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刚刚公布,主要指标均不出意外,下一步宏观政策面临新选择。
整体看,经济增速在温和放缓,但季度增速仍保持在9%以上;物价虽有见顶回落迹象,但月度同比增幅仍处6%以上高位。短期内中国经济虽无“硬着陆”之忧,但对明年经济大势和政策走向,人们却莫衷一是。
日渐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使得四季度和明年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经济增长的几大动力均有所减弱,微观主体企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内外需的放缓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转型压力,未来经济增速逐渐趋缓下行恐怕不可避免。
长期看,中国经济的确需要预防“硬着陆”的风险。一国经济很难长时期以两位数的速度高增长,依赖政府投资维持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必然将盛极而衰,未来中国经济必然将从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逐步走向相对趋缓的增长平台。
这一趋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力量决定的,既不是经济周期性的问题,也不是宏观政策所能完全支配和调控的。
再看物价,明年的形势并不令人特别乐观,制约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并存。通胀形势难免会有反复,“上快下慢”、“上易下难”等所谓价格黏性问题将越来越大,温和通胀恐将成为一种中长期的常态。
除中长期经济增速下滑与通胀压力并存的局面值得警惕之外,明年中国经济还将面临其他一些风险和矛盾。
一是房地产泡沫化问题仍十分严重,未来须预防房价下降带来的风险,包括投资者断供风险、二三线城市楼市泡沫化风险、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及其引发的民间融资风险等。二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较为突出,须特别关注融资平台的短期流动性风险和局部风险。三是小微企业融资较为困难,民间金融巨大风险仍在酝酿和发酵之中,种种乱象已经成为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四是全球经济增长状况不容乐观,欧美经济滞胀风险对我国外需构成严峻挑战。发达国家因债务危机困扰,已陷入停滞状态;新兴经济体通胀严重,面临政策紧缩;其他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增长动力不足。
人们最关心的政策走向,因此面临新的选择。今年以来,因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民间借贷利率畸高、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等因素的存在,始终有一股强大的声音在呼吁、期盼政策的放松甚至是转向。但事实真能如其所愿吗?
2012年,宏观经济运行及经济政策选择依然面临着“控通胀”与“稳增长”的两难。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资源和资金大量投入、依靠以国有部门为主导的投资拉动的情况下,抑制通胀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成为相互冲突的政策目标。
为此,宏观调控仍须在其间寻求平衡,今年宏观政策可能的主基调是:取向不变,政策微调,以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应对内外部冲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进而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所谓“取向不变”,是指宏观经济政策仍不具备大幅转向的条件和基础,应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加强二者的协调配合,以巩固已有的抑制通胀的成果。货币政策基调短期内应当维持现状,没有继续收紧的必要,但也不宜全面放松;财政政策应更加侧重总量积极,方向引导,充分发挥其在治理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所谓“政策微调”,是指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为预防经济超预期过快下滑,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根据经济增速回调状况和通胀压力,做出局部性的动态优化和灵活调整,做好“稳增长”方面的政策储备,特别是做好引擎切换和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准备,并应充分考虑各种已出台政策相互交叉的影响,防止负面作用叠加和扩大化。
关于小微企业资金紧张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现象。严格来讲,这已不是总量政策的问题,而是结构问题或是制度问题,需要通过加快改革予以解决。不能指望正常的总量政策来解决失常的结构性问题,也不能以此来要挟和倒逼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改变,就此而提出“宏观调控过紧”“政策超调”的质疑是不公正的。
从根本上说,宏观调控只能在短期内调节需求水平,并不真正解决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化解中长期通胀压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在深刻认识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启动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为未来中国经济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改革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顶层推动、执行设计。
以小微企业融资为例,只有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开放金融,打破垄断,降低金融业的门槛,逐步让民间金融正规化、阳光化、合法化,将民间借贷纳入主流的金融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化解民间借贷的风险。为此,决策层需要早下决心,尽快启动相关改革,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可能。
整体看,经济增速在温和放缓,但季度增速仍保持在9%以上;物价虽有见顶回落迹象,但月度同比增幅仍处6%以上高位。短期内中国经济虽无“硬着陆”之忧,但对明年经济大势和政策走向,人们却莫衷一是。
日渐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使得四季度和明年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经济增长的几大动力均有所减弱,微观主体企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内外需的放缓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转型压力,未来经济增速逐渐趋缓下行恐怕不可避免。
长期看,中国经济的确需要预防“硬着陆”的风险。一国经济很难长时期以两位数的速度高增长,依赖政府投资维持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必然将盛极而衰,未来中国经济必然将从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逐步走向相对趋缓的增长平台。
这一趋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力量决定的,既不是经济周期性的问题,也不是宏观政策所能完全支配和调控的。
再看物价,明年的形势并不令人特别乐观,制约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并存。通胀形势难免会有反复,“上快下慢”、“上易下难”等所谓价格黏性问题将越来越大,温和通胀恐将成为一种中长期的常态。
除中长期经济增速下滑与通胀压力并存的局面值得警惕之外,明年中国经济还将面临其他一些风险和矛盾。
一是房地产泡沫化问题仍十分严重,未来须预防房价下降带来的风险,包括投资者断供风险、二三线城市楼市泡沫化风险、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及其引发的民间融资风险等。二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较为突出,须特别关注融资平台的短期流动性风险和局部风险。三是小微企业融资较为困难,民间金融巨大风险仍在酝酿和发酵之中,种种乱象已经成为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四是全球经济增长状况不容乐观,欧美经济滞胀风险对我国外需构成严峻挑战。发达国家因债务危机困扰,已陷入停滞状态;新兴经济体通胀严重,面临政策紧缩;其他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增长动力不足。
人们最关心的政策走向,因此面临新的选择。今年以来,因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民间借贷利率畸高、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等因素的存在,始终有一股强大的声音在呼吁、期盼政策的放松甚至是转向。但事实真能如其所愿吗?
2012年,宏观经济运行及经济政策选择依然面临着“控通胀”与“稳增长”的两难。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资源和资金大量投入、依靠以国有部门为主导的投资拉动的情况下,抑制通胀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成为相互冲突的政策目标。
为此,宏观调控仍须在其间寻求平衡,今年宏观政策可能的主基调是:取向不变,政策微调,以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应对内外部冲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进而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所谓“取向不变”,是指宏观经济政策仍不具备大幅转向的条件和基础,应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加强二者的协调配合,以巩固已有的抑制通胀的成果。货币政策基调短期内应当维持现状,没有继续收紧的必要,但也不宜全面放松;财政政策应更加侧重总量积极,方向引导,充分发挥其在治理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所谓“政策微调”,是指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为预防经济超预期过快下滑,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根据经济增速回调状况和通胀压力,做出局部性的动态优化和灵活调整,做好“稳增长”方面的政策储备,特别是做好引擎切换和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准备,并应充分考虑各种已出台政策相互交叉的影响,防止负面作用叠加和扩大化。
关于小微企业资金紧张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现象。严格来讲,这已不是总量政策的问题,而是结构问题或是制度问题,需要通过加快改革予以解决。不能指望正常的总量政策来解决失常的结构性问题,也不能以此来要挟和倒逼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改变,就此而提出“宏观调控过紧”“政策超调”的质疑是不公正的。
从根本上说,宏观调控只能在短期内调节需求水平,并不真正解决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化解中长期通胀压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在深刻认识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启动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为未来中国经济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改革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顶层推动、执行设计。
以小微企业融资为例,只有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开放金融,打破垄断,降低金融业的门槛,逐步让民间金融正规化、阳光化、合法化,将民间借贷纳入主流的金融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化解民间借贷的风险。为此,决策层需要早下决心,尽快启动相关改革,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