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的名望在于水
敦煌,是位于甘肃河西走廓西端的一个县级城市,被誉为丝绸之路明珠。敦煌的阳关、玉门关之名气不亚于山海关和嘉峪关。敦煌的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是现代显学“敦煌学”的策源地。敦煌是全国第一批旅游开放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被评为全国旅游四十佳和优秀旅游城市……敦煌的所有名望与荣誉无不与两条河流———党河和疏勒河相联系。同时,与之相伴的还有渥洼池水。
人因水而聚,地因人而名。中华文明有赖于黄河、长江而策源,特别是内陆的茫茫大漠、年降雨量不足40毫米的极干旱地方,若无水则“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更不能让人立足。莫说将士守关、屯垦戍边,佛门弟子也难以生活,也不可能有敦煌文化。
2 000多年前,敦煌由于有党河和疏勒河的存在而被大月氏和匈奴所占据。汉武帝雄才大略拓疆开域,霍去病驱匈奴,李广利征服大宛以及历代以敦煌为基地的西征,设关,置郡县,都是因为有两河的存在。
疏勒河自东向西横贯敦煌全境200多公里,注入哈拉湖,水丰时可达罗布泊。沿线泉水不断,湿地连绵,滋润了敦煌东西的天然植被。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有600多万亩沙生天然林,数百万亩的天然牧场。这些天然林和草场是敦煌绿洲的天然屏障。党河冲积扇平原,是发展农牧业的极好良田。农业的发展,保障了人们的生活和将士守关、征战的供给,促进了中外商贸、经济、文化、宗教、旅游的交流与繁荣,才促成了敦煌文化,并煊赫古今中外。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绿洲萎缩的根源是缺水
回顾50多年来,嘉峪关外的玉门、安西、敦煌、肃北和阿克塞各县市的发展历程,多以水利建设为契机,修水库、建渠道、打水井、提引地下水等多管齐下,发展了水利,增加了耕地和绿洲区林草地,发展了生产和农业经济。但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评价,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一不是以削减敦煌水源、破环绿洲屏障、加快沙化进程、绿洲萎缩为代价的。
疏勒河源于青海境内的疏勒南山,向西北流经玉门、安西而入敦煌。全程600多公里,年均径流量9.98亿立方米,是党河的3.4倍。历史上疏勒河入敦煌境内水流的多少,无确切的记载,但从唐代大诗人岑参的《苜蓿峰寄家人》中可见:“苜蓿峰边逢立春,葫芦河上泪沾巾。”其注曰:“玉门关外有五峰,苜蓿峰其一也,葫芦河上狭下广,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此时的葫芦(疏勒谐音)河非疏勒河莫属。到清代雍正初年曾有川陕总督岳钟琪主持疏浚疏勒河河道与党河尾水相汇,意引舟运粮,后虽因淤沙水浅难于引船而失败,却从侧面证明疏勒河入敦煌水流之大。然而,上世纪60年代初期安西双塔水库的建成却让疏勒河水在敦煌境内断流了。
党河源于祁连山,经肃北流入敦煌,年径流量2.87亿立方米,历史上为敦煌绿洲专用水源。然而,上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20年,上游肃北农牧业发展,至今每年用水2 000多万立方米;敦煌修水库建渠道,同时扩大了耕地,促进了敦煌农业的发展,水源呈日渐减少趋势;阿克塞县城的搬迁,也分流了党河水,加剧了敦煌用水的紧张状况。为扭转用水不足,敦煌近20年一度无限制地打井,至今已有农用机井 1 200多眼,加上青海石油局每年提引地下水约7 000万立方米,超过了上世纪80年代初甘肃省水文三队提出的年最大提引地下水5 000万立方米的标准。因此,敦煌30年间地下水下降10米以上,年均下降30多公分。另外,南湖乡周围的开发,阿克塞多坝沟农牧业的发展都截断了敦煌西湖的水源。
区域性地下水下降,使敦煌月牙泉濒于干涸,更为严重的是原来的绿洲、湿地、泉水、湖滩,水干了,草枯了,树死了。
以上所有一切削减了敦煌水源,其灾难性恶果是:敦煌的东北西湖大小湖泊无水,湿地干涸,泉水不溢,使敦煌赖以生存的绿洲屏障———天然植被惨遭毁灭。据农林部门资料显示,上世纪60年代初敦煌的天然草场载畜量很高,而现在很多草场已不见牛羊了。原有的约600万亩天然林,至80年代初只剩下90万亩(其中有人为破坏因素),损失85%。近20多年来,当地政府明令禁止破坏天然植被,在封育天然林工作上国家也有不少投资,有所成效。但是,毕竟水源枯竭,一些地方的天然林和草场干枯仍在加剧。
敦煌水源的骤减,生态失衡、沙化、荒漠化,是敦煌绿洲的致命威胁。近年来,人们有这样的疑问:“月牙泉山门后怎么多了几条大沙梁?”虽然现在每年仍在造林,但无论怎么造,都恢复不了遭破坏的天然植被,大部分都是前栽后干。拯救月牙泉工程已经搞了多次掏泉、挖沙、建人工湖补水、泉外渗水等,花费了巨额资金,但因为地下水下降不止,资金几乎是白白浪费。然而事实是:一面呼吁救月牙泉,另一面又削减水源不断,提取地下水肆无忌惮,任投资无数,使尽专家们浑身解数,总难从根本上把月牙泉救活。所以专家们无奈地断言:如果不给敦煌增加水源,发展下去,敦煌必将是第二个民勤,民勤的今天,就是敦煌的明天。我对这个论断深信不疑,绝不是危言耸听。
关键在于解决水源
为解决敦煌水源问题,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当地政府曾多次提出“引哈济党”工程,即在海拔4 000多米(其高峰5 300多米)的雪山上开出30公里的隧道,把距敦煌300多公里的祁连山坡下的哈尔腾河水引入党河而至敦煌。但多因条件恶劣,工程艰巨,耗资太多无功而终。现在酒泉市委、市政府又提出“引哈济党”工程,据初步估算,耗资14亿元之巨,但此举必将以苏干湖的干涸及其周围草原的干枯为代价。
这项工程是舍近求远,舍易求难。远水难解近渴。如果早在40年前阻止疏勒河断水,就不会是现今局面。我的建议是:“疏勒河回归”(已有专文论述)。因为疏勒河几千年都有敦煌的水,只是近40年来才因人为因素在敦煌断流的。虽然当初在进行疏勒工程建设(现仍在进行)设计时无意毁灭敦煌,但其工程的建设,加剧了敦煌绿洲的萎缩和沙化进程,给敦煌带来了灾难,是有目共睹的现实。
为缓解敦煌绿洲的萎缩和沙化进程,乘疏勒河水系工程尚在进行之际(目前疏勒河灌溉面积103万亩,工程完工后经垦荒浇灌面积将达140~147万亩,并安排中部移民),建议玉门、安西少垦荒,停止部分移民项目,把疏勒河水向敦煌分流,列入预算外工程,组织专家论证,立项建设。初步设想:自双塔水库分水,沿313国道之南,三危山脚下,修一条可通5立方米/秒的专用渠道,与敦煌党河灌区东灌渠相接,并分一半与北灌渠相接,全年运行250天,可通水10 800万立方米,以80%的利用率计,可用水8 000余万立方米,相当于党河常年田间用水量的50%。可灌郭家堡、转渠口等四个乡镇,党河水则浇上游其余各乡镇并提供城市用水。每年可向党河故道弃水几千万立方米以补充地下水。同时,关闭农用井,特别是上游井。由于水源的增加,预计将有效缓解地下水下降,并有所回升。日久,将使绿洲外围天然植被得以恢复,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并遏止沙化进程。
各方齐心协力调水
我国在水利建设上,由于原来生态环保意识欠缺,有不少教训。如新疆塔里木河和张掖黑河近年来不得不重向下游和内蒙泄水,而民勤县是在引大工程未列项的情况下,由于民勤人民的强烈要求,甘肃省和中央水利部的支持,引大的水才流入了民勤。
要尽快实现此计划,敦煌市除统一认识,积极争取外,应请求酒泉市支持疏勒河水分流,请甘肃省政府及水利部像支持民勤一样,支持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省旅游龙头,让疏勒河水流入敦煌。我相信不远的将来,一个崭新的敦煌绿洲必将展现在人类面前,月牙泉也必能重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