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及高中阶段的学生统称为中学生,其年龄通常情况下在十二岁到十八岁。中学阶段是学生非常重要的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想要能够真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就一定要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基于此,本篇文章将针对初高中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探究,并积极分析其心理特点成因,意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及更健康地成长,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高中;中学生;心理特点;成因
一、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成为不仅仅要没有身体缺陷及身体疾病,在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还要处在良好的状态下,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心理健康才能够真正做到健康。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个时期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会产生急剧的变化,为了能够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一定要积极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进而促使中学生能够顺利健康地度过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
二、 初高中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情绪强烈多变,控制能力不强
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主要特点体现在非常容易波动,并且潜藏不安等方面,通常情况下体现在孤独及寂寞,不安及忧虑,忧郁及苦闷,富有幻想并且对于未来十分憧憬,情绪强烈多变。中学生的情绪非常容易产生波动,不仅如此,情绪波动过程中还呈现出两极性的特点,具体而言,有时阳光灿烂,有时愁眉苦脸。由此能够看出中学生很难能够自主控制情绪。而这种情况下由于伴随着生理方面的迅速发展,学生非常容易产生烦闷的心理,这是中学生在情绪方面所存在的典型特征。如果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控制情绪,则会导致和同学出现各种冲突。
(二)对于人际交往需求较高,交往内涵加深
通常情况下而言,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是凭借着性格相近、兴趣爱好及烦恼相似、能够互相理解等相关因素去交友。可以说中学生已经逐渐从家庭当中脱离,更多的是融入伙伴当中,更喜欢与志同道合的伙伴进行沟通交流,中学生之间的依赖关系越来越强。在此基础上,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数量及质量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伙伴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提高,交往范围越来越大,交往内涵越来越深。不仅如此,针对中学生而言,异性人际交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男女关系之间的理解会产生变化,是性心理的萌芽时期,其主要表现在,中学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形象,特别是异性对于自己的看法及评价,不仅如此,也积极尝试与异性进行交往,但是在与异性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中学生的心理却是非常复杂的,一般情况下都体现在害羞及别扭这两个方面。一些负面情绪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甚至于还会带来其他不良的后果。
(三)自我发展意识较为突出,个性发展可塑
中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学生对于自己的外貌及特征等方面的关注更加强烈。其二,对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及学习能力等非常重视。其三,对于自己的情绪特征及人格特征十分关心。总之,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十分快速,這会导致学生更为关注自我,更为关注自己的变化及感受,不仅如此,对于其他人对于自己的想法及评价等也十分重视。另外,中学生存在非常强的叛逆心理,非常想要脱离教师及家长的管束,甚至于会通过自己的行为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家长及教师能够充分地理解自己、尊重自己。总而言之,中学生对于自我更加关注、重视,开始发现自我、突出自我,独立性增强。
什么是个性?个性就是指一个人稳定心理特征的整体,换一种说法就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心理学家认为,中学生在形成个性的过程中社会评价及自我评价能够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中学生个性特征表现为增强认同感、开始形成价值取向、逐渐出现封闭心理、兴趣爱好的范围逐渐扩大等,由此能够看出中学生个性发展存在着非常强的可塑性,因此,培养中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极其重要。
三、 初高中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在现如今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当中。除此之外,全球化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其他国家文化进入我国社会当中,进而导致东方文化及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越来越激烈。因此,中学生面临着价值观多样化、学习任务繁重、理想及信念缺失等问题,在当前社会,不良现象对于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及时加以引导,那么可能会导致中学生出现心理失衡的问题,甚至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学生缺失理想及信仰则意味着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动荡,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知道什么对于自己才是幸福的,有价值的,产生焦虑及不安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外,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越来越多样化,而中学生存在非常强的好奇心理,非常容易被社会的各项事物所吸引,有的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生活及学习的重要基地,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离开学校,不仅如此,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庭的时间还要多,特别是在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的背景下,在学校的时间已经占据学生的大部分活动时间。针对学校因素而言,其主要表现在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程度不足,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关心力度不够。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有些地区有超过一半的学校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且也不存在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咨询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等等,更多地认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是一般形式的思想问题,对于中学生心理问题并不重视,也没有能够对于中学生心理问题做出科学有效的引导。除此之外,有很多学校虽然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心理咨询室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价值,形同虚设,其主要体现在学生不能够有效求助,不仅如此,还存在着心理咨询教师对于心理及生理方面知识了解掌握不够充分的问题,很难能够根据中学生存在的实际心理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有效的引导。另外,还存在着心理咨询方法及手段等较为传统落后的问题,不能够适应学生对于心理咨询所提出的实际要求。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教育的基础,家庭是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大多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如果家庭教育或者是家庭环境不良,那么通常情况下都会为中学生埋藏不良心理的种子。针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来说,一般情况下都存在着非常多的隐患。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家庭家长的教育方式有70%以上都存在问题,其中,有30%是对于中学生过分监督,有30%是对中学生过分保护,有10%是對中学生过分严厉,这些家庭教育方式都是不合理的。过分保护,通常情况下都会对中学生过分溺爱,这种情况下中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在考虑问题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过分监督则会给中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中学生胆怯、害羞、小心谨慎等。过分严厉会给中学生带来非常严重的心理阴影,导致中学生性格孤僻。
(四)个体因素
针对个体因素而言,其主要体现在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生理及心理发育迅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并且还存在意志薄弱的现象。中学生通常情况下不具备对于自己的准确认知,对于自己缺乏正确的评价,有些会过分自信,有些会过分自卑。而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言,与自我意识之间也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谓的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全面认知,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并不是因为某一种因素诱发进而引起的,而是个体在经历过这一事件之后,针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及解释而引起的,但是针对同一个事件来说,不同的中学生对其会具备不同的看法。在现如今时代背景下,中学生的成长经历一般都较为单一,挫折教育严重缺乏,以上种种对于中学生判断能力及认知能力的影响都非常大。除此之外,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很多人们都会将心理问题这一方面弱化,都会将心理问题及精神疾病两者相提并论,认为心理问题实际上就是精神问题,进而则导致很多中学生在意识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之后,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去看心理医生。不仅如此,初中教育及高中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关注少之又少,导致中学生自己对于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
四、 结语
总而言之,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发展阶段,因此,中学教师只有针对中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究中学生心理特点成因,才能够更加科学更加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够真正做到使得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积极针对初高中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成因进行分析探究。
参考文献:
[1]林丽梅.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应对措施[J].考试周刊,2020(69):10-11.
[2]何旖清.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人格发展的表现、成因及针对性培养[J].心理月刊,2019,14(2):31-33.
[3]刘丽莉.结合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不良表现成因及解决办法[J].考试周刊,2015(14):157-158.
作者简介:
张艳艳,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初高中;中学生;心理特点;成因
一、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成为不仅仅要没有身体缺陷及身体疾病,在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还要处在良好的状态下,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心理健康才能够真正做到健康。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个时期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会产生急剧的变化,为了能够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一定要积极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进而促使中学生能够顺利健康地度过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
二、 初高中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情绪强烈多变,控制能力不强
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主要特点体现在非常容易波动,并且潜藏不安等方面,通常情况下体现在孤独及寂寞,不安及忧虑,忧郁及苦闷,富有幻想并且对于未来十分憧憬,情绪强烈多变。中学生的情绪非常容易产生波动,不仅如此,情绪波动过程中还呈现出两极性的特点,具体而言,有时阳光灿烂,有时愁眉苦脸。由此能够看出中学生很难能够自主控制情绪。而这种情况下由于伴随着生理方面的迅速发展,学生非常容易产生烦闷的心理,这是中学生在情绪方面所存在的典型特征。如果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控制情绪,则会导致和同学出现各种冲突。
(二)对于人际交往需求较高,交往内涵加深
通常情况下而言,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是凭借着性格相近、兴趣爱好及烦恼相似、能够互相理解等相关因素去交友。可以说中学生已经逐渐从家庭当中脱离,更多的是融入伙伴当中,更喜欢与志同道合的伙伴进行沟通交流,中学生之间的依赖关系越来越强。在此基础上,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数量及质量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伙伴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提高,交往范围越来越大,交往内涵越来越深。不仅如此,针对中学生而言,异性人际交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男女关系之间的理解会产生变化,是性心理的萌芽时期,其主要表现在,中学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形象,特别是异性对于自己的看法及评价,不仅如此,也积极尝试与异性进行交往,但是在与异性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中学生的心理却是非常复杂的,一般情况下都体现在害羞及别扭这两个方面。一些负面情绪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甚至于还会带来其他不良的后果。
(三)自我发展意识较为突出,个性发展可塑
中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学生对于自己的外貌及特征等方面的关注更加强烈。其二,对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及学习能力等非常重视。其三,对于自己的情绪特征及人格特征十分关心。总之,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十分快速,這会导致学生更为关注自我,更为关注自己的变化及感受,不仅如此,对于其他人对于自己的想法及评价等也十分重视。另外,中学生存在非常强的叛逆心理,非常想要脱离教师及家长的管束,甚至于会通过自己的行为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家长及教师能够充分地理解自己、尊重自己。总而言之,中学生对于自我更加关注、重视,开始发现自我、突出自我,独立性增强。
什么是个性?个性就是指一个人稳定心理特征的整体,换一种说法就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心理学家认为,中学生在形成个性的过程中社会评价及自我评价能够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中学生个性特征表现为增强认同感、开始形成价值取向、逐渐出现封闭心理、兴趣爱好的范围逐渐扩大等,由此能够看出中学生个性发展存在着非常强的可塑性,因此,培养中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极其重要。
三、 初高中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在现如今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当中。除此之外,全球化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其他国家文化进入我国社会当中,进而导致东方文化及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越来越激烈。因此,中学生面临着价值观多样化、学习任务繁重、理想及信念缺失等问题,在当前社会,不良现象对于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及时加以引导,那么可能会导致中学生出现心理失衡的问题,甚至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学生缺失理想及信仰则意味着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动荡,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知道什么对于自己才是幸福的,有价值的,产生焦虑及不安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外,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越来越多样化,而中学生存在非常强的好奇心理,非常容易被社会的各项事物所吸引,有的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生活及学习的重要基地,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离开学校,不仅如此,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庭的时间还要多,特别是在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的背景下,在学校的时间已经占据学生的大部分活动时间。针对学校因素而言,其主要表现在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程度不足,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关心力度不够。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有些地区有超过一半的学校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且也不存在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咨询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等等,更多地认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是一般形式的思想问题,对于中学生心理问题并不重视,也没有能够对于中学生心理问题做出科学有效的引导。除此之外,有很多学校虽然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心理咨询室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价值,形同虚设,其主要体现在学生不能够有效求助,不仅如此,还存在着心理咨询教师对于心理及生理方面知识了解掌握不够充分的问题,很难能够根据中学生存在的实际心理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有效的引导。另外,还存在着心理咨询方法及手段等较为传统落后的问题,不能够适应学生对于心理咨询所提出的实际要求。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教育的基础,家庭是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大多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如果家庭教育或者是家庭环境不良,那么通常情况下都会为中学生埋藏不良心理的种子。针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来说,一般情况下都存在着非常多的隐患。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家庭家长的教育方式有70%以上都存在问题,其中,有30%是对于中学生过分监督,有30%是对中学生过分保护,有10%是對中学生过分严厉,这些家庭教育方式都是不合理的。过分保护,通常情况下都会对中学生过分溺爱,这种情况下中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在考虑问题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过分监督则会给中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中学生胆怯、害羞、小心谨慎等。过分严厉会给中学生带来非常严重的心理阴影,导致中学生性格孤僻。
(四)个体因素
针对个体因素而言,其主要体现在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生理及心理发育迅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并且还存在意志薄弱的现象。中学生通常情况下不具备对于自己的准确认知,对于自己缺乏正确的评价,有些会过分自信,有些会过分自卑。而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言,与自我意识之间也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谓的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全面认知,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并不是因为某一种因素诱发进而引起的,而是个体在经历过这一事件之后,针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及解释而引起的,但是针对同一个事件来说,不同的中学生对其会具备不同的看法。在现如今时代背景下,中学生的成长经历一般都较为单一,挫折教育严重缺乏,以上种种对于中学生判断能力及认知能力的影响都非常大。除此之外,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很多人们都会将心理问题这一方面弱化,都会将心理问题及精神疾病两者相提并论,认为心理问题实际上就是精神问题,进而则导致很多中学生在意识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之后,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去看心理医生。不仅如此,初中教育及高中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关注少之又少,导致中学生自己对于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
四、 结语
总而言之,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发展阶段,因此,中学教师只有针对中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究中学生心理特点成因,才能够更加科学更加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够真正做到使得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积极针对初高中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成因进行分析探究。
参考文献:
[1]林丽梅.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应对措施[J].考试周刊,2020(69):10-11.
[2]何旖清.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人格发展的表现、成因及针对性培养[J].心理月刊,2019,14(2):31-33.
[3]刘丽莉.结合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不良表现成因及解决办法[J].考试周刊,2015(14):157-158.
作者简介:
张艳艳,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