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异常严峻,其劳动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优先考虑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毕业生、学校、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多方式多渠道就业,探索多元化就业模式,齐抓共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就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010-02
今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创历史新高,达610万人,比08年多出50万。这数额颇大的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自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传统思维甚至得出了就业必然难的结论,并将其视为束缚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1.加强校企合作,探索以实习带就业的新模式
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由来已久。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是高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正常的教学环节,要拓宽这一环节的内涌,延伸外延,把大学生的就业机制注人其中,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渠道里的水活起来,这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和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创新的客观要求,“实习+就业”模式反映了这一客观要求,其优势在于:
1.1 校企对接,学生受益,学校受益,单位受益。
在人才供需市场中,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抱怨找不到合适的新员工,主要理由是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难以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才能投入实际工作。作为供应方的高校则感叹大学生就业难,工作实习锻炼时间短、内容少。针对人才市场校企供需双方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与新特点,高校应该实行“实习+就业”的探索,打通实习与就业之间的渠道,并与企业签订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这些经过实习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适应期短、上手快,再经过几年的磨练,很快就能成为单位的业务骨于。
1.2 方法灵活,双向选择。
“就业实习”模式可操作性强。学校有关部门提前将收集到的用人单位、专业岗位、需求数量等信息上网公布,学生依据自身的专业条件、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意向等实际情况在网上自由报名。然后由用人单位进校挑选报名的学生,最后由学生和用人单位达成双向实习等协议。其中有的学生只是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或是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获取学分和毕业资格;有的学生边学习、边进岗工作,毕业时签订就业协议书。学校和企业在学生是否就业的问题上完全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给学生更多的就业选择权。
2.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促进就业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实际,高校必须坚持学校教育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有机结合,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就业政策,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2.1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加强市场调研和人才预测,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社会急需人才。要培养符合社会急需的人才,专业设置合理程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定位是关键因素,这是学校在确立人才培养规格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选定专业的教学目标,明确专业方向;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根据行业和技术的发展,合理修订教学计划,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知识结构,使专业更贴近社会、更贴近行业、更贴近需求,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
2.2 坚持以提高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改革课程设里,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和就业市场的开放,高校毕业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取得就业的成功,或是在众多的同类专业毕业生中独占鳌头,其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作为高校,首先要加大对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极大地改善实验环境,加强实践环节,夯实实践技能,创造优越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胜任将来工作的挑战。其次,需加强课程改革,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要面向世界、着眼国际市场,合理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要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使其在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结合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时在教学内容中引人新理念、新理论、新技术,拉近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距离,弥补因教材内容的滞后而带来的不足,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社会性、适时性和先进性,使学生更贴近社会、接近市场,符合社会的急需。
3.强化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实现顺利就业
3.1 坚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点,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增强大学生自主就业能力。
在大学生人学阶段,应普及职业规划教育。人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到了临近毕业才进行,而应该在进人大学以后就进行全程的指导。在入学后第一年就开展成才指导,有利于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与将来职业的关系,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以职业生涯规划为目标,逐步明确发展方向,有效规划大学生活。同时,通过及早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的就是找到一个最佳的求职方向和适合自己发展的路线,从而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依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和优势选择职业目标,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特长、专业和知识结构,从而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这靠大学传统的培养模式和教育评价机制无法满足。通过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结合自身合理制定长远和近期成长目标,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他们通过创业实践,培养就业中的务实精神,以创业教育带动就业能力的培养,也为更好实现自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以全员参与为主要途径,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当前,许多高校都以辅导员为专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班导师也承担大量服务工作,主要任务都压在学生工作战线上,而人数最大的教师队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要切实做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服务水平,仅仅依靠专业精干的专职队伍是远远不够的,需充分用好广大教师这支“兼职”的就业服务队伍,实现全员参与。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全程就业指导中的作用,通过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渗透就业指导的内容,让学生树立起立足专业不断发展的就业理念;同时,专业教师可以在推荐学生就业时,利用长期从事的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充分利用行业、专业领域联系密切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落实就业岗位。
4.积极寻求政府支持,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带动就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以辽宁鞍山为例,鞍山市人民政府印发的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中第三条“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中强调“树立服务区域经济的战略思想,大力发展辐射辽中南地区、支撑工业化进程和满足人民消费需求升级的现代服务业,整合传统商贸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服务业快速增长、结构优化和水平提升。到2010年,建成辽宁中南部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和北方优秀旅游名市。”鞍山的高校应该根据鞍山十一五规划,调整相应专业培养目标,抓住机遇,为鞍山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使学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郝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 (03)
[2]高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04)
[3]谭胜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观变化,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 (01)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就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010-02
今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创历史新高,达610万人,比08年多出50万。这数额颇大的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自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传统思维甚至得出了就业必然难的结论,并将其视为束缚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1.加强校企合作,探索以实习带就业的新模式
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由来已久。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是高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正常的教学环节,要拓宽这一环节的内涌,延伸外延,把大学生的就业机制注人其中,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渠道里的水活起来,这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和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创新的客观要求,“实习+就业”模式反映了这一客观要求,其优势在于:
1.1 校企对接,学生受益,学校受益,单位受益。
在人才供需市场中,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抱怨找不到合适的新员工,主要理由是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难以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才能投入实际工作。作为供应方的高校则感叹大学生就业难,工作实习锻炼时间短、内容少。针对人才市场校企供需双方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与新特点,高校应该实行“实习+就业”的探索,打通实习与就业之间的渠道,并与企业签订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这些经过实习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适应期短、上手快,再经过几年的磨练,很快就能成为单位的业务骨于。
1.2 方法灵活,双向选择。
“就业实习”模式可操作性强。学校有关部门提前将收集到的用人单位、专业岗位、需求数量等信息上网公布,学生依据自身的专业条件、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意向等实际情况在网上自由报名。然后由用人单位进校挑选报名的学生,最后由学生和用人单位达成双向实习等协议。其中有的学生只是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或是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获取学分和毕业资格;有的学生边学习、边进岗工作,毕业时签订就业协议书。学校和企业在学生是否就业的问题上完全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给学生更多的就业选择权。
2.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促进就业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实际,高校必须坚持学校教育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有机结合,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就业政策,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2.1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加强市场调研和人才预测,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社会急需人才。要培养符合社会急需的人才,专业设置合理程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定位是关键因素,这是学校在确立人才培养规格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选定专业的教学目标,明确专业方向;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根据行业和技术的发展,合理修订教学计划,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知识结构,使专业更贴近社会、更贴近行业、更贴近需求,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
2.2 坚持以提高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改革课程设里,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和就业市场的开放,高校毕业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取得就业的成功,或是在众多的同类专业毕业生中独占鳌头,其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作为高校,首先要加大对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极大地改善实验环境,加强实践环节,夯实实践技能,创造优越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胜任将来工作的挑战。其次,需加强课程改革,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要面向世界、着眼国际市场,合理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要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使其在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结合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时在教学内容中引人新理念、新理论、新技术,拉近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距离,弥补因教材内容的滞后而带来的不足,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社会性、适时性和先进性,使学生更贴近社会、接近市场,符合社会的急需。
3.强化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实现顺利就业
3.1 坚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点,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增强大学生自主就业能力。
在大学生人学阶段,应普及职业规划教育。人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到了临近毕业才进行,而应该在进人大学以后就进行全程的指导。在入学后第一年就开展成才指导,有利于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与将来职业的关系,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以职业生涯规划为目标,逐步明确发展方向,有效规划大学生活。同时,通过及早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的就是找到一个最佳的求职方向和适合自己发展的路线,从而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依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和优势选择职业目标,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特长、专业和知识结构,从而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这靠大学传统的培养模式和教育评价机制无法满足。通过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结合自身合理制定长远和近期成长目标,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他们通过创业实践,培养就业中的务实精神,以创业教育带动就业能力的培养,也为更好实现自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以全员参与为主要途径,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当前,许多高校都以辅导员为专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班导师也承担大量服务工作,主要任务都压在学生工作战线上,而人数最大的教师队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要切实做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服务水平,仅仅依靠专业精干的专职队伍是远远不够的,需充分用好广大教师这支“兼职”的就业服务队伍,实现全员参与。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全程就业指导中的作用,通过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渗透就业指导的内容,让学生树立起立足专业不断发展的就业理念;同时,专业教师可以在推荐学生就业时,利用长期从事的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充分利用行业、专业领域联系密切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落实就业岗位。
4.积极寻求政府支持,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带动就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以辽宁鞍山为例,鞍山市人民政府印发的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中第三条“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中强调“树立服务区域经济的战略思想,大力发展辐射辽中南地区、支撑工业化进程和满足人民消费需求升级的现代服务业,整合传统商贸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服务业快速增长、结构优化和水平提升。到2010年,建成辽宁中南部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和北方优秀旅游名市。”鞍山的高校应该根据鞍山十一五规划,调整相应专业培养目标,抓住机遇,为鞍山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使学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郝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 (03)
[2]高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04)
[3]谭胜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观变化,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