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其特点就是要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化学教学中应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化学现象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自主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些分析探讨。
一、利用质疑性问题,启迪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知识目标,到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通过问题,可有效激活思维, 从而达到启迪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在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告诉学生可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学生会提出:“还有其他药品可代替吗?”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告诉学生:①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②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再讨论反思,最后得出“哪一种药品是最好的?”。
课堂上的问题应当是有层次的、待续不断的、逐渐上升的,使学生在分析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并让学生逐渐学会发现、探究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利用实验教学,培养问题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学生对化学实验天生有一种好奇心,同时他们不解的问题也很多。因此利用实验设置问题,可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如引导学生观察、研究实验中的问题,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究化学规律。
在学习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会由现象想到一些问题,如①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变红说明什么?②为什么加盐酸后变无色?③溶液变无色后的溶质是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会解答大部分问题,余下的问题,经教师点拨后,也能解决。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
三、利用情境渗透材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在学生探索问题前,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他们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提出问题,并使他们以较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之中。
实录一:在教学“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一节时,引导学生想象我们身边的污染情况,使学生产生“为什么被污染?”“如何防止空气污染?”“用什么新能源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
实录二: 在教学“溶解度”一节时,利用啤酒冒酒花,汽水喷气等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里面有什么物质?”等问题。
此外,也可以通过观察大自然,甚至通过古诗句、典故、新闻报道等设置问题情境等等。
四、正确回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激发并保持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要靠平时学习积累,是一个由模仿到形成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教师要注意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学生感觉到他所提的问题是重要的,教师是重视的,这样会给学生一种激励。
其实,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方法的指导。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原因是他们不知问什么,不知如何设计问题,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设计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如下几方面指导学生提问。
简单模仿法:对提问能力较差的学生,先指导他们模仿教师的方法。让学生多尝试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词来提问。
对比法:对容易混淆的化学名词、概念、规律、反应式,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
查因果法:让学生在观察到的化学现象中,查找产生现象的原因。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现象背后发生了什么反应?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以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一种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能促使学生成为积极探求者,从而加快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升华。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利用质疑性问题,启迪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知识目标,到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通过问题,可有效激活思维, 从而达到启迪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在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告诉学生可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学生会提出:“还有其他药品可代替吗?”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告诉学生:①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②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再讨论反思,最后得出“哪一种药品是最好的?”。
课堂上的问题应当是有层次的、待续不断的、逐渐上升的,使学生在分析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并让学生逐渐学会发现、探究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利用实验教学,培养问题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学生对化学实验天生有一种好奇心,同时他们不解的问题也很多。因此利用实验设置问题,可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如引导学生观察、研究实验中的问题,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究化学规律。
在学习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会由现象想到一些问题,如①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变红说明什么?②为什么加盐酸后变无色?③溶液变无色后的溶质是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会解答大部分问题,余下的问题,经教师点拨后,也能解决。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
三、利用情境渗透材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在学生探索问题前,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他们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提出问题,并使他们以较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之中。
实录一:在教学“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一节时,引导学生想象我们身边的污染情况,使学生产生“为什么被污染?”“如何防止空气污染?”“用什么新能源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
实录二: 在教学“溶解度”一节时,利用啤酒冒酒花,汽水喷气等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里面有什么物质?”等问题。
此外,也可以通过观察大自然,甚至通过古诗句、典故、新闻报道等设置问题情境等等。
四、正确回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激发并保持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要靠平时学习积累,是一个由模仿到形成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教师要注意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学生感觉到他所提的问题是重要的,教师是重视的,这样会给学生一种激励。
其实,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方法的指导。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原因是他们不知问什么,不知如何设计问题,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设计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如下几方面指导学生提问。
简单模仿法:对提问能力较差的学生,先指导他们模仿教师的方法。让学生多尝试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词来提问。
对比法:对容易混淆的化学名词、概念、规律、反应式,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
查因果法:让学生在观察到的化学现象中,查找产生现象的原因。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现象背后发生了什么反应?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以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一种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能促使学生成为积极探求者,从而加快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升华。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