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不好写,散文亦不好教。很多教师更偏爱教文言文,字词句章,条分缕析,有条有理。而很少有教师爱教散文,内容庞杂,主旨含蓄,难于驾驭。因此,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下称《散文选读》)往往遭冷遇,不如《史记》《唐宋八大家散文》等古典文学受欢迎。笔者以为《散文选读》承载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从树人育人角度讲,《散文选读》的作用远远超过《史记》等古典文学名著。因此,我们决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重视对《散文选读》的分析解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什么,主要突出哪些教育功能,怎样突出其教育作用呢?
《散文选读》一书在前言“致同学”中提出:“希望通过这一门选修课的学习,激起同学们对散文的兴趣,对中外现代散文的艺术面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散文艺术的特性有初步的认识,积累散文鉴赏方面的经验,并且唤起大家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进而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的热情与勇气。”
由此观之,从教材编写层面看,苏教版选修《散文选读》有以下功能:1.使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知识及常识。2.了解散文的特征。3.激发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4.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水平。5.唤起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活的热情和勇气。6.唤起学生以散文表达生活和现实的热情和勇气。
可以看出,前言“致同学”所提要求更多停留在知识积累的层面上。而笔者以为,对于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二、高三学生(选修放在高中后半阶段)来说,知识积累固然重要,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意志品质磨炼,领引他们关注生命等,比知识积累更重要。
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层面谈谈苏教版选修《散文选读》应落实的教育任务。
一、情感教育
一个正常的人,首先应是感性的。有着健康的情感是作为一个人的前提。所以教育的首要任务应是情感教育。这也是亲情、爱情、友情、爱国情等成为千年不衰、万年不老的永恒话题的原因。
亲情教育。《散文选读》选辑了胡适的《我的母亲》,刘鸿伏的《父亲》,俄国作家维·彼·阿斯塔菲耶夫的《女歌手》等。全方位展示了亲情的珍贵。胡文通过生活的点滴,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刘文叙写了生命历程,突出了父爱的凄婉深沉;《女歌手》则通过对女歌手的描写,歌颂了父女亲情,展现了亲情令人依恋、令人留恋的美好画卷。
《散文选读》还选了一篇刘志成的《怀念红狐》,应该说也是歌颂亲情的,歌颂了动物的亲情,而且这样的亲情更具震撼力,是一种自然的真实的情感流露。这种原生态情感更能体现舐犊情深。
在分析这些文章时,我们应着力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联系自己的父母,联系自己的亲人,深入探究父爱母爱,探究亲情的呈现方式,从而有触及灵魂的感悟。
民族情、爱国情教育。《散文选读》选编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梁衡的《把栏杆拍遍》等文章。《北京的春节》介绍了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有风味小吃介绍、有地方风俗介绍,有趣生动,透着浓浓的人情味、民族情。《把栏杆拍遍》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深沉而伟大的爱国词人形象,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凄婉而深沉,值得玩味体会。
分析《北京的春节》可以结合本地春节的过法,让学生写一写我们的春节;也可结合时下年轻人喜欢过的洋节,分析探究其原因;也可挖掘春节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如中国人渴望团圆的心态,祈求吉祥的愿望。由此让学生感悟民族情结,从而更加热爱中华民族及中华文明。《把栏杆拍遍》可以结合历史,把不同时代不同人物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真切感受爱国的重要性,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应内化为行动,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二、传统文化熏陶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现在的学生更喜欢穿洋装,什么阿迪、耐克之类的;更喜欢吃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更喜欢过洋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而面对传统,一概视为草根,不屑一顾。我们应努力矫正这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散文选读》很多作品可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
传统艺术。王英琦的《看社戏》中介绍了一吼三叫的豫剧。豫剧是我国传统剧种之一,想当年老艺术家常香玉用她铿锵有力的声音打动了多少中国人。因此,我们在学习时,最好不要一看而过,不妨找几个豫剧片断,再找几首摇滚音乐,放给学生听听,让学生比比、议议,再谈谈哪个更好听,哪个更耐听。当然我们要尊重学生意见,并不是一定非要学生说豫剧好听不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鉴别比较,去体验感受。
传统服饰。孙犁《鞋的故事》写了对“家做鞋”的特别情结,如今,这种“家做鞋”已很少见了。我们可以找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当然我们并不期待学生看了之后就喜欢穿这种鞋。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了解这种事物,借此了解传统文化及背景。相比孙犁的“鞋”,张爱玲的“旗袍”就漂亮多了,至今它还受很多女子青睐,与现代的时装比起来,“旗袍”这类中国传统服饰更具高贵典雅之美。
传统习俗。老舍《北京的春节》介始了很多我们民族特有的习俗。春节时,家家吃饺子,放爆竹,贴年画儿等。正月里逛庙会,还有赛轿赛马等。元宵时要悬灯、放花盆等。这些东西我们不妨去研究它的渊源,触摸触摸中华文明的根。比如春节吃饺子,传说在明清时就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三、建立健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高中学生的思维应该不再限于书本,不再限于课堂,不再限于校园,而应放眼生命、放眼人生、放眼自然、放眼社会,应形成较成熟较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关注生命,关注人生。生命值得尊重,生命值的敬畏。人生的旅途充满坎坷,亦充满乐趣,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探究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寒风吹彻》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悲凉,《绝地之音》让我们感到了生命的坚韧与豪壮,《想念地坛》对生命对人生的思索启示我们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追求有价值的生活。《论快乐》对人生快乐与痛苦的分析令人深思。
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在今天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被视为经典。但是我们明白,人是不能离开自然和社会孤立生存的。人要想有价值,也只有与自然和社会发生关系才行。所以在解读文本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云南冬天的树林》从自然景观中获得对生命的感悟,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森林与河流》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西湖的雪景》则在展示自然美的同时表达了对时代纷乱的深切忧思。这些文章可以让我们感受自然之美,体悟自然对生命的启示,从而让我们认识到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融合的重要。
《看社戏》一文花了很大篇幅描写了戏班艰辛劳苦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底层的普通劳动者为了生存所付出的努力。在社会呼吁关注弱势群体,提倡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社会,形成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高贵品质。
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教育心理学表明,非智力因素在成功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常巨大,所以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散文选读》课程资源注意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教学时不能忽视。
意志品质的磨炼。《散文选读》选了一篇《铃兰花》,记叙了“我”战胜恐惧为母亲采摘铃兰花的故事,文本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我”对有铃兰花的“地狱”的恐惧,为最后“我”战胜自我,勇敢地去采摘铃兰花张本,充分展示了自我品质历练的重要。人只有战胜自我,才能求得突破,才能战胜其他一切。《绝地之音》则表现了在恶劣环境中生命的坚韧。这也是中学生应培养的一种品质。竞争的时代、复杂的社会什么事情都能发生,我们应该坚韧顽强地去应对。
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如该书选编了一篇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文章《意大利蟋蟀》。文章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意大利蟋蟀的形体特征和习性,以及意大利蟋蟀技能高超的发声特点。解读本文不妨引导学生对美妙神奇的自然探究思索,努力让他们对科学和自然产生兴趣,使之有科学的爱好。再如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假如我有九条命》。作家要用一条命读书,一条命旅行,让我们看到这两者之于人生的重要性。这不也正是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授课时我们应启发引导学生对读书实践的兴趣,培养其积极崇高的兴趣爱好。
《散文选读》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深入探究,让我们走进文本,平等地与学生对话,一起和学生体悟丰富的生活,去参悟生命的意义,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散文选读》的教育功能。
(作者单位:阜宁县东沟中学)
《散文选读》一书在前言“致同学”中提出:“希望通过这一门选修课的学习,激起同学们对散文的兴趣,对中外现代散文的艺术面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散文艺术的特性有初步的认识,积累散文鉴赏方面的经验,并且唤起大家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进而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的热情与勇气。”
由此观之,从教材编写层面看,苏教版选修《散文选读》有以下功能:1.使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知识及常识。2.了解散文的特征。3.激发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4.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水平。5.唤起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活的热情和勇气。6.唤起学生以散文表达生活和现实的热情和勇气。
可以看出,前言“致同学”所提要求更多停留在知识积累的层面上。而笔者以为,对于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二、高三学生(选修放在高中后半阶段)来说,知识积累固然重要,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意志品质磨炼,领引他们关注生命等,比知识积累更重要。
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层面谈谈苏教版选修《散文选读》应落实的教育任务。
一、情感教育
一个正常的人,首先应是感性的。有着健康的情感是作为一个人的前提。所以教育的首要任务应是情感教育。这也是亲情、爱情、友情、爱国情等成为千年不衰、万年不老的永恒话题的原因。
亲情教育。《散文选读》选辑了胡适的《我的母亲》,刘鸿伏的《父亲》,俄国作家维·彼·阿斯塔菲耶夫的《女歌手》等。全方位展示了亲情的珍贵。胡文通过生活的点滴,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刘文叙写了生命历程,突出了父爱的凄婉深沉;《女歌手》则通过对女歌手的描写,歌颂了父女亲情,展现了亲情令人依恋、令人留恋的美好画卷。
《散文选读》还选了一篇刘志成的《怀念红狐》,应该说也是歌颂亲情的,歌颂了动物的亲情,而且这样的亲情更具震撼力,是一种自然的真实的情感流露。这种原生态情感更能体现舐犊情深。
在分析这些文章时,我们应着力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联系自己的父母,联系自己的亲人,深入探究父爱母爱,探究亲情的呈现方式,从而有触及灵魂的感悟。
民族情、爱国情教育。《散文选读》选编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梁衡的《把栏杆拍遍》等文章。《北京的春节》介绍了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有风味小吃介绍、有地方风俗介绍,有趣生动,透着浓浓的人情味、民族情。《把栏杆拍遍》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深沉而伟大的爱国词人形象,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凄婉而深沉,值得玩味体会。
分析《北京的春节》可以结合本地春节的过法,让学生写一写我们的春节;也可结合时下年轻人喜欢过的洋节,分析探究其原因;也可挖掘春节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如中国人渴望团圆的心态,祈求吉祥的愿望。由此让学生感悟民族情结,从而更加热爱中华民族及中华文明。《把栏杆拍遍》可以结合历史,把不同时代不同人物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真切感受爱国的重要性,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应内化为行动,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二、传统文化熏陶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现在的学生更喜欢穿洋装,什么阿迪、耐克之类的;更喜欢吃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更喜欢过洋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而面对传统,一概视为草根,不屑一顾。我们应努力矫正这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散文选读》很多作品可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
传统艺术。王英琦的《看社戏》中介绍了一吼三叫的豫剧。豫剧是我国传统剧种之一,想当年老艺术家常香玉用她铿锵有力的声音打动了多少中国人。因此,我们在学习时,最好不要一看而过,不妨找几个豫剧片断,再找几首摇滚音乐,放给学生听听,让学生比比、议议,再谈谈哪个更好听,哪个更耐听。当然我们要尊重学生意见,并不是一定非要学生说豫剧好听不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鉴别比较,去体验感受。
传统服饰。孙犁《鞋的故事》写了对“家做鞋”的特别情结,如今,这种“家做鞋”已很少见了。我们可以找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当然我们并不期待学生看了之后就喜欢穿这种鞋。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了解这种事物,借此了解传统文化及背景。相比孙犁的“鞋”,张爱玲的“旗袍”就漂亮多了,至今它还受很多女子青睐,与现代的时装比起来,“旗袍”这类中国传统服饰更具高贵典雅之美。
传统习俗。老舍《北京的春节》介始了很多我们民族特有的习俗。春节时,家家吃饺子,放爆竹,贴年画儿等。正月里逛庙会,还有赛轿赛马等。元宵时要悬灯、放花盆等。这些东西我们不妨去研究它的渊源,触摸触摸中华文明的根。比如春节吃饺子,传说在明清时就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三、建立健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高中学生的思维应该不再限于书本,不再限于课堂,不再限于校园,而应放眼生命、放眼人生、放眼自然、放眼社会,应形成较成熟较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关注生命,关注人生。生命值得尊重,生命值的敬畏。人生的旅途充满坎坷,亦充满乐趣,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探究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寒风吹彻》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悲凉,《绝地之音》让我们感到了生命的坚韧与豪壮,《想念地坛》对生命对人生的思索启示我们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追求有价值的生活。《论快乐》对人生快乐与痛苦的分析令人深思。
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在今天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被视为经典。但是我们明白,人是不能离开自然和社会孤立生存的。人要想有价值,也只有与自然和社会发生关系才行。所以在解读文本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云南冬天的树林》从自然景观中获得对生命的感悟,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森林与河流》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西湖的雪景》则在展示自然美的同时表达了对时代纷乱的深切忧思。这些文章可以让我们感受自然之美,体悟自然对生命的启示,从而让我们认识到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融合的重要。
《看社戏》一文花了很大篇幅描写了戏班艰辛劳苦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底层的普通劳动者为了生存所付出的努力。在社会呼吁关注弱势群体,提倡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社会,形成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高贵品质。
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教育心理学表明,非智力因素在成功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常巨大,所以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散文选读》课程资源注意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教学时不能忽视。
意志品质的磨炼。《散文选读》选了一篇《铃兰花》,记叙了“我”战胜恐惧为母亲采摘铃兰花的故事,文本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我”对有铃兰花的“地狱”的恐惧,为最后“我”战胜自我,勇敢地去采摘铃兰花张本,充分展示了自我品质历练的重要。人只有战胜自我,才能求得突破,才能战胜其他一切。《绝地之音》则表现了在恶劣环境中生命的坚韧。这也是中学生应培养的一种品质。竞争的时代、复杂的社会什么事情都能发生,我们应该坚韧顽强地去应对。
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如该书选编了一篇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文章《意大利蟋蟀》。文章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意大利蟋蟀的形体特征和习性,以及意大利蟋蟀技能高超的发声特点。解读本文不妨引导学生对美妙神奇的自然探究思索,努力让他们对科学和自然产生兴趣,使之有科学的爱好。再如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假如我有九条命》。作家要用一条命读书,一条命旅行,让我们看到这两者之于人生的重要性。这不也正是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授课时我们应启发引导学生对读书实践的兴趣,培养其积极崇高的兴趣爱好。
《散文选读》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深入探究,让我们走进文本,平等地与学生对话,一起和学生体悟丰富的生活,去参悟生命的意义,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散文选读》的教育功能。
(作者单位:阜宁县东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