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技术的更新,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膜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广泛的使用,农膜也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上重要的农业消耗物资。广义上来讲农膜包括地膜和棚膜,这两种农膜的使用范围也是最为广泛的,也切实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改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让粮食、蔬菜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对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针对农膜的回收、处理、再利用等措施却相对落后,农膜造成的“白色污染”已经成为破坏耕地和危害农村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文章针对农膜使用现状、分子特性及影响因素,深入研究了农膜的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一、农膜应用和污染的现状
根据笔者调研统计,目前,农膜的回收率仅为70%左右,其中地膜的回收率为49%,棚膜的回收率为85%,棚膜的回收利用价值略高于地膜,但未回收农膜基本以农业垃圾的形式存留于土壤中,从农膜的构成来看,其一般分子结构为聚乙烯,也就是普通说的PE地膜,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或分解,通过研究普通的细菌或活性酶等方式的生物降解成本很高,可长期存留在土壤中,可长达几百年,破坏土壤的基本结构,土壤的透水、透气性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尤其是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
二、农膜特性对土壤的影响
1.土壤中残留农膜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土壤中残留的农膜主要分布在耕作层,其中集中分布最多的是0-10cm的土壤中,其残留量一般站到60%以上,其他40%分布在10-30cm的土层中,近几年随着深耕的推广,30cm以下也呈现增长趋势。农膜在土壤中残留的形态也是多种形式,因受农业生产方式和农膜铺盖方式等影响,残留的地膜一般呈现片状、卷缩状和球状等方式,他们在土壤中呈不规则分布,此外农膜残片的面积也不一样,和农膜的质量、类型有关,一般来说5-40cm不等。
2.影响农膜残留的因素
主要说一下影响耕地土壤中农膜残留量的四个因素,一是种植方式和农膜使用频次,如一年两季比一年一季耕作区的农膜残留量要高;二是农膜覆盖时间,一般来说覆膜时间越长,地膜的残留量就越大;三是作物种类,通常棉花地中农膜的残留量较其他作物更高;四是农膜的类型,越薄的农膜抗拉性越差,残留量相对就越高。
三、农膜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1.超薄地膜的广泛使用,增加收集回收难度。超博地膜市场销量大,源于地膜越薄,成本越低,价格越低,因此使用范围月光,有良好的的应用市场,但是其老化快,容易破碎给回收、再利用提出了考研,从调研来看,实际回收率低于50%,是危害耕地土壤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2.再回收利用机制需完善,环境保护程度不够。政府缺少对农膜回收利用的支持政策,尤其是缺少相关项目、资金支持,环境污染治理攻坚工作任务中对其关注度过低。农膜回收成本高,没有建立回收补贴机制,没有专门科研机构研发新产品或回收新设备,导致农膜回收可利用效率低,农民无回收的积极性,甚至在生产过程中还造成二次污染。
四、农膜污染防治措施
1.出台农膜回收管理办法
政府应抓紧制定相关农膜管理规定,从农膜的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各个方面进行管理,保证合格农膜在市场上流通和使用,严厉打击不合格农膜的生产和流通,逐步建立对废旧农膜的回收激励政策,建立“企业牵头、网点回收、农户参与、政府监督、市场运作”的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对农膜的使用进行过严格的督查考核,从而有效推动残膜回收工作得到落实。
2.研发和推广新型可降解农膜
随着生物降解材料的问世,农膜生产技术也日趋完善,我国农膜生产商业加大了对高科技、生物化农膜的生产研发工作,研制出一批可降解农膜,能够在自然条件下实现生物降解,农膜的无害化、可回收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就需要走“科研-企业-推广-农户”之路,加大科研投入,鼓励企业创新,加快新型农膜推广,提高农户认识。从而有效推动农膜市场的有序化发展,逐步降低农膜成本,让新型农膜适应供需双方的市场需求。
3.加强“白色污染”意识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是“白色污染”治理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防治“白色污染”的主力军,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有利于他们了解残膜对自然环境、作物生長甚至食品安全的危害,有利于积极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度。把残膜清理回收工作与秋整地广泛结合起来,积极动员,广泛发动,有序安排和组织农民将残膜无害化处理,以避免二次污染。
4.提高农膜的质量目前使用的地膜厚度一般为0.003~0.004mm,致使地膜强度小易破碎,产生的较小碎片不利于人工回收而大量残留于土壤中,建议使用0.012mm的地膜,这样地膜使用后碎片大,便于地里回收,可减少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同时,生产农用薄膜时,尽可能使用低毒添加剂以减少重金属污染。
一、农膜应用和污染的现状
根据笔者调研统计,目前,农膜的回收率仅为70%左右,其中地膜的回收率为49%,棚膜的回收率为85%,棚膜的回收利用价值略高于地膜,但未回收农膜基本以农业垃圾的形式存留于土壤中,从农膜的构成来看,其一般分子结构为聚乙烯,也就是普通说的PE地膜,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或分解,通过研究普通的细菌或活性酶等方式的生物降解成本很高,可长期存留在土壤中,可长达几百年,破坏土壤的基本结构,土壤的透水、透气性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尤其是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
二、农膜特性对土壤的影响
1.土壤中残留农膜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土壤中残留的农膜主要分布在耕作层,其中集中分布最多的是0-10cm的土壤中,其残留量一般站到60%以上,其他40%分布在10-30cm的土层中,近几年随着深耕的推广,30cm以下也呈现增长趋势。农膜在土壤中残留的形态也是多种形式,因受农业生产方式和农膜铺盖方式等影响,残留的地膜一般呈现片状、卷缩状和球状等方式,他们在土壤中呈不规则分布,此外农膜残片的面积也不一样,和农膜的质量、类型有关,一般来说5-40cm不等。
2.影响农膜残留的因素
主要说一下影响耕地土壤中农膜残留量的四个因素,一是种植方式和农膜使用频次,如一年两季比一年一季耕作区的农膜残留量要高;二是农膜覆盖时间,一般来说覆膜时间越长,地膜的残留量就越大;三是作物种类,通常棉花地中农膜的残留量较其他作物更高;四是农膜的类型,越薄的农膜抗拉性越差,残留量相对就越高。
三、农膜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1.超薄地膜的广泛使用,增加收集回收难度。超博地膜市场销量大,源于地膜越薄,成本越低,价格越低,因此使用范围月光,有良好的的应用市场,但是其老化快,容易破碎给回收、再利用提出了考研,从调研来看,实际回收率低于50%,是危害耕地土壤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2.再回收利用机制需完善,环境保护程度不够。政府缺少对农膜回收利用的支持政策,尤其是缺少相关项目、资金支持,环境污染治理攻坚工作任务中对其关注度过低。农膜回收成本高,没有建立回收补贴机制,没有专门科研机构研发新产品或回收新设备,导致农膜回收可利用效率低,农民无回收的积极性,甚至在生产过程中还造成二次污染。
四、农膜污染防治措施
1.出台农膜回收管理办法
政府应抓紧制定相关农膜管理规定,从农膜的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各个方面进行管理,保证合格农膜在市场上流通和使用,严厉打击不合格农膜的生产和流通,逐步建立对废旧农膜的回收激励政策,建立“企业牵头、网点回收、农户参与、政府监督、市场运作”的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对农膜的使用进行过严格的督查考核,从而有效推动残膜回收工作得到落实。
2.研发和推广新型可降解农膜
随着生物降解材料的问世,农膜生产技术也日趋完善,我国农膜生产商业加大了对高科技、生物化农膜的生产研发工作,研制出一批可降解农膜,能够在自然条件下实现生物降解,农膜的无害化、可回收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就需要走“科研-企业-推广-农户”之路,加大科研投入,鼓励企业创新,加快新型农膜推广,提高农户认识。从而有效推动农膜市场的有序化发展,逐步降低农膜成本,让新型农膜适应供需双方的市场需求。
3.加强“白色污染”意识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是“白色污染”治理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防治“白色污染”的主力军,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有利于他们了解残膜对自然环境、作物生長甚至食品安全的危害,有利于积极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度。把残膜清理回收工作与秋整地广泛结合起来,积极动员,广泛发动,有序安排和组织农民将残膜无害化处理,以避免二次污染。
4.提高农膜的质量目前使用的地膜厚度一般为0.003~0.004mm,致使地膜强度小易破碎,产生的较小碎片不利于人工回收而大量残留于土壤中,建议使用0.012mm的地膜,这样地膜使用后碎片大,便于地里回收,可减少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同时,生产农用薄膜时,尽可能使用低毒添加剂以减少重金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