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da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素质,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因为人的素质来源于学习,学习的成效来源于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想学、爱学、要学的愿望,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也能设法解决,如此,学习才会有成效,学生的素质才会得以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确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转变教学方式上下功夫。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发展的内在力量,促进他们各种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是本次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想。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给学生收、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等单向传输式教学方式,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力争做到课堂教学活动化,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前预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大胆质疑、大胆想象,在头脑中构成画面,充当文章中的主人翁;鼓励学生尝试练习,大力倡导一题多解,变课堂为排练场,教师当导演,发动学生动眼看一看,动耳听一听,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问一问、辩一辩,动手做一做、画一画、试一试,动身演一演,学生能根据学习的内容这样去做,就说明他们对教材有了基本理解,操作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变换方式和角色,可以组合成不同的操作小组,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得更好。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也能训练学生的胆量、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不仅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也会得以发展。
  其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局限于课内,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学习生活。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放手发动学生组织他们参加喜闻乐见的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轮流担当活动的主持人,学生是演员,教师当观众,活动结束教师组织评价,肯定成绩,提出建议,让学生在欢乐中展示自己,提高自己。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办黑板报、手抄报,举办书法、绘画、作业、习作、手工制作等各种展览,激发和丰富他们有利于学习发展的各种兴趣爱好,这自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与合作性,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最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路人。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自已体验和思考,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想学到会学。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知者莫如乐之者”。教学活动有一个愉快的情境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最佳的途径。
  转变教师角色必须从尊重每一位学生开始,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进行发掘、培育,注意发现他们的新付出、新成绩、小发明等,给学生一个幸福活跃的天地,更能使他们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还要不断地完善自我,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的品质,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从而保持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密切了,学生有话敢说了,有疑敢问了,沉浸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就会产生兴趣,就会学得更好,素质发展的更快。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从学生学会学习、促进素质全面发展的高度着眼,从课内课外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领域着手,从转变教师角色提升教育品质方面着力,才能实现提升学习品质、加速素质发展之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725700陕西省旬阳县仙河乡老秧田小学)
其他文献
父母教养模式不但是幼儿人格形成和社会行为获得的关键,也是形成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在同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父母的教养模式、教育观念不同,对儿童人格塑造的影响也不同。   目前最常见的父母教养模式有五种:    1、溺爱型    这种类型的教育模式是父母不正当地把孩子摆在家庭的中心位置。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然而,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这两者之间的
期刊
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若能运用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引人入胜的语言引导学生自然有趣地进入汲取知识营养的境界中,或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或给学习新知识创设一情感氛围,或为引发学生思考布阵设疑,制造悬念,或激发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产生强烈的追索情绪,给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教具(模型)导入法    上课时,先出示一件精美的教具,让学生大致认识其特点,教师在适时予
期刊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善待生命,是孩子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教育”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
期刊
评价总比行动轻松,批判总比建设容易。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而浩大的工程,它需要大批投身其中的建设者,而不是在一旁评头论足的观望者。面对着已经被异化和扭曲的教育,课改亟需的是一种重建。  这种重建,应该是幸福的。因为它最终引领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和成长的乐趣,引领每一位教师真正享受教育的乐趣。  这种重建,也可能是痛苦的。因为它很可能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甚至可能改变我们在教育领域内的生存方式。这需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基于这一“灵魂”而设置的,它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全新的突破和崭新的亮点。长期以来,受过细分科课程观的影响,各学科间强调各自的独立性、系统性和内部封闭性,学科间壁垒分明,不相融通。而随
期刊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制定课堂教学目的和任务,并通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这一目的和任务的圆满完成。为了保证教与学这种双边活动的和谐进行,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一、科学有效地调控知识信息的传递方式和程序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递和加工的过程,知识的传递方式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和深入校本教研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在我校校本教研观摩会上,我执教了“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颇有感触。  本课主要叙述了宋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了加强历史同现实的联系,同时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我将本课设计为两大部分:1、由宋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到现代的衣食住行的变化。2、由现代人们的娱乐、节庆联系到宋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即由古今两大部分,这两部
期刊
自读课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讲读课文的延伸,是检验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最直接的教学资源。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到自读课文中,以此来检验语文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时,一定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捆绑,要大胆放开充分让学生自学,如果再像讲授课读课文一样对待自读课文,那学生势必要感觉单调乏味,而产生厌学情绪。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结合自读课文的讲授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自读
期刊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演”。老师用一支粉笔、一张嘴编演连续剧。新理念要求老师从“主演”变为“导演”,变“灌输”为“引导”,变要求学生“齐步走”为因材施教,起到“服务”“引导”“点拨提升”的作用。为此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要把“师道尊严”的架子放下来。教师要坚决纠正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管教式”的教育作风,要让学生的头抬起来,让学生的手举起来,让学生的活动多起
期刊
直观表演,就是把抽象的事物,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来。在教学中使用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如临其境地进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中,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吸收知识。  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全日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13课《小猴子下山》时,笔者课前购买了“猴面”、“兔帽”、“玉米棒”、“桃子”、“西瓜等玩具,上课时,先略述课文内容,再让几个学生上台表演“小猴子下山”,配以教师的详细讲解。让戴“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