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注重引导学生领略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色彩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体会课文意境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色彩美;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语文大纲提出了“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观”的要求。这样,就有必要对学生一开始就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的美育主要是凭借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施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的名篇佳作,它们包容着众多的审美因素;那美不胜举的图画,那精彩的修辞手法,鲜明的感情色彩,富有个性的人物肖像……使得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为语文老师,有责任把作品中蕴含的美,通过自己的体验像雨露一样,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中。因此,审美教育要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美感
一篇文章内容虽好,但如果用平平淡淡没有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就不会使学生感受到作品中的美。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更能使读者和作者心灵交汇,把文章表达的淋漓尽致,使学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享受。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忽视朗读这一教学环节,而要加大朗读的力度。
现代汉语的语言明朗响亮,和谐整齐,加上特有的“四声”声调,更增添了语言抑扬顿挫的美感。纵观现行语言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典范文章。这些课文读起来琅琅上口,顺畅协调,富有浓烈的美感。课堂上教师应以富有感情、起伏跌宕的范读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带进那作品所创造的优美的意境中去,获得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亲自体会那作品中的美。例如《桂林山水》中的一段:“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想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耸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栽倒下来。”这段文字单调优美,感情酣畅“奇”、“秀”、“险”三个字,其音高而不重,清而不亮,三个“啊”字领起的词句,读起来节奏鲜明,顿挫响亮。又如朱自清《春》一文对“春风图”的描绘:“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朗读这段话时,开头的诗句要字字顿开,“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重音要处理得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婉转”、“应和”、“短笛”和“嘹亮”等词语读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青春交响曲。学生通过准确传神、富有感情的朗读,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当然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朗读时有慷慨激昂,催人奋进;有时轻言细语,沁人心脾;有时如滚滚激流,直陈感受;有时如霏霏春雨,感人肺腑。这样在朗读教学中借助于声音、语调、停顿、强弱等不同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美妙的艺术世界,使学生产生激情,点燃他们的心灵火花,获得作品艺术美的享受,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领略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色彩美
语文课本中的各种体裁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们字斟句酌精选出来的名家名篇。这些作品的作者大都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例如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简直是另具一格的颂冬图。教学时应重点分析雪后小山的景色:“青黑的矮松树尖上顶着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黑白对照,相辅相成。山顶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蓝白相映十分好看。山坡上露着草色,“一道白一道暗黄”,黄白相间,美丽异常,好似“带水纹的花衣”花衣披风吹动,似乎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微黄的阳光斜身在山腰上”,连雪也因“害羞”而微微露出点“粉色”。在这里作者一连用了九个描写色彩的形容词,写出了山的色彩之美。经过这样的阅读分析,学生对济南冬天的美定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又如《敕勒歌》,这首民歌表达了南北朝北方劳动人民热爱乡土的纯朴感情,描述了塞外草原的大好风光,其色彩绚丽异常,仅看最后一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全句用天、地、风、草、牛和羊几件景物加以渲染,留下了大片空白让读者去驰骋想象。“天茫茫”写出了湛蓝辽阔的天空;“野茫茫”写出了广阔无限的大地,仅六个字就描绘了一片天高地广的恢宏气象。“风吹草低见牛羊,”暗写了绿草、白羊、黄牛,色彩相映成趣,给人清新之感,悦人耳目。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仿佛置身在阴山南麓的大草原,亲身领略了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迷人风光,得到了美的享受。
再如,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擅长于色彩描景,给以逼真如画的美感。《春》里有段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巧妙的运用了“红”、“粉”、“白”三种色彩来描绘桃花、杏花、梨花,用分明的色彩来描绘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之景,其景如在读者眼前,叫人眼花缭乱,赏心悦目,如同扑进了春天的怀抱,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妙。
三、在讲解分析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课文意境美
文学艺术之美,常常蕴含在生动逼真的意境之中,怎样把学生领进作品意境中而探其深意,获得审美的愉悦?靠想象。想象具有独特的作用。如昆明石林的阿诗玛岩柱,以普通的眼光来看呢,不过是一根僵硬直立的岩柱,可是,当我们进入那诗情画意般的人,以饱含感情的眼光去凝神关注时,丰富的想象展开了,高高的石桩似乎变成了随风飘舞的裙带。顶端那本来不太规则的石块似乎变成了少女美丽的鹅蛋脸,她似乎正在唱着动听的山歌。这样,一块无生命的顽石幻化为一个美丽善良、青春焕发、能歌善舞的姑娘。因此,教师在讲解分析中要做到从艺术形象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借助艺术形象唤起美感,使其在对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在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的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
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作者采取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即赋予静止的形容词“绿”以一定的动态,将自然景物作拟人化的处理。教师在讲读的基础上,可启发诱导学生展开想象,让他们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鲜明的艺术图画。在春风缓缓地吹动中,江南两岸慢慢地泛出一片片绿色,小草绿了,柳树绿了,群山绿了,江水泛波,跳荡奔腾。春燕啄泥,草长莺飞,蜂飞蝶舞。自然万物,动静结合,是一幅立体的富有生气的极富美感的春景图。学生的想象越丰富,其画面就越具体、越鲜明,而他们从中感受到的美就越多越深刻。
总之,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内容,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根据学生审美的意识,审美的需要,把审美教育融化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高尚的情操,净化美好的心灵,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色彩美;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语文大纲提出了“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观”的要求。这样,就有必要对学生一开始就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的美育主要是凭借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施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的名篇佳作,它们包容着众多的审美因素;那美不胜举的图画,那精彩的修辞手法,鲜明的感情色彩,富有个性的人物肖像……使得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为语文老师,有责任把作品中蕴含的美,通过自己的体验像雨露一样,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中。因此,审美教育要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美感
一篇文章内容虽好,但如果用平平淡淡没有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就不会使学生感受到作品中的美。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更能使读者和作者心灵交汇,把文章表达的淋漓尽致,使学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享受。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忽视朗读这一教学环节,而要加大朗读的力度。
现代汉语的语言明朗响亮,和谐整齐,加上特有的“四声”声调,更增添了语言抑扬顿挫的美感。纵观现行语言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典范文章。这些课文读起来琅琅上口,顺畅协调,富有浓烈的美感。课堂上教师应以富有感情、起伏跌宕的范读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带进那作品所创造的优美的意境中去,获得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亲自体会那作品中的美。例如《桂林山水》中的一段:“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想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耸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栽倒下来。”这段文字单调优美,感情酣畅“奇”、“秀”、“险”三个字,其音高而不重,清而不亮,三个“啊”字领起的词句,读起来节奏鲜明,顿挫响亮。又如朱自清《春》一文对“春风图”的描绘:“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朗读这段话时,开头的诗句要字字顿开,“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重音要处理得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婉转”、“应和”、“短笛”和“嘹亮”等词语读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青春交响曲。学生通过准确传神、富有感情的朗读,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当然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朗读时有慷慨激昂,催人奋进;有时轻言细语,沁人心脾;有时如滚滚激流,直陈感受;有时如霏霏春雨,感人肺腑。这样在朗读教学中借助于声音、语调、停顿、强弱等不同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美妙的艺术世界,使学生产生激情,点燃他们的心灵火花,获得作品艺术美的享受,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领略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色彩美
语文课本中的各种体裁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们字斟句酌精选出来的名家名篇。这些作品的作者大都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例如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简直是另具一格的颂冬图。教学时应重点分析雪后小山的景色:“青黑的矮松树尖上顶着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黑白对照,相辅相成。山顶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蓝白相映十分好看。山坡上露着草色,“一道白一道暗黄”,黄白相间,美丽异常,好似“带水纹的花衣”花衣披风吹动,似乎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微黄的阳光斜身在山腰上”,连雪也因“害羞”而微微露出点“粉色”。在这里作者一连用了九个描写色彩的形容词,写出了山的色彩之美。经过这样的阅读分析,学生对济南冬天的美定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又如《敕勒歌》,这首民歌表达了南北朝北方劳动人民热爱乡土的纯朴感情,描述了塞外草原的大好风光,其色彩绚丽异常,仅看最后一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全句用天、地、风、草、牛和羊几件景物加以渲染,留下了大片空白让读者去驰骋想象。“天茫茫”写出了湛蓝辽阔的天空;“野茫茫”写出了广阔无限的大地,仅六个字就描绘了一片天高地广的恢宏气象。“风吹草低见牛羊,”暗写了绿草、白羊、黄牛,色彩相映成趣,给人清新之感,悦人耳目。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仿佛置身在阴山南麓的大草原,亲身领略了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迷人风光,得到了美的享受。
再如,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擅长于色彩描景,给以逼真如画的美感。《春》里有段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巧妙的运用了“红”、“粉”、“白”三种色彩来描绘桃花、杏花、梨花,用分明的色彩来描绘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之景,其景如在读者眼前,叫人眼花缭乱,赏心悦目,如同扑进了春天的怀抱,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妙。
三、在讲解分析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课文意境美
文学艺术之美,常常蕴含在生动逼真的意境之中,怎样把学生领进作品意境中而探其深意,获得审美的愉悦?靠想象。想象具有独特的作用。如昆明石林的阿诗玛岩柱,以普通的眼光来看呢,不过是一根僵硬直立的岩柱,可是,当我们进入那诗情画意般的人,以饱含感情的眼光去凝神关注时,丰富的想象展开了,高高的石桩似乎变成了随风飘舞的裙带。顶端那本来不太规则的石块似乎变成了少女美丽的鹅蛋脸,她似乎正在唱着动听的山歌。这样,一块无生命的顽石幻化为一个美丽善良、青春焕发、能歌善舞的姑娘。因此,教师在讲解分析中要做到从艺术形象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借助艺术形象唤起美感,使其在对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在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的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
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作者采取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即赋予静止的形容词“绿”以一定的动态,将自然景物作拟人化的处理。教师在讲读的基础上,可启发诱导学生展开想象,让他们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鲜明的艺术图画。在春风缓缓地吹动中,江南两岸慢慢地泛出一片片绿色,小草绿了,柳树绿了,群山绿了,江水泛波,跳荡奔腾。春燕啄泥,草长莺飞,蜂飞蝶舞。自然万物,动静结合,是一幅立体的富有生气的极富美感的春景图。学生的想象越丰富,其画面就越具体、越鲜明,而他们从中感受到的美就越多越深刻。
总之,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内容,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根据学生审美的意识,审美的需要,把审美教育融化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高尚的情操,净化美好的心灵,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