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主题,创新教育更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科学,应探究实验的摸索、实验活动的改善、课内外实验的结合,给学生开辟自主活动的空间,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成才。
关键词:自主;成才;创造性思维
通过多年的实践,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不断地给学生开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的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那如何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实验空间呢?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少演示、多探究,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大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我觉得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教学时把一些演示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或者教师少做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多做探究实验,也是给予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的机会,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就以显微镜的使用为案例来简述探究实验的奥妙。
如“观察和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演示实验,我一边组装仪器一边讲解时,总觉得不够完善,知识并未充分讲解到位。于是改为学生实验,让他们自己对照课本一一认识,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练习使用显微镜时,我让学生争做小老师,去检查同学们使用显微镜的操作,同学们学得更认真,对于显微镜的每一个结构的功能和使用都能学得很到位,操作得也更熟练,实验分小组进行,小组练习中共同竞争,共同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比起课堂的单一讲授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就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并初步会使用显微镜,现在可以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教学目的了,这不是我一开始所能预见的。这节课上,我给学生准备了一些永久装片、涂片等以供学生观察,学生非常感兴趣,有些实验做得比较熟练的同学完成练习使用显微镜后,开始琢磨起来了,有的把自己的手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的弄一根自己的头发来观察,还有的同学把生物书的封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种情况都有,我并没有去责怪他们,相反,我觉得他们的创新能力很强。学生的成长应该就是从这种不懂到探索到创造,最后能体验到成功喜悦的这种过程吧。
二、少固定、多改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的成败与否有很多的因素,如教师的指导是否有效,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实验的设计是否合理,实验的选材是否合适等,所以,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探究是件不容易的事,真正做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实验课教学模式加以改动如在做“植物叶下表皮气孔实验”时,我选购了蚕豆叶、青菜叶、大白菜叶等,实验时,我给每组准备的是蚕豆叶,学生获取下表皮的过程较为费力,有些学生比较看到我的实验桌上有青菜和大白菜,主动问我所要并说明缘由。这正是我这节实验课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学生的创造力的确很强,居然取三个材料的下表皮做在一片临时装片上,还分析了哪种叶片的取材难易及有效,真好!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及时的开发和肯定。
三、课内外实验结合,拓展思维创造的空间
除了课堂实验教学外,我经常带领学生进行课外观察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书本知识。
(1)在讲植物的繁殖时,指导学生进行了植物栽培,引导学生学会扦插月季,会自己发豆芽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尝试给桃树剪枝。
(2)在青蛙的繁殖季节,捉些小蝌蚪带进教室,观察它的身体变化,从而了解它的发育史,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
(3)观察卵成鸡的发育过程,了解鸟卵发育所需要的因素,体会在发育过程的不易,增强对生命珍爱的情感教育以及父母给予生命的不易的感恩教育。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珍爱大自然的万物。
(4)建立生物兴趣班,定期进行血型测定、血压测定、血糖测定、叶脉标本制作、植物名称挂牌等活动等。
只要我们能做到的实验我们都去探究一下。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操作技能,还能增强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又通过实践丰富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积极开展课外、校外活动,才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从而有力地说明了在进行实验创新教育的同时,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教的知识,并且能运用到实践中。
通过生物实验,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生物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和教学同步的课堂内追求学生学习的高效,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关键词:自主;成才;创造性思维
通过多年的实践,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不断地给学生开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的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那如何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实验空间呢?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少演示、多探究,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大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我觉得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教学时把一些演示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或者教师少做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多做探究实验,也是给予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的机会,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就以显微镜的使用为案例来简述探究实验的奥妙。
如“观察和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演示实验,我一边组装仪器一边讲解时,总觉得不够完善,知识并未充分讲解到位。于是改为学生实验,让他们自己对照课本一一认识,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练习使用显微镜时,我让学生争做小老师,去检查同学们使用显微镜的操作,同学们学得更认真,对于显微镜的每一个结构的功能和使用都能学得很到位,操作得也更熟练,实验分小组进行,小组练习中共同竞争,共同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比起课堂的单一讲授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就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并初步会使用显微镜,现在可以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教学目的了,这不是我一开始所能预见的。这节课上,我给学生准备了一些永久装片、涂片等以供学生观察,学生非常感兴趣,有些实验做得比较熟练的同学完成练习使用显微镜后,开始琢磨起来了,有的把自己的手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的弄一根自己的头发来观察,还有的同学把生物书的封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种情况都有,我并没有去责怪他们,相反,我觉得他们的创新能力很强。学生的成长应该就是从这种不懂到探索到创造,最后能体验到成功喜悦的这种过程吧。
二、少固定、多改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的成败与否有很多的因素,如教师的指导是否有效,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实验的设计是否合理,实验的选材是否合适等,所以,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探究是件不容易的事,真正做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实验课教学模式加以改动如在做“植物叶下表皮气孔实验”时,我选购了蚕豆叶、青菜叶、大白菜叶等,实验时,我给每组准备的是蚕豆叶,学生获取下表皮的过程较为费力,有些学生比较看到我的实验桌上有青菜和大白菜,主动问我所要并说明缘由。这正是我这节实验课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学生的创造力的确很强,居然取三个材料的下表皮做在一片临时装片上,还分析了哪种叶片的取材难易及有效,真好!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及时的开发和肯定。
三、课内外实验结合,拓展思维创造的空间
除了课堂实验教学外,我经常带领学生进行课外观察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书本知识。
(1)在讲植物的繁殖时,指导学生进行了植物栽培,引导学生学会扦插月季,会自己发豆芽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尝试给桃树剪枝。
(2)在青蛙的繁殖季节,捉些小蝌蚪带进教室,观察它的身体变化,从而了解它的发育史,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
(3)观察卵成鸡的发育过程,了解鸟卵发育所需要的因素,体会在发育过程的不易,增强对生命珍爱的情感教育以及父母给予生命的不易的感恩教育。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珍爱大自然的万物。
(4)建立生物兴趣班,定期进行血型测定、血压测定、血糖测定、叶脉标本制作、植物名称挂牌等活动等。
只要我们能做到的实验我们都去探究一下。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操作技能,还能增强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又通过实践丰富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积极开展课外、校外活动,才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从而有力地说明了在进行实验创新教育的同时,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教的知识,并且能运用到实践中。
通过生物实验,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生物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和教学同步的课堂内追求学生学习的高效,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