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坚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把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课堂。本文从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步骤、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生活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108-01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可见生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源泉,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要把生活引入课堂,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接受和认同正确的观点。本文将从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步骤、策略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造性地把杜威的观点和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但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是简单的把书本知识给学生划划,或简单地把课本知识解释一遍就完事了,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堂毫无兴趣可言,别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恐怕知识目标也不能很好地达成。因此思想品德教師需要用新的教学方法,立足学生生活实际、把真实的生活情景引入课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中来。
二、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步骤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操作要求为:课前准备,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达成目标重、难点,明确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课堂教学,以学生生活经验导入知识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和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运用知识(技能)参与实践、提高认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以《我爱我家》一课为例,课前我让学生把小时候的照片拿来,让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写一封信,以真实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爱,感恩父母、理解父母。课设计成三个部分:爱的回忆、爱的奉献、爱的行动。爱的回忆就是把学生小时候的照片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观看,激起学生的回忆,为下一个环节作准备。爱的奉献这部分先让学生说说父母最让自己感动的一件事,由此打开学生心扉,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去感恩父母。爱的行动这个环节,让同学们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应怎样从小事做起孝敬父母。整节课在“爱’的氛围中进行,既让孩子有话说又让孩子喜欢这节课,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营造生活氛围,树立学生主体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关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需要,相信学生潜能,使课堂气氛民主化、师生关系朋友化,学会倾听学生声音,平等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的创新,让思想品德课成为生活的大课堂。例如:在学习《悦纳自我》时,有一个环节是“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家长眼中的我”,我邀请了部分任课教师和家长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任课教师和家长客观、中肯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孩子们不仅乐于接受这样的评价,还能对自己的缺点进行认真地反思,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无形中还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思想品德课难以得到师生喜欢,一方面因为其内容的理论性强,使师生觉得它高高在上难教难学;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存在“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的问题,缺少与现实生活的实际结合。定位课堂,应该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场景,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变狭小课堂为广阔的交际空间,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而是活生生的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3.运用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入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生活或社会热点问题,并从中提炼出学生能够真实感受的主题。如学习《消费者的权利》这一课时,我将同学们喜欢喝的甘蔗汁引入课堂,现场做实验,分别是一根泡过水的甘蔗和一根没泡过水的甘蔗榨汁,实验结果显而易见。我告诉孩子们现在市场上卖的甘蔗汁大都是用泡过水的甘蔗榨的汁,孩子们面对这样一个结果先是很吃惊接着又表现出愤愤不平,我通过两个问题对孩子们进行引导:这种行为侵犯了我们的什么权利、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样维权,整节课孩子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很高的参与度。
4.布置生活作业,引领学生实践提升。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知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升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把知识应用于生活,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布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感受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应坚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把生活中的热点、孩子们关心的话题引入课堂,让学生体验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合作的快乐,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向玲.浅谈中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J].都市家教,2014(3):61-62
[2]唐晶.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方法若干[J].新课程,2014(3):141
[3]杨元美.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4(1)
[4]马桂林.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J].科学咨询,2010(3):122
[5]施莉霞.让学生与生活美丽相遇——浅析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J].中学政史地,2015(1):16-17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生活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108-01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可见生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源泉,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要把生活引入课堂,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接受和认同正确的观点。本文将从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步骤、策略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造性地把杜威的观点和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但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是简单的把书本知识给学生划划,或简单地把课本知识解释一遍就完事了,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堂毫无兴趣可言,别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恐怕知识目标也不能很好地达成。因此思想品德教師需要用新的教学方法,立足学生生活实际、把真实的生活情景引入课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中来。
二、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步骤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操作要求为:课前准备,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达成目标重、难点,明确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课堂教学,以学生生活经验导入知识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和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运用知识(技能)参与实践、提高认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以《我爱我家》一课为例,课前我让学生把小时候的照片拿来,让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写一封信,以真实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爱,感恩父母、理解父母。课设计成三个部分:爱的回忆、爱的奉献、爱的行动。爱的回忆就是把学生小时候的照片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观看,激起学生的回忆,为下一个环节作准备。爱的奉献这部分先让学生说说父母最让自己感动的一件事,由此打开学生心扉,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去感恩父母。爱的行动这个环节,让同学们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应怎样从小事做起孝敬父母。整节课在“爱’的氛围中进行,既让孩子有话说又让孩子喜欢这节课,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营造生活氛围,树立学生主体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关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需要,相信学生潜能,使课堂气氛民主化、师生关系朋友化,学会倾听学生声音,平等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的创新,让思想品德课成为生活的大课堂。例如:在学习《悦纳自我》时,有一个环节是“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家长眼中的我”,我邀请了部分任课教师和家长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任课教师和家长客观、中肯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孩子们不仅乐于接受这样的评价,还能对自己的缺点进行认真地反思,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无形中还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思想品德课难以得到师生喜欢,一方面因为其内容的理论性强,使师生觉得它高高在上难教难学;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存在“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的问题,缺少与现实生活的实际结合。定位课堂,应该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场景,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变狭小课堂为广阔的交际空间,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而是活生生的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3.运用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入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生活或社会热点问题,并从中提炼出学生能够真实感受的主题。如学习《消费者的权利》这一课时,我将同学们喜欢喝的甘蔗汁引入课堂,现场做实验,分别是一根泡过水的甘蔗和一根没泡过水的甘蔗榨汁,实验结果显而易见。我告诉孩子们现在市场上卖的甘蔗汁大都是用泡过水的甘蔗榨的汁,孩子们面对这样一个结果先是很吃惊接着又表现出愤愤不平,我通过两个问题对孩子们进行引导:这种行为侵犯了我们的什么权利、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样维权,整节课孩子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很高的参与度。
4.布置生活作业,引领学生实践提升。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知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升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把知识应用于生活,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布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感受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应坚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把生活中的热点、孩子们关心的话题引入课堂,让学生体验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合作的快乐,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向玲.浅谈中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J].都市家教,2014(3):61-62
[2]唐晶.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方法若干[J].新课程,2014(3):141
[3]杨元美.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4(1)
[4]马桂林.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J].科学咨询,2010(3):122
[5]施莉霞.让学生与生活美丽相遇——浅析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J].中学政史地,2015(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