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可以相爱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人会选择不相爱
从孩子出生之后,跟教育相关的话题,一直是我的一大写作主题,其实是出于偷懒的本能——我尽量把写作和生活结合起来,也算一箭双雕的狡猾——但到了孩子十岁的今天,我承认,在这个话题上我已经有了穷途末路的感觉了。
一方面也许因为,催产素,像男女之间的荷尔蒙一样,总有用完的那一天,用完的那一天,写作激情就变得勉强了。另一方面的原因更为重要:我越来越确定,自己不算一个好妈妈,起码不是一个成功的模范的妈妈。我在写作这个话题时,时常陷入心虚。
要论述自己为什么不算一个好妈妈,似乎对自己有点残忍。相信我,很多不称职的妈妈,她们都不是故意的,而是因为力不从心。就像很多活得七扭八歪的人,他们竭力掩藏自己的失意——谁不想拥有光鲜自如的人生呢?
我在很长时间里都在考虑一个问题,我应该如何放过自己。亲爱的孩子,如果我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量加持你的童年,甚至曾经在你的童年里留下了划伤,你也许不知道,那些划伤其实是加倍地作用在我身上,加倍地作用在我的命运里的。
好了,现在我想说的是,一个不太称职的妈妈到底能不能放过自己。
有朋友曾说,她很害怕看到育儿书上某个说法,云“父母相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证,在有爱的家庭里成长,孩子才有安全感”等等,如此之类。我很理解她何出此言。她与先生的感情在孩子两岁之后一直在恶化,到了孩子六岁的时候,两人分开。婚姻不幸对她本人固然是折磨,更大的折磨是她看到孩子的性格忧伤和敏感,她无数次说,自己是个不称职的妈妈,孩子的忧伤就是最大的证明。
关于“在有爱的家庭里成长,孩子才有安全感”这类说法,当然是政治正确的。但说实话,我反感它们,它们是一些不给失败者留活路的理论。
在可以相爱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人会选择不相爱。所有婚姻失败的人都经历过难以对人言的黑暗中的跋涉。而至为伤痛的是:一个婚姻失败的人,在育儿上,也失去了成功的可能性。这是失败的平方。不,这不只是失败,像是罪愆。但孩子已经出生。我很难想象在那个时候,那些手足无措、孤立无援的父母,如何挺过种种自责的难关。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一种说法是“爱孩子,如他所是”,但那些可怜的、犯了错的父母却很难对自己说:“爱自己,如自己所是。”他们也很难开口对那天真的孩子说:“爱你的父母,如我所是。”
这世界上成功的事总是相似的,而失败却各种各样。成功是一个句号,而失败却像逗号,分号,感叹号,省略号。作为一个失败者,总是很能理解另外的失败者。可是我无法也没有勇气直接写出我的失败,我只能说,在这广袤的,对失败的感受里,我体会到了育儿的另一层意义。
我曾在纸上无意中给孩子写了一些诗句:你是我的破绽和补丁,是钉坏的纽扣,是跳舞的镣铐,是拔剑四顾的那个茫然,是采菊见的那个南山,你是棉絮满天飞,你是灰尘迷眼睛,你是四处乱开的窗户,你是我的地心引力……
我能理解自己把他比做茫然,比做破绽和镣铐,这都是换着说法在复述我前文提到的失职和失败,而四处乱开的窗户,却让我重读的时候感到感动。我隐隐意识到,在无意中写下的這些诗句,可能是某种潜意识的提示。
孩子是一个机会,他的错误和我的错误,都是我的机会,也许是我的天赋。它们本来像我在命运里遇到的种种事件一样,被动地、不知不觉地塑造着我的今天,但我意识到,这也许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事件。它的可能性像四处乱开的窗户,它开拓了我……为什么一个教育亲子专栏所讲述的,一定是我给予孩子呢?没有人这么要求我!我更应该写的是:生育和育儿的过程里,我有没有可能、是不是已经把自己新生了一次。
我的对象不再只是那个十岁的小孩以及他的同类,更应该是我自己。
从孩子出生之后,跟教育相关的话题,一直是我的一大写作主题,其实是出于偷懒的本能——我尽量把写作和生活结合起来,也算一箭双雕的狡猾——但到了孩子十岁的今天,我承认,在这个话题上我已经有了穷途末路的感觉了。
一方面也许因为,催产素,像男女之间的荷尔蒙一样,总有用完的那一天,用完的那一天,写作激情就变得勉强了。另一方面的原因更为重要:我越来越确定,自己不算一个好妈妈,起码不是一个成功的模范的妈妈。我在写作这个话题时,时常陷入心虚。
要论述自己为什么不算一个好妈妈,似乎对自己有点残忍。相信我,很多不称职的妈妈,她们都不是故意的,而是因为力不从心。就像很多活得七扭八歪的人,他们竭力掩藏自己的失意——谁不想拥有光鲜自如的人生呢?
我在很长时间里都在考虑一个问题,我应该如何放过自己。亲爱的孩子,如果我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量加持你的童年,甚至曾经在你的童年里留下了划伤,你也许不知道,那些划伤其实是加倍地作用在我身上,加倍地作用在我的命运里的。
好了,现在我想说的是,一个不太称职的妈妈到底能不能放过自己。
有朋友曾说,她很害怕看到育儿书上某个说法,云“父母相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证,在有爱的家庭里成长,孩子才有安全感”等等,如此之类。我很理解她何出此言。她与先生的感情在孩子两岁之后一直在恶化,到了孩子六岁的时候,两人分开。婚姻不幸对她本人固然是折磨,更大的折磨是她看到孩子的性格忧伤和敏感,她无数次说,自己是个不称职的妈妈,孩子的忧伤就是最大的证明。
关于“在有爱的家庭里成长,孩子才有安全感”这类说法,当然是政治正确的。但说实话,我反感它们,它们是一些不给失败者留活路的理论。
在可以相爱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人会选择不相爱。所有婚姻失败的人都经历过难以对人言的黑暗中的跋涉。而至为伤痛的是:一个婚姻失败的人,在育儿上,也失去了成功的可能性。这是失败的平方。不,这不只是失败,像是罪愆。但孩子已经出生。我很难想象在那个时候,那些手足无措、孤立无援的父母,如何挺过种种自责的难关。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一种说法是“爱孩子,如他所是”,但那些可怜的、犯了错的父母却很难对自己说:“爱自己,如自己所是。”他们也很难开口对那天真的孩子说:“爱你的父母,如我所是。”
这世界上成功的事总是相似的,而失败却各种各样。成功是一个句号,而失败却像逗号,分号,感叹号,省略号。作为一个失败者,总是很能理解另外的失败者。可是我无法也没有勇气直接写出我的失败,我只能说,在这广袤的,对失败的感受里,我体会到了育儿的另一层意义。
我曾在纸上无意中给孩子写了一些诗句:你是我的破绽和补丁,是钉坏的纽扣,是跳舞的镣铐,是拔剑四顾的那个茫然,是采菊见的那个南山,你是棉絮满天飞,你是灰尘迷眼睛,你是四处乱开的窗户,你是我的地心引力……
我能理解自己把他比做茫然,比做破绽和镣铐,这都是换着说法在复述我前文提到的失职和失败,而四处乱开的窗户,却让我重读的时候感到感动。我隐隐意识到,在无意中写下的這些诗句,可能是某种潜意识的提示。
孩子是一个机会,他的错误和我的错误,都是我的机会,也许是我的天赋。它们本来像我在命运里遇到的种种事件一样,被动地、不知不觉地塑造着我的今天,但我意识到,这也许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事件。它的可能性像四处乱开的窗户,它开拓了我……为什么一个教育亲子专栏所讲述的,一定是我给予孩子呢?没有人这么要求我!我更应该写的是:生育和育儿的过程里,我有没有可能、是不是已经把自己新生了一次。
我的对象不再只是那个十岁的小孩以及他的同类,更应该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