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工作实践出发,系统的分析了当前期刊在初审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的提出了提高编辑初审工作的八个切入点。
【关键词】初审 编辑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18-02
三审制中各个审级的职责、任务各有差异。在一般的学术性期刊中也执行的是“三审一定制”,初审是三审制的基础,编辑初审是指编辑人员对分管专业或学科的论文稿件进行初步审查和评价,以决定是退稿还是送专家评审。[1]编辑初审是把握学术期刊论文质量的第一道防线,是决定期刊工作效率高低的主要环节,初审质量的高低直接对期刊质量和品位产生重要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编辑初审的错位现象,有的初审“不足”,有的初审“过度”,致使编辑精力分配不科学、工作效率不高等现象的产生。编辑不可能将全部文稿都送评审专家进行初审,否则,就失去了编辑初审的意义。因此,通过对稿件从宏观上进行审查和筛选,并按照本刊办刊宗旨、编辑方针的要求,对稿件进行审核,这是期刊编辑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编辑初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科技期刊大都严格实行“编辑初审、专家评审、主编或编委复审、主编和编辑部审定”的“三审一定制”,这套严格的审稿制度,有力地保障了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但是个别编辑初审只看来稿是否符合办刊宗旨和版式,就直接选择专家进入下一流程,很少涉及稿件内容,编辑初审存在很多问题。
1.编辑自身的综合业务知识不够扎实
要提高初审质量,编辑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知识水平,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编辑能力。编辑即使掌握了深厚的编辑学理论和编辑方法,在处理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领域中的文稿时,往往也感到文稿中存在欠缺,因此,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那么在取舍稿件时才能得心应手。
2.编辑部没有给编辑足够的初审空间
期刊编辑部由于人员编制比较少,制度体系不健全,没有实行“编辑与编务分离制”,只有2~3人,编辑每天忙于应付事务上的事情,根本没有精力去初审。面对现在学科的高速发展, 编辑如不注意给自己及时“充电”,对一些稿件可能就无法把握其质量。
3.编辑对评审专家的选择没有针对性
如今的学科门类划分越来越细,人们对“同行专家”的概念形成了新的认识,把仅在一、二级学科专业相同的同行称为“大同行”,而把在三、四级学科专业相同的同行称为“小同行”。在稿件初审工作中,如果只从“大同行”的角度去选择专家审稿,不仅使审稿意见空泛不到位,难以对稿件的取舍作出准确的判断,而且浪费了专家宝贵的时间,使专家不能集中精力审查论文的学术水平及深度,难以把握论文的整体质量,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4.以编辑初审替代专家审稿
一般的学术期刊为了提高期刊质量,大都实行编辑初审,专家外审,以此来弥补编辑专业知识的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编辑可能集专家、学者于一身,但这毕竟是少数,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高手”编辑也可能因缺少专业实践而逐渐变成“外行”。[2]如果“冒进”,不仅造成了编辑精力投入不科学的浪费现象,而且如果登了学术观点落后的文章,可能还会对期刊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5.将稿件初审和加工整理混为一谈
对稿件内容的初步审查一定要与稿件的加工整理相区别,《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所有稿件必须经过编辑的加工整理才能出版。但审稿与加工整理不宜同时进行,因为二者的职责、要求、标准互不相同,将二者合一,往往会造成注意末节而疏忽大端,或者返工而浪费时间、人力等后果。在初步审查稿件可以录用的情况下,再让作者就一些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然后再送专家审稿。
6.初审流程制定的不科学
初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细致的工作,编辑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一定的经验。因此,稿件初审流程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审稿的效果。
二、初审的切入点
1.考察文章是否符合本刊要求
首先分清稿件属于理论研究类、试验研究类、综述报告类还是教学实践类,由此确定是否符合期刊宗旨,这是论文初审的重点内容。为了适应期刊发展的需要,基本上每种学术期刊都根据自己的读者对象确定了自己的办刊宗旨,接到来稿后,编辑初步审查的重点就是看稿件的内容是否属于本刊的报道范围,如不属于则应立即退稿,再好的稿件也不能录用,否则可能使自己的刊物毫无特色,时间长了对刊物的发展不利。进行类别审查时,我们只要采取略读的方法,重点关注文章的题名,但不能仅就题名就轻易下结论,因为题名虽然高度概括了全文,但并不一定涵盖所有内容。若经过略读发现稿件不适合本刊,应及时答复作者,因为本刊不适合的文章有可能是他刊的好文章。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因为时效性问题而变成了没有价值的稿件;另一方面可以给作者节省时间,有利于树立期刊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
2.把好文章的政治思想关
文稿的政治思想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例如:涉及国家政策、路线、方针的表述方面;革命导师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的引用方面;可能涉及科技、经济、军事、国家主权和对外关系问题方面;有关专利成果的保密性问题方面等。对于这些,坚决不能麻痹大意,由于专家审稿往往主要审查学术水平,因此文稿的政治思想性应当成为编辑初审的一个重点。
3.时效原则
时效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否执行了最新的政策、法令、法规和条例,如2001年10月27日起实行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02年9月15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因此,对于编辑在初审时一定要注意区别其时效性,要与时俱进;第二,由于科学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所以首创性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3]因此,对于一篇有价值的科技论文,编辑应当优先安排版面,尽快地予以发表。这既遵循了科学活动的竞争规则,也有效避免了作者的“首创权”之争,同时还可因为率先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而提高刊物的知名度,何乐而不为呢?
4.把好学术价值关,看其创新性。
创新性是科技论文的核心问题,其创新形式分为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学术性期刊编辑还必须考察文稿在推动学科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中所具有的潜力与价值,科技期刊要发表有新见解的科研成果。对创新性的判断,主要看其立意观点、观察角度、材料论据、论证方法、结论是否新颖,坚决杜绝抄袭及一稿多投等情况。对文稿的初审要看实验方法是否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或是他人没有采用的;实验结果和分析方法是否有别于他人,所得结论是否是全新的;对技术改进部分的论述及技改后的生成效率是否提高及前人确实没有搞过;看其选题是否是热点问题、经典问题;引用文献是否充分及最新。另外,如果文稿是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或用不同方法进行研究,可将两文从标题到所用方法、实验数据、论证结果及引用文献等方面与原文对比,再定取舍。
5.与送审专家密切互动
如今的学科门类划分越来越细,尤其是出现很多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要求编辑三百六十行都精通是不现实的,这就给期刊初审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要保证初审的质量就必须依靠各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因此,建立一支动态审稿人队伍对进一步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尤为重要。众所周知,“隔行如隔山”,某专业的专家、学者只对所从事的专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编辑要从专家数据库中选准一位审稿人不是件容易的事,这离不开编辑对稿件进行认真的初审。因为只有对稿件进行认真初审,才能确定稿件属于什么学科、什么专业、属于哪位专家研究的方向,对口选择审稿人。为了使复审能顺利进行,初审编辑应把编辑在初审时遇到的问题直接向专家提出,向审稿人提出明确的审稿要求,使审稿人明白自己要审查的具体内容,这有助于复审人对稿件做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由此可见,编辑初审和专家恰恰形成互补互动合作的状态,这一点是编辑与专家审稿配合运作的核心。
6.考察文章的标准与规范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期刊信息产业也迅猛发展,为了提高信息传播和交流效率;为了被国际同行接受,参与国际竞争,形成国家品牌期刊;为了推动期刊的国际化,实现资源共享,为了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编排期刊,缩短出版发行周期,国家标准化组织根据国际标准制订了相应的法规30余种,今后的任务关键是执行的坚决、认真、细致和准确,渐臻与国家标准和规范相适应。
因此,在初步审查稿件可以录用的情况下,要对稿件的规范性进行审查,包括编写格式是否符合本刊的要求,主要包括论文的前置部分(题名、作者单位、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部分(引言、材料、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致谢、参考文献。其中特别要注意摘要中的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是否齐全、切意,参考文献是否缺项,著录是否规范,法定计量单位是否使用已废弃、非标准的计量单位,在写作上是否使用规范汉字、名词、数字、外文字母、标点符号等,数理公式、化学反应式是否书写正确,插图及表格是否合乎规范要求。[4]
7.考察文章的信息量
由于建立期刊和读者联系的桥梁不是专家和正副主编所能胜任的,必须由编辑在组稿、初审和读者调查等信息交流过程中察觉和了解。又由于信息论创始人申农认为,信息量的大小不能单纯依据信息本身,还要考虑接受信息者对信息的需要、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只有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给出大致的估计。因此,初审文稿时考查文稿信息量的大小就成为编辑初审的又一个侧重点。
8.考察文章的语言文字
编辑初审文稿除了重视其内容外,也不能忽视词句、篇章等表达的规范性问题。期刊的表达语言一般简洁明了,在完整的表达了一个意思的前提下尽量用少的文字,编辑对稿件的文字加工主要是突出文章主题和修改文理、文法不通的现象、删去浮夸之词,崇尚朴实语言,使稿件尽量明白流畅、文句通顺、逻辑紧密,语法合理。文字加工的基本方法是增、删、改,即增加补充文章缺漏部分和脱落的字、词或句子成分,删除重复累赘的内容或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部分,改正文中不恰当的词语句式、标点和错别字以及语言表达不协调之处。例如,文稿题目冗长或较短、标题表述的内容与正文不符、语言文字不规范、错别字等,这些都是需要编辑在初审时注意的,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三、小 结
初审方法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决定了稿件的审稿质量,编辑在具体运用时,还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的期刊性质灵活掌握。适时地改进稿件审理中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做法,不断寻求新的方式,以提高审稿效率和审稿质量。科技期刊编辑只有不断学习,用各方面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学科知识水平和编辑业务水平,具备良好的心态,勇于承担责任,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稿件初审乃至整个编辑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兴昌.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写作与编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 刘少华.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的修养与提升[J].编辑学报,2008.20(3):273~275
3 张 洋、梁 丽.多种途径实现科技期刊的稿件初审[J].编辑学报,2008.20(2):116~117
4 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l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初审 编辑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18-02
三审制中各个审级的职责、任务各有差异。在一般的学术性期刊中也执行的是“三审一定制”,初审是三审制的基础,编辑初审是指编辑人员对分管专业或学科的论文稿件进行初步审查和评价,以决定是退稿还是送专家评审。[1]编辑初审是把握学术期刊论文质量的第一道防线,是决定期刊工作效率高低的主要环节,初审质量的高低直接对期刊质量和品位产生重要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编辑初审的错位现象,有的初审“不足”,有的初审“过度”,致使编辑精力分配不科学、工作效率不高等现象的产生。编辑不可能将全部文稿都送评审专家进行初审,否则,就失去了编辑初审的意义。因此,通过对稿件从宏观上进行审查和筛选,并按照本刊办刊宗旨、编辑方针的要求,对稿件进行审核,这是期刊编辑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编辑初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科技期刊大都严格实行“编辑初审、专家评审、主编或编委复审、主编和编辑部审定”的“三审一定制”,这套严格的审稿制度,有力地保障了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但是个别编辑初审只看来稿是否符合办刊宗旨和版式,就直接选择专家进入下一流程,很少涉及稿件内容,编辑初审存在很多问题。
1.编辑自身的综合业务知识不够扎实
要提高初审质量,编辑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知识水平,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编辑能力。编辑即使掌握了深厚的编辑学理论和编辑方法,在处理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领域中的文稿时,往往也感到文稿中存在欠缺,因此,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那么在取舍稿件时才能得心应手。
2.编辑部没有给编辑足够的初审空间
期刊编辑部由于人员编制比较少,制度体系不健全,没有实行“编辑与编务分离制”,只有2~3人,编辑每天忙于应付事务上的事情,根本没有精力去初审。面对现在学科的高速发展, 编辑如不注意给自己及时“充电”,对一些稿件可能就无法把握其质量。
3.编辑对评审专家的选择没有针对性
如今的学科门类划分越来越细,人们对“同行专家”的概念形成了新的认识,把仅在一、二级学科专业相同的同行称为“大同行”,而把在三、四级学科专业相同的同行称为“小同行”。在稿件初审工作中,如果只从“大同行”的角度去选择专家审稿,不仅使审稿意见空泛不到位,难以对稿件的取舍作出准确的判断,而且浪费了专家宝贵的时间,使专家不能集中精力审查论文的学术水平及深度,难以把握论文的整体质量,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4.以编辑初审替代专家审稿
一般的学术期刊为了提高期刊质量,大都实行编辑初审,专家外审,以此来弥补编辑专业知识的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编辑可能集专家、学者于一身,但这毕竟是少数,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高手”编辑也可能因缺少专业实践而逐渐变成“外行”。[2]如果“冒进”,不仅造成了编辑精力投入不科学的浪费现象,而且如果登了学术观点落后的文章,可能还会对期刊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5.将稿件初审和加工整理混为一谈
对稿件内容的初步审查一定要与稿件的加工整理相区别,《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所有稿件必须经过编辑的加工整理才能出版。但审稿与加工整理不宜同时进行,因为二者的职责、要求、标准互不相同,将二者合一,往往会造成注意末节而疏忽大端,或者返工而浪费时间、人力等后果。在初步审查稿件可以录用的情况下,再让作者就一些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然后再送专家审稿。
6.初审流程制定的不科学
初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细致的工作,编辑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一定的经验。因此,稿件初审流程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审稿的效果。
二、初审的切入点
1.考察文章是否符合本刊要求
首先分清稿件属于理论研究类、试验研究类、综述报告类还是教学实践类,由此确定是否符合期刊宗旨,这是论文初审的重点内容。为了适应期刊发展的需要,基本上每种学术期刊都根据自己的读者对象确定了自己的办刊宗旨,接到来稿后,编辑初步审查的重点就是看稿件的内容是否属于本刊的报道范围,如不属于则应立即退稿,再好的稿件也不能录用,否则可能使自己的刊物毫无特色,时间长了对刊物的发展不利。进行类别审查时,我们只要采取略读的方法,重点关注文章的题名,但不能仅就题名就轻易下结论,因为题名虽然高度概括了全文,但并不一定涵盖所有内容。若经过略读发现稿件不适合本刊,应及时答复作者,因为本刊不适合的文章有可能是他刊的好文章。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因为时效性问题而变成了没有价值的稿件;另一方面可以给作者节省时间,有利于树立期刊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
2.把好文章的政治思想关
文稿的政治思想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例如:涉及国家政策、路线、方针的表述方面;革命导师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的引用方面;可能涉及科技、经济、军事、国家主权和对外关系问题方面;有关专利成果的保密性问题方面等。对于这些,坚决不能麻痹大意,由于专家审稿往往主要审查学术水平,因此文稿的政治思想性应当成为编辑初审的一个重点。
3.时效原则
时效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否执行了最新的政策、法令、法规和条例,如2001年10月27日起实行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02年9月15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因此,对于编辑在初审时一定要注意区别其时效性,要与时俱进;第二,由于科学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所以首创性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3]因此,对于一篇有价值的科技论文,编辑应当优先安排版面,尽快地予以发表。这既遵循了科学活动的竞争规则,也有效避免了作者的“首创权”之争,同时还可因为率先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而提高刊物的知名度,何乐而不为呢?
4.把好学术价值关,看其创新性。
创新性是科技论文的核心问题,其创新形式分为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学术性期刊编辑还必须考察文稿在推动学科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中所具有的潜力与价值,科技期刊要发表有新见解的科研成果。对创新性的判断,主要看其立意观点、观察角度、材料论据、论证方法、结论是否新颖,坚决杜绝抄袭及一稿多投等情况。对文稿的初审要看实验方法是否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或是他人没有采用的;实验结果和分析方法是否有别于他人,所得结论是否是全新的;对技术改进部分的论述及技改后的生成效率是否提高及前人确实没有搞过;看其选题是否是热点问题、经典问题;引用文献是否充分及最新。另外,如果文稿是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或用不同方法进行研究,可将两文从标题到所用方法、实验数据、论证结果及引用文献等方面与原文对比,再定取舍。
5.与送审专家密切互动
如今的学科门类划分越来越细,尤其是出现很多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要求编辑三百六十行都精通是不现实的,这就给期刊初审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要保证初审的质量就必须依靠各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因此,建立一支动态审稿人队伍对进一步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尤为重要。众所周知,“隔行如隔山”,某专业的专家、学者只对所从事的专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编辑要从专家数据库中选准一位审稿人不是件容易的事,这离不开编辑对稿件进行认真的初审。因为只有对稿件进行认真初审,才能确定稿件属于什么学科、什么专业、属于哪位专家研究的方向,对口选择审稿人。为了使复审能顺利进行,初审编辑应把编辑在初审时遇到的问题直接向专家提出,向审稿人提出明确的审稿要求,使审稿人明白自己要审查的具体内容,这有助于复审人对稿件做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由此可见,编辑初审和专家恰恰形成互补互动合作的状态,这一点是编辑与专家审稿配合运作的核心。
6.考察文章的标准与规范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期刊信息产业也迅猛发展,为了提高信息传播和交流效率;为了被国际同行接受,参与国际竞争,形成国家品牌期刊;为了推动期刊的国际化,实现资源共享,为了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编排期刊,缩短出版发行周期,国家标准化组织根据国际标准制订了相应的法规30余种,今后的任务关键是执行的坚决、认真、细致和准确,渐臻与国家标准和规范相适应。
因此,在初步审查稿件可以录用的情况下,要对稿件的规范性进行审查,包括编写格式是否符合本刊的要求,主要包括论文的前置部分(题名、作者单位、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部分(引言、材料、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致谢、参考文献。其中特别要注意摘要中的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是否齐全、切意,参考文献是否缺项,著录是否规范,法定计量单位是否使用已废弃、非标准的计量单位,在写作上是否使用规范汉字、名词、数字、外文字母、标点符号等,数理公式、化学反应式是否书写正确,插图及表格是否合乎规范要求。[4]
7.考察文章的信息量
由于建立期刊和读者联系的桥梁不是专家和正副主编所能胜任的,必须由编辑在组稿、初审和读者调查等信息交流过程中察觉和了解。又由于信息论创始人申农认为,信息量的大小不能单纯依据信息本身,还要考虑接受信息者对信息的需要、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只有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给出大致的估计。因此,初审文稿时考查文稿信息量的大小就成为编辑初审的又一个侧重点。
8.考察文章的语言文字
编辑初审文稿除了重视其内容外,也不能忽视词句、篇章等表达的规范性问题。期刊的表达语言一般简洁明了,在完整的表达了一个意思的前提下尽量用少的文字,编辑对稿件的文字加工主要是突出文章主题和修改文理、文法不通的现象、删去浮夸之词,崇尚朴实语言,使稿件尽量明白流畅、文句通顺、逻辑紧密,语法合理。文字加工的基本方法是增、删、改,即增加补充文章缺漏部分和脱落的字、词或句子成分,删除重复累赘的内容或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部分,改正文中不恰当的词语句式、标点和错别字以及语言表达不协调之处。例如,文稿题目冗长或较短、标题表述的内容与正文不符、语言文字不规范、错别字等,这些都是需要编辑在初审时注意的,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三、小 结
初审方法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决定了稿件的审稿质量,编辑在具体运用时,还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的期刊性质灵活掌握。适时地改进稿件审理中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做法,不断寻求新的方式,以提高审稿效率和审稿质量。科技期刊编辑只有不断学习,用各方面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学科知识水平和编辑业务水平,具备良好的心态,勇于承担责任,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稿件初审乃至整个编辑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兴昌.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写作与编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 刘少华.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的修养与提升[J].编辑学报,2008.20(3):273~275
3 张 洋、梁 丽.多种途径实现科技期刊的稿件初审[J].编辑学报,2008.20(2):116~117
4 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l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