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今年84万考生的罢考现象出发,对我国当前的高考体制进行了反思,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提出适当的改革建议,旨在不断完善和优化当前的高考体制。
【关键词】罢考;高考体制;问题;建议
引言
每年这个时候,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高考”,舞弊、移民、改革、公平等成为较为热门的关键词。而今年又多出一个新鲜词,那就是“罢考”。据教育部公布,2009年全国普通适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84万人退出高考。另有统计数据表明,本应于2009年毕业的这批高中生中,有37万人在高一、高二期间便中途辍学。在2009年834万应届毕业高中生中,报名参加高考的只有750万,为有史以来首次下降。6月的高温酷暑之中,中国向来人满为患的高考考场,出现了首次降温。这一现象成为社会、家庭、学校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很多网站都对此发表了评论,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在当前国际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高考作为选拔培养人的重要渠道,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从这一现象出发,对高考体制进行了反思,意在不断总结探索,做到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高考机制。
一、分析罢考现象的主要原因
针对这一现象,很多媒体都对罢考学生进行了调查和采访,意在通过某些个案调查来找出其罢考的原因。笔者记录了相关报道中的一些话语,如:重庆开县铁桥镇中学高三3班的一位罢考学生所言:“学习成绩不行,上好学校没希望,不好的学校学费又太厉害,不如干脆不考。”她为自己的罢考行为找了很多的理由,“咱们学校普遍成绩不突出,能考上一本、二本的全校不会超过10人,上二本以下的学校意义不大。”开县丰乐中学的另一位罢考生在谈到原因时是这样解释的:“自己想读,成绩又好,就因为家里穷读不了。”另外,还有一些同学是因为心理压力相当大,还未上战场就开始想退出。这些同学大多表现为对未来的茫然和迷惑。如某一同学所言:“我学得很茫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学到了什么”。与此同时,一些媒体对参加留学联考报名的考生们进行了调查,了解到越来越多中国高中生为了挤进外国名校和取得高额奖学金,很多原本准备报考国内高校的莘莘学子纷纷计划赴海外求学备战“洋高考”。如一位家长所言:“美国本科共四年,他们直接将美国大一搬到了中国,在国内就能完成美国大一的所有课程!这样的课程模式最多能为每个家庭节省10万人民币呢!”学费的节省是其次,其实家长更看重的是这种考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安全的留学方式,而且能够较理想地达到学业及就业目标,这个优势非同寻常!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出,罢考的原因主要是涉及两个因素:“高考分数”和“就业前景”。总体概括为以下几条原因:第一是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第二是自己学习跟不上,考试心理压力大;第三为大学生就业难,毕业前景不乐观;其次是“洋高考”引起留学新热潮。在所涉及到的四个原因中,可以看出前三条与经济收入水平、素质教育的贯彻和社会的就业压力相关,而第四条关系到人才外流的问题。这些在华招生的“洋高考”直接在中国开设考区,其紧盯的对象,不仅是“尖子生”,还有理科中具有专才潜力的考生或文科中具有广泛知识面的“通才”学生。据报道,准备参加“洋高考”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国外的大学入学考试,更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国内考试比起来少有繁琐艰涩的客观题。这些毕业生原本都是上海市复旦附中、上海中学、市北中学、市三女中等多所知名中学的学生。对于“洋高考”抢滩中国市场的现象,无论从种类还是从分布地域上看,增多的势头都很强烈。其为中国学生提供更多机会的同时也触动了中国高考的整个体制环境,并引发人们对中国教育如何融入全球格局这一重大命题的深刻思考。
二、我国现有高考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述的四个原因中可以看出,其所出现的原因正是中国当前的高考体制中的种种弊端的具体体现。作为“中小学教育指挥棒”的高考,自1952年教育部正式决定其在全国统一实行以来,实际上其一直在不断改进。如: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试科目的设置又分为文理两类;1983年在试行毕业会考的基础上,提出了“3+2”的考试方案;1999年教育部开始正式推行了“3+2”考试等。其改革的进程慢,幅度小,但是这些改革已为高校选才,贯彻教育方针,为广大考生创设公平竞争的考试环境、积极推进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考如果不做到“与时俱进”,其弊端就会日益突出,不仅难以完成为国家和高等院校公平公正的选拔合格人才的使命,甚至还会给社会、家庭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效应。高考欲保持长远的生命力,就必须坚持适度的改革。就目前来说,笔者结合罢考原因的分析认为当前我国高考体制主要存在三大方面的问题:
1.高考职能的基本定位
首先本文提到的是高考职能定位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直接指向高考的功能性,即高考的目的是什么。高考的目的究竟是为高等名校选拔精英,还是为国家的各行各业合理分配人力资源。长期以来,它过度强调了其选拔、甄别功能,弱化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功能的评价。其选才的标准就是“择优录取”。这里的择优就是所谓的高分原则,使高考仅仅成为高校选拔高分考生的工具。这种以单一化标准选拔人才的高考易造成一定程度的人才培养的浪费和漏才现象。单一化标准容易挫伤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怀疑自我能力,易形成自我封闭,没有自信的心理。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精神压力。从长远看,如果高考职能的定位不做出相应变化,那么改变中小学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局面,贯彻所谓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都不可能真正的成为现实。
2.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学业负担问题正是第一个问题在中小学中的普遍反映。这种以升学成绩取人的模式使得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要接受老师的“满堂灌”,课下还要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再加上各类的小考如:周考,月考不间断。这一机制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易导致中小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普遍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如:一些学生因学业成绩而自我否定,产生了逃避现实的心理使得辍学弃学现象增多。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体制下所养成的惯性思维,也给学生将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带来了危害。如:很多学生在高校期间不知道如何进行独立性学习,也不知道如何对所学专业进行研究性学习。
3.高考方案中的问题
这里所提到的高考方案是指高考的内容和考试的方式。结合今年的“洋高考”增温现象,可以看出在每年的高考中,有一批像如钱钟书先生这样的偏才、怪才,然而在高考一刀切的分数线面前,他们往往被拒绝在高等院校的大门之外,其特长和专业潜能不能得到发挥。这一类型的考生更倾向于通过“洋高考”而获得上大学的机会。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高考在内容上偏向于题量大,解题繁琐,需要学生通过长期练习而提高应试能力。各学科的衔接性、综合性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在考查中不突出。从内容侧重点看,其考试内容着重考察静态的学科知识而不是动态的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考试的方式上看,目前的高考仍然是注重统一性。这里统一表现为考察内容的统一、考察方法的统一和划分分数线的统一。
这就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形成矛盾冲突。一方面高校系统内本身存在着已划分层次的本科教育和各类型的高职高专教育。其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有其不同特点。另一方面,各高校不能根据社会需求和本学校专业特色选择合适的生源。高校只能按照系统内的层次从本科到专科,由高分到低分录取。当千军万马都奔向独木桥时,这就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压力问题,一些三本院校学费高昂的问题等。其中,对社会带来的最主要的影响是:高校的层次和类型本应该与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相一致。而现在人为地将各高校生源与分数相挂钩,使得高校优势和学生特长不能结合,其结果是大量的本、专科生在专业上,知识技能上的优势不显著或所学专业不符合社会需求。因此,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都遇到了“就业难”的问题。
三、对当前高考体制提出的建议
根据以上所出现的问题,笔者对当前高考体制提出了三点改革性的建议。
1.由选拔性为主的职能转变为多元评价性的职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的职能应从选拔性为主转向为多功能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对考生实行不同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除了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之外,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能力、个人爱好和技能特长。同时,高考功能向多元化评价性职能的转变也是我国新一轮课改的客观需求。新一轮课改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高考的目的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按照学生的兴趣、专长合理地把考生分配到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如果只以选拔性作为高考的核心,从长远看一方面不利于社会和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无法在中小学中真正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那么应试教育又会进入下一轮循环,其弊端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突出,其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也会逐渐增大。因此,高考在肩负着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任的同时,更应该采用多渠道的方式考察学生综合素质。
2.由应试性学习转向为探索性学习
以应试为主的教学模式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业负担,而且窒息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如果高考的功能逐步向为多元化评价性职能转变,那么其教学方式就应该由原来的应试型学习转向为探索型学习。石中英曾对知识做出这样概括:所有的知识都是可错的,都是有待于检验和反驳的。在认识领域中,根本不存在对认识对象的终极解释。教师在教学目的上,应由原来的知识掌握为主转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科知识上,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性、逻辑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不仅具有广泛的知识面,还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思维能力,为将来从事前沿科学和跨学科研究打下基础。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更有利于高等院校发现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广精专人才。
3.完善高考方案,积极融入教育全球化格局
“洋高考”使中国教育市场遭遇“狼来了”的竞争尴尬,同时触动中国高考的整个体制。 笔者从一些网站中看到很多关心教育届的人士都要求改变“唯分数是举”的高考方式,有的甚至提出“取消高考”。当然,面对高考弊端需要的是冷静的反思当前的高考体制,而不是采取过激的方式。高考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的统一性,使得招生标准没有体现出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使高校不能按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社会需求合理分配生源,使得高等教育失去了动力和积极性,也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为增加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高考改革,已蓄势待发。笔者认为我国高考方案可以借鉴美国的现代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其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不是由国家统一组织而是由民间考试机构组织。标准入学考试类型分为SAT和ACT。SAT为学术水平测验考试,一年举行7次,ACT是学生学业成绩和入学智能测验的一种综合测试,一年为5次。SAT分为两部分:专项测验和推理测验。这两种考试为主要的量化录取标准,除此之外各大学还综合考虑考生高中学业成绩、社会活动能力、工作经验和推荐信,用以了解考生的特点、特长等,有特殊才干的学生可以破格录取。
这种方案使得招考相分离,考生有多次机会,内容上兼顾学业和能力,评价标准上为多样化照顾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利于把学校的优势和学生特长相结合。当然,我国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时要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我国高考可以尝试实行社会化报考,淡化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意识;在考试内容上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把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引入到机制中,改变“一考定终生”的方式;在招生方式上,要真正落实高校录取招生权,各校可根据考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评价成绩进行录取。专业计划上,可由教育部门、省属院校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来协商制定。笔者所建议的方案目的在于改变高中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模式,又使考生和高校都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提高了不同层级院校的生源和专业质量,也利于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职业理想而找到合适的专业,促进其未来的发展。
四、总结
高考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和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提高全民素质,为国家各行各业选拔合格人才的使命。本文从今年高考出现的“考生的罢考”现象出发,对罢考的原因,尤其是对“洋高考”增温的原因做出了详细分析,并尝试着从当前高考体制中找出弊端,最后笔者结合我国国情,借鉴了国外招生的有益经验,提出了不大成熟的改革方案的建议。其目的在于优化我国当前高考体制,建立合理、公平的招生环境,以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作用。从而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考体制,促进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水平和积极融入教育全球化格局。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实现高考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0.
[2]罗立祝.大众化阶段高考改革的方向[J].湖北招生考试,2004.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刘淼.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及其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2002.
[5]康乃美等.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朱永新.关于加快高考制度实质性改革的建议[J].教育科学研究,2005.
【关键词】罢考;高考体制;问题;建议
引言
每年这个时候,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高考”,舞弊、移民、改革、公平等成为较为热门的关键词。而今年又多出一个新鲜词,那就是“罢考”。据教育部公布,2009年全国普通适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84万人退出高考。另有统计数据表明,本应于2009年毕业的这批高中生中,有37万人在高一、高二期间便中途辍学。在2009年834万应届毕业高中生中,报名参加高考的只有750万,为有史以来首次下降。6月的高温酷暑之中,中国向来人满为患的高考考场,出现了首次降温。这一现象成为社会、家庭、学校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很多网站都对此发表了评论,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在当前国际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高考作为选拔培养人的重要渠道,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从这一现象出发,对高考体制进行了反思,意在不断总结探索,做到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高考机制。
一、分析罢考现象的主要原因
针对这一现象,很多媒体都对罢考学生进行了调查和采访,意在通过某些个案调查来找出其罢考的原因。笔者记录了相关报道中的一些话语,如:重庆开县铁桥镇中学高三3班的一位罢考学生所言:“学习成绩不行,上好学校没希望,不好的学校学费又太厉害,不如干脆不考。”她为自己的罢考行为找了很多的理由,“咱们学校普遍成绩不突出,能考上一本、二本的全校不会超过10人,上二本以下的学校意义不大。”开县丰乐中学的另一位罢考生在谈到原因时是这样解释的:“自己想读,成绩又好,就因为家里穷读不了。”另外,还有一些同学是因为心理压力相当大,还未上战场就开始想退出。这些同学大多表现为对未来的茫然和迷惑。如某一同学所言:“我学得很茫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学到了什么”。与此同时,一些媒体对参加留学联考报名的考生们进行了调查,了解到越来越多中国高中生为了挤进外国名校和取得高额奖学金,很多原本准备报考国内高校的莘莘学子纷纷计划赴海外求学备战“洋高考”。如一位家长所言:“美国本科共四年,他们直接将美国大一搬到了中国,在国内就能完成美国大一的所有课程!这样的课程模式最多能为每个家庭节省10万人民币呢!”学费的节省是其次,其实家长更看重的是这种考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安全的留学方式,而且能够较理想地达到学业及就业目标,这个优势非同寻常!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出,罢考的原因主要是涉及两个因素:“高考分数”和“就业前景”。总体概括为以下几条原因:第一是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第二是自己学习跟不上,考试心理压力大;第三为大学生就业难,毕业前景不乐观;其次是“洋高考”引起留学新热潮。在所涉及到的四个原因中,可以看出前三条与经济收入水平、素质教育的贯彻和社会的就业压力相关,而第四条关系到人才外流的问题。这些在华招生的“洋高考”直接在中国开设考区,其紧盯的对象,不仅是“尖子生”,还有理科中具有专才潜力的考生或文科中具有广泛知识面的“通才”学生。据报道,准备参加“洋高考”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国外的大学入学考试,更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国内考试比起来少有繁琐艰涩的客观题。这些毕业生原本都是上海市复旦附中、上海中学、市北中学、市三女中等多所知名中学的学生。对于“洋高考”抢滩中国市场的现象,无论从种类还是从分布地域上看,增多的势头都很强烈。其为中国学生提供更多机会的同时也触动了中国高考的整个体制环境,并引发人们对中国教育如何融入全球格局这一重大命题的深刻思考。
二、我国现有高考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述的四个原因中可以看出,其所出现的原因正是中国当前的高考体制中的种种弊端的具体体现。作为“中小学教育指挥棒”的高考,自1952年教育部正式决定其在全国统一实行以来,实际上其一直在不断改进。如: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试科目的设置又分为文理两类;1983年在试行毕业会考的基础上,提出了“3+2”的考试方案;1999年教育部开始正式推行了“3+2”考试等。其改革的进程慢,幅度小,但是这些改革已为高校选才,贯彻教育方针,为广大考生创设公平竞争的考试环境、积极推进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考如果不做到“与时俱进”,其弊端就会日益突出,不仅难以完成为国家和高等院校公平公正的选拔合格人才的使命,甚至还会给社会、家庭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效应。高考欲保持长远的生命力,就必须坚持适度的改革。就目前来说,笔者结合罢考原因的分析认为当前我国高考体制主要存在三大方面的问题:
1.高考职能的基本定位
首先本文提到的是高考职能定位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直接指向高考的功能性,即高考的目的是什么。高考的目的究竟是为高等名校选拔精英,还是为国家的各行各业合理分配人力资源。长期以来,它过度强调了其选拔、甄别功能,弱化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功能的评价。其选才的标准就是“择优录取”。这里的择优就是所谓的高分原则,使高考仅仅成为高校选拔高分考生的工具。这种以单一化标准选拔人才的高考易造成一定程度的人才培养的浪费和漏才现象。单一化标准容易挫伤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怀疑自我能力,易形成自我封闭,没有自信的心理。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精神压力。从长远看,如果高考职能的定位不做出相应变化,那么改变中小学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局面,贯彻所谓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都不可能真正的成为现实。
2.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学业负担问题正是第一个问题在中小学中的普遍反映。这种以升学成绩取人的模式使得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要接受老师的“满堂灌”,课下还要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再加上各类的小考如:周考,月考不间断。这一机制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易导致中小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普遍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如:一些学生因学业成绩而自我否定,产生了逃避现实的心理使得辍学弃学现象增多。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体制下所养成的惯性思维,也给学生将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带来了危害。如:很多学生在高校期间不知道如何进行独立性学习,也不知道如何对所学专业进行研究性学习。
3.高考方案中的问题
这里所提到的高考方案是指高考的内容和考试的方式。结合今年的“洋高考”增温现象,可以看出在每年的高考中,有一批像如钱钟书先生这样的偏才、怪才,然而在高考一刀切的分数线面前,他们往往被拒绝在高等院校的大门之外,其特长和专业潜能不能得到发挥。这一类型的考生更倾向于通过“洋高考”而获得上大学的机会。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高考在内容上偏向于题量大,解题繁琐,需要学生通过长期练习而提高应试能力。各学科的衔接性、综合性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在考查中不突出。从内容侧重点看,其考试内容着重考察静态的学科知识而不是动态的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考试的方式上看,目前的高考仍然是注重统一性。这里统一表现为考察内容的统一、考察方法的统一和划分分数线的统一。
这就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形成矛盾冲突。一方面高校系统内本身存在着已划分层次的本科教育和各类型的高职高专教育。其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有其不同特点。另一方面,各高校不能根据社会需求和本学校专业特色选择合适的生源。高校只能按照系统内的层次从本科到专科,由高分到低分录取。当千军万马都奔向独木桥时,这就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压力问题,一些三本院校学费高昂的问题等。其中,对社会带来的最主要的影响是:高校的层次和类型本应该与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相一致。而现在人为地将各高校生源与分数相挂钩,使得高校优势和学生特长不能结合,其结果是大量的本、专科生在专业上,知识技能上的优势不显著或所学专业不符合社会需求。因此,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都遇到了“就业难”的问题。
三、对当前高考体制提出的建议
根据以上所出现的问题,笔者对当前高考体制提出了三点改革性的建议。
1.由选拔性为主的职能转变为多元评价性的职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的职能应从选拔性为主转向为多功能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对考生实行不同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除了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之外,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能力、个人爱好和技能特长。同时,高考功能向多元化评价性职能的转变也是我国新一轮课改的客观需求。新一轮课改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高考的目的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按照学生的兴趣、专长合理地把考生分配到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如果只以选拔性作为高考的核心,从长远看一方面不利于社会和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无法在中小学中真正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那么应试教育又会进入下一轮循环,其弊端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突出,其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也会逐渐增大。因此,高考在肩负着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任的同时,更应该采用多渠道的方式考察学生综合素质。
2.由应试性学习转向为探索性学习
以应试为主的教学模式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业负担,而且窒息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如果高考的功能逐步向为多元化评价性职能转变,那么其教学方式就应该由原来的应试型学习转向为探索型学习。石中英曾对知识做出这样概括:所有的知识都是可错的,都是有待于检验和反驳的。在认识领域中,根本不存在对认识对象的终极解释。教师在教学目的上,应由原来的知识掌握为主转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科知识上,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性、逻辑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不仅具有广泛的知识面,还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思维能力,为将来从事前沿科学和跨学科研究打下基础。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更有利于高等院校发现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广精专人才。
3.完善高考方案,积极融入教育全球化格局
“洋高考”使中国教育市场遭遇“狼来了”的竞争尴尬,同时触动中国高考的整个体制。 笔者从一些网站中看到很多关心教育届的人士都要求改变“唯分数是举”的高考方式,有的甚至提出“取消高考”。当然,面对高考弊端需要的是冷静的反思当前的高考体制,而不是采取过激的方式。高考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的统一性,使得招生标准没有体现出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使高校不能按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社会需求合理分配生源,使得高等教育失去了动力和积极性,也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为增加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高考改革,已蓄势待发。笔者认为我国高考方案可以借鉴美国的现代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其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不是由国家统一组织而是由民间考试机构组织。标准入学考试类型分为SAT和ACT。SAT为学术水平测验考试,一年举行7次,ACT是学生学业成绩和入学智能测验的一种综合测试,一年为5次。SAT分为两部分:专项测验和推理测验。这两种考试为主要的量化录取标准,除此之外各大学还综合考虑考生高中学业成绩、社会活动能力、工作经验和推荐信,用以了解考生的特点、特长等,有特殊才干的学生可以破格录取。
这种方案使得招考相分离,考生有多次机会,内容上兼顾学业和能力,评价标准上为多样化照顾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利于把学校的优势和学生特长相结合。当然,我国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时要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我国高考可以尝试实行社会化报考,淡化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意识;在考试内容上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把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引入到机制中,改变“一考定终生”的方式;在招生方式上,要真正落实高校录取招生权,各校可根据考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评价成绩进行录取。专业计划上,可由教育部门、省属院校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来协商制定。笔者所建议的方案目的在于改变高中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模式,又使考生和高校都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提高了不同层级院校的生源和专业质量,也利于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职业理想而找到合适的专业,促进其未来的发展。
四、总结
高考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和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提高全民素质,为国家各行各业选拔合格人才的使命。本文从今年高考出现的“考生的罢考”现象出发,对罢考的原因,尤其是对“洋高考”增温的原因做出了详细分析,并尝试着从当前高考体制中找出弊端,最后笔者结合我国国情,借鉴了国外招生的有益经验,提出了不大成熟的改革方案的建议。其目的在于优化我国当前高考体制,建立合理、公平的招生环境,以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作用。从而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考体制,促进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水平和积极融入教育全球化格局。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实现高考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0.
[2]罗立祝.大众化阶段高考改革的方向[J].湖北招生考试,2004.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刘淼.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及其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2002.
[5]康乃美等.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朱永新.关于加快高考制度实质性改革的建议[J].教育科学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