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掩映栋梁材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d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等各级各类教书育人的场所中,在人们心目中,总是会有那些记忆力较差、进步缓慢、接受新知识和技能明显吃力的学生。虽然这些学生的智力和生理方面并没有缺陷,但总会让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耗费不少心血却往往收效甚微,也让教书育人这项崇高而神圣的职业似乎变得不那么轻松。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让教育工作者们一筹莫展、无可奈何,甚至视为沉重的包袱,继而从潜意识里把他们既定为:差生。这项不光荣的称号使他们或多或少地“享受”着冷漠、讽刺、排挤等诸多“礼遇”。
  客观地讲,人如器物,各有其长,学生更不例外。虽然就某一方面来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但从总体上看,大家还是一样的。学生这一朝阳群体尤其如此,其个体之间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是大体相等的,几乎很难说在未来成才的道路上谁更占有优势,谁会走得更远。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时间性。学生的智力除了发育上有早有迟以外,还明显地随着时间段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有的学生刚入学时智力特别出色,人所共知地聪明,而随着年级的升高便泯然众人,甚至接受知识呈现出极其被动、吃力的情形,以至于被划入差生的范畴。有的学生一入学木然迟钝,智力欠佳,接受新的东西表现得很是勉强。可是,不知不觉几年过去了,到小学高年级以至于初、高中,则思维活跃,智力过人,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成为人所共知的优等生。还有,性别上的不同也使差生现象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化:刚入学那几年,尤其小学阶段,在智力上女孩往往占据着优势,有不少男孩自然而然地被打入差生的“冷宫”。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小学高年级以至于初、高中,有些男孩不知不觉地便由差生跃入优等生的行列,而当初的优等女孩则不得不与差生为伍。
  局部性。毋庸置疑,当我们一天到晚视分数至高无上的时候,往往有一部分学生在成绩面前表现得十分被动,也就被既定为差生。而一旦搞起其他活动,诸如文娱、体育、劳动、美术、小发明创造、墙报设计、勤工俭学、野外宿营等,在这些领域里涌现出来的颇具才华的优等生往往令老师们惊叹不已。他们和平日里与书本“过招”的优等生十有八九大相径庭,甚至表现出极大的反差。平时被认为黯淡无光的差生居然各自有着令人称道的一面,美妙的歌喉、超人的体魄、不凡的指挥调度才能、惊人的图画构思技巧、新颖的小小发明设计、洒脱流利的一手好字、独特的野外生存能力……这时老师往往才眼前一亮,心中禁不住地感慨:学生本无差生,一群便是全才,未来缺了他们哪一个也不行!显而易见,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非但定位不出差生,而且是造就复合型人才的神圣摇篮,承担着自己辉煌的未来和祖国的希望。而单以分取人的做法,才是地地道道的片面之举。
  模糊性。从辩证的角度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综合体,二者呈现出的是作用和反作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有了变化,另一方也随之改变,反之亦然。故此,差生也大都有着“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模糊性。这当然并非是指多学科之间的横向比较,而是就某一个体、某一学科的纵向方面而言的。也就是说,在甲科目老师心目中的差生,在乙科目老师看来或许就是中等或者优等生。这里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在某个科目老师心目中的差生,一旦换了另外一个老师教这门学科,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實践,而不是先入为主地盲目信赖前任老师对学生成绩方面的汇报,有些差生十之八九不再差(这当然排除与新任老师亲疏方面的因素,不存在给学生吃小灶的现象),风生水起地变得优秀起来。“浪子”回头,此“差”者往往一发而不可收,成为中等生或者优等生。
  总之,在一般情况下,差生的“差”是暂时的,也仅仅是就某一方面而言的,十有八九是可以改变的。但事物是复杂的,转化差生的工作也是动态的和永恒的。这项工作做得再周到、再得当、再出色,也还是有相对吃力的差生存在。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发展的,任何奢望整齐划一和齐头并进的做法都是不现实的。让我们谨记:只有差的老师,没有差的学生。用科学而辛勤的汗水,在五彩斑斓的百花园里培育出各具特色的栋梁之材,是教育教学工作应有的要义,也是广大教师为之不懈奋斗和努力破解的庄严而神圣的课题。
  作者简介:靖宝山,男,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农民家庭,系山东省聊城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市、区两级人民法院陪审员,省、市广播电台监督评论员。已在国家和省级报刊发表各类题材的文章千余篇。
  (责任编辑 于美琪)
其他文献
腊月中旬,傍晚时分。刚下班的我,拖着疲倦的身子,迎着朦胧的烟雨,恍恍惚惚地往家走。路过河堤时,一阵刺骨寒风直钻衣衫而来,让人直打寒颤,我赶紧往上提了提羽绒服上的链子,脖子缩得更短了,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弓着腰赶路的我,猛然听见前面不远的桥面上传来呼救声,“有人跳河啦,有人跳河啦,快来人啊,救命呀……”  一阵凄凉的呼救声,惊动了匆匆赶路的人们,人群迅速向两边桥头围拢过来。虽说是河,但这里的河水长
期刊
她漫无目的地来到舞蹈教室,琴袋是压在她心上的一块石头。她不想拉开拉链,她怕看见那把马头琴。  琴袋是黑色的,右边的背带上系着一条细细的红丝线,是学琴的第二天,她在路边捡的,这是她与其他学员不同的标记。此刻没用了,她解下丝线随手扔进靠门口的垃圾桶里。  没有标记,就不能从外表区分了,再想找这把琴,就必须拉开拉链,看琴厢上打的号码。还有以后吗?她想着,不由自主地拉开拉链,马头显露出来。她小心翼翼,但还
期刊
老张是个地道的农民,打小没读过书。今年他已经五十岁了,在镇上开三轮车维持生计。  那天,老张像往日一样开着三轮车在街道上拉活。快到中午的时候,因为没有生意,所以老張开着车准备回家吃午饭。  当车开到一个街道的拐角时,老张看到一个女孩从斜对面的马路飞快地跑了过来,他立即放慢速度避让,但此时让老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女孩跑到老张车前面时突然摔倒了,可老张觉得自己的车并没有碰到女孩。这时,老张想到了今
期刊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每每低吟这句歌词时,眼前便是一幅美好的画面:烟雨江南,三月扬州,十里秦淮河上琴声悠远,那像丁香花一样的女子,穿着旗袍,打着油纸伞,从雨巷深处款款走来……  恰逢冬天的院落,银杏树、落叶、竹椅、书的温情,在轻轻微风里,在黑茶醇香里等你。我在岁月的记忆里把来时的路一步步丈量,把洒下的月光一寸寸收拢,把写过的诗句一句句编辑,把读过的记忆、受过的伤、流过的泪织成一道道锦缎,挂
期刊
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留下一句“一生痴绝处,無梦到徽州”的感叹,道出了人间仙境原来在徽州。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的徽州是徽文化发祥地。山清水秀的徽州,经历过多少人间沧桑,岁月扭转,依旧是山水幽深处的人间仙境。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烟雨朦胧中的粉壁黛瓦、淡淡炊烟笼罩的马头墙、静静流淌的新安江……这里的人,日岀而作,日落而息。今天的徽州依旧是安静祥和、岁月静好的模样。  临泉县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那浓密繁
期刊
行走在傍午的山路上,秋高气爽,白云飘飘,阳光普照,树影斑驳,落叶纷纷,一切都那么有层次感。风悠悠,云悠悠,鸟鸣悠悠,岁月悠悠,心绪悠悠,一切都飞荡起来了。在虚实之间,在光影之间,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还有那么多花开着,还有那么多树和草绿着,仿佛只是为我。路旁有一亭子,依山而建,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将一座小城尽收眼底,连那些高大的建筑物也显得微不足道,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吐胸中之气。亭子上的风也格外烈
期刊
新染上赤铜色红漆的操场旁,密密地植满了一排高大挺拔的苍翠五针松,正应了《诗经》中所咏那句:“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稀疏的叶隙间投下半片熹微的天宇,古拙的深黑曲颈路灯笼出一层黄晕的薄光。有轻盈的白猫竖起尾巴从墙根边蹑手蹑脚地走过,电杆上挂着的国旗在夏风里微卷着,发出猎猎的声响。我穿着迷彩作训服立于新生方队中,似一株幼小的矮松在丛林中静默。凌云楼红墙白瓦的晕影里,一辆深蓝色大巴缓缓从校门口滑出,汽
期刊
提一支素笔,蘸一笔浓墨,在如玉的宣纸上点出如畫的汉字。富有韵致的汉字,似能熨帖心灵,让灵魂安定。这份汉字情怀,似从遥远秦国吹来的风,古朴、浪漫、冷艳、坚定。这份情怀却渐渐地随着时光而消逝。  走进那家毛笔店,勾起我心底那蠢蠢蠕动的情节。  店内毛笔如林,深呼一口气,墨香充斥在鼻翼间,经久不散。成排成架的笔林后,店主用心地雕刻着一节竹根。一刀一刀,刮下的竹屑细细屑屑落在脚边,刀刻声“吱吱”响着,一如
期刊
彼时,春夏之交,洋槐花盛开了!一嘟噜一嘟噜的,白得像雪,且暗香浮动,香溢了大潮河边——我的家乡。 因这白,因这香,我们的童心再也按捺不住去采它们的欲望了。  在母校九队中学的前面,横亘着一条大潮河堤。堤旁,无数的洋槐花正如约而至地次第盛开着,带刺的枝条与细碎的叶片中间,星星般闪烁着的,便是它们可爱的身影。  大人们会告诉我们:采食洋槐花,以含苞待放时为最佳。  为什么怒放了的洋槐花吃起来会口感不佳
期刊
我们村口有一株腊梅树,当山上草叶凋零时,它便开满了洁白、浅黄的花蕾,在寒风中举眉高歌,似乎在提醒人们:腊梅报喜,春节将至。于是,房前屋后便被浓浓的年味笼罩,和着童年的记忆在空气里蔓延开来。  杀猪是村里的传统年俗,在我小时候是很盛行的,如今已很少见了。那个时段,一般的农户,只有在娶媳妇或盖新房,才会杀猪。唯独过年是个例外,即使家里没有养猪,也要去街市卖上一头回来宰杀。村里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一户人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