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过程顺应儿童的思维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t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儿童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芸芸众“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特征、认知起点和表达方式。如何源自儿童需要又创造儿童需要?如何基于儿童现实又发展儿童可能?如何使得学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需要教师始终坚守儿童立场,从“童心”出发,用“童眼”观照,让学习过程顺应儿童的思维,帮助其实现通向未来发展的多样性、广阔性及无限可能的生长。2014年9月下旬,苏州市教科院举行了苏州市小学数学“使用新教材、建构新课堂、推进新课改”专题研讨活动,笔者承担了苏教版三上《间隔排列》一课。下面以此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1.主题情境校本化设置。
  (1)出示学校“怡然庭”一角(如图1),引导学生观察架子上摆放了哪些物品,随后从“无序”中抽取出“有序”(如图2)。
  
  (图1) (图2)
  教材呈现的是一幅生动的“森林舞会”画面——兔子与蘑菇、夹子与手帕、木桩与篱笆一一间隔排列,该图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巧合的是,在我校的校园里有一处场景与此主题图表达的意思极其吻合,我们稍加修饰,在教材文本与儿童现实的巧妙结合中,对主题情境进行了校本化处理,找准了教学行进中更接地气的切入点。
  (2)继续观察图2:每一层两种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1:风车和绿植是一个又一个的。
  生2:一个小扫把一条清洁鱼,一个小扫把一条清洁鱼……
  师:恩,说得多有节奏啊!我们也像他一样有节奏地说一说,小扫把清洁鱼……
  生3:它们的前面一个和后面一个是一样的。
  …………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虽然每一层摆放的两种物体不一样,但它们都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这在数学上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课题)
  学习过程没有排练,每次都是现场直播,“童言”不可预设。在这里,学生对规律的感悟与教材上的呈现不太一样,更具独特性,尤其是第二位学生的表达,稚嫩直观中富含“组”的意蕴。认同学生的既有现状,可以给数学知识在不经意间赋予儿童因子,添加儿童元素,让课堂既见数学又见儿童。
  2.“一一对应”个性化表达。
  (学生填表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交流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师:如果不去数,你能一眼看出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吗?(稍停片刻,有些学生举手跃跃欲试)你能把你的想法在图上画一画,让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吗?
  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象,要关注现象里的数学内容:“数”能得出物体的数量,“比”能找到相同与不同。教材在学生统计填表、发现规律后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会相差1呢?讨论这个问题,一是为了引导学生对间隔排列的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二是引出用“一一对应”的分组方法,使学生确认已经发现的数量关系,从而促进他们思维水平的提升。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数学现实,如何找到适合学生表达的最佳路径?笔者顺应儿童的思维,采用上述避重就轻的发问,“一一对应”的思想在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中轻轻地靠近、慢慢地浸入。
  3.数学模型符号化呈现。
  师: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你能用喜欢的图形或符号表示出来吗?请你任选一幅图,试着在图下面的空白部分画一画。
  (生交流,有的用“√”“×”,有的用“☆”“○”,有的用“ ”“-”……表示方法多种多样。)
  师:大家想到了这么多简单的好方法,真了不起!徐老师是这样表示的(出示三幅图全部用○△表示),可以吗?这时候,○分别代表什么?△呢?(感悟:同一种符号可以表示不同的物体。)
  设疑:每一排的两种物体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来表示呢?(生交流:它们的排列规律是一样的。)
  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继续往下画,画得完吗?有什么好办法?(生提议用省略号表示)最后一个是什么图形?前面一个呢?(逐步出示:○△○△○△……△○)
  讨论:○一共有多少个,你能数得出来吗?△呢?○和△哪个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交流时重点质疑:最后一个△和谁是一组?为什么?)如果○有20个,那△有几个?如果△有20个,○有几个?
  师(出示变式:○△○△○△……○△):现在○和△哪个多?为什么?比较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它们都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
  生2:第一幅图○比△多1个,第二幅图○和△一样多。
  生3:第一幅图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都是○,是一样的;第二幅图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不一样。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发现到森林舞会去瞧一瞧。和同桌说一说:每一排两种物体是怎么排列的?它们的数量有什么关系?怎么看出来的?
  数学模型是现实与数学相互联系的桥梁,它既体现了现实世界蕴含的独特的数学规律和模式,也体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固有的意义。所谓建模,就是用数学图像语言或符号语言刻画某种实际问题的数学结构。貌似高深莫测的数学模型如何与儿童思维无缝对接呢?“画数学”不失为一项好举措。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达规律,并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比较了两种模型的异同后,呈现经过创编的教材主题图,使学生完整地经历从具体情境到抽象符号再到深化应用的过程。
  儿童,永远是学习过程的原点。“不论何时,人,总在中央”,他们的发展情状理应始终处于我们的视野中。教师要顺应儿童的思维关注其学习状态,依据儿童的学习状态重新发现其思维起点,因为,只有发现可能,才会生发可能的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
其他文献
五岁的珍妮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在森林里干活。突然问天降大雨,可是他们只带了一件雨衣。  爸爸将雨衣递给妈妈,妈妈递给了哥哥,哥哥又把雨衣给珍妮穿上。  珍妮问道:“为什么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爸爸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啊。我们都有责任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珍妮往左右看了看,跑向一朵在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将雨衣撑开挡在花儿上
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过紫藤花廊/我仿佛听到花的细语/闻到诗的芬芳  这里原本是一所普普通通的乡镇小学,现已成为誉满江南的特色学校。常州市新桥实验小学经历了十年童诗教育的探索,从一开始的童诗兴趣班,发展成为全校的校本课程,再发展到今天向各学科中渗透诗意的思想和理念。这种思想和理念,经全校教职工的努力,提炼成为“诗性教育”。校领导们高屋建瓴,清晰地形成一种办学理念:诗性,是儿童生命成长的力量。  春节期
【摘 要】校本“澄心”教学改革的主张源于“澄心”学校文化。“澄心”蕴含清澈、透明的深意,启示人心态清静,宁静致远。用“澄心”引领教学,旨在赋予教学以精神涵养。我们以发展学生为本真,以丰富内涵为基点,以策略建构为依托,以改革规划为前瞻,实施全校“澄心”教学改革。  【关键词】澄以立学;教学要义;实施策略;改革规划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
我偷偷喜欢上了隔壁班的男孩,开始多愁善感,听一首歌都会感动得落泪。    我觉得有时候不按照老师的话行事非常过瘾,有当大人的感觉,结果有一次我把实习老师气跑了。我觉得自己很牛,但同桌的女孩对我甩出一句:真幼稚!这话让我懵了,受了刺激,突然热血沸腾,想做一个真正成熟的人。    最要好最亲近的朋友去世了,我感慨万千,仿佛一夜长大。我第一次感觉到青春易逝,那天,我发誓一定要好好活,好好品尝成长的滋味。
【摘 要】《花谢旧金山》一文因其有献媚之嫌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从一线教师的角度,不难发现当前小学生的习作中也多多少少地存在着这种不良倾向。这种倾向显然是违背了习作教学的宗旨,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如何避免这种倾向?教师可以从“意义解读”和“事实叙述”这两个方面对现有的习作教学作进一步的审视。  【关键词】习作 意义解读 事实叙述  “如果她们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关注她俩,王琳佳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李清照的作品婉曲动人,清俊疏朗,深得人们的喜爱。对她的作品风格历来评价不一,多数人认为她的作品属婉约风格,甚至有人称她为“婉约之祖”,说她的作品多沉郁伤感。然细读她的作品,你会感到她绝少婉约的浮饰雕琢。她的词有如一道清流,汩汩出胸臆,清爽化自然。无论是前期快乐的生活,还是后期颠沛的老境,都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四基”之一,内涵丰富,构成复杂,但不管哪种数学活动经验,其形成与积累都离不开重要的载体——数学实践活动。  苏教版小学数学从四年级上册起就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旨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促进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中,教材编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借
1.填表前请登录江苏教育新闻网(www.jsenews.com),登录报名系统,按要求填写作者信息,并获取“论文编号”。电子信息与本表内容要求完全相同。  2.此表复印无效,正文不得出现任何个人和学校信息,否则不予参评。  3.读者可于5月30日之前补订本期杂志(15本起订)。联系人:杨老师,025-86275739。
我又一次坐在电脑前,双眸无神地对着屏幕,回想当初。  “青春,仅是回忆吗?”我问自己,回忆数不胜数,安放在脑子里都嫌多。  我真的不想用韩寒那种调侃,甚至带点反讽的笔调去书写,那会让很多人难堪,而我的本意只是想让很多人清醒一下。  青春是每个人都该享有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每个人都一样重要。  我回忆童年,自己属于那种经常在书店里打磨时光的小孩,没有介入利欲的纷争,安安静静地待在一个人的领地,享受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因此,中国梦也是教育梦。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用四个词描绘自己心中的“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十六个字,任重而道远。带领师生追寻心中的“教育梦”,是校长的历史使命。  梦想,必须着眼于未来,扎根于现实。“教育梦”不是空中楼阁的幻象,不是豪气干云的誓言,而是清晰可见的愿景。怀揣着梦想,我们更要脚踏实地,以激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