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闭上眼,眼前依然有砂轮在转。
捂上耳,耳畔仍可闻车床在响。
无数个夜晚,车工谢怀德躺上床、盖上被,却仍恍若置身车间。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他的脑和心已经被整个车间填满。
老谢其人
“2009年5月7日,温度摄氏19—27度(有太阳),陈副总打电话来问YT249径向孔夹具做好了没有,我回答明天做完。”
一个被保存得很好的旧笔记本上,写着这行不漂亮却工整的钢笔字。
在重庆西源凸轮轴有限公司工装车间旁,有一间工段长办公室。在这间面积约3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整齐地堆放着几十本这样的日记。
日记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类似的文字,简短、精确,就像《车床操作技术手册》。
“老谢的话,就像老谢这个人。”西源凸轮轴公司的工人说。
老谢大名谢怀德,是这些日记的主人,也是工装车间的工段长。
他身材不高,却很敦实,一张脸白白净净,一双眼黑亮如漆。
不管跟谁聊天,老谢的话都很少。每当同事聚在一起闲聊时,他总是喜欢用左手捏着右手,两眼注视着对方,静静地听,微微地笑。
可同事们都知道,只要老谢站上机床操作台,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车床转动起来。老谢左手拿起一件夹具,右手操控车床按钮盘,定位、磨、切、削,火花飞溅间,敦实的身影纹丝不动,白净面孔上明眸如炬。
少顷,加工完成。质检员一检查,误差仅为0.001毫米。
在重庆乃至全国轮轴生产业界,老谢是一个闻名遐迩的人物。20多年间,他不仅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还享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
“车工万岁”
如果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18岁的谢怀德打死也不敢碰那把吉他。
那是1984年的一个午后,在永川城里的姑姑家,谢怀德看到了表哥借来的吉他。
“帅吧!”表哥抱着吉他,在谢怀德面前晃了晃。
“哥,借我玩玩!”
从表哥手中接过吉他,谢怀德的手在发抖。
他想拨弄一下吉他弦。
那一瞬间,吉他从他手中滑落。
“咚——”一声闷响传来,吉他的调音螺杆摔断了。
“这把吉他值200多元钱,你赔得起吗!”表哥的脸“刷”地一下白了。
谢怀德蒙了。
“当时,我妈辛辛苦苦养一头猪,也只能卖100多元。”
接下来的几天,谢怀德疯狂奔走在永川城里的各大商场。可磨破了鞋底,他也没买到调音螺杆。
“怎么办?”谢怀德几乎要哭出来了。
此时,在永川锁厂上班的伯父救了他——伯父将摔断的调音螺杆拿到厂里,请车工师傅帮忙复制了一个。
看到这个一模一样的小配件,谢怀德愣住了。
良久,他发出一声欢呼:“车工万岁!”
不久,当地一家机械厂招车工学徒,谢怀德立即报了名。
潜心学艺
“啪!”
西源凸轮轴有限公司车间里,清脆的巴掌声响起。
摸了摸被师傅打得发痛的脑门,谢怀德忍住泪花,继续埋头摆弄车床。
在1987年的这一天,由于一个操作动作不规范,谢怀德已经挨了师傅三巴掌。
在机械厂学了几年车工,谢怀德跳槽到了西源凸轮轴公司。当时,公司刚刚创立,工资和福利都远不及他原来的单位。
对这些,谢怀德并不在意。他看中的是西源凸轮轴公司有两名高级车工技师。
那年月,传统的师徒制仍比较盛行。“每次学徒上机操作,必须做好三道题:识图纸、说思路、试机。说错了,师傅要‘凶人’;做错了,师傅的巴掌就会落在头上。”谢怀德回忆着,下意识地摸了摸脑门。
刚进入公司时,谢怀德技术底子差,挨骂就成了家常便饭。
“你能学技术,母猪会上树!”
在谢怀德再次操作失误后,师傅抛下这句话,转身喝茶去了。
望着师傅的背影,谢怀德咬牙切齿地发誓:“我一定会超过你!”
此后三个月,谢怀德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延迟两个小时下班。在机床边,他将“三道题”重复了上万次。
在机床的鸣叫声中,他渐渐掌握了夹具、模具等机械制造技术。
三个月后,谢怀德用公司最差的车床,创造了每班1500件产品的最高产量,比师傅多生产300件。
“兔子”永生
换上蓝色工作服,戴上白色棉手套,谢怀德再次站上车床操作台。
但这次有点不一样——他头顶上悬着一条横幅,上面印着“工人技能表演”。
谢怀德开动机器,裁判摁下计时器。
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出现了。谢怀德直接将车床速度调到“极速”。火花在跳跃,铁屑在飞溅,螺栓在旋转……“停机!”机器声戛然而止,谢怀德完成了车削管螺纹的操作,裁判的秒表指向“6秒”。
全场沸腾了——别的车工完成这项操作至少要5分钟。谢怀德将工作效率提高了60倍!
1988年,谢怀德练就了这一手车削管螺纹的绝技。
技术功底日益精进,昔日的“笨学徒”有了挣大钱的资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出高薪请他,甚至还有一位浙江老板在他家楼下守了七天。
与此同时,谢怀德也感到心里有一只“兔子”开始蹦跶。
1992年,公司接到加工一批止推槽的订单。
按照常规,这项加工需要经过初切、精切、倒角三道工序,一天的加工量不到400个。
“如果能把三道工序合一,生产效率就能提高三倍以上。”想到这一点,谢怀德心里的“兔子”猛跳起来。
谢怀德开始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这项技术发明。
一个月后,谢怀德试制出了“三合一”组装辅助工具。
试操作时,谢怀德一天加工出了1200个止推槽。
然而,这些止推槽端面到槽面距离超过了0.1毫米,全部不合格。
谢怀德懵了。他将辅助装置一口气检查了几十遍,终于发现了问题:工艺值设置失误。
由于生产了1200件次品,谢怀德被公司罚了900元钱,相当于他两个月工资。
“这次教训成为我未来技术创新的‘警示灯’。”谢怀德没有沮丧,相反还有点高兴,“它提醒我,对于机械制造来说,既要创新,也要精益求精。”
从此,“兔子”在谢怀德心中越蹦越高。
痴心不改
凌晨3点过,车床依然轰鸣。
在进行了第600次试验后,谢怀德和工友们铺开弹簧床,将自己胡乱裹进被子里。
几个小时后,这群胡子拉碴的男人又出现在车床旁。
2002年的这十几天,谢怀德与四位员工吃住在车间,向一个顶尖难题发起猛攻。
长期以来,公司用的磨床夹头全部依靠进口。为扭转这一局面,公司提出自行研制夹头。
谢怀德挺身而出。他向公司领导立下“军令状”:半年拿下“夹头山”!
其后的两个多月,谢怀德参与领导了研究方案、设计图纸、进场试验等环节。经过十几个昼夜的合力攻关,他和同事们终于试制出了一套磨床夹头。
当年,这项新技术投入使用后,为公司节约资金40多万元。
“看来我天生就是做车工的料。”大战告捷,谢怀德对自己说,“这感觉,挺好!”
这种感觉让谢怀德欲罢不能——
2008年,谢怀德率公司联合攻关组苦战30多天,研制出潮膜沙模具、冷铁模具、冷铁机膜等全套模具,至今已生产汽车发动机凸轮轴毛坯100多万件,为上汽、长安、奇瑞、比亚迪等汽车厂家生产了大批量模具,节省模具开支200多万元。
2009年,谢怀德采用凹凸弧形镶块方案解决了铸造脱模难题,完成了美国水星公司的订单任务,受到外商称赞。
2010年,谢怀德与工友们研制了通用五菱凸轮轴的漏油检测装置,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30万元。
至今,谢怀德已经攻克60多项技术难题,实现了近700种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2011年,由于在工作上的突出表现,谢怀德被评选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
捂上耳,耳畔仍可闻车床在响。
无数个夜晚,车工谢怀德躺上床、盖上被,却仍恍若置身车间。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他的脑和心已经被整个车间填满。
老谢其人
“2009年5月7日,温度摄氏19—27度(有太阳),陈副总打电话来问YT249径向孔夹具做好了没有,我回答明天做完。”
一个被保存得很好的旧笔记本上,写着这行不漂亮却工整的钢笔字。
在重庆西源凸轮轴有限公司工装车间旁,有一间工段长办公室。在这间面积约3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整齐地堆放着几十本这样的日记。
日记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类似的文字,简短、精确,就像《车床操作技术手册》。
“老谢的话,就像老谢这个人。”西源凸轮轴公司的工人说。
老谢大名谢怀德,是这些日记的主人,也是工装车间的工段长。
他身材不高,却很敦实,一张脸白白净净,一双眼黑亮如漆。
不管跟谁聊天,老谢的话都很少。每当同事聚在一起闲聊时,他总是喜欢用左手捏着右手,两眼注视着对方,静静地听,微微地笑。
可同事们都知道,只要老谢站上机床操作台,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车床转动起来。老谢左手拿起一件夹具,右手操控车床按钮盘,定位、磨、切、削,火花飞溅间,敦实的身影纹丝不动,白净面孔上明眸如炬。
少顷,加工完成。质检员一检查,误差仅为0.001毫米。
在重庆乃至全国轮轴生产业界,老谢是一个闻名遐迩的人物。20多年间,他不仅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还享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
“车工万岁”
如果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18岁的谢怀德打死也不敢碰那把吉他。
那是1984年的一个午后,在永川城里的姑姑家,谢怀德看到了表哥借来的吉他。
“帅吧!”表哥抱着吉他,在谢怀德面前晃了晃。
“哥,借我玩玩!”
从表哥手中接过吉他,谢怀德的手在发抖。
他想拨弄一下吉他弦。
那一瞬间,吉他从他手中滑落。
“咚——”一声闷响传来,吉他的调音螺杆摔断了。
“这把吉他值200多元钱,你赔得起吗!”表哥的脸“刷”地一下白了。
谢怀德蒙了。
“当时,我妈辛辛苦苦养一头猪,也只能卖100多元。”
接下来的几天,谢怀德疯狂奔走在永川城里的各大商场。可磨破了鞋底,他也没买到调音螺杆。
“怎么办?”谢怀德几乎要哭出来了。
此时,在永川锁厂上班的伯父救了他——伯父将摔断的调音螺杆拿到厂里,请车工师傅帮忙复制了一个。
看到这个一模一样的小配件,谢怀德愣住了。
良久,他发出一声欢呼:“车工万岁!”
不久,当地一家机械厂招车工学徒,谢怀德立即报了名。
潜心学艺
“啪!”
西源凸轮轴有限公司车间里,清脆的巴掌声响起。
摸了摸被师傅打得发痛的脑门,谢怀德忍住泪花,继续埋头摆弄车床。
在1987年的这一天,由于一个操作动作不规范,谢怀德已经挨了师傅三巴掌。
在机械厂学了几年车工,谢怀德跳槽到了西源凸轮轴公司。当时,公司刚刚创立,工资和福利都远不及他原来的单位。
对这些,谢怀德并不在意。他看中的是西源凸轮轴公司有两名高级车工技师。
那年月,传统的师徒制仍比较盛行。“每次学徒上机操作,必须做好三道题:识图纸、说思路、试机。说错了,师傅要‘凶人’;做错了,师傅的巴掌就会落在头上。”谢怀德回忆着,下意识地摸了摸脑门。
刚进入公司时,谢怀德技术底子差,挨骂就成了家常便饭。
“你能学技术,母猪会上树!”
在谢怀德再次操作失误后,师傅抛下这句话,转身喝茶去了。
望着师傅的背影,谢怀德咬牙切齿地发誓:“我一定会超过你!”
此后三个月,谢怀德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延迟两个小时下班。在机床边,他将“三道题”重复了上万次。
在机床的鸣叫声中,他渐渐掌握了夹具、模具等机械制造技术。
三个月后,谢怀德用公司最差的车床,创造了每班1500件产品的最高产量,比师傅多生产300件。
“兔子”永生
换上蓝色工作服,戴上白色棉手套,谢怀德再次站上车床操作台。
但这次有点不一样——他头顶上悬着一条横幅,上面印着“工人技能表演”。
谢怀德开动机器,裁判摁下计时器。
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出现了。谢怀德直接将车床速度调到“极速”。火花在跳跃,铁屑在飞溅,螺栓在旋转……“停机!”机器声戛然而止,谢怀德完成了车削管螺纹的操作,裁判的秒表指向“6秒”。
全场沸腾了——别的车工完成这项操作至少要5分钟。谢怀德将工作效率提高了60倍!
1988年,谢怀德练就了这一手车削管螺纹的绝技。
技术功底日益精进,昔日的“笨学徒”有了挣大钱的资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出高薪请他,甚至还有一位浙江老板在他家楼下守了七天。
与此同时,谢怀德也感到心里有一只“兔子”开始蹦跶。
1992年,公司接到加工一批止推槽的订单。
按照常规,这项加工需要经过初切、精切、倒角三道工序,一天的加工量不到400个。
“如果能把三道工序合一,生产效率就能提高三倍以上。”想到这一点,谢怀德心里的“兔子”猛跳起来。
谢怀德开始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这项技术发明。
一个月后,谢怀德试制出了“三合一”组装辅助工具。
试操作时,谢怀德一天加工出了1200个止推槽。
然而,这些止推槽端面到槽面距离超过了0.1毫米,全部不合格。
谢怀德懵了。他将辅助装置一口气检查了几十遍,终于发现了问题:工艺值设置失误。
由于生产了1200件次品,谢怀德被公司罚了900元钱,相当于他两个月工资。
“这次教训成为我未来技术创新的‘警示灯’。”谢怀德没有沮丧,相反还有点高兴,“它提醒我,对于机械制造来说,既要创新,也要精益求精。”
从此,“兔子”在谢怀德心中越蹦越高。
痴心不改
凌晨3点过,车床依然轰鸣。
在进行了第600次试验后,谢怀德和工友们铺开弹簧床,将自己胡乱裹进被子里。
几个小时后,这群胡子拉碴的男人又出现在车床旁。
2002年的这十几天,谢怀德与四位员工吃住在车间,向一个顶尖难题发起猛攻。
长期以来,公司用的磨床夹头全部依靠进口。为扭转这一局面,公司提出自行研制夹头。
谢怀德挺身而出。他向公司领导立下“军令状”:半年拿下“夹头山”!
其后的两个多月,谢怀德参与领导了研究方案、设计图纸、进场试验等环节。经过十几个昼夜的合力攻关,他和同事们终于试制出了一套磨床夹头。
当年,这项新技术投入使用后,为公司节约资金40多万元。
“看来我天生就是做车工的料。”大战告捷,谢怀德对自己说,“这感觉,挺好!”
这种感觉让谢怀德欲罢不能——
2008年,谢怀德率公司联合攻关组苦战30多天,研制出潮膜沙模具、冷铁模具、冷铁机膜等全套模具,至今已生产汽车发动机凸轮轴毛坯100多万件,为上汽、长安、奇瑞、比亚迪等汽车厂家生产了大批量模具,节省模具开支200多万元。
2009年,谢怀德采用凹凸弧形镶块方案解决了铸造脱模难题,完成了美国水星公司的订单任务,受到外商称赞。
2010年,谢怀德与工友们研制了通用五菱凸轮轴的漏油检测装置,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30万元。
至今,谢怀德已经攻克60多项技术难题,实现了近700种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2011年,由于在工作上的突出表现,谢怀德被评选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