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出乎意料地漫过三月,在这个媒体占领市场的年代,与当红小生一起坐享“顶流”之待遇。打开城市新闻网页,我面对着铺天盖地的“战疫”文字,一方面为国家将针对疫情开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了“民生”“政经”“文体宣传”甚至“国际安全”的各个方而感到宽慰,另一方面却也因这些版面被战疫“侵略”而黯然伤神:战疫当前,当疫情抢占了我们的物资、侵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让无数家庭为之落泪,作为一名媒体人,到底是否该有意控制疫情宣传,制止疫情将魔抓伸向人们的精神家园,止住疫情侵占一切的脚步?
抓住疫情对世界格局的巨大影响,体察大难之下普通人的奉献精神、书写抗争病魔的寻常百姓,体现了媒体工作者“随时举起相机”的态度与坚守,但“时时紧盯疫情,事事链接疫情”,甚至有时毫不掩饰地“蹭热点”,实则是欠妥。此举不但体现了某些媒体工作者知识、见识、学识上的狭隘,更体现了其对自身使命认知的含糊不清。
媒体最重要使命,其一是传递信息,其二是维护社会安定。在特殊时刻,有的媒体选择及时透明地报道疫情蔓延实况、国家相关政策动向,大大提高了大众安全感;有的媒体则让读者走向疫情之外的世界,看到即使疫情愈演愈烈,也没有打乱世界平稳运行的脚步。二者缺一不可,但笔者却以为“前者诚可贵,后者价更高”!
同时,媒体的重要使命也在于维护文化的健康发展。作为媒体人,在疫情面前尽自己之责,使大众目光不再拘泥于眼前困苦,不再仅仅局限于“战胜疫情”这一短期目标,而着眼于追求幸福的远景,才是使命所在。当直播式、云录制的综艺、晚会面向大众的那一刻,当每个观众又见偶像之时,用户们也看到了媒体在特殊时期仍不忘竭力拓展文化多样性的努力。媒体瞅准时机,进行文化、新闻多元化的革命,不是暂时搁置“战役”,抑或是不屑于一线勇士们的付出,而是希望多元的精神食粮能激发更多人攻坚克难的动力。我们应该坚信,民族逆境并不可怕,长宁日子里的“百家争鸣”也不值得夸耀,但当一个民族处于逆境之中时仍能让多元文化熠熠生辉,才是民族的希望。
新闻是艺术与现实,是虚与实的桥梁。它的一端是承载着美与艺术的文字和语言,另一端则通过相机与麦克风的狭小空隙,窥视着人类的现实生活状况。美与艺术能通过新闻流向大众,一代代媒体人用自己的体温,融化了犹如油脂一般凝聚在人类历史上的时代精华,以优美的语言,先知性的指导,为大众带来美的体验和困境中的力量;现实中的一股股热血也能通过新闻流向人类精神文化的贮藏地,为那里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凝聚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荣光。作为媒体人,最深刻的使命也正在于此:一方面,从文学上探究语言和人类表达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则将先验与现实链接,呈现人类多元精神,并以史为鉴,给予当代人行为和思想上的引领与指导。
疫情表面上对线上教育、电商等行业进行了刺激,实质上都是以消耗旅游业、传统教育等线下行业为代价换来的,产值此消彼长。而媒体正是为数不多能赋予这场疫情以实际意义的行业。疫情作为一面放大镜,在关键时期,“照”出了中国这台巨大的国家机器所暴露出的问题,而真正的良心媒体,正应当抓住这次机遇,发现问题,引导问题,并推动社会共同解决问题,带动一场从体制到人性的“静悟”。
同时,在“放大镜”之下,媒体也应该开始反思自己有没有在未证实“双黄连”可医新冠肺炎时便置新闻真实性于耳畔,蛊惑大众;开始思考刨根问题是为了哗众取宠还是为了民众利益;开始意识到当全人类有了共同的 “敌人”,身为媒体人就应扛起重担,在疫情抢占了我们的物资、侵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之时,成为阻止其将魔爪伸向人们的精神家园这一伟业上的重要一环。“战疫”行动,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个别应急预案的漏洞。但若要赋予其更深刻的意义,则应该深刻反思,并去发掘紧急时刻一线勇士的坚守、民族精神的团结,以及媒体的神圣使命感。
◆点评
文章从疫情中的媒体报道起笔,围绕“媒体的使命”展开追问、反思,见解独到,思想深刻。尤其可贵的是,作者能辩证看待问题,体现出良好的思辨力。如第二段先是肯定媒体发挥的积极作用,接着对“时时紧盯疫情,事事链接疫情”“蹭热点”的行为进行反思、揭示,指出其“对自身使命的含糊不清”的实质,由浅入深,切中要害,有力凸显了议论的现实意义。
文章层次清晰,详略得当,逻辑性强。作为最为重要的前二個“使命”,因众所周知而简笔带过;在第三个使命——“维护文化的健康发展”方面,则集中笔墨,分层重点阐述。作者站位很高,从“引导时代精神”“高质量文化传播”的高度,精辟指出媒体“最深刻的使命”,展现出其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
(指导老师:孙礼亮)
抓住疫情对世界格局的巨大影响,体察大难之下普通人的奉献精神、书写抗争病魔的寻常百姓,体现了媒体工作者“随时举起相机”的态度与坚守,但“时时紧盯疫情,事事链接疫情”,甚至有时毫不掩饰地“蹭热点”,实则是欠妥。此举不但体现了某些媒体工作者知识、见识、学识上的狭隘,更体现了其对自身使命认知的含糊不清。
媒体最重要使命,其一是传递信息,其二是维护社会安定。在特殊时刻,有的媒体选择及时透明地报道疫情蔓延实况、国家相关政策动向,大大提高了大众安全感;有的媒体则让读者走向疫情之外的世界,看到即使疫情愈演愈烈,也没有打乱世界平稳运行的脚步。二者缺一不可,但笔者却以为“前者诚可贵,后者价更高”!
同时,媒体的重要使命也在于维护文化的健康发展。作为媒体人,在疫情面前尽自己之责,使大众目光不再拘泥于眼前困苦,不再仅仅局限于“战胜疫情”这一短期目标,而着眼于追求幸福的远景,才是使命所在。当直播式、云录制的综艺、晚会面向大众的那一刻,当每个观众又见偶像之时,用户们也看到了媒体在特殊时期仍不忘竭力拓展文化多样性的努力。媒体瞅准时机,进行文化、新闻多元化的革命,不是暂时搁置“战役”,抑或是不屑于一线勇士们的付出,而是希望多元的精神食粮能激发更多人攻坚克难的动力。我们应该坚信,民族逆境并不可怕,长宁日子里的“百家争鸣”也不值得夸耀,但当一个民族处于逆境之中时仍能让多元文化熠熠生辉,才是民族的希望。
新闻是艺术与现实,是虚与实的桥梁。它的一端是承载着美与艺术的文字和语言,另一端则通过相机与麦克风的狭小空隙,窥视着人类的现实生活状况。美与艺术能通过新闻流向大众,一代代媒体人用自己的体温,融化了犹如油脂一般凝聚在人类历史上的时代精华,以优美的语言,先知性的指导,为大众带来美的体验和困境中的力量;现实中的一股股热血也能通过新闻流向人类精神文化的贮藏地,为那里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凝聚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荣光。作为媒体人,最深刻的使命也正在于此:一方面,从文学上探究语言和人类表达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则将先验与现实链接,呈现人类多元精神,并以史为鉴,给予当代人行为和思想上的引领与指导。
疫情表面上对线上教育、电商等行业进行了刺激,实质上都是以消耗旅游业、传统教育等线下行业为代价换来的,产值此消彼长。而媒体正是为数不多能赋予这场疫情以实际意义的行业。疫情作为一面放大镜,在关键时期,“照”出了中国这台巨大的国家机器所暴露出的问题,而真正的良心媒体,正应当抓住这次机遇,发现问题,引导问题,并推动社会共同解决问题,带动一场从体制到人性的“静悟”。
同时,在“放大镜”之下,媒体也应该开始反思自己有没有在未证实“双黄连”可医新冠肺炎时便置新闻真实性于耳畔,蛊惑大众;开始思考刨根问题是为了哗众取宠还是为了民众利益;开始意识到当全人类有了共同的 “敌人”,身为媒体人就应扛起重担,在疫情抢占了我们的物资、侵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之时,成为阻止其将魔爪伸向人们的精神家园这一伟业上的重要一环。“战疫”行动,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个别应急预案的漏洞。但若要赋予其更深刻的意义,则应该深刻反思,并去发掘紧急时刻一线勇士的坚守、民族精神的团结,以及媒体的神圣使命感。
◆点评
文章从疫情中的媒体报道起笔,围绕“媒体的使命”展开追问、反思,见解独到,思想深刻。尤其可贵的是,作者能辩证看待问题,体现出良好的思辨力。如第二段先是肯定媒体发挥的积极作用,接着对“时时紧盯疫情,事事链接疫情”“蹭热点”的行为进行反思、揭示,指出其“对自身使命的含糊不清”的实质,由浅入深,切中要害,有力凸显了议论的现实意义。
文章层次清晰,详略得当,逻辑性强。作为最为重要的前二個“使命”,因众所周知而简笔带过;在第三个使命——“维护文化的健康发展”方面,则集中笔墨,分层重点阐述。作者站位很高,从“引导时代精神”“高质量文化传播”的高度,精辟指出媒体“最深刻的使命”,展现出其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
(指导老师:孙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