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艺谋、张纪中,一个个名导如雷贯耳;陈凯歌、陈可辛,一位位大腕声名显赫;冯小宁、冯小刚,一名名影视大鳄让人高山仰止……他们的作品可谓家喻户晓。然而,有一部在湖北乃至全国高中生中“热播”的《初恋这件丑事》的DV短片却非出自这些大导演之手,而是出自于湖北省公安县一中的一名高中生之手。
《初恋这件丑事》是一部典型的青春校园喜剧。龚殿和刘江城是学校人人皆知的调皮鬼,两人经常合伙欺负同班同学朱凌松。在一次违纪罚站的过程中,三人邂逅了女生王潇倩同学,并对其产生了好感。巧合的是王潇倩后来也转进了他们的班级,于是龚殿对王潇倩展开了大胆的“攻势”,老实憨厚的朱凌松相貌平平,但心地善良的他却打动着王潇倩的心……一段中学生初恋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在不断交往过程中,男生们闹出了无数笑话。最后,龚殿、朱凌松和王潇倩都意识到:中学生早恋是幼维的表现,不可能有结果的。所以,大家只把这段不成熟的初恋当作一段美好的回忆。电影对白采用湖北省公安县的方言,诙谐幽默,故事情节与现实的中学校园生活紧密结合,生活气息浓厚。
2011年6月中旬,这部长达45分钟的DV短片在优酷网发布仅一天,就被土豆网和新浪网等网站转载;短短一周内,点击量即超过40万次,在荆州地区乃至全省在校高中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并迅速走红网络。
2011年12月18日,正在武汉参加传媒集训的该片导演陈曦同学来到本刊编辑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这是一个外表十分秀气的18岁男生,但与记者交谈时却显得落落大方,言谈举止间流露出自信,对未来充满了无限希望。他现在是公安县一中高三(4)班的学生,担任学校学生会社团部部长。
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陈曦侃侃而谈:
“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特别好动,也很开朗大方,敢于表现自己,别人一说让我表演,我就表演,所以,幼儿园的老师很喜欢我,我也经常代表幼儿园参加汇报演出。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我有一种‘不要脸精神’呢。”是啊,在当今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没有一点“不要脸精神”也是不行的。无数事实证明,不怕“羞”,不怕“丑”,不畏讥讽,不惧挖苦;敢于“亮剑”,敢于“出招”;敢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其实正是一个人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基础。因太在乎自己的“脸面”而缩手缩脚,而畏首畏尾,而前怕狼后怕虎,你能让别人看出你的优势吗?又怎么能博得伯乐的青睐呢?再说,“脸”的光彩不是藏着遮着就能让别人看到的,只有表现出来,别人才能评判啊。所以,记者非常赞同陈曦同学的“不要脸精神”的,作为当代中学生,的确需要这种无畏、无惧、敢表现的精神。
“1997年,记得我那时只有四岁,在全县举办的‘凯乐杯’少儿歌手大赛中,我代表我们幼儿园参赛,我当时唱了一首《黑猫警长》,很多比我大的选手因为怯场,歌都没有唱完,所以,我得了个全县二等奖。幼儿园的老师可能是为了鼓励我,就说二比一大,我就哭闹着要‘最大的’三等奖,后来组委会没有办法,就给我了一个三等奖。因为这次获奖,爸爸就开始着力引导我向艺术进军,并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给我买了架钢琴,但因为我好动,坐不下来,教琴的老师和爸爸就强制我学习,这样反而让我对学琴产生了恐惧,说什么也不学了。后来,我又在家长的安排下学过很多才艺,但都无疾而终。所以,我认为,小学生的很多所谓兴趣,多半为家长逼迫,不一定就能如家长所望。不过,对那些从小就开始培养兴趣且能坚持下来的学生,我还是很佩服的,因为他们有毅力,有恒心。”陈曦同学的儿童兴趣观,让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记者也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
“2009年秋季,我踏进了公安县一中的校门。当时,我的户口已经转到武汉市,我完全可以在武汉市区上一所重点高中,但是我在公安学习期间,感受到‘三袁’文化深厚的内涵和公安一中严谨的校风、学风。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所县级中学。我认为这所学校很有特色,有各种活动和平台,为中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当然,在这所省示范高中,如果想表现自己,就必须有一两件拿得出手的东西。2010年初,我们学校参加省示范中学复评,有很多专家和领导来校,在汇报演出时,我领舞的街舞团队,获得了领导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我也开始在学校名声大噪;2010年的国际禁毒日(6月26日)前,公安县政府、政协、教育局和禁毒办联合举办全县中小学生禁毒征文比赛,我写了一篇《噩梦》,获全县一等奖,再次在学校引起反响;2010年12月,湖北省首届‘三袁文化艺术节’大型主题活动在公安举办,其中有一个‘柳浪之声’歌手大奖赛,学校推荐了我和其他四名女生参加,当时全县报名的有几百人,经过初赛、复赛,只剩下16个选手,我唱了一首《我的麦克风》,当时还获得了500元的奖金。从此,我在全县开始小有名气,我走上街时,常被陌生人认出,特别好玩,多多少少也有一些优越感和喜悦感,不过,我也很理智,这毕竟只是一次区域性的比赛活动,我只是觉得好玩而已,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有才而不恃才,为人之至理也。
谈到拍摄《初恋这件丑事》时,陈曦更是如数家珍。
公安一中每个周六下午的最后一节课都是班团活动,高二学年的最后一次班团活动正好轮到陈曦所在的小组主持。因为即将踏入紧张的高三,他和其他组员商量后决定,决定以拍电影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纪念难忘的高中生活。
生活就是脚本,没过经过加工和提炼;组员就是演员,没有经过刻意的选拔和筛选;摄像机就是一台简易的家用DV机,爱好文艺的陈曦主动担任了电影的导演、摄像兼后期制作,电影正式开拍。想法总是美好的,但拍摄过程却充满了艰辛。第一次拍电影,大家都没有表演经验,为了能更自然地表演,大家决定使用公安方言对白;没有剧本,组员们就根据高中生活现实即兴创作。所以影片显得特别真实、自然,原生态味极浓。为了拍好电影,全体组员放弃了所有的课余休息时间,全力完成每一个镜头拍摄。开拍之初,支持他们拍电影的同学寥寥无几,甚至有些同学还冷嘲热讽,但他们没有打退堂鼓。“在教室里拍摄,因为新鲜,大家都来凑热闹,结果环境杂音太多,而演员的声音却没录进去。”陈曦说,无奈之下,大家只得趁同学们不在教室时进行拍摄。这样,在拍摄的那段时间里,演员们中餐、晚餐吃不上饭的情况很多。特别是在后期制作方面,整部影片完全依托简易的“会声会影12”软件,困难可想而知,而且,作为高中学生,学习紧张,学业任务繁重,后期制作的设备又不可能带到学校来,剪辑、字幕、配乐等后期工作必须利用下晚自习后的时间紧张赶制,所以,那段时间,陈曦经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钟,有时甚至一夜未宿,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学习。
对于《初恋这件丑事》的片名,陈曦说,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含义,名字化用红极一时的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自己只不过把“小”改为“丑”而已,因为中学生早恋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取这个名字也是想让所有的中学生能认识到,中学生早恋不是‘美’,而是‘丑’!”。
付出终有回报。2011年6月中旬,《初恋这件丑事》在班里举行“首映式”,影片引起了所有同学的共鸣。随后,影片被放到网络上,接着迅速走红。陈曦说,这部DV短片也开启了他的导演梦,他立志报考传媒专业,而这段经历也将成为他一段珍贵的回忆。“多年以后,当我再看这部电影时,就会想起这个被风吹过的17岁的夏天。”
四百多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在公安县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即成长起影响中国文坛几百年的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公安三袁”以其仁山智水的人文襟怀和领异标新的创作思想,创立了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流派——“公安派”,其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风格引领中国文坛风骚数百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公安派”主张直抒胸臆,不事雕琢,追求清新活泼,强调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他们反对泥古,主张通变,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当然,他们还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自己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自己“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
而《初恋这件丑事》这部短片则与“公安派”的创作思想不谋而合:这部短片清新活泼,自然率真,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与“公安派”“独抒性灵”如出一辙;短片虽显稚嫩,但并不拘泥于电影制作的条条框框,也不囿于所谓的规则、理论的束缚,与“公安派”“反对泥古、不拘格套”的思想暗中契合。据陈曦同学介绍,为了表现真实的高中生活,为了让演员们顺利入戏,也为了表现地域特点,《初恋这件丑事》运用当地方言来对白,被观看过这部影片的网友们称为“公安县首部自制方言电影”,这又与“公安派”提倡通俗文学的主张也是高度一致的。所以,记者在观看这部短片时,就一直在寻思:是什么让一名年仅17岁的中学生能够拍摄出这样的作品?回顾“公安三袁”的文学主张,我不得不承认,正是“公安三袁”文学思想的浸染,才让生长于斯的公安学子自觉不自觉地践行着前贤们的文学主张;反过来,陈曦,这个浸润着“三袁”思想的当代中学生,则以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倡通俗”的导演风格再次为我们诠注了“公安派”的文学主张。
“经典”台词:
1. 同学,同学,同学,你的益达。(龚殿) 是你的益达。(王潇倩)
2. 人有多老实,就有多猥琐。(龚殿)
3. 就是那韩式斜刘海。(刘江诚)
4. 您要原谅我的不成熟。(朱凌松)
5. 又是你们两个啊,像神雕侠侣啊。(江老师)
6. “还意识决定物质啊,我们应该否定一切,不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啊,谁告诉你的?”(江老师)“我是唯心主义者!”(刘江诚)
《初恋这件丑事》是一部典型的青春校园喜剧。龚殿和刘江城是学校人人皆知的调皮鬼,两人经常合伙欺负同班同学朱凌松。在一次违纪罚站的过程中,三人邂逅了女生王潇倩同学,并对其产生了好感。巧合的是王潇倩后来也转进了他们的班级,于是龚殿对王潇倩展开了大胆的“攻势”,老实憨厚的朱凌松相貌平平,但心地善良的他却打动着王潇倩的心……一段中学生初恋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在不断交往过程中,男生们闹出了无数笑话。最后,龚殿、朱凌松和王潇倩都意识到:中学生早恋是幼维的表现,不可能有结果的。所以,大家只把这段不成熟的初恋当作一段美好的回忆。电影对白采用湖北省公安县的方言,诙谐幽默,故事情节与现实的中学校园生活紧密结合,生活气息浓厚。
2011年6月中旬,这部长达45分钟的DV短片在优酷网发布仅一天,就被土豆网和新浪网等网站转载;短短一周内,点击量即超过40万次,在荆州地区乃至全省在校高中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并迅速走红网络。
2011年12月18日,正在武汉参加传媒集训的该片导演陈曦同学来到本刊编辑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这是一个外表十分秀气的18岁男生,但与记者交谈时却显得落落大方,言谈举止间流露出自信,对未来充满了无限希望。他现在是公安县一中高三(4)班的学生,担任学校学生会社团部部长。
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陈曦侃侃而谈:
“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特别好动,也很开朗大方,敢于表现自己,别人一说让我表演,我就表演,所以,幼儿园的老师很喜欢我,我也经常代表幼儿园参加汇报演出。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我有一种‘不要脸精神’呢。”是啊,在当今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没有一点“不要脸精神”也是不行的。无数事实证明,不怕“羞”,不怕“丑”,不畏讥讽,不惧挖苦;敢于“亮剑”,敢于“出招”;敢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其实正是一个人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基础。因太在乎自己的“脸面”而缩手缩脚,而畏首畏尾,而前怕狼后怕虎,你能让别人看出你的优势吗?又怎么能博得伯乐的青睐呢?再说,“脸”的光彩不是藏着遮着就能让别人看到的,只有表现出来,别人才能评判啊。所以,记者非常赞同陈曦同学的“不要脸精神”的,作为当代中学生,的确需要这种无畏、无惧、敢表现的精神。
“1997年,记得我那时只有四岁,在全县举办的‘凯乐杯’少儿歌手大赛中,我代表我们幼儿园参赛,我当时唱了一首《黑猫警长》,很多比我大的选手因为怯场,歌都没有唱完,所以,我得了个全县二等奖。幼儿园的老师可能是为了鼓励我,就说二比一大,我就哭闹着要‘最大的’三等奖,后来组委会没有办法,就给我了一个三等奖。因为这次获奖,爸爸就开始着力引导我向艺术进军,并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给我买了架钢琴,但因为我好动,坐不下来,教琴的老师和爸爸就强制我学习,这样反而让我对学琴产生了恐惧,说什么也不学了。后来,我又在家长的安排下学过很多才艺,但都无疾而终。所以,我认为,小学生的很多所谓兴趣,多半为家长逼迫,不一定就能如家长所望。不过,对那些从小就开始培养兴趣且能坚持下来的学生,我还是很佩服的,因为他们有毅力,有恒心。”陈曦同学的儿童兴趣观,让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记者也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
“2009年秋季,我踏进了公安县一中的校门。当时,我的户口已经转到武汉市,我完全可以在武汉市区上一所重点高中,但是我在公安学习期间,感受到‘三袁’文化深厚的内涵和公安一中严谨的校风、学风。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所县级中学。我认为这所学校很有特色,有各种活动和平台,为中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当然,在这所省示范高中,如果想表现自己,就必须有一两件拿得出手的东西。2010年初,我们学校参加省示范中学复评,有很多专家和领导来校,在汇报演出时,我领舞的街舞团队,获得了领导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我也开始在学校名声大噪;2010年的国际禁毒日(6月26日)前,公安县政府、政协、教育局和禁毒办联合举办全县中小学生禁毒征文比赛,我写了一篇《噩梦》,获全县一等奖,再次在学校引起反响;2010年12月,湖北省首届‘三袁文化艺术节’大型主题活动在公安举办,其中有一个‘柳浪之声’歌手大奖赛,学校推荐了我和其他四名女生参加,当时全县报名的有几百人,经过初赛、复赛,只剩下16个选手,我唱了一首《我的麦克风》,当时还获得了500元的奖金。从此,我在全县开始小有名气,我走上街时,常被陌生人认出,特别好玩,多多少少也有一些优越感和喜悦感,不过,我也很理智,这毕竟只是一次区域性的比赛活动,我只是觉得好玩而已,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有才而不恃才,为人之至理也。
谈到拍摄《初恋这件丑事》时,陈曦更是如数家珍。
公安一中每个周六下午的最后一节课都是班团活动,高二学年的最后一次班团活动正好轮到陈曦所在的小组主持。因为即将踏入紧张的高三,他和其他组员商量后决定,决定以拍电影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纪念难忘的高中生活。
生活就是脚本,没过经过加工和提炼;组员就是演员,没有经过刻意的选拔和筛选;摄像机就是一台简易的家用DV机,爱好文艺的陈曦主动担任了电影的导演、摄像兼后期制作,电影正式开拍。想法总是美好的,但拍摄过程却充满了艰辛。第一次拍电影,大家都没有表演经验,为了能更自然地表演,大家决定使用公安方言对白;没有剧本,组员们就根据高中生活现实即兴创作。所以影片显得特别真实、自然,原生态味极浓。为了拍好电影,全体组员放弃了所有的课余休息时间,全力完成每一个镜头拍摄。开拍之初,支持他们拍电影的同学寥寥无几,甚至有些同学还冷嘲热讽,但他们没有打退堂鼓。“在教室里拍摄,因为新鲜,大家都来凑热闹,结果环境杂音太多,而演员的声音却没录进去。”陈曦说,无奈之下,大家只得趁同学们不在教室时进行拍摄。这样,在拍摄的那段时间里,演员们中餐、晚餐吃不上饭的情况很多。特别是在后期制作方面,整部影片完全依托简易的“会声会影12”软件,困难可想而知,而且,作为高中学生,学习紧张,学业任务繁重,后期制作的设备又不可能带到学校来,剪辑、字幕、配乐等后期工作必须利用下晚自习后的时间紧张赶制,所以,那段时间,陈曦经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钟,有时甚至一夜未宿,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学习。
对于《初恋这件丑事》的片名,陈曦说,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含义,名字化用红极一时的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自己只不过把“小”改为“丑”而已,因为中学生早恋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取这个名字也是想让所有的中学生能认识到,中学生早恋不是‘美’,而是‘丑’!”。
付出终有回报。2011年6月中旬,《初恋这件丑事》在班里举行“首映式”,影片引起了所有同学的共鸣。随后,影片被放到网络上,接着迅速走红。陈曦说,这部DV短片也开启了他的导演梦,他立志报考传媒专业,而这段经历也将成为他一段珍贵的回忆。“多年以后,当我再看这部电影时,就会想起这个被风吹过的17岁的夏天。”
四百多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在公安县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即成长起影响中国文坛几百年的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公安三袁”以其仁山智水的人文襟怀和领异标新的创作思想,创立了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流派——“公安派”,其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风格引领中国文坛风骚数百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公安派”主张直抒胸臆,不事雕琢,追求清新活泼,强调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他们反对泥古,主张通变,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当然,他们还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自己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自己“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
而《初恋这件丑事》这部短片则与“公安派”的创作思想不谋而合:这部短片清新活泼,自然率真,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与“公安派”“独抒性灵”如出一辙;短片虽显稚嫩,但并不拘泥于电影制作的条条框框,也不囿于所谓的规则、理论的束缚,与“公安派”“反对泥古、不拘格套”的思想暗中契合。据陈曦同学介绍,为了表现真实的高中生活,为了让演员们顺利入戏,也为了表现地域特点,《初恋这件丑事》运用当地方言来对白,被观看过这部影片的网友们称为“公安县首部自制方言电影”,这又与“公安派”提倡通俗文学的主张也是高度一致的。所以,记者在观看这部短片时,就一直在寻思:是什么让一名年仅17岁的中学生能够拍摄出这样的作品?回顾“公安三袁”的文学主张,我不得不承认,正是“公安三袁”文学思想的浸染,才让生长于斯的公安学子自觉不自觉地践行着前贤们的文学主张;反过来,陈曦,这个浸润着“三袁”思想的当代中学生,则以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倡通俗”的导演风格再次为我们诠注了“公安派”的文学主张。
“经典”台词:
1. 同学,同学,同学,你的益达。(龚殿) 是你的益达。(王潇倩)
2. 人有多老实,就有多猥琐。(龚殿)
3. 就是那韩式斜刘海。(刘江诚)
4. 您要原谅我的不成熟。(朱凌松)
5. 又是你们两个啊,像神雕侠侣啊。(江老师)
6. “还意识决定物质啊,我们应该否定一切,不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啊,谁告诉你的?”(江老师)“我是唯心主义者!”(刘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