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文化空间复兴与改造设计研究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gyues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提高当前历史街区零落空间活力,重塑街区文化空间内涵。文章以绍兴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分析现有街区空间和人文生活状况,选取部分区块从选址、现有建筑风貌、空间适应性等进行改造可行性分析。提出文化空间复兴策略并进行改造设计。更新思路希望对绍兴历史街区复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历史街区 文化空间 活力 复兴 改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6-0135-03
  前言
  历经近三十年快速城市化发展,中国城市空间表现出建筑与人口密度同步且呈现急速增长状态,也因此出现了大量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零落空间”,这种空间的无序与凌乱不免对城市和居民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并造成空间浪费。文章以绍兴历史文化街区微空间改造为切入点,以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结合浙江地域特色及发展公共文化生活为契机,对旧街区微空间及旧建筑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提出重塑文化空间理念,对其进行适应眭改造和空间设计,提出历史街区文化空间复兴新思路。
  一、绍兴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特色与改造可行性分析
  绍兴民居典型的青砖、灰瓦、粉墙、黑柱等构成了淡雅的江南水乡特色,同时俗称“绍兴城里十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有三干零”的绍兴的台门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庭院进进,纵向格局,空间开阖变化,加上建筑中使用的各种石雕、木雕等都形成了独特的绍兴街区空间特色。
  绍兴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城内共有八大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对各个街区文脉及空间现状的梳理,文章选择三个街区对其空间改造进行可行性分析如下,
  蕺山(书圣故里)历史文化街区是目前绍兴市区风貌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完整保留和延续了原有格局,街区中以蕺山街为核心的中心区域空间结构清晰、水乡特色浓郁。核心区以外基本以住区为主,虽然也保留了绍兴传统风貌但建筑临街界面较为凌乱,部分房屋破旧,建筑空间组合关系不清,空间意象趋于模糊,街区微空间存在改造需求。
  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绍兴古城的都泗门内,曾是运河在绍兴城内的一个重要的水利、交通节点,也是运河水运货物的集散地。街区依托八字桥与大运河的地域优势,形成江南水乡绍兴的一个缩影。八字桥街区一带为绍兴典型的“一河一路”、“一河两路”的水乡空间格局,民居布局错落有致,生活气息最为浓郁,但街区内部分开放空间散落且缺乏有效利用,居民公共文化生活较为单一,文化共享空间较少。
  越子城历史文化街区是以越子城历史文化延续发展而形成的古城中心街区,内有府直街、偏门直街、龙山后街等几条传统街巷和保存基本完整的传统民居,历史遗存较多,文化内涵丰富。位于街区中心线的环山河,全长1.5公里,自北而南,各式桥梁串联起河道周边景观,显示出独特的绍兴桥文化特色。河道东西两侧,以传统水乡民居为主,为绍兴城内典型的“有河无街”格局。仓桥直街区域两边住家参差错落,小街两侧酒肆茶楼旗幡招展,商业气氛浓厚,但部分文化性建筑空间过于封闭,与街区联系性不强,街道缺乏公共空间。部分巷道空间利用率不高,古井、古树等景观未能形成节点空间,缺乏场所感设计,具有更新需求。
  二、街区人文生活状况分析
  蕺山街两侧有木艺店、扇艺店、黄酒酒肆等,也有捏面人、吹糖人、剪纸等特色绍兴传统工艺商店,并有春季民俗节等活动,传统氛围浓厚。但相比八字桥街区,旅游气息过强,居民参与性较低,人文生活相对较弱。八字桥街区目前仅有一家荒原书店,商业很少,便民设施也不多,街区居民以守望亭、河街两岸、桥边为主要休闲场所,平时基本以聊天、下棋、打牌等活动为主。仓桥直街靠近府山,周边有绍兴美术馆、绍兴博物馆、绍兴大剧院、张桂铭艺术馆、越城书房、樊登书店、府桥书屋等,文化设施最为丰富,但因一部分距离街区过远或使用不够便利,街区居民利用率不高。街区书屋大多以旅游商业为主,售卖文旅产品等,不能满足居民阅读和文化生活需要,越城书房目前可以借阅,但藏书不够丰富、阅读空间较少,临街噪音干扰且缺乏多功能性空间,如图1。
  笔者通过结构性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街区居民人文生活、邻里交往状况、街区空间使用现状、空间改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如图2。
  居民人文阅读情况良好,没有阅读习惯的居民的主要是没有时间、街区阅读设施少或书籍少等原因。居民邻里交往较多,街区居民归属感强,街道尺度宜人,交往场地所选择较为随机,大多位于桥边或街边。街区大多住户居住空间过小、过旧,房间朝向不好或采光不佳,街道承担了一部分室內客厅功能,老人会选择在路边朝阳区休息、看报等。
  目前街区仅有的空地除满足居民休闲外,基本作为晾晒场地。接近56%的居民苦恼没有晾晒空间或考虑利用现有空地晾晒绍兴传统食材,接近39%的居民会选择利用现有空地晾晒衣物等,街道空地承载功能较多。在对于街道公共空间增加建议和改善方面,居民提出最多的分别为增加阅读空间、书画交流空间、聊天和打牌空间,建议增加休息座椅、改善破旧情况、增加停车空间和增加绿化空间等要求。
  三、城市街区微空间复兴理论借鉴
  国内外学者对于城市微空间方面的研究,相关的成果有(丹麦)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新城市空间》,(日)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空间》等,特别是二战后欧美的大规模重建使得学者们重新认识到了城市街区微空间改造和复兴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脉延续的重要性。国外学者研究和分析欧洲城镇中的微空间,倡导更新设计中侧重历史文化的延续,加强原有街区空间结构,分析小规模的设计要素和街区现有空间秩序,做到自由与灵活利用。
  2.活力和公共交往空间的重要性。(丹麦)扬·盖尔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强调社会参与、活动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以人为主体的街区公共生活远比具象的建筑组合更具生命力,可以通过增加娱乐设施,或定期举办各种活动来增强街区活力。   3.空间功能多样性的重要性。(美)简·雅各布斯认为成功的街区应是连续体,首要是营造生动有趣的街道;其次,街区公共空间可以充当街道用途使其更具丰富性,而人的行为和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城市微空间活力。
  4.公共空间分析的重要眭。(日)志水英树从社会角度出发,分出“硬空间”和“软空间”概念;(日)芦原义信诠释“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 “减法空间”等,形成科学严谨的外部空间设计理论体系。通过以上借鉴不同学者的公共空间分析理论为微空间设计增加更清晰的分析依据和设计思考方向。
  四、街区文化空间复兴策略与改造设计
  (一)街区空间改造区域选择
  课题选取绍兴越子城和八字桥两个历史街区初步进行微空间改造设计实践,以居民需求形成功能定位,强调更新与改建、加建,注重与原有环境融合,体现地域性特征,开展与社区对话、与文化对话、与需求对话、与旧场所对话。
  选取绍兴越子城历史街区,仓桥直街与府山横街、环山路附近区域,现为“怡院”,对面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有民房较为破败,风貌较差,且有古树、古井等,历史环境良好,零落空间现为晒场、聊天等用途,具有空间改善可行性。选取绍兴八字桥历史街区八字桥直街守望亭、八字桥附近南部空地区域,区域内有传统民居,部分较为破败,风貌较差。建筑周围空间较为宽敞,现为小型绿化院落空间,且有古树、古井等,历史环境良好,零落空间现为晒场、棋牌等用途,如图3。
  (二)街区文化空间复兴策略与改造设计
  1.整合街区零落空间,增加街区文化交流共享空间:利用现有旧建筑并整合零落街区边界空间加建小尺度建筑,通过功能置换,重组为街区文化信息中心,集合各种资源作为教育学习、阅读和书画交流等使用。
  仓桥直街地块对面为越城书房,已有部分书库和阅览空间,所以在更新改造中,功能内容以增加电子阅览、VR体验、亲子阅读、书画交流等文化空间为主。因地块较小,除府山横街主入口外,结合现有怡院月门旁古树和古井,形成街巷人流入口院落。考虑街区老年和儿童较多,为满足全龄段使用要求,空间宜丰富、灵活而便捷,在设计中增加文创设计空间、可变多功能厅,结合坡道和屋面,最大化利用竖向空间,形成各种灵活空间布局。
  信息中心除满足区域老人了解时政、阅报、邻里交流外,设计多种休憩空间,游客也可在街区游览之余,停驻休息,融入小街生活,了解绍兴文化。室内阅览空间展开考虑地坪变化,避免高差引起的使用不便,平台与坡道结合形成连续界面,部分以阶梯状阅览或电子展示空间呈现,诠释空间街道理念。根据人群和不同时段需要聚集或分流,形成交流氛围,丰富街区文化生活,激发阅读需求和绍兴人文沉淀,如图4。
  2.融入绍兴台门文化和街区肌理,探索地域性设计:建筑更新中考虑延续绍兴地域文脉,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呼应现有街区色调。从建筑空间组合等方面入手,设计中结合院落和绍兴台门文化,形成有节奏感的坡屋顶建筑形象并融入街区肌理之中。
  同时考虑增设有绍兴地域特色的街区小品设施,沿街设计特色景观小品,可灵活布置亦可结合驳岸统一设计,形成软界面,满足老人休闲、儿童玩乐需求。留置开敞空间满足现有居民晾晒衣物需求,设计传统风格可移动式晾晒台或晾晒架。晒场设置结合景观,选取朝阳空间,并适当隔断街区主界面,兼顾使用又不破坏现有街道景观。目前街区巷道尺度一般不大,窄一米有余,宽也不过三米,设计中保留原有尺度,有组织的设计空间启承、转折、开阖等,形成空间序列。水街、建筑、景观等做到错落有致、互相呼应,延续水乡特色,丰富景观细节形成宜人公共空间。
  在八字桥街区地块设计中,考虑周边环境以街巷和院落为主,根据现有肌理重新设计地块空间,通过拼接、重组,将建筑分为多个体量,保留旧建筑,结合功能实体和院落小空间,形成群、院组合意向。通过空间转折拉长视线和行为流线,组织进深式宅、院序列空间,使参与者能够自由、舒适穿行其间,感受水乡与台门文化。
  造型以传统木构、江南水乡意向进行转译,部分使用木材、辅以粗石、瓦屋面等传统材料,庭院水池采用叠墙元素,窗户采用水纹型玻璃,搭配素混凝土墙面,保留巷口原有月门,现代手法辅以坡顶组合融入街区环境当中,处理新与旧的关系。
  3.结合传统民俗,重启街区文化生活的故事眭:以街区内的“人”为参照点,通过人流轨迹分析判断生活空间故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同的时间以及人群的改变对公共空间要求也会不同,设计之前力求通过调研和数据挖掘空间需求的多样性,尝试寻求现代生活的故事性。设计“叙事性”空间,挖掘隐性空间关系和组合多变空间的可能性,形成趣味性空间。
  八字桥街区以线性街道为主,生活氛围良好但街区功能性空间缺乏。更新中利用当前空地增加部分商业设施、茶室或文化戏台等,设计如内向型下沉广场等,丰富空间层次并纳入多种使用功能,可看展、集会、欣赏表演、观影、邻里交往等。结合民俗和现代生活,作为适时改变活动内容的公共场地,如晚上为表演平台,白日亦可作为晾晒场地或聊天、美食交流、民俗文化活动场地等,使居民融入体验感加强,结合建筑空间组合表达现代“聚落”概念。自外而内,使用者跟随台阶和平台从街道进入院落,在图底关系和室内外变换中完善自我空间感受,逐层构建街区整体体验。不同区域活动人群因不同位置自由转换为“观”、“演”对象,在角色变化中融入历史街区现代故事之中,体会街区文化魅力。
  4.分析空间细节,物化空间节点,形成多元文化街区:仓桥直街沿街商铺以报刊店、猫咖、小书屋为主,街区空地较为随意,多为独立式、碎片化空间,缺乏设计细节,可结合目前地块更新,重新梳理现有街道零落空地,点、线、面结合,扩大中心辐射面。
  八字桥街区尺度宜人,沿河街道与建筑高宽比大约保持1:1.5,行人空间感知尺度舒适,但街道界面与周边巷道没有联系,街巷沿河道直线延伸,没有空间转折,缺乏节奏感,行人空间感受较为单一。街区巷道与建筑高宽比变化較大,从0.5:1-3:1不等,街巷中有月门、古井、水桥、小绿地等,偶有屋檐或廊下灰空间,空间形式多样,行人在街巷中感知体验较为丰富,但目前这部分空间通过性较强,居民缺乏参与感。   在街区更新中,增加功能空间宜散而活,非大而全。有时需要一个人独思的小空间,有时需要组合大、小空间,所以设计中可以考虑深化设计现有街道小院落,形成闹中取静的小空间。在选取地块院落更新中考虑设计二楼出挑空间,通过对窗扇大小、方向的设计,形成静中观闹,隐于市又观于外的空间感受。通过分析街道空间要求使其实体化,结合河道、街巷、现有空地,融合下沉台地、庭院小景观、阳光露台、空中走廊等形成听书聚会、儿童休憩、邻里交流的多元文化街区。
  5.重组街区内传统元素,立足场所再生:现有街区部分空地过于随机、无序,在设计中思考重组建筑之外的空间,拼接、穿插形成可呼吸性空间节点,结合传统元素,创造街区场所感。仓桥历史街区以仓桥直街为主要商街,人流量较大。转过府山横街突然改为生活街道,人流相对减少。当前更新地块西邻住区,位于府山公园与仓桥直街之间,考虑原有街道集市、公园凝聚力,设计中根据人流特征,增加住区居民文化生活空间内容,结合绍兴传统,在街道轉角、水巷边小节点设计各种小型传统生活空间。
  古树现多为居民聚集之处,可适当增加景观,在保护古树的同时,形成景观中心区;街区古井目前依然是居民使用水源接取地,可考虑通过不同的区域设计、材质区分,精细、完善成为生活区,或可扩大成为景观休闲区,以古桥、古树、古井、古亭等设计场所空间。府山横街地块设计作为街道活力中心,侧重街区居民文化需求,逐渐过渡到仓桥直街商业区块,成为街道新型文化启动器。街区更新中立足于场所再生,营造集体记忆,获取更多街区归属感。
  结语
  街区空间的活力与物质环境及使用对象行为活动息息相关,只有当公共空间品质和细节真正得到改善时,人们就会自然形成文化休闲型社会性活动,如散步、观望、休憩、阅读、信息分享等各种活动,进而使街区重焕生命力。加强城市街区微空间的研究和修补,使身边的微型公共空间变成街区居民生活、情感和信息的交流平台,形成各类贴近街区生活的文化活动场所,将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古城文化艺术内涵,所以研究也必将延续下去。.
  课题由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核心课程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王宇洁,仲利强,杨晓莉.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意象感知研究——以绍兴蕺山书圣故里街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 (04):66-67
  [3]朱炜,于文波,毛海飞.都市历史街区“补丁”式更新改造思路—— 以绍兴蕺山历史街区更新为例[J]华中建筑,2009 (3):203-206
  [4]郑祚仁.青岛山地型历史街区微空间活力复兴研究-以观海山历史街区为例[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6: 5—26
  [5]李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J]设计,2020,33 (3):7
  [6]黄小芮,孟鸣.海洋文化地域特色在滨海城市风貌建设中的应用—— 以青岛滨海广场为例[J]设计 2020,32(2):143-145
其他文献
严晨,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创新、传输和出版”教席,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新媒体教育领军人物,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四个一批”人才。  严晨教授立足国家对媒体融合、数字出版的重大行业需求,以原创理论研究指导现实问题,长期研究和实践新闻出版行业的学术发
期刊
一、出发是为了回归  40年来他似乎一直在家乡的阳光下前行  40年前林家阳背着行李离开了家乡,从此开始求学和教育工作之路。一路上坎坷颠簸,但在家乡培植出来的执着与想象,始终驱动着他,在无锡轻工、在柏林艺术大学、在同济大学,他收获了很多的幸运和果实。  全国“大师奖”自1997年以来已举办19届赛事,始终是中国设计界的重要平台。其中“2008北京奥运会招贴大赛”上海世博会招贴大赛”“中国春节形象创
期刊
黄向东,西安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动画专业创始人。1986年6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染织专业,1995年至2006年任设计系电脑工作室主任,2001年至2009年任设计系动画专业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信息图形图像可视化转化、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研究。  谈及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黄向东认为,一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不能忽略服务对象,进而引申到不能忽略科学的、
期刊
冯峰,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是面向未来艺术发展的学院,2018年由实验艺术系、戏剧与影视艺术专业、摄影与数字艺术专业整合而成。其中,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前身——实验艺术系成立于2011年,是继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之后在国内第二个成立、并且在华南六省唯一以实验艺术专业招生的系别。跨媒体艺术学院应时代的发展和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教学的成长而生,是艺
期刊
摘要:为解决西南地区中学校园因环境资源短缺,土地资源匮乏所导致的区域性功能性单一、空间组织混乱等相关的问题。通过群化构成的设计方法对校园整体空间环境进行群组单元体系化构建,整合各区域零散的单—功能,实现环境空间最大化利用。文章以西南地区中学校园为例,分析了西南地区的地域环境及中学环境特点,基于群化构成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实践,以满足师生的功能需求。针对西南地区校园环境出现的问题,将群化构成的设计方法应
期刊
摘要:为增加且丰富家具设计形式的多样性,把对女性的关怀与意识注入设计中,为中国家具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途径。既分析了联觉的特点、设计理念及表现手法,也分析了女性家具的内涵。以设计大师的作品为例,对女性形态意识与家具设计的融合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和说明。女性形态意识和家具设计完美结合,呈现出有女性内涵的家具设计作品。在中国家具设计的未来发展上,必须有自己的核心设计特点与内涵,一心在于外观、结构、表面的
期刊
作品以影像短片的形式,主要讲述三名抑郁症患者如何患病如何痊愈的过程,影片从青年的视角,以真实的抑郁症患者为例,以多方位的视角,讲述关于自己和抑郁症的故事,展现我们所忽视或看不到抑郁症的世界,用视觉化的影像来展現抑郁症人群,呼吁更多人重视精神健康,使抑郁症患者观后得到治愈和安慰,同时影片拍摄的时间处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影片深入探究了疫情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影像,深入讨论当下的社会问题。
期刊
费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曾任中央美術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主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某集体交互媒体首席创意总监、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联合策展人。他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从事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与实践,他的艺术实践主要关注由虚拟和实体空间的共同构建的混合空间。他的艺术及设计
期刊
设计与科技是当下的热门问题,二者联系紧密、关系复杂。科技与设计在长期的造物过程中相互作用,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关联。设计通常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科技往往以探索和改造世界为目的。当社会发展越发重视民众福祉时,设计与科技逐渐产生更多共性话题。当科技的积极效应从生产领域传导到生活领域时,技术与艺术因技术民用化而在设计中产生交集。科技对设计赋予的科技价值,凸显了设计作为物质创造的本质特征,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而
期刊
周宗凯,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委会委员。创建动画教学“课目项目化、实验实战化、作品产品化”教学手段,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持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绝灭动物数字化复原及开发运用工程。  在周宗凯看来,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寻找方法的一个大课题,因为数字媒体的艺术创作绕不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