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1984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年陶都,紫艺芳华,五百余年紫砂壶艺历久弥新。三大经典器型:光素器、花器、筋纹器,以及衍生出的花素结合的改良技法、融合雕塑技法的塑器、陶艺系列、仿青铜器壶型等紫砂壶艺,在继承传统的壶艺过程中不断融合创新,形成了紫砂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创作氛围,也成为手工艺创作中具有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
  诗句中“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说的是葫芦的成长过程充满浓厚的人文情怀,画作中“福禄图”常有寓意多子多孙,又谐音“福禄”,成为画中的仙物;葫芦也是佛家与道家的神物,聚仙气、蕴灵气,同样也成为紫砂壶艺创作的常用素材。
  1 临自然清趣,得大道之理
  在紫砂壶艺的创作过程中,大家都在讨论、探究、思考并深入研究紫砂艺术道法自然的真谛,以便更好地把握紫砂壶艺的创作思想内涵与艺术的深刻哲理,去参悟其中的奥妙,更好地指导紫砂艺术传承与发展。无论是光素器还是筋纹器抑或是花货作品,历经一代又一代紫砂前辈的摸索,在传统中继承创新、在创新中思索创作的传统精神。当然,“葫芦壶”(见图1)是沿着传统紫砂壶艺的创作技法,并深入自然葫芦的植株及果实,观其形、赏其意、探其神,变其轮廓,并融合紫砂的可塑性创作而成。
  真正开始创作“葫芦壶”还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为“葫芦壶”在传统的器型中也是很多的,最经典的就是“曼生葫芦壶”,所以创作“葫芦壶”继承容易,创新难。在翻阅很多文献资料的同时,对比了花货葫芦的仿真艺术效果,“曼生葫芦壶”的精巧趣味,圆器的珠圆玉润,各取其妙而着手设计创作,在这样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紫砂壶艺原创的特殊性与艺术的生命活力。
  所以,“葫芦壶”的创作是理论指导创作实践的过程,又是在实践过程中检验理论的过程。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对史料的查阅、对前人紫砂壶艺的探究,塑壶成型。得大自然造物的清趣之趣,思考“道”中简而不单的艺术神韵,融于思想之中,运用在实践之中。
  2 大道至简而久,传器至精而远
  “葫芦壶”与其说是个人的原创作品,不如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承前辈们的优秀紫砂壶艺并根据自我的感悟与思考创作而成之果。整件作品以“圆”为身,柔润挺括而又气度不凡,壶身扁润饱满,外轮廓神似一只大葫芦,一气呵成;弯嘴在处理的过程中,其实是依据真实的葫芦生长时与藤蔓连接处的自然形态为原型创作的,小嘴朝上,流露出的是生命向上的积极思想;嵌盖与壶身一气呵成,纹丝合缝,考验着创作时的耐心与细心,也是整件作品能否完美完成的重要一部分;壶钮直接塑形一颗小葫芦,灵秀轻盈,斜向上45°角,与整件作品的比例搭配恰到好处,毅然保持着整体的平衡性与艺术的欣赏性,恰巧将紫砂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得完美无缺;环柄是简化了葫芦藤蔓的柔韧与美感,又若耳状,继承了传统壶型壶柄的创作技巧,在此基础上为了便于端把的舒适,在壶柄的右上方添加了柱形装饰,与顾景舟大师“上新桥壶”柄上的装饰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整件作品线条简约而不简单,工艺灵妙而不粗拙,透着对自然的憧憬,对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诉于一壶之中,是将传统的文化艺术融于一体,而有突破固有的“葫芦壶”的创作技法。“为道日损”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去繁求简,懂得舍弃,是追求紫砂壶艺过程中的感悟,也只有这样的紫砂壶艺追求,才会有更多的紫砂艺术精品在思想之外、又在思想之中存留长久。
  3 不依葫芦画瓢,应得葫芦大美
  所谓“术业有专攻”,也正是因为每个人的思想与艺术理解不一,文化水平不同,性情眼光不一样,而又通过手中的创作,将思想之中的“虚拟存在”转化为物体的“真实存在”,而这个过程中又会因为每个人的传承技法、创作手法、自我技能高低而表现不一样的艺术效果,也是艺术品个性化、多样化的表现。正是如此,“葫芦壶”除了模仿其原作壶型的外形,而不可能作出与“葫芦壶”一模一样的作品,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与用力不一样,因此个人的创作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在原创的作品与创新的作品之别谈论中,任何作品都是创作者当时的思想、手法力度、周边环境决定了一件真正的作品的唯一性、独特性、不可复制性。通过对“葫芦壶“的构思、设计、创作、烧制以及个人的思考,艺术的创作不能依葫芦画瓢,而要深思其中的思想与内涵,探究“功在壶外”的“外”在关联,才能提高艺术创作水平。
  4 结 语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一句既唯美、又充满现实色彩的诗句,蕴于“葫芦壶”中,是有人文关怀的浪漫情怀,兼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现实主义收获的喜悦。对于紫砂壶艺创作者来说,任何形态的紫砂壶,都是通过创作者思想的不断拓展,眼界的不断打开,技法技艺的不断摸索,在这过程中接受前辈们的文论著作的理论指导,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从而为个人的艺术创作走向更高、更远、更有思想的境界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不是一味“依葫芦画瓢”。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紫砂壶的设计款式中,“牛盖莲子壶”颇具个性。在“牛盖莲子壶”上进行紫砂陶刻装饰,蕴含着独特的文人气,以及它的文化蕴涵。“牛盖莲子壶”作为一件兼具实用功能的艺术品,内外兼修,让持有者用着惬意,看着养眼。  关键词 紫砂工艺;牛盖莲子壶;紫砂陶刻;百子图  紫砂壶的陶刻题材非常广泛,和书画一样,世间万物皆可以入画。就目前来看,传统题材的运用仍占主要地位。翻开宜兴紫砂陶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前人
期刊
摘 要 紫砂光素器自宋代问世以来,历经元、明、清、民国紫砂艺人们的开掘与提炼,逐步演变成为一种既实用、又具备艺术价值的陶器。以宜兴日用紫砂壶为例,早期经过诸如供春、时大彬、陈曼生、杨彭年、陈鸣远、邵大亨、陈寿珍、顾景舟等艺术大师的努力,美轮美奂的紫砂光素器展现在人们面前,为世人所瞩目。本篇以曼生十八式“石扁壶”为例,谈谈紫砂光货的光素美。  关键词 曼生十八式;石扁壶;陶刻  紫砂可分为光器、花器
期刊
要 在紫砂壶的制作上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往往是陶艺人最愿意采用的表现手法。如意纹是一种吉祥寓意纹样,在优美的形式之下饱含深刻的意义,代表着吉祥、称心、如意的美好寓意。如意纹所采取的象征手法很适合中国人的个性特点,以如意纹装饰紫砂壶,往往深受紫砂壶爱好者的喜爱。  关键词 装饰艺术;仿古如意壶;顾景舟  顾景舟(1915~1996年),原名景州,武陵逸人。少年时在蜀山东坡书院读书,随校长吕梅笙研修古
期刊
2014年第11届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将于10月18日—22日在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展馆面积共计5万平方米,国际标准展位2000多个,分A1、A2、B1、B2、C1、C2六个区域,届时将有3500多名中外陶艺家、参展商、采购商到会展示交流和采购贸易。将充分发挥瓷博会国家级、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品牌效应,为推动陶瓷产品交易、文化信息交流、高新成果孵化和产业投资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期刊
宜兴紫砂,以其独特的质地、别致的造型、素雅的装饰、丰富的内涵、高雅的意境流芳溢彩,成为陶瓷艺苑中一朵艳丽的奇葩,蜚声海内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光货、塑器之间的阵垒已不再泾渭分明,流传甚早的花塑器采用整体的模拟自然形态形式,注重于自然景物的真实再现,如近代花塑器大师蒋蓉1956年创制的“牡丹壶”,壶以大红牡丹花朵为壶身,表面粉饰大红、墨绿、蛋黄等泥色,花蕊侧瓣开出嵌盖,以黄色彩蝶作钮,老杆新枝作壶把,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缘来如意壶”的造型结构和意韵内涵从“缘”的角度进行品析,分别从方与圆、鱼与水、祥瑞与美学三方面进行探讨,论述线缘、情缘与意缘在紫砂壶艺术审美中的功能与作用。  关键词 缘来如意壶;方与圆;线缘;鱼与水;情缘;祥瑞与美学;意缘  紫砂壶因其独特的材质,成为“世间茶具称为首”的最佳茗器,又因造型的千姿百态、装饰的风情万种和书画、诗词、镌刻等多种文化元素的浸润交融,使之成为赏用功能兼备的
期刊
摘 要 将紫檀这种优质的硬木木材融进具有古老历史文化价值的紫砂壶设计中,再运用独特的壶器制作工艺,造就了凝聚独特文化、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本篇以“紫檀提梁壶”为例,考析集名贵紫檀用料与紫砂用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和审美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  关键词 提梁;紫檀提梁壶;艺术  紫檀是世上最珍贵的木材之一,它简练、淳朴、独特,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特别是和紫砂壶这一珍贵的器皿结合,更彰显出紫檀特
期刊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工艺美术陶瓷的重要支柱,它的艺术形态富于变化,堪称“奇葩”,它集实用、艺术和人文于一体,渗透书画、篆刻、金石、雕塑等相关艺术形式,可谓风格显著。紫砂壶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力度是相当强烈的,以壶为载体,传统文化便于此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演绎。“方泰壶”(见图1)以独特的造型架构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形态之中所赋予的文化蕴意更是丰厚而深刻,值得用心品读。该壶构思巧妙、设计新颖,尤其充分地挖
期刊
(宜兴214221)  宜兴紫砂是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宜兴紫砂壶便是举世公认的最佳茗饮器具。同时,紫砂壶集实用、艺术和人文于一体,又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逐渐融入书画、雕刻、金石等相关装饰艺术元素,可谓内蕴丰富,令人钟爱有加。  紫砂壶的美感源于多个层面,从最基础的视觉美感到深层的内在共鸣,其往往综合了造型、装饰等可观、可见的
期刊
千年陶都,紫玉金砂。紫砂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存在方式,“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形成了集实用性、艺术性、收藏性等具有艺术文化价值的艺术品珍品,成为陶瓷艺术的一朵瑰丽奇葩。紫砂壶从传统的工艺品,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艺术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现代紫砂艺术珍品,一方面是因为紫砂具有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时代性特征的文化艺术符号;另一方面是因为紫砂陶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内在的文化艺术元素与实用收藏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