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作者司马迁,是一位如泰山般矗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名家。在他的笔下,率直的项羽、从容的张良、勇猛的廉颇、足智多谋的蔺相如等数不胜数的英雄人物跃然纸上,从读他的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开始牵动我的心。
战国后期,秦国位列强国之首,兵力强盛,列国惧之。和氏璧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玉璧,赵国得之,秦国羡之。秦昭王乃宣言欲以秦城易赵璧,实则为举赵徒得璧而失信于赵。赵又何尝不知秦计,秦以国强,甚薄赵国,料赵不敢反抗。秦国虽是强国,但作为一个时代的强者,秦国似乎并没有它本该有的风范,反而因为区区一块玉璧,假用城池诈取赵国的玉璧,这何异于当今的诈骗团伙?以诱人的利益为借口骗取“玉璧”。相比之下,赵国却并没有被巨大的好处迷了心智。尽管秦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也不过如同当今时代中的团伙诈骗机构,虽然外表强大,但是作风不正。秦国若是依靠兵力攻破赵国,然后光明正大的夺取和氏璧才是正人君子的风范,相反采取敲诈勒索的手段则是小人的作派。
赵惠文王认清了局势,赵国难以与秦国相抗衡,秦国的阴险众人皆知,因而派出能者蔺相如成就了“完璧归赵”的佳话。赵国虽不如秦国强盛,却也不甘于懦弱,并没有惧之而献璧,可见赵国非懦国,对待自己国家的东西亦十分珍惜。由此观之,赵国也会更爱惜百姓与国土的安危。而秦国因一块小小玉璧便肯下拿十五座城池交换的荒唐言论,可见人民百姓和国土安危对于秦昭王来说似乎全部是争夺天下的筹码,毫无怜悯之情。当相如奉璧奏秦王时,秦昭王则传之以示美人及左右,原来十五城池只为搏秦王一笑,难怪后人评价秦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章台列观,秦王南面,相如献璧,以示秦王,秦王大喜,不论城池。秦既得璧,无意守约,相如以璧瑕之由因持璧却立,两相对恃。秦昭王召见蔺相如,并非在正殿接见,反而只是在一般的宫殿,礼数也十分傲慢,可见秦昭王自持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恃强凌弱,自认为高人一等,这又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國与国之间有强弱之分,但并无高等与下等之分。纪伯伦说过“大殿的角石并不高于那最低的基石”,可见秦国犹如一个豪横无理、我行我素的老头,赵国虽不如秦国强盛,但这并不代表着赵国就要对秦国言听计从,并不代表着秦国就应该高高至上。
而此时的赵国使者蔺相如,面对秦昭王的傲慢,则怒发冲冠,欲以击柱,可见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为完璧归赵,甚至令仆人将玉璧先行送回赵国,孑然一身面对五日后的献璧。这不禁让我想到晏子,虽身高三尺,但却能说出“狗国才有狗洞”的犀利之语,不任由他人任意践踏自己的尊严。个人尚能如此维护自己的尊严,更何况这个国家呢?
其数年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乃迫在眉睫也,秦欲以连横之策,与赵交好,乃于西河外渑池会。秦国统一天下,从某一程度上说是光辉的一幕,但对于它的连横计策,又不得不使我陷入深思,秦国的智慧与计谋的确比其余列国更有远谋和预见。他们选择较强的国家进行联合,逐一消灭较弱的国家,不断强大自己,直至吞并六国,其摧枯拉朽之势很是令人震撼,但是仔细推究,对六国百姓来说,却无异于一场噩梦。曾记得一些纪录片中展现的场景,秦攻至燕国,街上惊慌失措,痛苦与绝望几乎快让燕国百姓窒息,赵国当然难逃厄运,但这战争前夕的会宴,却让我对赵国刮目相看。
渑池宴上,弦音交错,百里之外,赵兵备之,廉颇善武,相如善言。几番觥筹交错,饮酒甚酣。可唯独此时,秦王灵光一现:我怎能和这小小的赵王平起平坐?一定要好好扫了赵国的颜面。便邀请赵王鼓瑟,可谁料,一番演奏过后,秦国御史竟上前:“期日,秦王令赵王鼓瑟。”《论语》中记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国的尊严又怎能弃之不顾,这于大国如此,于小国亦是如此。蔺相如于是也走向前献上瓦器,跪请秦王击缶,秦王本就居高自大,又怎会同意。但《鱼我所欲也》中写道:“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相如走上前去,要与秦王同归于尽。本是宴席,相如这一举动令我震惊,毫无惧怕、毫不退缩。我相信渑池宴上令赵王鼓瑟对于秦昭王来说,并不属于军事谋略中的一计,而只是出于自身对赵国的不屑,借此机会好好嘲讽赵惠文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秦国的作派显然并非正人君子所为,即便是后来夺得了天下,也注定不能长久,不禁令人唏嘘!
秦王击缶,怎肯罢休,于之奈何,于之奈何!一番较量,不争高下,于是假意共宴的真正意图开始暴露,秦国使者威胁道:“用十五座城池给秦王作寿。”相如答:“那就请秦王把咸阳送给赵王作寿吧。”不禁令人失笑,原来秦王设宴的目的在这里,妄想不费一兵一甲得到十五城池,但他没料到的是赵国并不惧怕自己,更无畏于作出反击。秦王费尽心机,老谋深算,也不过是自己痴人说梦。外有廉颇,内有蔺相如,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古人的智慧凝聚在卷卷丛书中,流传千古。也许几千年前战争胜负已成定局,如今看来,道义上的对错却一目了然。我钦佩赵国的无畏,不屑于秦国的阴谋,更会对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信心,因为我坚信:正道终将屹立不倒。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第二中学;河北衡水第二中学。
战国后期,秦国位列强国之首,兵力强盛,列国惧之。和氏璧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玉璧,赵国得之,秦国羡之。秦昭王乃宣言欲以秦城易赵璧,实则为举赵徒得璧而失信于赵。赵又何尝不知秦计,秦以国强,甚薄赵国,料赵不敢反抗。秦国虽是强国,但作为一个时代的强者,秦国似乎并没有它本该有的风范,反而因为区区一块玉璧,假用城池诈取赵国的玉璧,这何异于当今的诈骗团伙?以诱人的利益为借口骗取“玉璧”。相比之下,赵国却并没有被巨大的好处迷了心智。尽管秦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也不过如同当今时代中的团伙诈骗机构,虽然外表强大,但是作风不正。秦国若是依靠兵力攻破赵国,然后光明正大的夺取和氏璧才是正人君子的风范,相反采取敲诈勒索的手段则是小人的作派。
赵惠文王认清了局势,赵国难以与秦国相抗衡,秦国的阴险众人皆知,因而派出能者蔺相如成就了“完璧归赵”的佳话。赵国虽不如秦国强盛,却也不甘于懦弱,并没有惧之而献璧,可见赵国非懦国,对待自己国家的东西亦十分珍惜。由此观之,赵国也会更爱惜百姓与国土的安危。而秦国因一块小小玉璧便肯下拿十五座城池交换的荒唐言论,可见人民百姓和国土安危对于秦昭王来说似乎全部是争夺天下的筹码,毫无怜悯之情。当相如奉璧奏秦王时,秦昭王则传之以示美人及左右,原来十五城池只为搏秦王一笑,难怪后人评价秦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章台列观,秦王南面,相如献璧,以示秦王,秦王大喜,不论城池。秦既得璧,无意守约,相如以璧瑕之由因持璧却立,两相对恃。秦昭王召见蔺相如,并非在正殿接见,反而只是在一般的宫殿,礼数也十分傲慢,可见秦昭王自持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恃强凌弱,自认为高人一等,这又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國与国之间有强弱之分,但并无高等与下等之分。纪伯伦说过“大殿的角石并不高于那最低的基石”,可见秦国犹如一个豪横无理、我行我素的老头,赵国虽不如秦国强盛,但这并不代表着赵国就要对秦国言听计从,并不代表着秦国就应该高高至上。
而此时的赵国使者蔺相如,面对秦昭王的傲慢,则怒发冲冠,欲以击柱,可见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为完璧归赵,甚至令仆人将玉璧先行送回赵国,孑然一身面对五日后的献璧。这不禁让我想到晏子,虽身高三尺,但却能说出“狗国才有狗洞”的犀利之语,不任由他人任意践踏自己的尊严。个人尚能如此维护自己的尊严,更何况这个国家呢?
其数年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乃迫在眉睫也,秦欲以连横之策,与赵交好,乃于西河外渑池会。秦国统一天下,从某一程度上说是光辉的一幕,但对于它的连横计策,又不得不使我陷入深思,秦国的智慧与计谋的确比其余列国更有远谋和预见。他们选择较强的国家进行联合,逐一消灭较弱的国家,不断强大自己,直至吞并六国,其摧枯拉朽之势很是令人震撼,但是仔细推究,对六国百姓来说,却无异于一场噩梦。曾记得一些纪录片中展现的场景,秦攻至燕国,街上惊慌失措,痛苦与绝望几乎快让燕国百姓窒息,赵国当然难逃厄运,但这战争前夕的会宴,却让我对赵国刮目相看。
渑池宴上,弦音交错,百里之外,赵兵备之,廉颇善武,相如善言。几番觥筹交错,饮酒甚酣。可唯独此时,秦王灵光一现:我怎能和这小小的赵王平起平坐?一定要好好扫了赵国的颜面。便邀请赵王鼓瑟,可谁料,一番演奏过后,秦国御史竟上前:“期日,秦王令赵王鼓瑟。”《论语》中记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国的尊严又怎能弃之不顾,这于大国如此,于小国亦是如此。蔺相如于是也走向前献上瓦器,跪请秦王击缶,秦王本就居高自大,又怎会同意。但《鱼我所欲也》中写道:“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相如走上前去,要与秦王同归于尽。本是宴席,相如这一举动令我震惊,毫无惧怕、毫不退缩。我相信渑池宴上令赵王鼓瑟对于秦昭王来说,并不属于军事谋略中的一计,而只是出于自身对赵国的不屑,借此机会好好嘲讽赵惠文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秦国的作派显然并非正人君子所为,即便是后来夺得了天下,也注定不能长久,不禁令人唏嘘!
秦王击缶,怎肯罢休,于之奈何,于之奈何!一番较量,不争高下,于是假意共宴的真正意图开始暴露,秦国使者威胁道:“用十五座城池给秦王作寿。”相如答:“那就请秦王把咸阳送给赵王作寿吧。”不禁令人失笑,原来秦王设宴的目的在这里,妄想不费一兵一甲得到十五城池,但他没料到的是赵国并不惧怕自己,更无畏于作出反击。秦王费尽心机,老谋深算,也不过是自己痴人说梦。外有廉颇,内有蔺相如,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古人的智慧凝聚在卷卷丛书中,流传千古。也许几千年前战争胜负已成定局,如今看来,道义上的对错却一目了然。我钦佩赵国的无畏,不屑于秦国的阴谋,更会对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信心,因为我坚信:正道终将屹立不倒。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第二中学;河北衡水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