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辽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北方少数民族王朝,虽然存在的时间只有200多年,但辽王朝的体育文化却非常繁荣,形式的独一性、历史的继承性和创新性,使其在北方少数民族中独树一帜。通过对辽代历史资料的梳理与整合,发现在辽代体育中,角力、马球、射柳等活动尤为盛行,形成了具有历史特色的体育文化。研究辽国的体育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史学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辽代体育;射柳;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K825.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09-02
辽国政权存在约210年,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辽代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融合性,对后期元、清体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角力
角力又称角抵,中国古代体育活动项目之一,通常为徒手相搏,现代摔跤仍沿用角力之名。角力是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契丹人欢迎,一度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娱乐活动,上至皇帝下到平民都很喜爱。据《辽史·礼志五》记载:“皇帝纳后之仪,宴后族及臣、皇族。后族偶饮初,百戏、角抵、戏马较胜以为乐。”[1]可见角力运动是当时宫廷重要娱乐活动之一。在辽都城上京的瓦市上,角力也是重要的娱乐表演项目。正因角力运动具有全民性,而且独具特色,逐渐发展成契丹的全国性运动,在北方少数民族广为流传,一直延续至今。角力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强调力量和灵活性,“眼似闪电,腰如盘蛇,脚似钻”,角力手脚要配合,以快取胜,使对方猝不胜防,从而争得主动。
二、马球
马球也称作击鞠或击球。选手骑在马背使长柄球槌拍击木球,“置板,下开一孔为门,而加网为襄,能夺得鞠击入网襄者为胜”[2]。马球是一项十分危险且具有挑战性的运动,辽国贵族多好这种体育活动。具《辽史·游幸表》记载,辽国历代皇帝大多每年携皇族参加马球比赛活动;圣宗耶律隆绪就曾因“击鞠无度”而受到谏议大夫马德臣的阻谏;兴宗耶律宗真在景富十一年曾邀宋朝来使在延寿寺观看马球。马球是契丹上层贵族社会的一项特殊体育活动,被赋予很高的地位。有记载说,端午节帝王在行“拜天礼”之后,便举行射礼和马球比赛,这是大辽的风俗之一。现存的辽代壁画多有马球的描绘,“五京都城内均设有专用球场”,可见当时的盛况。同时马球运动需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壮的体魄,故而这项运动对提高辽国军队的战斗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射柳
射柳又称作琵笆礼,是大辽极富特色的一项体育运动,也是射猎文化的一种。射柳是以柳枝为靶,骑马奔驰射击,射中为胜。《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3]这是善射的典实。射柳主要是用于祈雨的一种体育季赛活动,时间约在2月至7月间。《辽史》记载:“若旱,择吉日行琵琶仪以求雨。前期,置百柱天及期,皇帝致奠于先帝御容,乃射柳。皇帝再射,亲宰执以次各一射。中柳者质志柳者冠服。又翼日,植天棚之东南……子弟射柳。”[4]可见,射柳在辽代已是规则明确、全面的体育运动,现发掘的辽代墓地壁画上多有射柳场面。因为契丹人是“马逐水草,人仰重酪,挽强射生”的,故而对于射的体育活动是十分重视和喜爱的。同时射柳也是辽代军事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射兔、射虎
射兔即用木头雕成兔子形状,分两支队伍骑马射兔比赛。《辽史·禅俗志》记载:“三月三日为上已,国俗,刻木为兔,分朋走马射之,先中者胜。负朋下马列跪进酒,胜朋马上饮之。”[5]射虎即是射猎老虎,射多者为胜。《辽史》、《日下旧闻》等史书都曾对此进行过记述。《日下旧闻·风俗》(卷一百八十)中记载:“辽俗,九月九日打围,赌射虎,少者为负,熟中九一筵席。射罢,于高地处卓帐,饮菊花酒,出兔肝生切,以鹿舌酱伴食之。”[6]射兔、射虎集射技与骑术于一体,它不仅丰富了辽代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具有强身健体之功效。
五、狩猎
狩猎是以各种猎物为生产对象的活动,狩猎从古到今都有,在生产力欠发达的古代社会尤为突出。狩猎具有生存和娱乐的双重功能,古代社会以前者为主,在辽代社会则是两种目的并存的。契丹人是一个典型的马上民族,长期生活在草原上,食肉饮酪,以肉食为主,狩猎是其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入主中原后仍保持着这一民族生活习惯。《辽史·游幸表·序》记载:“溯漠以畜牧狩猎为业,犹汉人之务农,生生之资,于是乎出。”[7]辽代的狩猎活动是一种全民性、无阶级性的活动。完颜阿骨打曾有“我国中最乐无如打猎”一说。辽道宗的儿子在一次狩猎中竟射中十只鹿中的九只,可见辽人狩猎技艺之高。且狩猎活动对巩固契丹族的军事力量作用很大。
六、捺钵
“捺钵”乃契丹语,译作纳拔、纳钵、纳宝、剌钵等,相当于汉语中表示皇帝出行所居之处的“行在”或“行幸顿宿之所”。《辽史·营卫志上》:“有辽始大,设置犹密,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8]《辽史·营卫志中》:“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9]大体而言﹐春捺钵设在便于放鹰捕杀天鹅﹑野鸭﹑大雁和凿冰钩鱼之地﹐最远到混同江(今第二松花江)和延芳淀(在今北京东南)。夏捺钵设在避暑胜地﹐通常离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或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境)不过300里。秋捺钵设在便于猎鹿﹑熊和虎之地﹐离上京或中京也不很远。冬捺钵设在气候较不严酷而又便于射猎的场所﹐通常在上京以南至中京之间。辽帝在四时捺钵驻留的时间长短不等,每处长则两月左右﹐短则不满一月。诗云:“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王鼎《焚椒录》:“清宁二年月,上(道宗)猎秋山,后(肖观音)率嫔妃从行在侧……上亲射猎,有虎林而出。一发而中,群臣皆呼万岁。”[10]可见捺钵也是皇家贵族的一项综合性体育运动。
辽代体育活动既有少数民族特色,又兼具汉族体育的某些风格,具有民族性、多样化、丰富性特征。作为北方民族,有选择地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对丰富当时人们生活文化,进而促进其辽代军事、文化的发展,稳定与巩固契丹政权有着积极意义。
——————————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辽史·礼志(卷51)[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2〕(元)脱脱,等.辽史·礼志(卷34)[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卷4)[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7.
〔4〕(元)脱脱,等.辽史·礼志(卷51)[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5〕(元)脱脱,等.辽史·禅俗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6〕(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风俗(卷180)[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7〕(元)脱脱,等.辽史·游幸表(卷68)[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8〕(元)脱脱,等.辽史·营卫志(卷31)[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9〕(元)脱脱,等.辽史·营卫志(卷31)[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10〕(辽)王鼎.焚椒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1.01.
(责任编辑 孙国军)
关键词:辽代体育;射柳;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K825.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09-02
辽国政权存在约210年,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辽代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融合性,对后期元、清体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角力
角力又称角抵,中国古代体育活动项目之一,通常为徒手相搏,现代摔跤仍沿用角力之名。角力是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契丹人欢迎,一度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娱乐活动,上至皇帝下到平民都很喜爱。据《辽史·礼志五》记载:“皇帝纳后之仪,宴后族及臣、皇族。后族偶饮初,百戏、角抵、戏马较胜以为乐。”[1]可见角力运动是当时宫廷重要娱乐活动之一。在辽都城上京的瓦市上,角力也是重要的娱乐表演项目。正因角力运动具有全民性,而且独具特色,逐渐发展成契丹的全国性运动,在北方少数民族广为流传,一直延续至今。角力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强调力量和灵活性,“眼似闪电,腰如盘蛇,脚似钻”,角力手脚要配合,以快取胜,使对方猝不胜防,从而争得主动。
二、马球
马球也称作击鞠或击球。选手骑在马背使长柄球槌拍击木球,“置板,下开一孔为门,而加网为襄,能夺得鞠击入网襄者为胜”[2]。马球是一项十分危险且具有挑战性的运动,辽国贵族多好这种体育活动。具《辽史·游幸表》记载,辽国历代皇帝大多每年携皇族参加马球比赛活动;圣宗耶律隆绪就曾因“击鞠无度”而受到谏议大夫马德臣的阻谏;兴宗耶律宗真在景富十一年曾邀宋朝来使在延寿寺观看马球。马球是契丹上层贵族社会的一项特殊体育活动,被赋予很高的地位。有记载说,端午节帝王在行“拜天礼”之后,便举行射礼和马球比赛,这是大辽的风俗之一。现存的辽代壁画多有马球的描绘,“五京都城内均设有专用球场”,可见当时的盛况。同时马球运动需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壮的体魄,故而这项运动对提高辽国军队的战斗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射柳
射柳又称作琵笆礼,是大辽极富特色的一项体育运动,也是射猎文化的一种。射柳是以柳枝为靶,骑马奔驰射击,射中为胜。《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3]这是善射的典实。射柳主要是用于祈雨的一种体育季赛活动,时间约在2月至7月间。《辽史》记载:“若旱,择吉日行琵琶仪以求雨。前期,置百柱天及期,皇帝致奠于先帝御容,乃射柳。皇帝再射,亲宰执以次各一射。中柳者质志柳者冠服。又翼日,植天棚之东南……子弟射柳。”[4]可见,射柳在辽代已是规则明确、全面的体育运动,现发掘的辽代墓地壁画上多有射柳场面。因为契丹人是“马逐水草,人仰重酪,挽强射生”的,故而对于射的体育活动是十分重视和喜爱的。同时射柳也是辽代军事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射兔、射虎
射兔即用木头雕成兔子形状,分两支队伍骑马射兔比赛。《辽史·禅俗志》记载:“三月三日为上已,国俗,刻木为兔,分朋走马射之,先中者胜。负朋下马列跪进酒,胜朋马上饮之。”[5]射虎即是射猎老虎,射多者为胜。《辽史》、《日下旧闻》等史书都曾对此进行过记述。《日下旧闻·风俗》(卷一百八十)中记载:“辽俗,九月九日打围,赌射虎,少者为负,熟中九一筵席。射罢,于高地处卓帐,饮菊花酒,出兔肝生切,以鹿舌酱伴食之。”[6]射兔、射虎集射技与骑术于一体,它不仅丰富了辽代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具有强身健体之功效。
五、狩猎
狩猎是以各种猎物为生产对象的活动,狩猎从古到今都有,在生产力欠发达的古代社会尤为突出。狩猎具有生存和娱乐的双重功能,古代社会以前者为主,在辽代社会则是两种目的并存的。契丹人是一个典型的马上民族,长期生活在草原上,食肉饮酪,以肉食为主,狩猎是其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入主中原后仍保持着这一民族生活习惯。《辽史·游幸表·序》记载:“溯漠以畜牧狩猎为业,犹汉人之务农,生生之资,于是乎出。”[7]辽代的狩猎活动是一种全民性、无阶级性的活动。完颜阿骨打曾有“我国中最乐无如打猎”一说。辽道宗的儿子在一次狩猎中竟射中十只鹿中的九只,可见辽人狩猎技艺之高。且狩猎活动对巩固契丹族的军事力量作用很大。
六、捺钵
“捺钵”乃契丹语,译作纳拔、纳钵、纳宝、剌钵等,相当于汉语中表示皇帝出行所居之处的“行在”或“行幸顿宿之所”。《辽史·营卫志上》:“有辽始大,设置犹密,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8]《辽史·营卫志中》:“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9]大体而言﹐春捺钵设在便于放鹰捕杀天鹅﹑野鸭﹑大雁和凿冰钩鱼之地﹐最远到混同江(今第二松花江)和延芳淀(在今北京东南)。夏捺钵设在避暑胜地﹐通常离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或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境)不过300里。秋捺钵设在便于猎鹿﹑熊和虎之地﹐离上京或中京也不很远。冬捺钵设在气候较不严酷而又便于射猎的场所﹐通常在上京以南至中京之间。辽帝在四时捺钵驻留的时间长短不等,每处长则两月左右﹐短则不满一月。诗云:“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王鼎《焚椒录》:“清宁二年月,上(道宗)猎秋山,后(肖观音)率嫔妃从行在侧……上亲射猎,有虎林而出。一发而中,群臣皆呼万岁。”[10]可见捺钵也是皇家贵族的一项综合性体育运动。
辽代体育活动既有少数民族特色,又兼具汉族体育的某些风格,具有民族性、多样化、丰富性特征。作为北方民族,有选择地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对丰富当时人们生活文化,进而促进其辽代军事、文化的发展,稳定与巩固契丹政权有着积极意义。
——————————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辽史·礼志(卷51)[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2〕(元)脱脱,等.辽史·礼志(卷34)[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卷4)[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7.
〔4〕(元)脱脱,等.辽史·礼志(卷51)[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5〕(元)脱脱,等.辽史·禅俗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6〕(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风俗(卷180)[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7〕(元)脱脱,等.辽史·游幸表(卷68)[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8〕(元)脱脱,等.辽史·营卫志(卷31)[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9〕(元)脱脱,等.辽史·营卫志(卷31)[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10〕(辽)王鼎.焚椒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1.01.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