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是抑郁的高发季节。最近,连续几天都有学生到心理咨询室抱怨:一些老师总安排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内心很不想参加,却没有办法;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压力很大。有时,奥赛班、英语口语班、生物竞赛班在同一时间搞活动,缺席哪一个都会“得罪”老师,心里觉得委屈;活动参加多了,感觉“心理疲劳”,就连获奖励都高兴不起来。经过简单了解,我发现这种现象在一些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学生中比较普遍。
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中学的学生活动主要是教学活动的补充,而且又以竞赛活动为主。对指导教师而言,在活动管理上优秀的学生好管、放心;竞赛活动,优秀学生更有竞争力;一般的活动,优秀学生上手快,减轻了指导负担。于是,这些学生就成了学校出名的“活动专业户”、“获奖名人”,大大小小的活动教师都指定他们参加。但是,教师却忽略了这些学生的承受能力和精神压力。另外,大部分学生被排斥在学生活动之外,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状况。
参加各种活动、组织社团,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取得成功,这些对于现代中学生而言,都是个性中最鲜活、最重要的价值,充满着中学生对成长、对成熟的向往。如果在学生中出现上文所提到的“反价值”现象,必然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有一则寓言叫做《杰米扬的鱼汤》:杰米扬是热情好客的人,一天,一个朋友远道而来,他热情邀请朋友吃饭,做了最拿手的鲜美鱼汤。朋友喝了一碗感觉很棒,杰米扬于是不断给朋友盛鱼汤,两碗、三碗、四碗,那位朋友最终忍无可忍,扔下碗,拂袖而去。在心理学上,类似这种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引起的厌倦、逆反、反价值的心理叫做“超限效应”,即我们常说的“过犹不及”。
那么,如何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中创造平等发展的机会,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不至于产生“超限效应”?
首先,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生活动。要运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去观察学生,规划学生活动。每个学生都是具备独特潜能的个体,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发掘、引导、培育、发挥学生潜能的工作。要均衡活动特点,活动类型应该多样化,让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都有可参与的活动;活动参与层次应该均衡化,活动难度应该大众化,尽量面对全体学生,尤其要特别为普通学生设计适合他们参加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供学生个性培养的必要平台。
其次,严谨并活跃地指导学生活动。对学生活动的指导过程类似于“小班教学”:师生互动比较多,容易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互动气氛有助于提升团体动力,培养学生积极理性的治学观念,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指导教师态度消极、方法粗糙,不仅会严重损害教师形象,也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科学、合理地评估学生活动。有个口号叫“能获奖的就参加,参加就必须获奖,获奖就有奖”。这种功利性的心态对于学生的培养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过多的功利性会误导学生的价值观,削弱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我们调整对学生活动的评估思路,添加评估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动力性”等指标,及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馈,就能实现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满意度。
防止出现“超限效应”不意味着我们应该降低活动要求,降低活动的挑战性和竞争性,重新给学生安排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安乐窝”。我们的学生活动还必须要有超越“超限效应”的高度——突破极限!创造适当的难度激发学生的斗志,鼓励、鞭策学生挑战自己的“极限”,培养学生遇到困难再咬紧牙关坚持一会儿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成功来之不易,珍惜每一次挑战的机会,从而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胜负,建立正确的成功观念,在活动中历练自己,体验成长的滋味。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铁一中学。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于 洪
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中学的学生活动主要是教学活动的补充,而且又以竞赛活动为主。对指导教师而言,在活动管理上优秀的学生好管、放心;竞赛活动,优秀学生更有竞争力;一般的活动,优秀学生上手快,减轻了指导负担。于是,这些学生就成了学校出名的“活动专业户”、“获奖名人”,大大小小的活动教师都指定他们参加。但是,教师却忽略了这些学生的承受能力和精神压力。另外,大部分学生被排斥在学生活动之外,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状况。
参加各种活动、组织社团,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取得成功,这些对于现代中学生而言,都是个性中最鲜活、最重要的价值,充满着中学生对成长、对成熟的向往。如果在学生中出现上文所提到的“反价值”现象,必然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有一则寓言叫做《杰米扬的鱼汤》:杰米扬是热情好客的人,一天,一个朋友远道而来,他热情邀请朋友吃饭,做了最拿手的鲜美鱼汤。朋友喝了一碗感觉很棒,杰米扬于是不断给朋友盛鱼汤,两碗、三碗、四碗,那位朋友最终忍无可忍,扔下碗,拂袖而去。在心理学上,类似这种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引起的厌倦、逆反、反价值的心理叫做“超限效应”,即我们常说的“过犹不及”。
那么,如何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中创造平等发展的机会,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不至于产生“超限效应”?
首先,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生活动。要运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去观察学生,规划学生活动。每个学生都是具备独特潜能的个体,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发掘、引导、培育、发挥学生潜能的工作。要均衡活动特点,活动类型应该多样化,让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都有可参与的活动;活动参与层次应该均衡化,活动难度应该大众化,尽量面对全体学生,尤其要特别为普通学生设计适合他们参加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供学生个性培养的必要平台。
其次,严谨并活跃地指导学生活动。对学生活动的指导过程类似于“小班教学”:师生互动比较多,容易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互动气氛有助于提升团体动力,培养学生积极理性的治学观念,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指导教师态度消极、方法粗糙,不仅会严重损害教师形象,也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科学、合理地评估学生活动。有个口号叫“能获奖的就参加,参加就必须获奖,获奖就有奖”。这种功利性的心态对于学生的培养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过多的功利性会误导学生的价值观,削弱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我们调整对学生活动的评估思路,添加评估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动力性”等指标,及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馈,就能实现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满意度。
防止出现“超限效应”不意味着我们应该降低活动要求,降低活动的挑战性和竞争性,重新给学生安排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安乐窝”。我们的学生活动还必须要有超越“超限效应”的高度——突破极限!创造适当的难度激发学生的斗志,鼓励、鞭策学生挑战自己的“极限”,培养学生遇到困难再咬紧牙关坚持一会儿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成功来之不易,珍惜每一次挑战的机会,从而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胜负,建立正确的成功观念,在活动中历练自己,体验成长的滋味。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铁一中学。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