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小学阶段,真正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教育;语文教学
一、激发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1.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兴趣盎然地研究、探索。每一堂课中,教师需了解学生最需要什么,在读课文的时候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研究什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选择教材中的特点、疑点、重点、难点作为研究的内容,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读、查、说、评、写等实践活动,独立或合作完成。
2.让学生拥有语言实践的自主性
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体现出来,而思想认识、审美倾向、人品情操、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语文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上,要调动学生语言实践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提高,在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得到锻炼,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形成能力。在教师教之前,要注意先学后教,必须给学生一个自由、充分自学的过程。因为学生禀赋各异,摆脱了学习目标、个个标准答案等条条框框的束缚,在自如的状态下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就会产生许多独特见解。
刚开始学习新课时,教师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地、积极地读课文。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读书方式,反反复复地读,体验每一遍读有什么新感悟、新理解或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把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悟用自己方式写一写或列一列,做好标注。通过多种多样的语言实践,真正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认认真真地学,积极主动地想,实实在在地练。
二、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中发现并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布置分析研究任务十分重要。这种学习方式的本质是师生之间形成这样一种特定关系: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诱导学生做出探究的反应,营造有益于探究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为学生提供契机。学生通过探究性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达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
“探究”并非要学生去研究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求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多产生一些探究的欲望,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学习是大有裨益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鼓励其大胆探索,开展小组合作,相互配合,取长补短,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利用教材
探究性学习并非泛泛而谈、毫无边际的空学,它完全可以对某一学科、某篇教材、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使学生能更多地获得寻觅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不少教材内容为我们提供了探究性学习的机会,教师应从选择内容的开放性、思考角度的多元性以及创造精神的独立性诸方面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支持。
四、加强学科间联系
小学生喜欢幻想,敢于提出大胆的想象和假设,在诸多方面会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如果探究性学习能够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便会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仔细钻研甚至大胆构思解决一些开放性、前瞻性、时效性的社会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性质。
例如:学了《爬山虎的脚》后,可以墙面绿化生态效应为课题,拓展学生探究各科知识的能力。学生为了完成自己的课题探究,小组成员有一定的分工,有的观测,有的收集资料、查阅文献,最后写出了一份份调查报告、建议。传统的观念、学法被打破,探究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学生向学校提出建议,让爬山虎在校园安家;有的畅想了自己居住区的绿化设计;有的以文字赞美了爬山虎。
五、布置开放性的作业
开放性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一定要有相当数量的开放性作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开展探究性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教育;语文教学
一、激发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1.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兴趣盎然地研究、探索。每一堂课中,教师需了解学生最需要什么,在读课文的时候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研究什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选择教材中的特点、疑点、重点、难点作为研究的内容,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读、查、说、评、写等实践活动,独立或合作完成。
2.让学生拥有语言实践的自主性
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体现出来,而思想认识、审美倾向、人品情操、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语文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上,要调动学生语言实践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提高,在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得到锻炼,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形成能力。在教师教之前,要注意先学后教,必须给学生一个自由、充分自学的过程。因为学生禀赋各异,摆脱了学习目标、个个标准答案等条条框框的束缚,在自如的状态下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就会产生许多独特见解。
刚开始学习新课时,教师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地、积极地读课文。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读书方式,反反复复地读,体验每一遍读有什么新感悟、新理解或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把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悟用自己方式写一写或列一列,做好标注。通过多种多样的语言实践,真正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认认真真地学,积极主动地想,实实在在地练。
二、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中发现并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布置分析研究任务十分重要。这种学习方式的本质是师生之间形成这样一种特定关系: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诱导学生做出探究的反应,营造有益于探究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为学生提供契机。学生通过探究性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达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
“探究”并非要学生去研究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求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多产生一些探究的欲望,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学习是大有裨益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鼓励其大胆探索,开展小组合作,相互配合,取长补短,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利用教材
探究性学习并非泛泛而谈、毫无边际的空学,它完全可以对某一学科、某篇教材、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使学生能更多地获得寻觅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不少教材内容为我们提供了探究性学习的机会,教师应从选择内容的开放性、思考角度的多元性以及创造精神的独立性诸方面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支持。
四、加强学科间联系
小学生喜欢幻想,敢于提出大胆的想象和假设,在诸多方面会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如果探究性学习能够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便会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仔细钻研甚至大胆构思解决一些开放性、前瞻性、时效性的社会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性质。
例如:学了《爬山虎的脚》后,可以墙面绿化生态效应为课题,拓展学生探究各科知识的能力。学生为了完成自己的课题探究,小组成员有一定的分工,有的观测,有的收集资料、查阅文献,最后写出了一份份调查报告、建议。传统的观念、学法被打破,探究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学生向学校提出建议,让爬山虎在校园安家;有的畅想了自己居住区的绿化设计;有的以文字赞美了爬山虎。
五、布置开放性的作业
开放性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一定要有相当数量的开放性作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开展探究性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