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有1.26亿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每10人中就有1人的年龄超过60岁。为了给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政府扶持开办的敬老院为很多老人解决了后顾之忧。由于公办敬老院数量的不足,一些民办敬老院应运而生。可是,因为民办的属性问题,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他们的经营状况很不乐观,许多民营敬老院都是在惨淡经营。
金秋九月,菊香送爽。9月14日,中秋佳节。在月满人和的日子里,记者来到位于北京昌平区爱地颐养中心的一家敬老院。
敬老院外,噼里啪啦放着礼花、鞭炮,敬老院内,是一群摇着蒲扇纳凉的老人。“快下雨了,今晚怕看不到月亮了”。没过多久,暴雨就来了,等待赏月的老人们回到了屋里。
老有所乐
为了子女们来回方便,老人们的中秋庆祝活动上午已经结束。“上午会餐后,举行了文艺活动,大家一起唱歌。我唱了奥运主题曲《我和你》。”76岁坐在轮椅上的成婆婆兴高采烈地对记者说。
81岁的谢爷爷退休前是新华社的驻外记者,原来在印度、希腊等好几个国家工作过,是位有50多年精彩的新闻从业经历的老记者。“我们在这里生活感觉挺好的。没有什么无聊、空虚,生活嘛需要自己充实!”谢爷爷的老伴儿对记者说,他们是自愿来敬老院住的,他们的一儿一女在上海工作都比较忙,过节的时候儿女会来看看他们。
在连续两天的采访中,我们看到这里的老年朋友生活得怡然自得,大家各有各的爱好。杨奶奶喜欢摄影、写文章、唱京剧;郝大爷做的竹制手工工艺品送给街坊四邻;房奶奶画的国画,用生日蛋糕盒裱糊得有模有样的挂在好友的房间里。他们有自己的院报《爱地·忘年交》,他们用后花园里的树枝,采集压制后的干花,将手工作品制作成日历,印出来分发给大家。
“六一儿童节”搞联欢,81岁以上是小班,80岁——76岁是中班,76岁以下是大班,“老小孩儿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自己的儿童时代,重过六一节。他们练太极、比乒乓球、转呼啦圈、抖空竹、踢毽子,腿脚不便的老人们也不闲着,大家围坐一起比赛“托排球”,院长还给这个比赛项目取了个名字叫“机械化部队的轻功比赛”。
来敬老院做义工、搞活动的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说,他们到其他的敬老院时,心情特别压抑,如果我爷爷老了一定不会送到养老院。但来到这一看,呦!原来养老院也有这么美好的地方,老人家们精神面貌这么好啊!有很多老人们喜欢唱歌,有唱英文、日文、俄文的,还有唱京剧的……随便一个话题,都会让大家兴趣盎然。
人性化管理
老人生活状态健康而向上与其自身开明的想法、充实的活动有关,也与周围的环境、氛围密切相关。
1998年爱地颐养中心由谷全文夫妇创办,目前已累计投资340万元,发展成占地2万平方米,102张床位的规模,目前接纳70余位老人。成立之后他们逐渐确定了自己的运营状态,以收住生活自理、半自理的老人为主,这样基本上可以维持一种健康的生活氛围,对于半自理老人的健康恢复也是有意义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分层定位是有益的。
2001年的时候,院里收住了一位退休老人张惠华(音),她的儿女都在美国,刚来的时候脸上都没有表情,跟谁也不说话、不打招呼,目光呆滞,看着都挺害怕的。送她来的一个朋友介绍说,她有严重的抑郁症,嘱咐我们有空的时候多跟她交流交流。院长妻子梁玉琪主任介绍,有一个大夫,他是学佛的,张惠华老人也信佛。然后这个大夫就从佛教的角度和她聊天,她特别爱听。原来打算来这休养一个月的,后来她就跟我说不想走,等到她在这住到第三个月的时候情况转变特别大,我们搞活动她就上台表演节目,还经常爬山。来客人时她就跟别人讲自己恢复得多好。2001年、2002年连续入住,后来搬回家时周围邻居也都说她胖了,见人也打招呼,心情也开朗了。”
2003年老人还想来,当时我们的床位已经满了。她就去了一家公办的养老院,结果摔了一下,当时院里没有医务室、大夫,领导没有在,护理人员也没有注意,第二天才上医院,院领导草草看了一下不了了之。我们得知老人摔倒后去医院探望她。张惠华老人后来对梁主任说:“官办的敬老院和民办的敬老院差别太大了,特别是在人情味上。”
梁主任介绍说,老人出院后,把脚给摔骨折了,家里没有人,她就给谷主任打电话求救,谷主任把她送到了医院,老人特别感动。去年,她儿子儿媳闹离婚,老人病情复发住院一直到现在都没出院。“老人谁都不信任,就信任我,她把房产证、工资本、存款什么都交给我,我就给她列了个清单,现在医院的费用都是我给她交。老人家对我说:‘下半辈子我就靠你了。以后我要去爱地,你是我最亲的人。’其实,只要住过我们这里,我们之间都建立了很深刻的感情,即使回家后也不断联系,过年过节常打电话,就像走亲戚一样。”
政府对敬老院应同等对待
像爱地这样的民办养老院北京共有20多家。看到爱地颐养院经营得有声有色,让人猜测他们一定也赚了不少钱吧!
“其实,人们对民办养老机构带有某种偏见。他们认为你投资办这个养老院,肯定觉得这是个赚钱的行业。既然你办了,你就要承担这个风险后果,否则你别办。”谷主任无奈地说,“养老福利事业,我们习惯了国家包办,老百姓谁钱多的没地方花了办养老院?草根力量办养老院其实很难,政府把公办养老院当自己的亲儿子,民办的是野孩子。每年过年过节,政府官员只去公办的或者是他们自己直属的,就没有领导来我们这看过。”
在经营过程中,公办养老院除了和民办养老院一样享受税收减免等政策,还不用承担土地租用费用,因为用于办养老院的土地国家出资征用无偿给予养老事业发展。虽然同是办养老事业,但民办养老院却不能享有这一优惠政策。“像我们这些民办的,你租地方上的一块地是按照商业价格租用下来的,我的收入第一笔要交租金。地租现在是15万,从2008年开始要交到十八九万吧。你想想这十八九万,我得攒多少才能攒到这个钱呢?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而公办的养老机构,他就没有这个负担。只要平时的日常开支挣出来就可以了。”
除了土地租金,冬季的时候爱地颐养中心还要交纳12万—13万的取暖费用。“我们在郊区,不可能跟市政取暖的接到一块就得自己烧。现在煤价涨得很厉害,我十年前办敬老院,一吨煤才180—200块钱,到今年的煤价最便宜的930块钱。我们每年收的取暖费是一个老人一个月150元,总共能收到2万到3万,但是我的支出是12万。”谷主任介绍到。这就形成了9万多块钱的亏空,除此之外,每个月他们还要水费、电费、养路费等各种费用,还要给工人开工资,以前减免的企业所得税2008年也开始交了。
社会福利事业,由于经营成本的提高,形成成本与利润倒挂的现象。“其实我1998年开始创业时那么大个摊子要运作,可是你住进的老人又不多,交纳费用又多,真的就是惨淡经营!不断地去投入,然后亏空,然后再投入再亏空。”谷主任回忆说。
“从2003年、2004年开始我们才慢慢好起来,亏空不是那么大了。从2005年开始政府对民办养老院给予扶持,一个老人住满一个月,养老院可以领100元的床位补贴。我们基本上做到了收支基本平衡。但是扶持真的是远远不够,远远达不到。”
政府扶持有限,这也是考虑到你们是有盈利的性质。谷主任解释说,“如果给你扶持多了、补贴多了,那就意味着国有资产落入个人腰包。公办养老院,投资多少它总归都是姓公,如果给你私人办的,那就落你私人口袋了,那就跟国有制格格不入了。”
“如果把我们当作企业来看,那我们每年该有利润回报的,但是我们养老院大多数没有什么回报,一年下来收支基本平衡,就很高兴了。有点盈余的时候,你就得再投入进去,要修路、要改善老年的生活设施。比如,今年房顶漏水了就得赶紧修缮。一年下来,最后感觉是,在养老院只是有吃、有喝、有地住而已。”
“既然这么艰难,继续干下去能承受得了吗?”记者问。
“作为一种商业经营,你要是经营个两三年没有什么结果就得关掉。可是养老院它不单是一个企业,它还是一种社会事业。企业关掉,产品扔掉就完了。但养老院来的都是人!很多老人投靠你来,他们认为你是他们最后的依托,就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你不能说,老人家你走吧,我们养老院关了。你得对人家负责呀。”谷主任有些激动,“老人对你的期望是很高的,从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考虑,你也得咬着牙办下去!老人们也看到了你所作的一切,他们就会鼓励你、宽容你!我们和老人,不是服务与被服务、交钱和我们挣钱的关系,而是一家人的关系。他们知道我们办养老院是为他们服务,他们特别的感恩,支持我们。”
“在这个地方我们感觉很充实。这是个事业,你必须办成,那种责任感、成就感是过去所没有的。你是办养老事业,老人们很支持都夸你,老百姓很尊敬你,夸你不简单、积德行善。我们听到这个也受到很大的鼓舞,精神的往往比物质的更要宝贵。看到老人们生活状况逐步改善,从刚来时的面黄肌瘦,变得面色红润,我们就觉得很有成就感,这是一种收获。”尽管面临种种困难,谷主任依然信心很足。
金秋九月,菊香送爽。9月14日,中秋佳节。在月满人和的日子里,记者来到位于北京昌平区爱地颐养中心的一家敬老院。
敬老院外,噼里啪啦放着礼花、鞭炮,敬老院内,是一群摇着蒲扇纳凉的老人。“快下雨了,今晚怕看不到月亮了”。没过多久,暴雨就来了,等待赏月的老人们回到了屋里。
老有所乐
为了子女们来回方便,老人们的中秋庆祝活动上午已经结束。“上午会餐后,举行了文艺活动,大家一起唱歌。我唱了奥运主题曲《我和你》。”76岁坐在轮椅上的成婆婆兴高采烈地对记者说。
81岁的谢爷爷退休前是新华社的驻外记者,原来在印度、希腊等好几个国家工作过,是位有50多年精彩的新闻从业经历的老记者。“我们在这里生活感觉挺好的。没有什么无聊、空虚,生活嘛需要自己充实!”谢爷爷的老伴儿对记者说,他们是自愿来敬老院住的,他们的一儿一女在上海工作都比较忙,过节的时候儿女会来看看他们。
在连续两天的采访中,我们看到这里的老年朋友生活得怡然自得,大家各有各的爱好。杨奶奶喜欢摄影、写文章、唱京剧;郝大爷做的竹制手工工艺品送给街坊四邻;房奶奶画的国画,用生日蛋糕盒裱糊得有模有样的挂在好友的房间里。他们有自己的院报《爱地·忘年交》,他们用后花园里的树枝,采集压制后的干花,将手工作品制作成日历,印出来分发给大家。
“六一儿童节”搞联欢,81岁以上是小班,80岁——76岁是中班,76岁以下是大班,“老小孩儿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自己的儿童时代,重过六一节。他们练太极、比乒乓球、转呼啦圈、抖空竹、踢毽子,腿脚不便的老人们也不闲着,大家围坐一起比赛“托排球”,院长还给这个比赛项目取了个名字叫“机械化部队的轻功比赛”。
来敬老院做义工、搞活动的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说,他们到其他的敬老院时,心情特别压抑,如果我爷爷老了一定不会送到养老院。但来到这一看,呦!原来养老院也有这么美好的地方,老人家们精神面貌这么好啊!有很多老人们喜欢唱歌,有唱英文、日文、俄文的,还有唱京剧的……随便一个话题,都会让大家兴趣盎然。
人性化管理
老人生活状态健康而向上与其自身开明的想法、充实的活动有关,也与周围的环境、氛围密切相关。
1998年爱地颐养中心由谷全文夫妇创办,目前已累计投资340万元,发展成占地2万平方米,102张床位的规模,目前接纳70余位老人。成立之后他们逐渐确定了自己的运营状态,以收住生活自理、半自理的老人为主,这样基本上可以维持一种健康的生活氛围,对于半自理老人的健康恢复也是有意义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分层定位是有益的。
2001年的时候,院里收住了一位退休老人张惠华(音),她的儿女都在美国,刚来的时候脸上都没有表情,跟谁也不说话、不打招呼,目光呆滞,看着都挺害怕的。送她来的一个朋友介绍说,她有严重的抑郁症,嘱咐我们有空的时候多跟她交流交流。院长妻子梁玉琪主任介绍,有一个大夫,他是学佛的,张惠华老人也信佛。然后这个大夫就从佛教的角度和她聊天,她特别爱听。原来打算来这休养一个月的,后来她就跟我说不想走,等到她在这住到第三个月的时候情况转变特别大,我们搞活动她就上台表演节目,还经常爬山。来客人时她就跟别人讲自己恢复得多好。2001年、2002年连续入住,后来搬回家时周围邻居也都说她胖了,见人也打招呼,心情也开朗了。”
2003年老人还想来,当时我们的床位已经满了。她就去了一家公办的养老院,结果摔了一下,当时院里没有医务室、大夫,领导没有在,护理人员也没有注意,第二天才上医院,院领导草草看了一下不了了之。我们得知老人摔倒后去医院探望她。张惠华老人后来对梁主任说:“官办的敬老院和民办的敬老院差别太大了,特别是在人情味上。”
梁主任介绍说,老人出院后,把脚给摔骨折了,家里没有人,她就给谷主任打电话求救,谷主任把她送到了医院,老人特别感动。去年,她儿子儿媳闹离婚,老人病情复发住院一直到现在都没出院。“老人谁都不信任,就信任我,她把房产证、工资本、存款什么都交给我,我就给她列了个清单,现在医院的费用都是我给她交。老人家对我说:‘下半辈子我就靠你了。以后我要去爱地,你是我最亲的人。’其实,只要住过我们这里,我们之间都建立了很深刻的感情,即使回家后也不断联系,过年过节常打电话,就像走亲戚一样。”
政府对敬老院应同等对待
像爱地这样的民办养老院北京共有20多家。看到爱地颐养院经营得有声有色,让人猜测他们一定也赚了不少钱吧!
“其实,人们对民办养老机构带有某种偏见。他们认为你投资办这个养老院,肯定觉得这是个赚钱的行业。既然你办了,你就要承担这个风险后果,否则你别办。”谷主任无奈地说,“养老福利事业,我们习惯了国家包办,老百姓谁钱多的没地方花了办养老院?草根力量办养老院其实很难,政府把公办养老院当自己的亲儿子,民办的是野孩子。每年过年过节,政府官员只去公办的或者是他们自己直属的,就没有领导来我们这看过。”
在经营过程中,公办养老院除了和民办养老院一样享受税收减免等政策,还不用承担土地租用费用,因为用于办养老院的土地国家出资征用无偿给予养老事业发展。虽然同是办养老事业,但民办养老院却不能享有这一优惠政策。“像我们这些民办的,你租地方上的一块地是按照商业价格租用下来的,我的收入第一笔要交租金。地租现在是15万,从2008年开始要交到十八九万吧。你想想这十八九万,我得攒多少才能攒到这个钱呢?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而公办的养老机构,他就没有这个负担。只要平时的日常开支挣出来就可以了。”
除了土地租金,冬季的时候爱地颐养中心还要交纳12万—13万的取暖费用。“我们在郊区,不可能跟市政取暖的接到一块就得自己烧。现在煤价涨得很厉害,我十年前办敬老院,一吨煤才180—200块钱,到今年的煤价最便宜的930块钱。我们每年收的取暖费是一个老人一个月150元,总共能收到2万到3万,但是我的支出是12万。”谷主任介绍到。这就形成了9万多块钱的亏空,除此之外,每个月他们还要水费、电费、养路费等各种费用,还要给工人开工资,以前减免的企业所得税2008年也开始交了。
社会福利事业,由于经营成本的提高,形成成本与利润倒挂的现象。“其实我1998年开始创业时那么大个摊子要运作,可是你住进的老人又不多,交纳费用又多,真的就是惨淡经营!不断地去投入,然后亏空,然后再投入再亏空。”谷主任回忆说。
“从2003年、2004年开始我们才慢慢好起来,亏空不是那么大了。从2005年开始政府对民办养老院给予扶持,一个老人住满一个月,养老院可以领100元的床位补贴。我们基本上做到了收支基本平衡。但是扶持真的是远远不够,远远达不到。”
政府扶持有限,这也是考虑到你们是有盈利的性质。谷主任解释说,“如果给你扶持多了、补贴多了,那就意味着国有资产落入个人腰包。公办养老院,投资多少它总归都是姓公,如果给你私人办的,那就落你私人口袋了,那就跟国有制格格不入了。”
“如果把我们当作企业来看,那我们每年该有利润回报的,但是我们养老院大多数没有什么回报,一年下来收支基本平衡,就很高兴了。有点盈余的时候,你就得再投入进去,要修路、要改善老年的生活设施。比如,今年房顶漏水了就得赶紧修缮。一年下来,最后感觉是,在养老院只是有吃、有喝、有地住而已。”
“既然这么艰难,继续干下去能承受得了吗?”记者问。
“作为一种商业经营,你要是经营个两三年没有什么结果就得关掉。可是养老院它不单是一个企业,它还是一种社会事业。企业关掉,产品扔掉就完了。但养老院来的都是人!很多老人投靠你来,他们认为你是他们最后的依托,就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你不能说,老人家你走吧,我们养老院关了。你得对人家负责呀。”谷主任有些激动,“老人对你的期望是很高的,从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考虑,你也得咬着牙办下去!老人们也看到了你所作的一切,他们就会鼓励你、宽容你!我们和老人,不是服务与被服务、交钱和我们挣钱的关系,而是一家人的关系。他们知道我们办养老院是为他们服务,他们特别的感恩,支持我们。”
“在这个地方我们感觉很充实。这是个事业,你必须办成,那种责任感、成就感是过去所没有的。你是办养老事业,老人们很支持都夸你,老百姓很尊敬你,夸你不简单、积德行善。我们听到这个也受到很大的鼓舞,精神的往往比物质的更要宝贵。看到老人们生活状况逐步改善,从刚来时的面黄肌瘦,变得面色红润,我们就觉得很有成就感,这是一种收获。”尽管面临种种困难,谷主任依然信心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