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取了《香菱学诗》和《窃读记》两堂语文课,两位执教者不约而同地采用了“问题教学法”。在导入新课后,板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然后通过对话交流完成教学。
为了便于分析“问题教学法”的利弊,不妨把两位老师的板书问题展示如下。
《香菱学诗》所提问题: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黛玉在指点香菱学诗门径时讲了哪些方面?4.黛玉的教学方法有什么特点?5.香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香菱的三首诗有什么看法?
《窃读记》所提问题:1.文中的窃读怎么理解?“我”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想尽办法窃读?怎么窃读的?2.窃读给了“我”怎样的感受和体验?3.如有机会面见作者、书店老板、店员,你想跟他们作怎样的交流?作者某天签名售书,她可能怎样寄语读者?
一、问题的设计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
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根据教学目的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并围绕这个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问题,是确保问题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香菱学诗》文章内涵丰富,教学内容庞杂,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选择必须非常集中。教师针对此课提出的几个问题:第一题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第二、三题分别从学诗者和教诗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内容,第四题则从小说教学的角度,归纳人物形象,同时又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赏析诗歌。四个问题,五个角度,把这篇文章隐含的教学内容全面展开,在短短的一节课,学生无法完成这些学习内容。《窃读记》课例的几个问题,以“窃读”一线贯穿,从理解作者窃读的过程到窃读的感受,然后跳出课文,用说话活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窃读”的感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设计目的非常明确。学生阅读时关注于一点,不断深入,利于学生保持阅读兴趣,对文章的理解更深透,提高阅读效率。
其次,问题展开的方式影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要关注问题由谁提出。比较遗憾的是,这两堂课的问题都是由老师导入新课后直接提出。其实学生在看到文章标题,初步阅读课文后,他一定会有自己的阅读期待。以学生的阅读期待作为教学的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更能唤起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教师的作用,在于引领学生不断地从文中找到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形成新的期待视野,在这个不断轮回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得到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也在主动质疑、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第二,要关注问题的展开顺序。问题展开的顺序要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要能不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的阅读思维不断引向深入。问题的设计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展开顺序,吸引学生不断产生更高层次的阅读期待。《香菱学诗》课例的几个问题,平铺展开,问题指向繁多,而且合盘托出,因此学生阅读时很难有自主体验的机会,学生的精力主要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无法静下心来自我感悟。因此,在交流时,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教师提问的学生,总让听课人觉得学生和文章有隔膜。《窃读记》的几个问题,虽然第一个问题稍嫌琐碎,但多数是学生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的顺序也层层深入,所以学生在阅读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一直兴趣盎然,回答问题时带着自己的读书体验和情感,融入文章之中,回答问题的质量较高。
二、教师在学生交流发言时的组织引导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首先,交流发言的组织方式要有层次,要丰富,要关注学生全体。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形成自己最初的阅读视野,但这仅仅是学生的自我视野,这时需要教师组织多层次的交流活动,尽可能打开教师和每个学生的视野,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最初的自我视野进行整合,形成新的阅读视野,使全体学生得到提升。所以,交流发言的组织形式要丰富,关注全体学生,充分保障每个学生交流发言的机会,这是采用“问题教学法”获得教学高效的关键因素。
执教《香菱学诗》的老师在学生独立阅读思考一段时间后,马上采用直接抽问的形式,教学对话多在老师和被抽问的学生之间展开,学生参与对话交流的人数有限。由于交流的组织形式单一,被抽问学生的回答不能唤起其他同学的共鸣与争鸣,其他学生也很难融合到老师和被抽问的同学之间的谈话中去,也就不能形成新的阅读视野。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低效的。而执教《窃读记》的老师在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后,首先组织了小组讨论,在学生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教学对话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立体进行,全体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氛围好,教学效率高。
其次,教师的引导要关注学生阅读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的目的,不应仅仅满足于塞给学生一个准备好的答案,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习惯。由于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不可避免地在阅读过程中有认识肤浅或错误的地方。这些地方,可能是由于文本本身的模糊性造成,也可能是文本中值得探究的矛盾的地方,也有可能是学生自身经验的不足,但不管怎样,这恰恰是学生获得提升的最好契机。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加以引导,不着痕迹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新的探究过程中,不但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更从中领略到阅读的魅力,思维的魅力,习得阅读探究的方法,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执教《香菱学诗》的老师在抽问的学生回答不够正确时,采取的方法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且不说学生是不是真的懂得了老师的答案,就算是懂了,也不过是获得对文章内容本身的理解,没有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这样的阅读教学目标流于肤浅。而执教《窃读记》的老师在学生发言后,发现学生的理解不够准确,于是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的关键词,插入作者的背景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空泛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出文中事例来分析,并教会学生回忆自己的读书体验,深入理解文本。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提升了阅读能力。
“问题教学法”的本质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思考探究,师生对话,全面提高阅读能力。在实际过程中, 我们要让学生在与文本、自己、老师、同学的对话过程中,通过自我视野与文本视野、他人视野的融合,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中学校(409000)
为了便于分析“问题教学法”的利弊,不妨把两位老师的板书问题展示如下。
《香菱学诗》所提问题: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黛玉在指点香菱学诗门径时讲了哪些方面?4.黛玉的教学方法有什么特点?5.香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香菱的三首诗有什么看法?
《窃读记》所提问题:1.文中的窃读怎么理解?“我”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想尽办法窃读?怎么窃读的?2.窃读给了“我”怎样的感受和体验?3.如有机会面见作者、书店老板、店员,你想跟他们作怎样的交流?作者某天签名售书,她可能怎样寄语读者?
一、问题的设计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
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根据教学目的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并围绕这个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问题,是确保问题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香菱学诗》文章内涵丰富,教学内容庞杂,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选择必须非常集中。教师针对此课提出的几个问题:第一题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第二、三题分别从学诗者和教诗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内容,第四题则从小说教学的角度,归纳人物形象,同时又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赏析诗歌。四个问题,五个角度,把这篇文章隐含的教学内容全面展开,在短短的一节课,学生无法完成这些学习内容。《窃读记》课例的几个问题,以“窃读”一线贯穿,从理解作者窃读的过程到窃读的感受,然后跳出课文,用说话活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窃读”的感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设计目的非常明确。学生阅读时关注于一点,不断深入,利于学生保持阅读兴趣,对文章的理解更深透,提高阅读效率。
其次,问题展开的方式影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要关注问题由谁提出。比较遗憾的是,这两堂课的问题都是由老师导入新课后直接提出。其实学生在看到文章标题,初步阅读课文后,他一定会有自己的阅读期待。以学生的阅读期待作为教学的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更能唤起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教师的作用,在于引领学生不断地从文中找到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形成新的期待视野,在这个不断轮回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得到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也在主动质疑、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第二,要关注问题的展开顺序。问题展开的顺序要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要能不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的阅读思维不断引向深入。问题的设计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展开顺序,吸引学生不断产生更高层次的阅读期待。《香菱学诗》课例的几个问题,平铺展开,问题指向繁多,而且合盘托出,因此学生阅读时很难有自主体验的机会,学生的精力主要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无法静下心来自我感悟。因此,在交流时,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教师提问的学生,总让听课人觉得学生和文章有隔膜。《窃读记》的几个问题,虽然第一个问题稍嫌琐碎,但多数是学生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的顺序也层层深入,所以学生在阅读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一直兴趣盎然,回答问题时带着自己的读书体验和情感,融入文章之中,回答问题的质量较高。
二、教师在学生交流发言时的组织引导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首先,交流发言的组织方式要有层次,要丰富,要关注学生全体。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形成自己最初的阅读视野,但这仅仅是学生的自我视野,这时需要教师组织多层次的交流活动,尽可能打开教师和每个学生的视野,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最初的自我视野进行整合,形成新的阅读视野,使全体学生得到提升。所以,交流发言的组织形式要丰富,关注全体学生,充分保障每个学生交流发言的机会,这是采用“问题教学法”获得教学高效的关键因素。
执教《香菱学诗》的老师在学生独立阅读思考一段时间后,马上采用直接抽问的形式,教学对话多在老师和被抽问的学生之间展开,学生参与对话交流的人数有限。由于交流的组织形式单一,被抽问学生的回答不能唤起其他同学的共鸣与争鸣,其他学生也很难融合到老师和被抽问的同学之间的谈话中去,也就不能形成新的阅读视野。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低效的。而执教《窃读记》的老师在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后,首先组织了小组讨论,在学生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教学对话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立体进行,全体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氛围好,教学效率高。
其次,教师的引导要关注学生阅读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的目的,不应仅仅满足于塞给学生一个准备好的答案,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习惯。由于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不可避免地在阅读过程中有认识肤浅或错误的地方。这些地方,可能是由于文本本身的模糊性造成,也可能是文本中值得探究的矛盾的地方,也有可能是学生自身经验的不足,但不管怎样,这恰恰是学生获得提升的最好契机。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加以引导,不着痕迹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新的探究过程中,不但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更从中领略到阅读的魅力,思维的魅力,习得阅读探究的方法,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执教《香菱学诗》的老师在抽问的学生回答不够正确时,采取的方法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且不说学生是不是真的懂得了老师的答案,就算是懂了,也不过是获得对文章内容本身的理解,没有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这样的阅读教学目标流于肤浅。而执教《窃读记》的老师在学生发言后,发现学生的理解不够准确,于是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的关键词,插入作者的背景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空泛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出文中事例来分析,并教会学生回忆自己的读书体验,深入理解文本。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提升了阅读能力。
“问题教学法”的本质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思考探究,师生对话,全面提高阅读能力。在实际过程中, 我们要让学生在与文本、自己、老师、同学的对话过程中,通过自我视野与文本视野、他人视野的融合,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中学校(40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