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夏天,我曾参加过一位同学的婚礼。婚礼上有一个环节,是新娘的父亲上台讲话。这位父亲说了这样一段话:
“今天看到女儿出嫁,作为父亲我自然替她高兴。但是,更令我高兴的,是我自己的父母也来到婚礼现场。虽然他们已经80多岁了,但看到他们精神矍铄,而且能够见证我女儿的婚礼,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呢?刚刚上台之前,我有点紧张,这时妈妈竟然把一块喜糖递给我,告诉我吃点糖,不紧张。在那一刻,我觉得有爸妈在,我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孩子……”
说到此处,这位父亲流下热泪,现场的嘉宾们给予他雷鸣般的掌声。无论身处何种年纪,父母在,你就可以做个在堡垒中安心玩耍的小孩;父母去,你只能做个风雨里独自奔跑的大人。
就像老舍说的:“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父母在,多少都可以有点孩子气。”
父母在,就有人牵挂、有人疼爱、有人可以撒娇、有人可以依靠;父母不在时,你的满心欢喜无人分享,满腔委屈无人诉说,满腹牢骚无人知晓。可以说,父母是一个人最后的故乡。
“妈,我太忙了,今晚不回家吃饭了”,多少次,多少人,忙于加班、应酬,竟然没有时间回家尝尝妈妈的手艺;“爸、妈,今年公司项目太忙,我过年不回去了”,多少次,多少人,忙于工作、赚钱,竟然没有时间回家陪爸妈吃一顿像样的年夜饭。
有一段话:“中国人喜欢将苦涩藏在心里,把幸福变成美食,呈现在餐桌上同儿女分享。”跟爸妈吃饭,在我们看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对于父母来说,却是晚年生活中最大的仪式感和最踏实的幸福。
我家隔壁住着一对老夫妻,他们唯一的儿子从名校毕业后,直接到国外公司工作,收入不菲。有一年,老两口好不容易盼到儿子回家过春节,一周都没闲着。提前买好了儿子爱吃的菜,把家里每个角落都打扫一遍,两人一下午都在厨房里忙活,亲自下厨为儿子准备了一桌子“大餐”。
可是傍晚,儿子却打来电话:“爸妈,我今晚不回去跟你们吃了,刚下飞机,有同学来接我,我们要出去小聚一下。”我能想象到放下电话那一刻,这对父母心里的落寞与伤心。这已经不再是儿子对于一顿饭的缺席,而是对于父母之爱的失约和辜负。
知乎上曾有一个话题:父母不在了是什么感受?有一個很扎心的回答:至亲离去的那一刻,人通常不会感受到具体的悲伤。而真正让你痛苦的,是你打开冰箱后的那半盒牛奶,是窗台上摇曳的绿萝,那安静折叠在床上的绒被,还有那深夜里洗衣机传来的阵阵喧哗。这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你,那个最爱的人,已经不在了。
也许有一天,父母已经越来越听不懂我们的工作,越来越看不清我们每个表情之下暗藏的悲喜,他们不会再做我们的大树,但是,他们的爱从未减少。
所以,不要等至亲离去,才忽然回忆起某年某天,母亲走遍了市场寻找我们喜爱的食材;父亲佝偻着身躯在厨房里忍受油烟烹制我们喜欢的菜肴;不要等到父母不在,才恍然愧疚,多少个夜晚,他们心心念念地期待我们回家吃饭,而我们却满不在乎。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实力、有机会回到父母身边,每天陪伴左右。有些人回到老家,就意味着要舍弃大好的前程,甚至切断经济的来源;有些人回到父母身边,就意味着要归零曾经的努力,打破原有的生活。
但是,即便不能常常一起吃饭,也请不要吝惜对父母的爱意。远离那些无用的社交吧,有空多陪父母说说话;放弃那些无谓的聚会吧,有空常回家看看。如果真的可以,我希望能够陪父母吃很多很多顿饭。我希望不辜负他们的辛劳,给予他们最温存的陪伴;我会开始对他们的生活实实在在地上心,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的问候;我会有时间、有能力去照顾好他们,让彼此不留遗憾。这难道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吗?
林清玄说:“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喝茶。”
父母做的饭菜,虽然比不上专业的餐厅那般精致,但里面饱藏着包容的酸、骄傲的甜、思念的苦和关怀的咸。所以,趁有父母健在、趁时光尚好,多多回家吃饭吧。陪父母吃很多很多顿饭,就像父母陪我们走过很远很远的路一样。看你把饭菜咽下肚里的那一刻,父母已经守望到了天底下最大的幸福。
“今天看到女儿出嫁,作为父亲我自然替她高兴。但是,更令我高兴的,是我自己的父母也来到婚礼现场。虽然他们已经80多岁了,但看到他们精神矍铄,而且能够见证我女儿的婚礼,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呢?刚刚上台之前,我有点紧张,这时妈妈竟然把一块喜糖递给我,告诉我吃点糖,不紧张。在那一刻,我觉得有爸妈在,我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孩子……”
说到此处,这位父亲流下热泪,现场的嘉宾们给予他雷鸣般的掌声。无论身处何种年纪,父母在,你就可以做个在堡垒中安心玩耍的小孩;父母去,你只能做个风雨里独自奔跑的大人。
就像老舍说的:“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父母在,多少都可以有点孩子气。”
父母在,就有人牵挂、有人疼爱、有人可以撒娇、有人可以依靠;父母不在时,你的满心欢喜无人分享,满腔委屈无人诉说,满腹牢骚无人知晓。可以说,父母是一个人最后的故乡。
“妈,我太忙了,今晚不回家吃饭了”,多少次,多少人,忙于加班、应酬,竟然没有时间回家尝尝妈妈的手艺;“爸、妈,今年公司项目太忙,我过年不回去了”,多少次,多少人,忙于工作、赚钱,竟然没有时间回家陪爸妈吃一顿像样的年夜饭。
有一段话:“中国人喜欢将苦涩藏在心里,把幸福变成美食,呈现在餐桌上同儿女分享。”跟爸妈吃饭,在我们看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对于父母来说,却是晚年生活中最大的仪式感和最踏实的幸福。
我家隔壁住着一对老夫妻,他们唯一的儿子从名校毕业后,直接到国外公司工作,收入不菲。有一年,老两口好不容易盼到儿子回家过春节,一周都没闲着。提前买好了儿子爱吃的菜,把家里每个角落都打扫一遍,两人一下午都在厨房里忙活,亲自下厨为儿子准备了一桌子“大餐”。
可是傍晚,儿子却打来电话:“爸妈,我今晚不回去跟你们吃了,刚下飞机,有同学来接我,我们要出去小聚一下。”我能想象到放下电话那一刻,这对父母心里的落寞与伤心。这已经不再是儿子对于一顿饭的缺席,而是对于父母之爱的失约和辜负。
知乎上曾有一个话题:父母不在了是什么感受?有一個很扎心的回答:至亲离去的那一刻,人通常不会感受到具体的悲伤。而真正让你痛苦的,是你打开冰箱后的那半盒牛奶,是窗台上摇曳的绿萝,那安静折叠在床上的绒被,还有那深夜里洗衣机传来的阵阵喧哗。这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你,那个最爱的人,已经不在了。
也许有一天,父母已经越来越听不懂我们的工作,越来越看不清我们每个表情之下暗藏的悲喜,他们不会再做我们的大树,但是,他们的爱从未减少。
所以,不要等至亲离去,才忽然回忆起某年某天,母亲走遍了市场寻找我们喜爱的食材;父亲佝偻着身躯在厨房里忍受油烟烹制我们喜欢的菜肴;不要等到父母不在,才恍然愧疚,多少个夜晚,他们心心念念地期待我们回家吃饭,而我们却满不在乎。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实力、有机会回到父母身边,每天陪伴左右。有些人回到老家,就意味着要舍弃大好的前程,甚至切断经济的来源;有些人回到父母身边,就意味着要归零曾经的努力,打破原有的生活。
但是,即便不能常常一起吃饭,也请不要吝惜对父母的爱意。远离那些无用的社交吧,有空多陪父母说说话;放弃那些无谓的聚会吧,有空常回家看看。如果真的可以,我希望能够陪父母吃很多很多顿饭。我希望不辜负他们的辛劳,给予他们最温存的陪伴;我会开始对他们的生活实实在在地上心,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的问候;我会有时间、有能力去照顾好他们,让彼此不留遗憾。这难道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吗?
林清玄说:“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喝茶。”
父母做的饭菜,虽然比不上专业的餐厅那般精致,但里面饱藏着包容的酸、骄傲的甜、思念的苦和关怀的咸。所以,趁有父母健在、趁时光尚好,多多回家吃饭吧。陪父母吃很多很多顿饭,就像父母陪我们走过很远很远的路一样。看你把饭菜咽下肚里的那一刻,父母已经守望到了天底下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