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进行研究,指出当前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中存在参与热情不高、缺乏体育锻炼知识、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从提升市民参与度、丰富广大市民体育锻炼知识、加强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资源和运动项目开发等方面探讨了解决当前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问题;对策
一、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的问题
1.活动形式以自发参与为主,市民参与热情普遍不高
我国的广场体育文化活动主要以居民自发参与为主,还有一少部分是在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下进行的。自发参与的人群主要是在家人、亲戚或朋友陪同下参与体育活动,而统一组织的体育活动则是由专门的部门或者管理人员统一指挥和负责的,参与的人员比较多。这两种参与方式都是由参与者自愿参加的,不具强制性,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第一,自发式的体育活动既没有精确的参与时间,也没有固定的参与人员,资金和人力投入都比较少。在统一组织下的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对时间、地点、活动方式、活动设施、参与人员都有统一的要求,并且还需要参与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因此,群众对这类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大多数人都更倾向于自发式的广场体育文化活动。
2.市民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
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参加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中年人都没有受过专业的体育训练,缺乏相应的体育锻炼知识,不能以科学健康的锻炼方式来提高身体素质。例如:有些人虽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但随意性特别强,没有具体的锻炼计划;有些人不懂得运动创伤的处理方法,在运动之前不能做好准备活动,甚至不做准备活动就直接进行运动;有些人则由于动作不规范,造成身体受伤;还有一些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运动之前很少会注意运动器材是否安全。
3.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基础设施不健全
近些年,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人数在逐年增多,但基础设施不健全及体育器材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项目的开发和拓展,减缓了参与体育活动人群的发展速度。自从1995年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计划活动以来,国家统一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全民健身器材,但这些器材大部分都是针对中老年人群的。
二、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对策
1.深入细致开展宣传工作,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
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多层次地宣传公民健身和社区体育活动。政府应号召广大体育爱好者利用多种方式开展体育宣传和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好广播、电视、报刊等传播媒体,深入细致地开展宣传工作,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全面开展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提倡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让人民群众转变观念,并根据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创新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引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向科学的健身道路。
2.丰富城市市民的体育锻炼知识
(1)学校大力宣传和弘扬体育锻炼精神。各级学校也应该大力宣传和弘扬体育锻炼的精神,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必要的体育理论知识,从小就养成好的锻炼习惯。学校还应该定期开展一些与体育健身相关的问卷调查活动,并邀请一部分专业的体育人才进校宣传和讲解体育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规范体育动作的重要性。
(2)强化政府对广场体育文化的专业指导。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虽然是以开放式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项活动可以无组织、无纪律、无原则,它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只有坚持政府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内容的质量,进而体现我国大众体育文化活动的品位。为了增加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改善他们的素质,各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宣传工作,鼓励更多的人员加入到体育文化活动指导的行列中来,如联系各大健身俱乐部的教练或者体育教师到场进行指导。提高广场体育活动参与者的认识,促进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弘扬大众体育文化。
3.合理开发资源和运动项目,完善广场体育文化物质条件
政府应该加强对广场体育文化的管理与规划,加大力度完善广场体育文化的各种物质条件,并根据人口的数量和行政区域,有目的、有组织地规划和设计文化广场的规模和类型。合理地设计和打造广场活动的环境设施,在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使整个城市的广场体育文化规范、有序。通过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普通大众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使社区居民各得其乐,充分体现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所带来的活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推动广场体育文化活动逐渐走向健康、向上的发展轨道。在进行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建设时,应该注意联系党的实际状况,不断开拓创新,研究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项目,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体育文化服务,满足人们需求,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赵伟科.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兴起和发展趋势[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40-42.
[2]赵伟科.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的多元因素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S1):31-33.
关键词: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问题;对策
一、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的问题
1.活动形式以自发参与为主,市民参与热情普遍不高
我国的广场体育文化活动主要以居民自发参与为主,还有一少部分是在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下进行的。自发参与的人群主要是在家人、亲戚或朋友陪同下参与体育活动,而统一组织的体育活动则是由专门的部门或者管理人员统一指挥和负责的,参与的人员比较多。这两种参与方式都是由参与者自愿参加的,不具强制性,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第一,自发式的体育活动既没有精确的参与时间,也没有固定的参与人员,资金和人力投入都比较少。在统一组织下的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对时间、地点、活动方式、活动设施、参与人员都有统一的要求,并且还需要参与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因此,群众对这类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大多数人都更倾向于自发式的广场体育文化活动。
2.市民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
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参加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中年人都没有受过专业的体育训练,缺乏相应的体育锻炼知识,不能以科学健康的锻炼方式来提高身体素质。例如:有些人虽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但随意性特别强,没有具体的锻炼计划;有些人不懂得运动创伤的处理方法,在运动之前不能做好准备活动,甚至不做准备活动就直接进行运动;有些人则由于动作不规范,造成身体受伤;还有一些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运动之前很少会注意运动器材是否安全。
3.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基础设施不健全
近些年,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人数在逐年增多,但基础设施不健全及体育器材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项目的开发和拓展,减缓了参与体育活动人群的发展速度。自从1995年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计划活动以来,国家统一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全民健身器材,但这些器材大部分都是针对中老年人群的。
二、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对策
1.深入细致开展宣传工作,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
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多层次地宣传公民健身和社区体育活动。政府应号召广大体育爱好者利用多种方式开展体育宣传和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好广播、电视、报刊等传播媒体,深入细致地开展宣传工作,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全面开展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提倡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让人民群众转变观念,并根据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创新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引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向科学的健身道路。
2.丰富城市市民的体育锻炼知识
(1)学校大力宣传和弘扬体育锻炼精神。各级学校也应该大力宣传和弘扬体育锻炼的精神,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必要的体育理论知识,从小就养成好的锻炼习惯。学校还应该定期开展一些与体育健身相关的问卷调查活动,并邀请一部分专业的体育人才进校宣传和讲解体育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规范体育动作的重要性。
(2)强化政府对广场体育文化的专业指导。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虽然是以开放式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项活动可以无组织、无纪律、无原则,它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只有坚持政府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内容的质量,进而体现我国大众体育文化活动的品位。为了增加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改善他们的素质,各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宣传工作,鼓励更多的人员加入到体育文化活动指导的行列中来,如联系各大健身俱乐部的教练或者体育教师到场进行指导。提高广场体育活动参与者的认识,促进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弘扬大众体育文化。
3.合理开发资源和运动项目,完善广场体育文化物质条件
政府应该加强对广场体育文化的管理与规划,加大力度完善广场体育文化的各种物质条件,并根据人口的数量和行政区域,有目的、有组织地规划和设计文化广场的规模和类型。合理地设计和打造广场活动的环境设施,在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使整个城市的广场体育文化规范、有序。通过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普通大众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使社区居民各得其乐,充分体现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所带来的活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推动广场体育文化活动逐渐走向健康、向上的发展轨道。在进行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建设时,应该注意联系党的实际状况,不断开拓创新,研究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项目,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体育文化服务,满足人们需求,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赵伟科.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兴起和发展趋势[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40-42.
[2]赵伟科.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的多元因素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S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