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养成教育的思考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2009—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结合社会实践调查,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入手,思考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趋势和与养成特点,探讨促进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顺利就业的对策。在访谈和分析的过程中,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口,提出加强大学生就业服务和社会实践,从而引导大学生从就业实践出发,认清现状,提高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社会实践
  
  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0万,初次就业率为74%,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依然存在,应届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约630万,初次就业率87%,截止2010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2011年1月25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201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约660万人,再加上近60万2010届毕业生未找到工作,2011年的应届大学生就业工作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综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和对2010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访谈,可以发现造成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高校扩招和专业设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就业促进和保障制度不完善、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学理分析
  1.高校扩招和专业设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大学生就业为“统包统分”模式,专业设置和教育体制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会不能满足高校大学生的供给,大学生失业主要是结构性失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高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适应,虽然部分专业随市场需求有所调整,但因滞后性,依然不能及时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
  2.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
  我国近年来整体就业环境呈现出“饱和”状态,与高校不断的扩招形势存在着较大矛盾。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的局面,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必然要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而且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政策不能迅速颁布实施,使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应届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3.就业促进和保障制度不完善
  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不少中小型私营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户口档案管理等问题,使大学生感觉职业发展缺乏稳定性和归属感,从而放弃就业机会。
  4.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
  (1)就业期望过高和缺乏实践经验。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部分大学生过分注重工作所带来的“高收入、高福利和社会地位”,就业期望不切实际。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应届生的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2)就业观保守。“一次选择定终身”的就业观是精英教育阶段的历史沉积,即过度追求所谓稳定的终生职业;对工作岗位不作选择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观念,从未或极少尝试新的职业或行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许多前所未有的职业和行业,不愿对职业作选择的大学生缺乏职业理想,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3)功利主义。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现实的影响,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对生活满足的强烈要求,使其在就业时,较多考虑眼前和现实利益,不论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实践经验如何,不顾社会需求和专业所长,预期苛刻的职业选择条件。(4)消极等待。面对强势的用人单位招录条件,加之就业信息不对称,一些大学生无所适从,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在焦虑中消极等待。
  二、大学生就业思维新态势
  国家将“就业是民生之本”提升到“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这是新时期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衡量,是指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和目标。采取扶持政策,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这四个国家大学生下基层项目计划,以及2010年国务院出台七大举措扶助大学生就业。对于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更好的实现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了新的特点。
  1.大学生就业行为的主体意识增强。主要表现为在就业过程中有强烈的主动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当前,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坦然面对就业的严峻挑战,能正确看待就业,表现出积极的关注和强烈的主动意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提高了大学生的主动意识,许多大学生不再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寻求合适的发展机会。
  2.就业理想多元化。由于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大学生对就业目标抱有不同的期望,就业理想多元化。比如“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倡导在职业流动中寻求发展契机,积累工作经验,培养职业发展能力。此外,大学生也逐渐有了“到西部地区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的观念,将职业理想与个人需要、社会需求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价值取向多维度。在新形势下,经济体制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必然会使大学生就业理想、行为和方式发生变化,也必然导致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重塑。新旧观念错综复杂地交织于大学生思想行为中,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维度。物质利益已不再是大学生评价职业价值的首要标准,专业技能的发挥、个人兴趣爱好的满足、城市生活满意度、工作与休闲的比例在职业价值评价中的比例有明显的上升。
  4.就业行为个性化。由于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经历,使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有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追求长远的人生发展;有的大学生更看重新兴行业的发展,更突出个人才能的发挥,勇于创造属于自己的职业领域。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养成教育的思考
  由于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科学就业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工作。当前条件下,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要从思想教育入手,使大学生树立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形势相适应的就业理想和价值观念,以加强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为主要手段,加快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和社会实践工作的建设。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加强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是对未来职业的追求和向往,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构想,正确的职业理想应建立在符合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基础上。首先,大学生要调整好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和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其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把个人主观愿望和社会客观需求相结合,全面分析专业特长、职业能力和个性特点,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其次,大学生应对职业理想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多角度的分析。对职业理想的定位有利于找准个人期望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对职业理想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有助于与大学生认清目标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前景,有目的的培养就业能力。(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确的价值观,对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人是社会中的人,正确处理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关系才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其次,要注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个人的价值的实现最终决定于社会价值的实现。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考虑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3)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产业结构的调整,催生了新的职业和行业,新兴行业具有不可估计的潜力和财富,大学生要有自主创业的精神,勇于迎接挑战。创业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它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
  (1)把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全程。就业指导要针对所有在校的大学生,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新生入学后,要进行职业教育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对高年级学生,邀请有丰富经验的学者和社会人士通过讲座、咨询等活动深化学生对不同职业发展的认识,提高就业过程中的主动性。对面临毕业的大学生,要帮助学生掌握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优惠政策、方法技巧等,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2)就业指导要以职业发展理论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就业指导应该是职业理想教育、职业发展规划与职业选择指导的结合,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指导、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职业选择指导、政策和信息指导等。思想指导是就业指导的核心,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是就业指导的重点,职业选择指导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政策和信息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基础。(3)转变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就业指导人员专家化。就业指导人员应具有丰富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熟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指导机构要能够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不同要求,对其所能考虑的职业发展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帮助他们合理处理职业理想和就业现实的关系。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就业指导信息化是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创建全国范围的就业指导信息化产业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加强社会实践的推广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重理论轻实践,社会实践具有的很多特点和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代替不了的,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基本工作能力欠缺,实践能力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基本工作能力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实践能力是运用知识进行实际工作的能力,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还有进一步拓展的必要和空间,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学会协调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适应职场环境,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对自身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有更为切实的评价,明确职业理想,判断该职业是否符合自身的发展要求和自己能否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朱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思想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州大学,2010(5).
  [2]鲁浩,陆小妹,王文欣.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J].人力资源,2010(5).
  [3]延凤宇,李杰,张韶华.树立科学就业观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4]王双艳,杨东萍.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7).
  [5]刘聪.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与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4).
  
  本文属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计划《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养成特点的思考》课题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191。
  
  作者简介:
  吕西忠,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袁黎明,现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蔡玫珠,现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申海娜,现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其他文献
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国家电网的发展,在电力系统中加大科学技术投资应用,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自动化能力.继电保护做为电力系统的检查哨,对保障电力系统的稳
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能促进学生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奠定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本文数据源主要是以CNKI数字出版平台所收录的文献,通过分析的方式以“员工满意度”作为主题,对CNKI数字出版平台中的文献发表数量、作者量、关键词等等相关内容,系统梳理了
在颁布实施20周年到来之际,回首朝阳区统计法制建设的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强统计法制工作,有助于提高统计法的权威,有助于促进和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更有助于营造统计法制环
在新常态下,我国纺织产业转移正在发生着全新的变化。特别是伴随着“一带一路”等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的出台,我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纺织产业转移已由单纯的产业位移向技术、设备、人才等多方面进行转移和调整,纺织产业转移已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  近年来,中西部承接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撑,推进产业园区化、集聚化发展,着力发展特色产业经济,但总体上看,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继续放缓。与此同时,东部沿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的改革过程中,积极情感的配合已经成为了教学中的必要因素.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快乐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不断参与到课堂中去,保证整
本文将立足于财务预算管理的涵义,进而分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 This article will be based on the meaning of the f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建造、应用水库设施的主要目的是兴利与防洪,而并未过多地考虑河道实际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此,本文从水温变化、径流量级、输沙能力、水文生态四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红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提高.网红经济在改变着人们传统认知模式的同时,也对高中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网红经济对高中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