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虽然产后抑郁是一个很常见的病症,很大一部分女性产后或多或少患有一定程度的产后抑郁,多数患者有症状但过了一段时间就消失了,但有些严重的不能自行恢复而需要专家的帮助。本文就主要分析了产妇产后抑郁的心理护理措施,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产后抑郁 护理 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6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15-02
1 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1.1 生理因素。在女性从怀孕至分娩过程中机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很大,与产后孕激素的快速变化有关,从而影响高级脑活动,产后的焦虑对抑郁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1.2 心理因素。家人及自己对婴儿的性别、长相甚至有缺陷等方面不满意,产后缺乏做好母亲的心理准备,对自己的角色改变,产生适应不良等情绪,需要担任喂养,日夜操劳,并担心影响日后工作,易产生烦躁不安、怨恨等消极情绪,造成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1.3 家庭因素。家庭不和睦,家人不理解和支持,婆媳之间由于年龄、阅历、性格、看法、习惯不同以及在照顾婴儿方面的不一致而引起冲突和生产婴儿有生理缺陷或意外死亡所致心情沮丧和强烈的自卑感。此时,夫妻双方的感情不和都易引发严重的产后抑郁症,一般表现为中重度。
1.4 社会因素。因照顾孩子而使夫妻双方经济收入减少是造成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1.5 分娩方式及产后因素。产妇心理状态因受到不同分娩方式和产程是否顺利影响,易紧张、恐惧、害怕等。性格特征:语言较少、性格内向、心情不乐观、考虑问题严重、疑心重、生活压力较大、怀孕期间情绪波动较大的产妇,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抑郁。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针对患者不同年龄及接受教育程度,为减轻其心理负担及躯体情况,医生应在分娩前了解产妇状况,医生根据不同心理情况和接受能力,介绍相关分娩知识及分娩过程。提高产妇认识水平,使产妇对所需经历的痛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帮助产妇消除紧张、焦虑、恐惧及担忧的情况。
2.2 产前干预(健康教育与培训)。产前健康教育与培训可提高孕产妇保健服务的质量。因为服务质量越高,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率就越低。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培训,婚前检查并成立孕妇学校,使孕妇在产前和孕期对身体健康有所了解,能正确对待孕期及分娩期出现的不适,让产妇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起正确的生育观和良好的健康行为,以乐观、向上的心态迎接分娩。产前、产时、产后家庭成员的相互沟通和建立温馨的家庭氛围,多给产妇贴心的关怀,照顾产妇心理感受,对影响产妇心理情绪的问题应尽力避免。对产褥期抑郁症给予足够的认识,及时识别心理问题,以免延误治疗。尽量减轻生活中的应急压力,促进和帮助产妇尽早适应母亲的角色,并培养产妇的自信心,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注意安全保护,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
2.3 产中干预性指导。产妇进入产程后离开家人陪伴,进入陌生待产室,大多数产妇有恐惧紧张感,医生和护士要与产妇进行交谈,首先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有焦虑症状、手术产史及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产妇,更应该提高警惕。分散产妇对阵痛的注意力和减轻对手术的恐惧心理,鼓励产妇增强信心,给予生理上、情感上、心理上的关怀和支持,提供更多的帮助。需要在分娩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陪伴和指导,给予安慰和鼓励,教会其如何在阵痛间运用放松的技巧,消除紧张感,增强分娩的信心,准许家人陪伴或参观分娩,给予关心,及时补充水分和食物,减少产程中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对剖宫产者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减轻其对手术的恐惧和担忧。医护人员的态度对减轻产妇的精神压力也有积极的作用。
2.4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产妇产后心理的调适至关重要。患抑郁症的人往往比较善良,属于弱势群体。产妇分娩后体力消耗大,易疲劳,要加强营养,保障产妇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指导母乳喂养,在产后一个月来自亲属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产后心理紊乱的发生或能减轻情绪波动的程度,本组患者中由于多种因素及家属缺乏相关知识,未及时发现和认识到疾病的危害,不但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关心照顾治疗,反而与其争吵,险些造成悲剧发生。从心理角度看,家庭成员的关心与产妇精神状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丈夫,因为丈夫是妻子情绪的支持者,产后丈夫的关心、体贴、照顾与支持能有效地减少抑郁情绪的发生,因此,动员全社会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加大预防力度对降低产褥期抑郁症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3 治疗措施
3.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传统的方法,也是经济实惠的治疗,易于被患者及家属接受,引导患者说出内心的苦闷。医生和家属密切配合向患者解释本病和精神病不一样,只要心胸豁达积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好转,这样可以消除患者焦虑,调动其积极主动性。所以首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并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解决其后顾之忧。必要时进行暗示治疗等,这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对哺乳期妇女更合适。
3.2 药物治疗。对于轻型但睡眠障碍明显的患者可给予地西泮,也可用多虑平。对于中度以上产褥期抑郁症患者可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第一代药物为三环类抗抑郁剂,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去甲丙咪嗪。第二代药物有麦普替林。第三代抗抑郁药物有氟苯氧丙胺。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受生理、心理、分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个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当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失去平衡时,即可表现为产后抑郁。在临床中,可以根据患者对治疗的需求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中重度的抑郁症,在药物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明显的优势。
4 结束语
如果发现某个产妇有严重的产后抑郁症状,一定要建议她去找心理专家进行咨询和治疗。试着让产妇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愉快的事情,关注自己的喜好,不仅思维上转移,还可以身体力行参与力所能及的愉快活动。如果女性能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就可以学以自用,及时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情绪。因此只有让产后抑郁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才能让母亲真正身心健康,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良好的环境,让家庭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杨梅,白满,曾三梅.产后抑郁症调查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8,03:1-3+13
[2] 吴美凤,殷明媚,何景静.产后抑郁症138例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1,20:104-105
[3] 蒋荣英,蒙翠丽.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2012,27:1-2
关键词:产后抑郁 护理 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6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15-02
1 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1.1 生理因素。在女性从怀孕至分娩过程中机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很大,与产后孕激素的快速变化有关,从而影响高级脑活动,产后的焦虑对抑郁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1.2 心理因素。家人及自己对婴儿的性别、长相甚至有缺陷等方面不满意,产后缺乏做好母亲的心理准备,对自己的角色改变,产生适应不良等情绪,需要担任喂养,日夜操劳,并担心影响日后工作,易产生烦躁不安、怨恨等消极情绪,造成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1.3 家庭因素。家庭不和睦,家人不理解和支持,婆媳之间由于年龄、阅历、性格、看法、习惯不同以及在照顾婴儿方面的不一致而引起冲突和生产婴儿有生理缺陷或意外死亡所致心情沮丧和强烈的自卑感。此时,夫妻双方的感情不和都易引发严重的产后抑郁症,一般表现为中重度。
1.4 社会因素。因照顾孩子而使夫妻双方经济收入减少是造成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1.5 分娩方式及产后因素。产妇心理状态因受到不同分娩方式和产程是否顺利影响,易紧张、恐惧、害怕等。性格特征:语言较少、性格内向、心情不乐观、考虑问题严重、疑心重、生活压力较大、怀孕期间情绪波动较大的产妇,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抑郁。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针对患者不同年龄及接受教育程度,为减轻其心理负担及躯体情况,医生应在分娩前了解产妇状况,医生根据不同心理情况和接受能力,介绍相关分娩知识及分娩过程。提高产妇认识水平,使产妇对所需经历的痛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帮助产妇消除紧张、焦虑、恐惧及担忧的情况。
2.2 产前干预(健康教育与培训)。产前健康教育与培训可提高孕产妇保健服务的质量。因为服务质量越高,产褥期抑郁症发生率就越低。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培训,婚前检查并成立孕妇学校,使孕妇在产前和孕期对身体健康有所了解,能正确对待孕期及分娩期出现的不适,让产妇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起正确的生育观和良好的健康行为,以乐观、向上的心态迎接分娩。产前、产时、产后家庭成员的相互沟通和建立温馨的家庭氛围,多给产妇贴心的关怀,照顾产妇心理感受,对影响产妇心理情绪的问题应尽力避免。对产褥期抑郁症给予足够的认识,及时识别心理问题,以免延误治疗。尽量减轻生活中的应急压力,促进和帮助产妇尽早适应母亲的角色,并培养产妇的自信心,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注意安全保护,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
2.3 产中干预性指导。产妇进入产程后离开家人陪伴,进入陌生待产室,大多数产妇有恐惧紧张感,医生和护士要与产妇进行交谈,首先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有焦虑症状、手术产史及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产妇,更应该提高警惕。分散产妇对阵痛的注意力和减轻对手术的恐惧心理,鼓励产妇增强信心,给予生理上、情感上、心理上的关怀和支持,提供更多的帮助。需要在分娩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陪伴和指导,给予安慰和鼓励,教会其如何在阵痛间运用放松的技巧,消除紧张感,增强分娩的信心,准许家人陪伴或参观分娩,给予关心,及时补充水分和食物,减少产程中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对剖宫产者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减轻其对手术的恐惧和担忧。医护人员的态度对减轻产妇的精神压力也有积极的作用。
2.4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产妇产后心理的调适至关重要。患抑郁症的人往往比较善良,属于弱势群体。产妇分娩后体力消耗大,易疲劳,要加强营养,保障产妇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指导母乳喂养,在产后一个月来自亲属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产后心理紊乱的发生或能减轻情绪波动的程度,本组患者中由于多种因素及家属缺乏相关知识,未及时发现和认识到疾病的危害,不但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关心照顾治疗,反而与其争吵,险些造成悲剧发生。从心理角度看,家庭成员的关心与产妇精神状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丈夫,因为丈夫是妻子情绪的支持者,产后丈夫的关心、体贴、照顾与支持能有效地减少抑郁情绪的发生,因此,动员全社会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加大预防力度对降低产褥期抑郁症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3 治疗措施
3.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传统的方法,也是经济实惠的治疗,易于被患者及家属接受,引导患者说出内心的苦闷。医生和家属密切配合向患者解释本病和精神病不一样,只要心胸豁达积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好转,这样可以消除患者焦虑,调动其积极主动性。所以首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并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解决其后顾之忧。必要时进行暗示治疗等,这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对哺乳期妇女更合适。
3.2 药物治疗。对于轻型但睡眠障碍明显的患者可给予地西泮,也可用多虑平。对于中度以上产褥期抑郁症患者可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第一代药物为三环类抗抑郁剂,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去甲丙咪嗪。第二代药物有麦普替林。第三代抗抑郁药物有氟苯氧丙胺。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受生理、心理、分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个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当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失去平衡时,即可表现为产后抑郁。在临床中,可以根据患者对治疗的需求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中重度的抑郁症,在药物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明显的优势。
4 结束语
如果发现某个产妇有严重的产后抑郁症状,一定要建议她去找心理专家进行咨询和治疗。试着让产妇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愉快的事情,关注自己的喜好,不仅思维上转移,还可以身体力行参与力所能及的愉快活动。如果女性能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就可以学以自用,及时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情绪。因此只有让产后抑郁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才能让母亲真正身心健康,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良好的环境,让家庭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杨梅,白满,曾三梅.产后抑郁症调查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8,03:1-3+13
[2] 吴美凤,殷明媚,何景静.产后抑郁症138例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1,20:104-105
[3] 蒋荣英,蒙翠丽.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2012,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