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习活动大都是产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交流、讨论上的,所以掌握数学语言表达是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表达。本文从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提供表达的机会,指导表达的技巧等几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数学;语言表达;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掌握他们应该掌握的数学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那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用“说”来表达“数学思维”呢?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兴趣是认识上的需要和爱好的一种倾向。如果说“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客观原因,那么兴趣就是产生动机的主观原因。在现实中我们也能得到证实,一个人如果对他所从事的事物非常的感兴趣,那么他就会以百分之两百的热情去挑战它,完成它。我们的数学教学何尝不是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决定着他们课堂上的积极性。因此,要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必须先培养他们的兴趣。
二、创造平台,提供学生表达的机会
(一)在操作过程中,理清思绪,说清程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题程序,这样把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教学《直角的认识》这一课,我们先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直角的外形。在学生已经初步的认识了直角,再通过“摸一摸”让学生了解直角的边是直直的,经历“折一折”知道直角的两条边是垂直的,并能判断怎样的角是直角。用心“判一判”明确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动手“画一画”掌握画直角的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手脑结合,很快的就能掌握直角的概念,并且能很准确的分辨直角,画直角。亲身体验所得,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有兴趣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东西可说,而且课堂效率也比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式要高许多。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经过探究自己发现新知,总结概念、方法。创设一个活跃的、机动的、讨论式的课堂。
(二)在问题情境中,说清思路
新《课程标准》中,3——6年级的阶段目标针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针对这一要求,培养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寻找解决办法。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自主探求、合作学习、用多种思考方法想出多种解法,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路说以说,请其他同学复述,说清解题的思路。
(三)在交流合作中,强化数学语言
数学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交流过程,师生、生生的交流对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观念、数学信息、数学符号建立起联系,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通过实践,我发现在上课过程中,如果出现学生遇到难题,一时不知如何入手,而陷入僵持状态。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是一个很好的活跃课堂,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理解含义的方法。当然,也不是所有时候都有必要进行这种“大范围”的讨论活动。如果课堂上的问题不是特别难,只是有一点小小的分歧,也可采取小范围的同桌讨论的形式。
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建立好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也要重视学生与学生的沟通。毕竟,他们之间存在着更多的相似点,也更容易交流,擦出火花。教师要学着放手多,让学生进行内部交流,激发说的欲望,培养说的习惯。
三、传授方法,指导学生表达的技巧
(一)教师示范,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要作为学生的表率。理由为何?我们都知道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都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所以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響着他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在课堂上对教师的语言有着很大的要求,力求精准,富有魅力。
(二)引导阅读、倾听,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上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需要我们仔细的钻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先请学生画画想想,接着观察、讨论,提升认识,然后请学生打开书本看看书上是如何描述概念的,有效引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阅读。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
课堂上,专心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学生有没有专心的听讲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学习效果。一位学生如果在上课的时候连基本的认真倾听的习惯也没有养成,那么你又怎么能奢望它能够很好的用“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对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养成好的倾听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使得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能专心听讲,不仅是老师的还有同学的。
(三)运用评价,引领学生表达规范
对学生来说,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能唤醒他们的思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让发言学生感觉到了对他的肯定和尊重,更给其他学生的思维进行了高一层次的点拨,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处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拥有灵性的创造。
美国语言学家布龙非尔德说过:“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师要自始至终把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以“表达”促“思维”,通过切实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斯苗儿主编.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张莉编著.做创造的教师——经典案例.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4] 俞建华:《逻辑数学智能与小学数学教学》,学苑音像出版社,2008
[5] 邹欢清、柯晓阳主编:《多元智能与问题解决》,学苑音像出版社,2008
关键词:数学;语言表达;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掌握他们应该掌握的数学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那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用“说”来表达“数学思维”呢?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兴趣是认识上的需要和爱好的一种倾向。如果说“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客观原因,那么兴趣就是产生动机的主观原因。在现实中我们也能得到证实,一个人如果对他所从事的事物非常的感兴趣,那么他就会以百分之两百的热情去挑战它,完成它。我们的数学教学何尝不是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决定着他们课堂上的积极性。因此,要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必须先培养他们的兴趣。
二、创造平台,提供学生表达的机会
(一)在操作过程中,理清思绪,说清程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题程序,这样把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教学《直角的认识》这一课,我们先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直角的外形。在学生已经初步的认识了直角,再通过“摸一摸”让学生了解直角的边是直直的,经历“折一折”知道直角的两条边是垂直的,并能判断怎样的角是直角。用心“判一判”明确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动手“画一画”掌握画直角的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手脑结合,很快的就能掌握直角的概念,并且能很准确的分辨直角,画直角。亲身体验所得,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有兴趣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东西可说,而且课堂效率也比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式要高许多。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经过探究自己发现新知,总结概念、方法。创设一个活跃的、机动的、讨论式的课堂。
(二)在问题情境中,说清思路
新《课程标准》中,3——6年级的阶段目标针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针对这一要求,培养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寻找解决办法。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自主探求、合作学习、用多种思考方法想出多种解法,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路说以说,请其他同学复述,说清解题的思路。
(三)在交流合作中,强化数学语言
数学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交流过程,师生、生生的交流对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观念、数学信息、数学符号建立起联系,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通过实践,我发现在上课过程中,如果出现学生遇到难题,一时不知如何入手,而陷入僵持状态。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是一个很好的活跃课堂,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理解含义的方法。当然,也不是所有时候都有必要进行这种“大范围”的讨论活动。如果课堂上的问题不是特别难,只是有一点小小的分歧,也可采取小范围的同桌讨论的形式。
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建立好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也要重视学生与学生的沟通。毕竟,他们之间存在着更多的相似点,也更容易交流,擦出火花。教师要学着放手多,让学生进行内部交流,激发说的欲望,培养说的习惯。
三、传授方法,指导学生表达的技巧
(一)教师示范,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要作为学生的表率。理由为何?我们都知道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都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所以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響着他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在课堂上对教师的语言有着很大的要求,力求精准,富有魅力。
(二)引导阅读、倾听,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上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需要我们仔细的钻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先请学生画画想想,接着观察、讨论,提升认识,然后请学生打开书本看看书上是如何描述概念的,有效引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阅读。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
课堂上,专心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学生有没有专心的听讲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学习效果。一位学生如果在上课的时候连基本的认真倾听的习惯也没有养成,那么你又怎么能奢望它能够很好的用“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对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养成好的倾听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使得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能专心听讲,不仅是老师的还有同学的。
(三)运用评价,引领学生表达规范
对学生来说,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能唤醒他们的思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让发言学生感觉到了对他的肯定和尊重,更给其他学生的思维进行了高一层次的点拨,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处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拥有灵性的创造。
美国语言学家布龙非尔德说过:“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师要自始至终把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以“表达”促“思维”,通过切实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斯苗儿主编.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张莉编著.做创造的教师——经典案例.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4] 俞建华:《逻辑数学智能与小学数学教学》,学苑音像出版社,2008
[5] 邹欢清、柯晓阳主编:《多元智能与问题解决》,学苑音像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