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角下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

来源 :新校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my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爱国主义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当中,特别是语文学科,因其教材内容的多样化和教育性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教育责任. “五育融合”并非将五项育人内容相互叠加,而是需要将其融入教学课程和活动中,让两者相互渗透,从多个方面协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他文献
“丧文化”通过流行语与表情包进入大众视野,并从2016年流行至今.在对“丧”之含义的解读中,存在着关于当代青年文化的道德担忧.网络文学作家priest的三部都市言情小说《大战拖延症》《脱轨》《无污染、无公害》塑造了一群与身处“丧文化”之中的青年一样遭遇“丧”的人物,并揭示了“丧文化”的另一种含义.小说人物因“自我之问”难以解答而产生的“丧”,体现出极盛现代性下自我必将遭遇的艰辛与张力,亦即“自我的苦难”.在这种意义上,作为自我的反身性的“丧”,具备了一种觉知、直面“自我的苦难”,并为明知苦难、仍要追寻自我
制造业是美国崛起为世界体系霸权的产业基础,也是美国迄今仍然能维持其霸权的物质基础.18世纪的美国独立,既是政治建国,又是工业立国,在美国的政治躯壳内,一个制造业帝国以“美国体系”(The American System)之名持续演化着.美国体系这一概念有两个内涵,其一是指19世纪美国的经济保护主义思想及其政策实践,[1]可称为“制度的美国体系”;其二则指19世纪美国制造业中兴起的以大规模生产体系(mass production system)为特征的制造方式,[2]可称为“制造的美国体系”.
2018年1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2019年8月,部编教材正式走进高一课堂,成为广大师生共用的统编教材;到 2021年7月,2019级学生已经完成了新教材的全部学习任务.回顾这两年对新教材的教学研究,基本上是在摸索中前进,在尝试中质疑,在改变中调整,特别是在单元整合教学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索,使教学内容和方式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符合新教材的编写思想,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