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等教育正步入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就业竞争的加剧,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引起了人们高度的关注,处理好这个问题,对学生顺利就业意义重大。课题组分别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调查。本次调查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状况。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总体特征差异及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
1.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度
问题1:你最喜欢以下哪门公共选修课?选择第一位的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第二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2:你认为高职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是?选择第一位的是“就业”,第二位的是“社会竞争”。
2.对就业前景的看法
问题1:面对自己的就业问题,你感到:选择“不乐观”的占39.5%,“比较乐观”26.7%,“乐观”12.0%。
问题2:对“毕业之时即我失业之时”赞同的比例:21%。
3.关于就业的价值标准
问题1:选择就业单位,你要求的月工资是“800—1000”占5.6%,“1000—1500元”占32.0%,“1500—2000元”占32.2%,2000元以上30.1%。
问题2:你将来毕业后,首选的就业单位是:选择“三资企业”占25.1%,“国企”22.3%,“国家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占19.7%,“民营企业”16.7%,“自主创业”16.3%。
问题3:在找工作时我最看重的是“工资高、福利好”占39%,“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占30%,“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29%。
4.如何看待就业
你认为将来就业主要靠(限选两项),选择“个人能力”占68.3,“社会关系”占21.7%,“公平竞争”占8.7%。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普遍关注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成为严重困扰大学生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高,但同时又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学校和学生家长十分关注的话题。
学生对就业前景的看法不是很乐观。调查中选择乐观的比例只占12.0%;比较乐观22.7%,不乐观39.5%。有21%的学生赞同“毕业之时即我失业之时”。确实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一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所引起的。二是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
主观因素:缺乏就业心理准备。有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把“就业难”问题强化,认为毕业之时,就是失业之日。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标准与社会的需求存在矛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因而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引导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就业的工资标准,过去普遍认为学生要求过高。其实通过调查,发现多数高职学生的要求还是比较实际的,月工资选择1000元—2000元的共占64.2%。这也与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面对着就业难的趋势,学生能够认识形势的严峻性,选择先就业能独立养活自己再说。与此同时用人单位还在不断降低大学生的薪资水平。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就业值较高,选择月工资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学生也占了30.1%。
关于就业单位的选择,首选的是三资企业。这有许多因素,包括三资企业收入较高或者认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等。不管怎么样,对于工作的选择,大学生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是可以理解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又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是幸福的。但现实不总是这般美好,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如果片面强调兴趣、特长就会影响择业的成功。
大学生选择工资高、福利好的工作无可厚非。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将个人利益置于更为理性的地位,当他们将获得经济收入用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时,以经济收入高低来决定就业价值选择标准是可以理解的。稳定的工作可以减少负面生活事件的发生,降低应激压力,使毕业生以健康的人格投入工作。而且,大学生就读在许多家庭看来也是一种投资,高额学费的付出,有些学生还是通过借贷来完成学业的,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工资偏低,也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的。这是知识与人才没有受到重视,所以有些地方就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当然大学生选择的薪资水平也要有一个合理的尺度。
对于就业能力的看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市场经济越来越强调人的自主性、独立性与竞争性。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看法就越来越理性,他们普遍认为就业要靠自己。所以对将来毕业就业选择主要靠个人能力的学生占68.3%。这与计划经济时代的“等、靠、要”思想不同。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思考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很重要选择,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使大学生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现实和社会需求,从而成功择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事关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稳定,针对大学生各种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就业心理指导,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课题。
成功择业与否,首先是择业目标的确定是否恰当。在就业指导中首先要分析就业形势,确立就业目标。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从科学的角度讲,理想的职业就是指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充分显示自己个人才能的职业。但择业现实不可能使所有的毕业生提供理想的职业和工作岗位。恰当的就业目标其实是一个在发展变化中不断完善、不断调整的动态目标系统,是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物质生活的满足于一体,并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兼顾的一个有机体系。有了这样的就业心理准备,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与自身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就业目标,适者生存,找到自己合式的位置,就能经受得起挫折。只有认清了就业形势、确立了就业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被就业问题所因扰。
其次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一些大学生为在求职问题上屡屡碰壁而灰心丧气,这是不可取的。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即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要开展好心理疏导工作,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搜寻就业信息以及做好求职材料准备等等。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学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时才可能信心十足,才不会产生毕业即失业的悲观情绪。
再次要更新观念,理解、帮助学生。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是以现代心理咨询技术和手段为学生进行就业价值观、自我认知、择业决策、就业准备、面试技巧、事业发展等方面启发自助的过程,其中心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要教育他们把个人兴趣、志向与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成功择业。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主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心理咨询两条途径来实现,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要加强大学生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注重他们潜能的开发,使他们对自己的实际状况有明确的认识,澄清个人价值观上的一些疑惑,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出合理的职业定位。理解学生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本文系2007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研究课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研究》的研究成果。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
1.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度
问题1:你最喜欢以下哪门公共选修课?选择第一位的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第二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2:你认为高职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是?选择第一位的是“就业”,第二位的是“社会竞争”。
2.对就业前景的看法
问题1:面对自己的就业问题,你感到:选择“不乐观”的占39.5%,“比较乐观”26.7%,“乐观”12.0%。
问题2:对“毕业之时即我失业之时”赞同的比例:21%。
3.关于就业的价值标准
问题1:选择就业单位,你要求的月工资是“800—1000”占5.6%,“1000—1500元”占32.0%,“1500—2000元”占32.2%,2000元以上30.1%。
问题2:你将来毕业后,首选的就业单位是:选择“三资企业”占25.1%,“国企”22.3%,“国家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占19.7%,“民营企业”16.7%,“自主创业”16.3%。
问题3:在找工作时我最看重的是“工资高、福利好”占39%,“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占30%,“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29%。
4.如何看待就业
你认为将来就业主要靠(限选两项),选择“个人能力”占68.3,“社会关系”占21.7%,“公平竞争”占8.7%。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普遍关注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成为严重困扰大学生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高,但同时又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学校和学生家长十分关注的话题。
学生对就业前景的看法不是很乐观。调查中选择乐观的比例只占12.0%;比较乐观22.7%,不乐观39.5%。有21%的学生赞同“毕业之时即我失业之时”。确实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一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所引起的。二是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
主观因素:缺乏就业心理准备。有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把“就业难”问题强化,认为毕业之时,就是失业之日。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标准与社会的需求存在矛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因而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引导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就业的工资标准,过去普遍认为学生要求过高。其实通过调查,发现多数高职学生的要求还是比较实际的,月工资选择1000元—2000元的共占64.2%。这也与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面对着就业难的趋势,学生能够认识形势的严峻性,选择先就业能独立养活自己再说。与此同时用人单位还在不断降低大学生的薪资水平。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就业值较高,选择月工资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学生也占了30.1%。
关于就业单位的选择,首选的是三资企业。这有许多因素,包括三资企业收入较高或者认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等。不管怎么样,对于工作的选择,大学生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是可以理解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又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是幸福的。但现实不总是这般美好,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如果片面强调兴趣、特长就会影响择业的成功。
大学生选择工资高、福利好的工作无可厚非。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将个人利益置于更为理性的地位,当他们将获得经济收入用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时,以经济收入高低来决定就业价值选择标准是可以理解的。稳定的工作可以减少负面生活事件的发生,降低应激压力,使毕业生以健康的人格投入工作。而且,大学生就读在许多家庭看来也是一种投资,高额学费的付出,有些学生还是通过借贷来完成学业的,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工资偏低,也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的。这是知识与人才没有受到重视,所以有些地方就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当然大学生选择的薪资水平也要有一个合理的尺度。
对于就业能力的看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市场经济越来越强调人的自主性、独立性与竞争性。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看法就越来越理性,他们普遍认为就业要靠自己。所以对将来毕业就业选择主要靠个人能力的学生占68.3%。这与计划经济时代的“等、靠、要”思想不同。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思考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很重要选择,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使大学生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现实和社会需求,从而成功择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事关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稳定,针对大学生各种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就业心理指导,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课题。
成功择业与否,首先是择业目标的确定是否恰当。在就业指导中首先要分析就业形势,确立就业目标。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从科学的角度讲,理想的职业就是指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充分显示自己个人才能的职业。但择业现实不可能使所有的毕业生提供理想的职业和工作岗位。恰当的就业目标其实是一个在发展变化中不断完善、不断调整的动态目标系统,是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物质生活的满足于一体,并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兼顾的一个有机体系。有了这样的就业心理准备,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与自身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就业目标,适者生存,找到自己合式的位置,就能经受得起挫折。只有认清了就业形势、确立了就业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被就业问题所因扰。
其次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一些大学生为在求职问题上屡屡碰壁而灰心丧气,这是不可取的。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即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要开展好心理疏导工作,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搜寻就业信息以及做好求职材料准备等等。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学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时才可能信心十足,才不会产生毕业即失业的悲观情绪。
再次要更新观念,理解、帮助学生。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是以现代心理咨询技术和手段为学生进行就业价值观、自我认知、择业决策、就业准备、面试技巧、事业发展等方面启发自助的过程,其中心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要教育他们把个人兴趣、志向与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成功择业。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主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心理咨询两条途径来实现,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要加强大学生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注重他们潜能的开发,使他们对自己的实际状况有明确的认识,澄清个人价值观上的一些疑惑,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出合理的职业定位。理解学生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本文系2007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研究课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