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镜花缘》中的音乐书写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en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代李汝珍创作的小说《镜花缘》中有大量的音乐书写,涉及乐器乐曲、歌曲演唱、戏曲表演、音乐理论等多个方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音乐演出状况和文人生活,对音乐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贡献。同时,从文学艺的角度来看,加入其中的音乐元素对小说情节的发展、情感和政治理想的抒发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极其重大的。
  关键词:《镜花缘》 音乐描写 意义
  《镜花缘》是明代李汝珍创作的一部神怪小说,前半部分叙写士子唐熬科举失利后出海游览各国的见闻和经历,后半部分则描述被贬入凡尘的百花仙子考中女科并在武则天执政的朝廷中大有作为。作者李汝珍博学多才,许乔林在《镜花缘序》中谓其:“兼贯九流,旁涉百戏,聪明绝顶,异境天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李汝珍所具有的音乐才华,因而在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音乐书写,据笔者粗略统计,至少有二十余处,涉及器乐演奏、歌曲演唱、戏曲表演、音乐理论等多个方面。它们作为小说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便于我们了解当时真实的音乐表演状况及清代文人的娱乐生活,具有重要的音乐文献学价值;另一方面,音乐元素的加入对小说情节的发展、情感的抒发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解读《镜花缘》。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对《镜花缘》的研究,较受重视的是作品中诡谲与奇幻的视觉世界与女性主义特征,相关的论文有马方琴《从〈镜花缘〉透视清代海洋书写》、马琰、闫新艳的《金玉其质 冰雪为心——论〈镜花缘〉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思想价值》、刘晶《“男权”的镜像:〈镜花缘〉中的女儿国》等,但对其中的听觉世界与音乐书写关涉不多。有鉴于此,本文对《镜花缘》中的音乐书写在音乐文献学方面的贡献及其在小说艺术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对当时音乐文化的全面展现
  《镜花缘》中的音乐描写多种多样,既有不同人物的吹拉弹奏,又有各式各样的歌唱表演,还有对于演奏场面的描写。一般而言,文学源于生活,《镜花缘》虽然是一部小说,但作者不可能脱离其生活的时代,因而小说中的音乐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清代音乐的真实状况,反映了清代文人日常生活的高雅,因此在音乐文献学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提及的乐器和乐曲
  《镜花缘》中提到的乐器名目众多,例如,第八十四回中玉芝在行酒令时“因耽搁多时,只顾注意笑话,倒把题目忘了”,只好凭运气碰他一碰,用各类诸如“鼓、箫韶”之类的名称去猜谜,但都不切题,被罚了“近百杯酒”。玉芝在行酒令中提到的“鼓”和“箫韶”都是清代常见的乐器,这正是对清代音乐状况的一瞥。
  古琴合弹和箫笛合奏是《镜花缘》中一处极为出彩的乐器描写。第七十二回写道,只见古桐台上的凉阁“壁上悬着几张古琴”。再看才女们的演奏,尤其是古桐台上的五人合奏:才女们一番推脱之后,各自“归了座,慢慢把弦调了”,屏气凝神,一曲《平沙》使得其他听琴的姊妹觉得这琴声“声清韵雅,山虚水沉,彩云欲停”,“惊鸿照影,长袖临风,个个有凌云欲仙之意”。一曲余音绕梁的《平沙落雁》竟使众人欲弃尘世,真是“绝调”二字才配得上这天籁般的琴声。第七十四回中的箫笛合奏“借著水音”,“又是顺风吹来,远听更有意思”,将箫笛之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让音乐在景物的烘托中显得越发婉转和清亮。这一弹一吹,相互映衬,作者以其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使无形的音乐变得真实可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听觉上的效果。
  在第八十一回,众才女在猜谜的过程中多次提到了曲牌名,表现出音乐在文学作品中的渗透。这其中既有以曲牌名打曲牌名的,如用“蟾宫曲”打个曲牌名;也有以名句猜曲牌名的,如用“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和“疏影横斜水清浅”打曲牌名,还有以曲牌名猜器物名的,如用曲牌名“刮地风”打个物名,以及俗语打曲牌名的方式,如用“张别古寄信”“老莱子戏彩”来打两个曲牌名,形式多种多样,别有一番风趣。
  (二)对俗曲演唱的描述
  明清时期俗曲的演唱形式十分兴盛,徐元勇先生在《明清俗曲流变研究》中认为:“明清俗曲是指兴盛、流传于明清时代,承汉族民间文艺之传统,在明清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品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紫芝在众才女临别之际所演唱的小曲正是此类:
  又是想来又是恨,想你恨你都是一样的心。我想你,想你不来反成恨;我恨你,恨你不来越想得恨。想你是当初,恨你是如今。我想你,你不想我,我可恨不恨?若是你想我,我不想你,你可恨不恨?
  紫芝信手拈来的一支小曲便将才女们那难舍难分的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明清俗曲的演唱形式“多为独唱,以一人独抱琵琶自弹自唱,或者一女子持板、碟、手绢等清唱的形式较多”。《镜花缘》在这里并未提及紫芝演唱时伴奏所用的乐器,可见紫芝是以单人清唱的方式进行表演的,由此《镜花缘》体现了清代真实的音乐演唱的状况。
  (三)对戏曲表演的记叙
  《镜花缘》中关于戏曲活动和勾栏瓦舍的描写虽然仅有寥寥数笔,但足以形象地勾勒出一幅盛大的“节日听戏图”。例如第三十八回中通过唐熬所见的轩辕国的戏台之象:“迎面有座冲霄牌楼,霞光四射,金碧辉煌。”一句即点明戏台的富丽与堂皇。再往深处走,殿堂楼阁逐渐展现在眼前:“各处音乐不断,接接连连,都是梨园演戏。”“那看的人虽是人山人海,好在国王久已出示,毋许驱逐闲人,悉听庶民瞻仰。”以白描的手法点出了梨园演戏的宏大场面。这一回中对于梨园的描写从美轮美奂的戏台建筑到热烈非凡的音乐氛围和观众反响,展现了轩辕国百姓听戏的盛大场面。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认为清代对于戏曲的态度在民间是被禁止的,所以这里的描写只是作者一种美好的愿望和个人政治理想的体现。
  (四)对音乐理论的描述
  在《镜花缘》小说中,不仅有对音乐的描述,还有一些相关的音乐理论。比如在《镜花缘》第七十三回中,秀英向紫芝讲解“琴理”云:“苦论泛音,也无甚难处,妹妹如要学时,记定左手按弦,不可过重,亦不可太轻,要如蜻蜓点水一般,再无不妙。其所以声哑者,皆因按时过重;若失之过轻,又不成为泛音。‘蜻蜓点水’四字,却是泛音要诀。”田舜英也道:“妹妹要学泛音,也不用别法……只将蜻蜓点水四字记定,轻轻按弦。”若花则对古琴技法作了更进一步的讲解:“其余八法,如:‘擘’‘托’‘勾’‘踢’‘抹’‘挑’‘摘’‘打’之类,初学时倒像头绪纷纭,及至略略习学,就可领略。”秀英、舜英和若花不是在感性层面上去欣賞和理解音乐之美,而是转向了对于古琴的弹奏和练习理论的探寻。此外这三位才女所讲解的琴理在谱上并无此说,可见这些都是李汝珍自身在古琴的练习中总结出的经验。这看似简单的“蜻蜓点水”和古琴“八法”透露出的是李汝珍极高的音乐修养、深厚的音乐底蕴以及横溢的音乐才华。   这些描写都说明《镜花缘》中音乐描写已日趋精妙,无疑使小说的音乐艺术描写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步,极大地增强了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音乐书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文本中的音乐书写,不仅在音乐文献学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同时,作为一部小说,其中简洁而凝练的音乐描写对《镜花缘》这部作品本身也起到了不可轻视的作用。因为这些音乐元素是为了总体的艺术构思和人物形象而服务,说明了李汝珍对音乐描写的创新之处。
  首先,小说中的音乐书写寄托着作者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李汝珍因不屑八股而终生不达,但也正是这份未经官场的纯净才使作者有勇气和魄力对儒家传统的礼教思想予以反驳。他倡导男女平等,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音乐描写主要集中在后半部分才女的日常交往中。李汝珍还主张民本思想,其政治理想最集中地体现在第三十八回的轩辕国听戏。因恰值轩辕国国王一千岁整寿,“臣民俱献梨园祝嘏,远近各国齐来庆贺”。出海游览的唐熬等人远远就看见梨园内人头攒动。进入其中,只见各国“大排筵宴,殿外共有数十处梨园演戏。无论军民,只管进去瞻仰,竟是‘与民同乐,共跻寿域’之意”。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认为在清代宫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对民间的戏曲活动进行干预,为了禁止唱词曲、禁开戏院、禁演戏、禁人看戏听戏,明清官廷都曾颁布过无数的法令”。所以,如此热闹非凡的一幅轩辕国听戏图,却只是存在于作者所构想的为人圣德的轩辕国之中,李汝珍将自己希望皇帝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寄托在了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表达更加含蓄委婉。
  其次,小说中的音乐书写往往能为小说埋下伏笔,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叙事功能,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第九十二回众人“忽闻远远的一片音乐之声”,原来是“夫人恐众才女过去看灯,未备花炮,觉得冷淡,现命府中女清音在彼伺候”。众人被音乐所吸引,移步来到小鳌山,随着“音乐之声渐渐相近”,只见那“三面串连大楼二十七间,只南面一带是低廊,楼上楼下俱挂灯球,各种花样,五色鲜明,高低疏密,位置甚佳”。观灯与音乐相伴,以音乐之声为下文才女们小鳌山观灯埋下伏笔。作者在此处既将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结合,又展现出了才女们日常生活中的雅趣。再如第七十四回中才女们下棋时“忽闻远远箫音嘹亮”“又有笛音,倒像箫笛合吹光景”,自然地由乐声引出苏亚兰、左融春、董花钿、孟芳芝和卞绿云等人的莲花塘箫笛合吹。
  再次,小说中的音乐书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镜花缘》中,音乐元素宛若画龙点睛,在作者的一笔过后,各个人物神态毕现。如第七十三回中秀英教紫芝弹琴的描写,“秀英随即按着弦,‘仙翁仙翁’弹了一阵”,在随意抚琴之中表现出秀英古琴技艺的娴熟。紫芝“也按着弦弹了几声,谁知按不得法,仍是哑音,不觉着急道:‘秀英姊姊!莫是这弦也有嘴眼罢?你们按的得法,按了他的眼,所以有声;我按的不得法,按了他的嘴,所以哑了。只好恳那位姊姊,要像先生教学生写字样子,用个‘把笔’法儿把把我才好’”。这一处通过两人弹琴的比较,将一个古琴技艺高超的大家闺秀和一个古灵精怪的小丫头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音乐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两人性格方面的差异。
  同样是七十四回,写到若花学成泛音后的表现:若花把了她多时,“把手放开,随他自弹,果然弹的竟成泛音”,刚刚学成的紫芝又耐不住性子向姐姐们告辞:“你们且弹,我去去就来。”她急匆匆地赶到别处,同其他才女玩樂去了。这里将她毛毛躁躁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通过音乐将一个正值年少的小丫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正是因为音乐元素的加入才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更强烈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小说中鲜明的人物性格。
  最后,小说中的音乐书含蓄动人,使小说风格雅俗共赏。雅俗兼属、即兴创作的小曲无疑是情感抒发的最恰当载体,紫芝就是借一支小曲唱尽了与众人再会无期的辛酸与伤感。全曲十一个“恨”字,直抒胸臆,畅快地倾吐出了离别之时的一怀愁绪。本是为了“略将离愁解解”,不曾想却是“触动离别之感”,更“令人黯然销魂”了,此刻她们被武则天封为才女,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但是,因为众人即将被派去各地帮助武皇治理国家,所以这同时也意味着离别,朝夕的交往中所培养的深厚情感此刻在小曲中得到了爆发,引得她们个个滴泪,真是有如江文通《别赋》中“唯樽酒兮叙悲”一般苦楚。
  综上所述,《镜花缘》中对乐器乐曲、歌曲演唱、戏曲场面等方面的书写,是我们了解当时音乐状况和文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也是李汝珍深厚音乐积淀的体现。此外,加入其中的音乐元素使得小说情节的发展张弛有度,情感的抒发越发动人,政治理想和抱负的表达更为含蓄,人物形象的塑造愈加生动,对于小说的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思齐.《镜花缘》比较探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6):123-131.
  [2] 马方琴.从《镜花缘》透视清代海洋书写[D].重庆师范大学,2014.
  [3] 马琰,闫新艳.金玉其质 冰雪为心——论《镜花缘》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思想价值[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5(00):203-210.
  [4] 刘晶.“男权”的镜像:《镜花缘》中的女儿国[J].衡水学院学报,2012(5):77-78.
  [5] 李汝珍.镜花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6] 徐元勇.明清俗曲流变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25-26.
  [7] 杨荫浏.明清古代音乐史稿(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009.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郭小川写于1957年的两首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叙事诗《深深的山谷》和《白雪的赞歌》,我们可以看出革命集体主义的价值伦理与诗人个体主义的价值伦理之间的抵牾。本论文将从叙事诗的人物设定、女性心理、叙事声音三个角度,对两首诗歌进行对比阅读,以探讨这一时期郭小川内心的焦灼和反思,以及作为一个诗人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郭小川 个体主义 集体主义 焦虑  《深深的山谷》和《白雪的赞歌》是郭小川写于1
期刊
摘 要:音乐剧是一种兼具舞台戏剧性和音乐表演性的戏剧形式,音乐剧中歌唱表演比例较高,但相对于歌剧而言,音乐剧的声乐演唱更为自由和独特。《歌剧魅影》作为音乐剧发展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在声乐演唱处理上融合古典美声和现代流行音乐的演唱方法,这对音乐剧演唱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歌剧魅影》中几个代表性唱段为例,探讨音乐剧声乐演唱的特征,希望能够为音乐剧学习者的表演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辽宁当代女性作家的文学活动和创作实绩是中国女性文学版图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对辽宁女作家创作与批评的全面梳理与总结,进而深刻分析与充分阐发,《地理·文化·性别与审美——辽宁女作家创作与批评研究》正是这样一部具有丰富的拓展意义的学术新著,不失为辽宁女性文学批评的重要成果和最新成果。  关键词:辽宁 女作家 研究  散发着墨香的学术新著《地理·文化·性别与审美——辽宁女作家创
期刊
摘 要:朝圣是藏传佛教信徒宗教信仰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现代社会下的朝圣,比传统的朝圣方式多样,快捷,但传统的藏传佛教信徒依然采用磕长头的方式到达心中的圣地。年轻的一代生活方式虽然变得丰富、时尚,但在面对朝圣这一行为,受传统的宗教信仰方式的影响颇深。无论是儿童还是青年的藏族人,对朝圣仍然抱有极大的虔诚。  关键词:藏传佛教 朝圣 信徒 圣地  一、朝圣与圣地  朝圣是指信徒带着强烈情感与复杂的心愿,
期刊
摘 要:《三侠五义》既是一部公案小说,亦是一部侠义小说。书中不但有公案小说的关键人物清官,还有侠义之士,他们在破案过程中常常依靠鬼神的力量帮忙破案。本文主要针对《三侠五义》 一书中的案件进行疏理,把清官、侠士皆不能断案,而以鬼神之力破案的例子摘出,并阐释、分析背后的封建迷信色彩。  关键词:《三侠五义》 鬼神破案 包公形象  公案小说于明中叶后盛行,所描述的案件内容大都与奸淫盗杀、妖魔作祟等案件有
期刊
摘 要:作为“冰山原则”的提出者,海明威笔下的人物生动丰满,文字简洁凝练,主题发人深省。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从制约语域的三个变量,即语场、语旨和语式出发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进行分析,使读者对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有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语域理论 语场 语旨 语式 冰山原则  作为“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海明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叙事艺术,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
期刊
摘 要:在今天,西方汉学已经成为中国重建传统学问时的一个重要参考,如研究西域的伯希和,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研究中国语言史中外来词的马西尼等。法国汉学渊源已久,成果丰富。被称为“中西文化的摆渡者”的法国汉学家程抱一,以及法国汉学家、哲学家弗朗索瓦·于连是当代法国汉学界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都有着在中国生活的经历,熟知中西文化,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此文针对二者关于中国诗歌中隐喻修辞手法的观点
期刊
摘 要:《雨夕》诗意雅淡的笔法下叙述的是一个平凡而令人回味的乡村避雨的故事,文本以彰显人性的儿童视角、抒情写意的散文笔式和蕴藉隽永的象征手法,轻灵婉转地诉说了一个弃妇的悲剧,在不经意中透视了世道人心,表现出对冷漠社会、虚伪文明的责问,透显出一个年幼懵懂的少年儿童良善而淳朴的美丽心灵,寄托了作家萧乾对乡村悲情深切的人道关怀,也彰显了中国现代文学特异的人性价值。  关键词:萧乾 《雨夕》 儿童视角 散
期刊
摘 要:阿城的小说独具特色,短小精悍而不失思想的深度,语句简洁明快,短句刚健,用多个剪辑的小镜头来建构小说的背景图画。文言书面语和单音节词的大量使用,使得语言富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在文白相杂的审美实践中表现出小说语言原始的感染力。自此,阿城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语言特色被誉为“中州正韵”。本文就阿城作品中常用的短句和文言句式展开论述,并探讨其行文上所受儒家美学“节制”的影响。  关键词:阿城 句式 短句
期刊
摘 要:以汪曾祺为旗帜的里下河文学流派近年来无论是创作还是研究,都呈现出成熟的态势。刘仁前作为该流派在乡写乡的代表作家,其淡然悠远的小说风格体现了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典型审美特征。本文从分析其代表作《香河》入手,管窥里下河文学流派如何通过对这方水土风俗人情的书写,梳理生命守常与流变,旨归整个乡土中国的裂变与发展。  关键词:里下河 守常 流变  近年来,里下河文学流派无论是在创作还是研究上都逐渐呈现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