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有效对话 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a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此,广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对话教学理论,改革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觉追求。教师“一言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被打破,以对话为形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实质的教学方式被广泛运用。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无效对话,形似对话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剖析对话教学中的伪对话因素,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一、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误区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对话”备受广大教师的重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如果对对话教学进行片面理解,盲目追求形式主义的对话,就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此,笔者撷取几则案例,加以剖析,以飨同行。
  误区一:主体缺失的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的主体不仅仅是学生,也包含了教师。然而,在课堂上,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言说权”,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曲解“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过程中的多元互动性。不但没有发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的前台作用,而且抹去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的幕后功能,把自己矮化为看客、听众。例一:《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断。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同学们课前进行了预习,现在大家讨论交流:你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布置后作壁上观。学生三五成群结组讨论。10多分钟后,学生交流:生A:我明白了地震是怎么回事了;生B:我知道了这篇课文写了一对父子。……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又10余分钟后,学生汇报:生1:我想知道地震时怎样避险?生2:我想知道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师:这些问题问得很好,大家还可以通过讨论解决。就此我们不禁深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什么?教师随意地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吗?克伯屈说:“教学是由教师指导的过程,这就是教师指导作用原则。”朱小蔓教授也指出:“教师和学生间确立的强有力关系是教学过程的关键所在。”可见,对话教学应该是在尊重文本和学生的同时,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互动中,实现对学生的点拨、指导。而这种无视文本意义,缺少教师的参与、引领的对话是一种无效的对话。
  误区二:偏离文本的对话。
  文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蕴含着许多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生成知识,受到教育,熏陶感情,提升素养。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对话偏离了文本特有的价值取向,游离于文本特定的教学目标之外。例二:一位教师在教学《矛与盾》时,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卖矛又卖盾的人”用什么办法才能把矛与盾同时卖出去?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开始小组讨论,又跨组交流。在汇报结果时,有学生到讲台前做商贩状进行表演:“哎,快来买啰!我的矛无比锋利,什么东西都刺得穿!我的盾无比坚固,再锋利的矛都刺不穿!现在卖矛送盾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教师听后大加赞赏。诚然,我们为该生的灵活思维而暗暗叫绝,但学习这则寓言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这个道理。按照这种卖法诚信没有啦,实事求是不要啦!这是一种伪对话,它异化了文本的内在价值。例三:有教师这样教低年级识字课《比一比》: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说出图中事物名称;接着组织学生把文中的词语按“水果”和“动物”分为两类;而后教师重点提问:看谁还能说出其他表示“水果”和“动物”的词语(说得越多越好)。学生发言踊跃,课堂很是热闹。回看上例,识字课的主旨目标就是指导学生认写生字、新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把识字和认识事物有机结合起来,应该引导学生交流识字、写字的方法。但教师没有解读文本,落实好教学目标,以“拓展课程资源”为幌子,“荒了自己的园,种了别人的田”这种面上热热闹闹的对话,实际收效有多少呢?
  误区三:形式主义的对话。
  为了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满堂灌”,许多教师把对话异化为“满堂问”,课堂上大问套小问,一问接一问,片面地认为对话就是教师问话学生答话,问答式教学就是对话式教学。于是,有教师教《桂林山水》时与学生这般对话:桂林在哪里?你去过桂林吗?你见过大海吗?大海是怎样的?你登过泰山吗?泰山是怎样的?桂林的山水与大海、泰山一样吗?桂林的山水美吗?你们想不想看一看?问了一大串问题后,教师才故作玄虚地打开多媒体让学生“身临其境”。如果只看课堂形式,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堂“对话”课,但究其实质而言这是一串不用思考的假性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办法使学生的个体感悟与文本意义相通相融,没有办法让学生用过去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反思性理解。如果教师秉持这样的对话观进行教学,即使用了对话的形式,那也只能是新瓶装旧酒。
  
  二、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策略
  
  策略一: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它是师生与文本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教师与学生虽然承载的任务不同,但他们共同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克林伯格说:“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活动地位是一种教学现象的两个侧面,它们可以作为教学现象的矛盾关系加以分析和把握。而这种矛盾关系是不断产生、否定、再产生的。这就是教学理论的基本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不能像“例一”所述,自我矮化,自寻清净成为旁观者、旁听客,而应肩负起指导者、组织者的责任。教学中教师一是要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学生学习,在平等交往中教给知识,授予方法;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化修养,人生经验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之中,去感受生命的律动,倾听历史的声音,接受文化的熏陶。只有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对话,才能实现教学相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是有效对话。
  策略二:珍视文本,实现个性解读。
  接受美学家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个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其超时代的本质,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这就是说,作为学生阅读材料的教材文本均有其独立的、特有的价值观,同时存在“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既不能像例二所述,抛开课文的价值观,让学生去与文本假对话,也不能如例三所陈,不顾教材承载的目标,另辟蹊径,以“拓展课文资源”为名,让学生与文本伪对话。而是首先要珍视文本,尊重文本蕴含的价值取向,在对话中使学生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其次要引导学生跨越文本,捕捉文本的反思空间,创设真诚、自由、开放的氛围,让学生个性化地与文本对话,使学生求得真知,获得卓见。
  策略三:把握关键,实现有效对话。
  对话不是问答式教学对知识的机械重复和简单复制,而是文本精神与师生精神形成融合的过程,是知识结构与意义重组的过程,是新的思想、见解、意义、知识不断产生的过程。教学中我们不能追求形式主义的对话,而应把握文本主旨,精心设计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使教师、学生、文本展开有效对话。为此,教师要把握两个关键:一是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课文而言,要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个切入点能开启心智,激发思维。如教学《矛与盾》时,要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对话:“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为什么他不能把矛和盾卖出去?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这样的问题既立足了文本,又关注了学生。学生顺着这问题既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又能引发自身的探索意识,对课文进行深入探讨。二是要有敏锐的洞察、果断地把握学生思维流向及流程的教学机智。当学生的思维偏离内容时,教师要“开渠截流”把学生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只有把握住文本的关键,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责任编辑:梁媛)
其他文献
摘要:运用大量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而通过师生双边互动,实现学生思维的激发和发展,是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深入和有效的重要保证。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基础,更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策略和手段。本文以《原子结构的模型》为例,浅谈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经验和认识。   关键词:提问方式;学生思维;课堂教学    通过大量科学探究活动
“整合”意即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教材整合”是指以选定的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有序的整合手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本质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序的归纳、概括和综合。本文试以《秦王扫六合》一课为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进行相关的阐析。  一、整合教学目标,提炼教学主线  笔者认为一节成功的历史课离不开一条清晰而明确的教学主线,缺少了教学主线的课堂必然是杂乱无章的。“教学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活动经验离不开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的基础上获得的。南通市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获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他的课堂很好地诠释了活
摘要:教师应针对不同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选择设计能为儿童所接受的名画欣赏内容,通过对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选材、引导和审美,使儿童能初步感受名画作品,从而提高儿童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审美感知为出发点,以情感为动力,在不断挖掘儿童创造潜力的同时,使儿童内在心灵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发展,冬是儿童名画欣赏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名画欣赏    欣赏教学是儿童美术教育
摘 要:中职学校服装专业如何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在加强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最优化的课程设置,培养出具有市场学理论知识与服装专业技能的新型服装专业人才,这是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任务。本文以德清职业中专服装专业建设实践为例,主要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对中职服装专业的建设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职服装专业 校企结合 探索改革  近年来,我国服装行业快
试卷评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根本目的是分析得失,纠正错误,巩固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试卷评讲,不仅要让学生对学习状况有理性的自我认识,而且要以学生为本,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教师要开拓进取,不断尝试,在试卷评讲中渗入新理念,采取新方法,以发挥试卷评讲的最佳功能。    一、着眼于知识结构的完善与整合    例:国家统计局指出,200
叶圣陶老先生要求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教。然而,不少学生一听作文就头疼、心烦,小学生怕作文,写不好作文。为了应付,他们就随意地东拼西凑、东挪西借、胡编滥造,有个别敢于写真人真事的,至多也就是流水账似地记录下来,说大话,说空话,无病呻吟。因此,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已迫在眉睫。从教多年,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一方面重视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课堂教学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如何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研究课题。    一、案例背景分析    1.分层教学实施的背景  分层教学作为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一种模式,许多学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走班教学。分层教学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是适应生源基础差距大的现状的一种有效对策。目前我们的“分
摘 要:“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大胆尝试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的课堂模式,尽力改变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开放语文;生本理念;主动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教材第三册第15课的教学内容,是继第二册《我们身边的线条》一课内容之后的线条系列课,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种线条带给人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学情分析  版画既是美术课程的内容,也是我校校本课程的内容。笔者利用“中国版画之乡——建瓯”的深厚文化底蕴的优势,让学生结合生活用单色版画把变化的线条给表现出来。由于平时的普及,学生们学习基础好,积极性很高,创作欲极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