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成绩与运动训练水平存在正相关的密切关系,只有在创新、科学、合理的训练理念指导下,运动员才能不断地创造新的运动成绩。运动训练是一项持之以恒的渐进过程,本文主要从运动训练控制、心理训练和调控、“大负荷”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方法、运动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来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旨在为我国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途径
运动训练是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协调配合下,为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过程,科学的运动训练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在科教兴体的理论指导下促进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本文从科学化视角出发,对运动训练科学化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从多个层面提出了有效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发展途径。
一、运动训练科学化的界定
运动训练是指运动员为了达到运动目标而开展的日常训练和准备活动,科学化则是指在遵循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发展条件下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的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科学技术是在运用科学知识、实践经验等综合信息下所采用的创新性方法和流程,从而有效地提高运动训练的水平。运动训练科学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运动员达到一定的运动水平,或者完成既定的运动项目的要求而开展的系统训练过程,对于运动员和教练员而言,注重运动训练的科学化对于训练效果至关重要。由上述分析可知运动训练科学化主要具有长期性、系统性、集体性和动态性几种特征。在此理论层次的研究基础上可从以下几方面总结出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几种发展途径。
二、有效的训练控制是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基本保障
有效的训练控制是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适时地调节、指导和控制,这是有效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基本保障,训练控制主要有制定科学训练计划和反馈调节两种方法。一是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的制定可以在训练过程中指导和控制运动员的训练步骤、环节和节奏等,可以确保运动训练仅仅围绕运动目标而開展,将训练过程紧密地联系为统一体。训练计划按照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不同需求、时间长短、战略化和具体化等的不同分为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时训练计划等。有效的反馈调节是调控和掌握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有效方法,它是指通过反馈结果对训练过程实施调整、纠正、改善和提高等手段,反馈调节中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协调配合,首先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训练状态进行诊断;其次制定系统、合理、针对性的科学训练计划;然后对运动训练结果再次做出诊断、评定,为前期的训练效果进行诊断,同时也为后期的训练安排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多次的诊断、纠正和改善手段之后就可以有效地对训练过程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通过对诊断结果和训练安排进行详尽的记录则可以发现具有一定规律的信息,并以此作为实践经验加以运用则可以有效地控制训练过程,可见,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了解、配合和科学训练理论是诊断和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训练方法和心理训练是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环节
运动训练方法主要有间歇、重复、循环、持续、变换和高原等多种训练法,每种训练方法的特征和功能各不相同,这就需要运动员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在恰当的时机合理地灵活运用,有时几种方法的融合和配合效果更佳,这需要运动员不断挖掘和运用。在信息高度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运动理论、技战术和方法的传播全面且快速,因此运动赛场中不仅是对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战术的比拼,同时更需要运动员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这对于比赛成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运动专家对心理训练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简单有效的心理训练和调控方法主要有自我暗示、放松、模拟和意志品质训练等方法,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训练状态、环境因素和自身特点等的不同灵活运用,找准适合自己的有效心理训练方法。
四、“大负荷”运动训练是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关键
研究资料表明人的运动负荷不断增加的同时,运动员身心的应激能力和极限性也会有所突破,因此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关键在于进行“大负荷”运动训练,不断创造新的记录。“大负荷”运动是指运动员承受范围内的最大极限负荷,而非超出所承受的最大极限负荷。运动员在进行“大负荷”训练时要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当打破原有的运动负荷极限和平衡获得一个新的负荷水平后,要稳定一段时间再增加负荷,以此循环往复,才能不断提高运动成绩。要尤其注重恢复训练,否则,大负荷训练会损伤运动员机体能量。
五、小结
体育运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宗旨,运动训练在每个体育运动项目中至关重要,同时运动训练也是培养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可从专业课论知识、有效的调控手段、科学训练方法和心理训练调控和“大负荷”运动训练方法等方面入手,系统、针对、合理地提高运动训练质量,从而培育更多的体育优秀运动员。
参考文献:
[1]李少丹,惠民.运动训练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冬菊.浅谈青少年运动训练疲劳以及恢复[J].当代体育科技,2016(17):43 - 45.
[4]罗小兵.运动训练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途径分析[J].运动,2016(13):41 -45.
[5]贾乃佳.探索如何进行创新性运动训练田.品牌,2014(02):41 -48.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体育部)
关键词: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途径
运动训练是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协调配合下,为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过程,科学的运动训练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在科教兴体的理论指导下促进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本文从科学化视角出发,对运动训练科学化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从多个层面提出了有效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发展途径。
一、运动训练科学化的界定
运动训练是指运动员为了达到运动目标而开展的日常训练和准备活动,科学化则是指在遵循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发展条件下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的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科学技术是在运用科学知识、实践经验等综合信息下所采用的创新性方法和流程,从而有效地提高运动训练的水平。运动训练科学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运动员达到一定的运动水平,或者完成既定的运动项目的要求而开展的系统训练过程,对于运动员和教练员而言,注重运动训练的科学化对于训练效果至关重要。由上述分析可知运动训练科学化主要具有长期性、系统性、集体性和动态性几种特征。在此理论层次的研究基础上可从以下几方面总结出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几种发展途径。
二、有效的训练控制是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基本保障
有效的训练控制是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适时地调节、指导和控制,这是有效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基本保障,训练控制主要有制定科学训练计划和反馈调节两种方法。一是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的制定可以在训练过程中指导和控制运动员的训练步骤、环节和节奏等,可以确保运动训练仅仅围绕运动目标而開展,将训练过程紧密地联系为统一体。训练计划按照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不同需求、时间长短、战略化和具体化等的不同分为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时训练计划等。有效的反馈调节是调控和掌握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有效方法,它是指通过反馈结果对训练过程实施调整、纠正、改善和提高等手段,反馈调节中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协调配合,首先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训练状态进行诊断;其次制定系统、合理、针对性的科学训练计划;然后对运动训练结果再次做出诊断、评定,为前期的训练效果进行诊断,同时也为后期的训练安排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多次的诊断、纠正和改善手段之后就可以有效地对训练过程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通过对诊断结果和训练安排进行详尽的记录则可以发现具有一定规律的信息,并以此作为实践经验加以运用则可以有效地控制训练过程,可见,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了解、配合和科学训练理论是诊断和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训练方法和心理训练是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环节
运动训练方法主要有间歇、重复、循环、持续、变换和高原等多种训练法,每种训练方法的特征和功能各不相同,这就需要运动员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在恰当的时机合理地灵活运用,有时几种方法的融合和配合效果更佳,这需要运动员不断挖掘和运用。在信息高度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运动理论、技战术和方法的传播全面且快速,因此运动赛场中不仅是对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战术的比拼,同时更需要运动员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这对于比赛成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运动专家对心理训练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简单有效的心理训练和调控方法主要有自我暗示、放松、模拟和意志品质训练等方法,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训练状态、环境因素和自身特点等的不同灵活运用,找准适合自己的有效心理训练方法。
四、“大负荷”运动训练是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关键
研究资料表明人的运动负荷不断增加的同时,运动员身心的应激能力和极限性也会有所突破,因此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关键在于进行“大负荷”运动训练,不断创造新的记录。“大负荷”运动是指运动员承受范围内的最大极限负荷,而非超出所承受的最大极限负荷。运动员在进行“大负荷”训练时要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当打破原有的运动负荷极限和平衡获得一个新的负荷水平后,要稳定一段时间再增加负荷,以此循环往复,才能不断提高运动成绩。要尤其注重恢复训练,否则,大负荷训练会损伤运动员机体能量。
五、小结
体育运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宗旨,运动训练在每个体育运动项目中至关重要,同时运动训练也是培养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可从专业课论知识、有效的调控手段、科学训练方法和心理训练调控和“大负荷”运动训练方法等方面入手,系统、针对、合理地提高运动训练质量,从而培育更多的体育优秀运动员。
参考文献:
[1]李少丹,惠民.运动训练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冬菊.浅谈青少年运动训练疲劳以及恢复[J].当代体育科技,2016(17):43 - 45.
[4]罗小兵.运动训练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途径分析[J].运动,2016(13):41 -45.
[5]贾乃佳.探索如何进行创新性运动训练田.品牌,2014(02):41 -48.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