近代中日关系做了比较,在反思中升华了对于中日关系乃至今日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的认识,有学生说:“今天很多人对日本表示不屑,甚至是仇恨日本,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在经济、科技领域仍有值得学习之处,盲目仇恨没有意义,应该像当年日本派出遣唐使向我们学习一样,取长补短,拥有更多的中国创造!”
结 语
当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国家的综合实力是最好的名片。今日的中国走出近代的伤痛,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靠的是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奋斗。开设读本课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我们有接棒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责任。我们要牢记战争教训,维护和平,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谋大同。我们愿与世界人民一起挽紧和平的臂膀,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了解过往不为清算仇怨, 铭记历史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负重前行!
[参考文献]
[1]《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编写组.历史真相——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初中版)[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2]沈智俊.巧用学历案,优化历史活动课教学——以八年级“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主题活动为例[J].初中生世界,2020(40):9-11.
[3]吳玉忠.关于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的实践及反思[J]. 天津教育,2019(18):68-69.
[4]张国松.中小学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专史教育——《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走进中小学课堂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24-225.
作者简介:熊楚星(1990— ),女,江苏南京人,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