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笃行: 跨越一甲子的情缘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980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12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文化广场内锣鼓喧天,粗犷彪悍的“牛”和矯健威猛的“虎”正在相斗。“牛”动作刚劲,粗犷剽悍,以进攻为主。“虎”则轻盈矫健,蹿、蹦、躲、闪,以防守为主。“牛”“虎”相斗招式紧凑,精彩纷呈,引来观看者阵阵喝彩。
  “牛斗虎”舞蹈是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一牛、二虎、一牧童、六武士为阵容,是一种模拟动物形体、习性、动作的表演。现年83岁的王笃行,是锅培口村“牛斗虎”队的“武士”,也是“牛斗虎”舞蹈的第五代传承人。
  “我们这里的‘牛斗虎’舞蹈起源可追溯到清代咸丰年间。”据王笃行介绍,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由马颊河北渡,在济南府一带作战。腰站镇锅培口村村民王仁参加了太平军,并学会了“牛虎拳”招式。太平军失利后,王仁回到锅培口村。此时盗匪蜂起,民不聊生。王仁便在村内招募了30名青壮年,办起了“武对子社”,向人们传授“牛虎拳”,成为“牛斗虎”舞蹈的原型。
  光绪二十五年(1899),村民李有亮进一步整理规范了“牛虎拳”的动作,用黄布制成牛身,用绒布缝制成虎衣,人们穿戴起来对打,以示对“武对子社”的纪念。同时,他还把牛头越做越大,老虎越做越小,使舞蹈与武术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牛斗虎”舞蹈。
  1945年,年仅7岁的王笃行被“牛斗虎”舞蹈深深吸引,潜心学习,自此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笃行告诉记者,学习一个全新的内容,虽然动作好学,但是细节难抠。从“小老虎”开始扮起的王笃行为了练好“鹞子翻身”这一动作,前后花了2年时间。王笃行说:“我就是憋着一口气练,磨破皮摔趴下了也得起来,你玩儿假把式它不好看啊。挨打挨踹,我也要练好。”
  数十年来,王笃行和队友们走乡间、访县城。他既是演员,又当搬运工,还要负责“舞美”,为团队亲手扎制牛头。尽管已是83岁的高龄,他依旧是全场的总调度人,并乐此不疲。
  “虎要吃牛,牛不让吃。你得把这个过程表现出来,而不是跟绵羊一样软绵绵的。”王笃行边说边在水泥地上示范起来。
  “牛斗虎”舞蹈作为腰站镇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表演艺术,多在春节、元宵节、庙会或其他重大庆典活动等场合演出。跳舞时,锣鼓咚咚锵,牛虎争相斗,祈求来年好兆头,一派热闹喜庆的场景。据悉,“牛斗虎”舞蹈流传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2007年被列入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能让“牛斗虎”舞蹈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锅培口村村民利用文化大院,在农闲时节和外出务工青年返乡之际,组织青壮年积极练习,目前已有30余人的规模。与此同时,队伍里最年轻的“小老虎”王云鹏也已开始跟着前辈们学习技艺的整体调度了。“下一步,我要多召集些年轻人一起学习,我们一定要把‘牛斗虎’舞蹈传承下去。”王云鹏信心满满地说。
  (编辑/王勉励  助编/景敏)
其他文献
孩子靠读书好不容易走出了农村,家人当然希望他们留在外面。夏津小伙徐如松却不顾家人反对回来了,带着想改变生他养他的那个小村子的念想,“让我为返乡创业‘打个样’”。  走进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庙镇清凉寺村的蚯蚓养殖基地,只见一大片桑树林下,数十只大白鹅悠闲踱步,地面上养殖床铺设得整整齐齐,时下蚯蚓已进入了休眠期。“待到春暖花开,咱这养殖基地就热闹了,前年栽下的200亩桑树林,也能结果了。”今年33岁的
期刊
为什么我的眼中满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前段时间,一则“山东曹县博士返乡创业淘宝卖汉服”的新闻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评论,博士干了初中生能干的事……但仅用半年时间,博士胡春青及他的妻子孟晓霞就用真金白银回应了网友质疑,他们新开的店铺半年销售额达到了500万元。他们接下的订单还带动了周边十几家工厂,为四五百人提供了工作机会,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期刊
新年伊始,接连几场瑞雪造访了小城威海,天地间皓然一色。风雪之中,威海七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桥头镇冷凉植物示范推广基地里却风景独好,一丛丛、一簇簇红如玛瑙的北美冬青连成花海,红得通透,美得醉人。  向雪地深处望去,一位手持相机的女子,步履轻盈,走走停停,她就是威海七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丛群。这一片北美冬青,丛群拍了十年,也培育了十年,她视北美冬青为自己的“姑娘”,这些“姑娘”一直牵动着丛群的心……
期刊
今年31岁的黄元孔,从2016年回乡搞乡村旅游,至今已有5年时间。其间也有压力大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也有想一走了之的时候,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把乡村旅游搞得风生水起。  村里找个懂电脑的都难  2015年春节期间,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聂家峪村喜气洋洋,一派欢乐祥和。许多在外工作的年轻人都在串门聊天。除夕这天,村主任黄元才格外忙碌,打定主意要找一个人聊聊天。  这个人就是村里第一个考上一類本科的全日
期刊
一张车票、一副春联、一盏灯笼、一顿年夜饭……春节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回家过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乡愁。  每到过年时分,乡愁便更浓几分。哪怕是坐在窗明几净的高楼大厦里,思绪也难免会纷飞到故乡所在的小村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乡过年的仪式感一般进入农历腊月就开始了。仪式感的第一步——囤年货。逛年集、逛超市,每次都会想着买点儿东西准备过年。手工的大饽饽、自制的香肠,杀猪宰羊……都需
期刊
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家乡?很多人纠结多年都没有答案的“灵魂拷问”,在有着“淘宝县”之称的山东曹县,不少年轻人却坚定地选择了后者。数据显示,近几年,曹县仅回乡的大学生就有12000名左右。“85后”胡春青是大连理工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生,2018年底返乡创业时,父亲很无奈,“培养个博士不是让你回家做衣服的”,还把他“赶”出了村。如今,胡春青却成了淘宝镇的“明星”,他和妻子一起做原创设计,并带领村民提前布
期刊
王照鹏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在章丘市文祖街道石子口村飞起无人机时,引来了众多村民围观。村民说:“原来我们村在天空中,这么好看啊!”王照鹏知道,自己让村民们看见了从未看见过的风景。那一刻的他,有些许欣慰与自豪。他还有更大的梦想,想为乡村振兴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作为土生土长的章丘文祖人,王照鹏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回家乡创业。因为上大学时就酷爱无人机,他把创业的方向定为了“无人机”。2016 年9月,他
期刊
戏曲,是中国人最典型的传统审美方式,是文艺百花园中最为绚丽的一朵。一位来自青岛即墨、热爱柳腔的小伙单洪超正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着故乡。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话用来形容他对于柳腔的满腔热爱最贴切不过。不管是在2013年大学毕业后执意创立“春晖柳腔剧团”,还是2015年通过当售楼处业务员补贴剧团开支,亦或是2020年来到由即墨区鼎泰德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投资运营的即墨古城上班,他对于柳腔的热爱从
期刊
寒冬晴日,和煦的阳光落满冬日的黄河,静静地泛着白色光芒,像给河面洒上了一层亮闪闪的碎银,又像丝绢铺满河床,为黄河平添了几分壮丽之色。此番场景虽没有大气磅礴的气势,也没有波涛万丈的豪情,但一簇簇、一团团漂浮在宽阔河面上的冰凌如同被突然卷起的浪花,层层叠叠宛如凝固的乐符,无不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近日,在“极限”寒温下,黄河山东段多处出现封河,昔日滚滚东流的黄河被冰凌覆盖,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摄
期刊
门笺,是我国传统的春节门(窗)楣吉祥装饰物。过年贴“挂门笺”是沂蒙人民由來已久的习俗。每逢新春佳节,山东省临沂市家家户户除了张贴大红春联,还要在门楣上粘贴一排五彩缤纷的门笺,其用意是祝吉纳福。迎风飘动的门笺和春联、年画交相辉映,成为新春佳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郯城县“挂门笺”又称“挂门钱”“门吊子”,属于民间刻纸,是中国民间工艺“三绝”之一,起源于北朝时期,距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 “挂门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