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出一辙的观念
有一种看法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话体现了古代人崇尚文化、看重文化人的思想。我认为这是过于笼统的解读,应该作具体的分析。
首先,崇尚文化,看重文化人,确是包括古代人在内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譬如在明清时期,若是哪个地方出了一个举人、秀才之类与文化有关的人,人们普遍认为那是光宗耀祖、光耀乡里的事情。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在乡村和城镇,学校教师,书香门第、耕读之家那些老先生和上过多年学堂的人,那些拿起锄头是农夫、放下锄头会唱戏或会唱影的人,说唱艺人,乃至做财粮工作的人,普遍被人们所看重。他们被看重,是因为他们常为乡亲们做些文化上的事(譬如写信,记账,写对联,办红白喜事),或者为乡亲们带来文化的滋养和快乐。即是说,人们看重他们是有条件的。如果他们中的哪个人以为自己了不起,不能放下架子,怠慢了求助者,或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或者有其他劣迹,无论他们有多高的文化,人们照样会瞧不起他们。对于极少数死心踏地为凶恶反动势力或外敌效劳的“文化人”(如反动报刊的记者之类,日本鬼子的翻译官之类),人民群众是嗤之以鼻,以至切齿痛恨的。
其次,在旧时代,普通老百姓与统治阶级在崇尚文化、看重文化人的事情上,并非是一样的。统治阶级更看重的,是文化人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他们对当时的社会制度所起的作用如何。像洪秀全那样的发动和领导农民起义,以推翻封建制度为宗旨的知识分子(广义的文化人),封建统治者是必欲尽快除之而后快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封建时代知识阶层近乎一种本能的观念,它有利于封建统治,而与当时广大的民众特别是穷苦人并无多大关系,与我们新时代舆论所倡导的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行行出状元的新风尚,更是格格不入的。
我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话,与孔子鄙视“学稼”、“学圃”的思想倒是挺配套的,可说是如出一辙。
“读书无用论“早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现在就连只看小人书的幼儿园的孩子们也不会赞同读书无用的。可是,若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移到今天来用,那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双目时将秋水洗
北宋皇帝宋真宗赵恒在其所作《劝学文》中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过去上过旧学的,很多人都知道此《劝学文》,至少能背诵它的一些句子,其中尤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两句最为有名。上世纪50年代,在我离家到远方去上中学前,父亲就向我提起过这两句。近些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又有些人特别青睐于这两句话。
有一天,某电视台的一个节目中,主持人把两位嘉宾请上台,以赞赏的口吻背诵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后,叫两位嘉宾发言。其中一位颇有资历的老年嘉宾说:我当年在上海上学,学的就是这个,可是我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黄金屋”在哪里。我想,这位老年嘉宾真是直率,他怎么不懂得捧场呢?
又一天,我在一位年轻女作家的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样的话:“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觉得都不对,都太世俗太势利化了读书,使之成为功名利禄的探宝器”。看,她也是个意见相左的人。
我也补充一点意见: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产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只体现男性话语权的观点,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其实,真宗皇帝所说的那一套,包括上文提到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话,它们大都是早已失了光泽的“旧货”和今又泛起的“沉滓”。鲁迅先生说过:“但因为泛起来的是沉滓,所以因此一泛,他们的本相倒越加分明,而最后的命运,也还是仍旧沉下去。”(见鲁迅1931年所作《沉滓的泛起》一文)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我们不能要求古人说出今人的话。可是正由于时代发展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新了。新的思想观念在适应着新的时代,有不少古人的话是不宜拿来就用的,应先作些具体的分析辨其真义,分清糟粕和精华,然后再决定弃取。清代诗人袁子才有两句诗我很喜欢,他写道:“双目时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这当然是他的自勉之语,他是否做到了,我不得而知。我只是觉得,我们今人在读古典时,心中记着这两句诗,是很有益的。
有一种看法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话体现了古代人崇尚文化、看重文化人的思想。我认为这是过于笼统的解读,应该作具体的分析。
首先,崇尚文化,看重文化人,确是包括古代人在内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譬如在明清时期,若是哪个地方出了一个举人、秀才之类与文化有关的人,人们普遍认为那是光宗耀祖、光耀乡里的事情。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在乡村和城镇,学校教师,书香门第、耕读之家那些老先生和上过多年学堂的人,那些拿起锄头是农夫、放下锄头会唱戏或会唱影的人,说唱艺人,乃至做财粮工作的人,普遍被人们所看重。他们被看重,是因为他们常为乡亲们做些文化上的事(譬如写信,记账,写对联,办红白喜事),或者为乡亲们带来文化的滋养和快乐。即是说,人们看重他们是有条件的。如果他们中的哪个人以为自己了不起,不能放下架子,怠慢了求助者,或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或者有其他劣迹,无论他们有多高的文化,人们照样会瞧不起他们。对于极少数死心踏地为凶恶反动势力或外敌效劳的“文化人”(如反动报刊的记者之类,日本鬼子的翻译官之类),人民群众是嗤之以鼻,以至切齿痛恨的。
其次,在旧时代,普通老百姓与统治阶级在崇尚文化、看重文化人的事情上,并非是一样的。统治阶级更看重的,是文化人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他们对当时的社会制度所起的作用如何。像洪秀全那样的发动和领导农民起义,以推翻封建制度为宗旨的知识分子(广义的文化人),封建统治者是必欲尽快除之而后快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封建时代知识阶层近乎一种本能的观念,它有利于封建统治,而与当时广大的民众特别是穷苦人并无多大关系,与我们新时代舆论所倡导的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行行出状元的新风尚,更是格格不入的。
我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话,与孔子鄙视“学稼”、“学圃”的思想倒是挺配套的,可说是如出一辙。
“读书无用论“早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现在就连只看小人书的幼儿园的孩子们也不会赞同读书无用的。可是,若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移到今天来用,那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双目时将秋水洗
北宋皇帝宋真宗赵恒在其所作《劝学文》中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过去上过旧学的,很多人都知道此《劝学文》,至少能背诵它的一些句子,其中尤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两句最为有名。上世纪50年代,在我离家到远方去上中学前,父亲就向我提起过这两句。近些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又有些人特别青睐于这两句话。
有一天,某电视台的一个节目中,主持人把两位嘉宾请上台,以赞赏的口吻背诵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后,叫两位嘉宾发言。其中一位颇有资历的老年嘉宾说:我当年在上海上学,学的就是这个,可是我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黄金屋”在哪里。我想,这位老年嘉宾真是直率,他怎么不懂得捧场呢?
又一天,我在一位年轻女作家的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样的话:“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觉得都不对,都太世俗太势利化了读书,使之成为功名利禄的探宝器”。看,她也是个意见相左的人。
我也补充一点意见: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产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只体现男性话语权的观点,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其实,真宗皇帝所说的那一套,包括上文提到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话,它们大都是早已失了光泽的“旧货”和今又泛起的“沉滓”。鲁迅先生说过:“但因为泛起来的是沉滓,所以因此一泛,他们的本相倒越加分明,而最后的命运,也还是仍旧沉下去。”(见鲁迅1931年所作《沉滓的泛起》一文)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我们不能要求古人说出今人的话。可是正由于时代发展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新了。新的思想观念在适应着新的时代,有不少古人的话是不宜拿来就用的,应先作些具体的分析辨其真义,分清糟粕和精华,然后再决定弃取。清代诗人袁子才有两句诗我很喜欢,他写道:“双目时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这当然是他的自勉之语,他是否做到了,我不得而知。我只是觉得,我们今人在读古典时,心中记着这两句诗,是很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