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各个国家有影响力的人物纷纷到世界各地进行演讲,传播他们的思想和文化。鉴于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他们在公众面前的演讲进行话语分析,将更有利于公众了解他们的思想,学到一些交际策略。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对于公共演讲的话语分析主要集中在国家领导人发表的政治演讲上。而本文将以杨澜的英文演讲为例运用话语分析方法对以非政治性的公众演讲进行分析。
【关键词】跨文化 演讲 话语分析
一、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
1.1跨文化交际的国外研究
自著名的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于1962年提出“地球村”以来,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以及各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合作的迫切要求,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实用性功能对跨文化交际进行深入研究。1959年,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所著的《无声的语言》的出版则被视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开端。Samovar, Porter和Stefani定义“跨文化交际是文化认识和符号系统不同的人之间的交际。这些不同的文化认识和符号系统足以改变交际事件。”[1] 他们认为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的差异和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差异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因此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都可看作是跨文化。
1.2跨文化交际的国内研究
在我国,将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胡文仲对跨文化交际做出的定义是:“可以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2] 我国跨文化交际学初期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外语教学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此后,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与交际的关系、非语言交际、中西习俗对比、国民性研究等。[3] 与国外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相比,首先,我国的跨文化交际主要偏重于语言教学,研究范围局限于中美文化的对比,而国外的研究范围超出中美文化的对比,甚至细化到国内各民族文化的对比。再者,我国思辨性和演绎性的文章居多,以实证性分析的文章偏少。
1.3对跨文化交际演讲进行话语分析的意义
而跨文化语境下的公众讲演无疑是在非讲演者所属文化语境中所进行的语言交际活动。一个好的跨文化语境下的演讲行为不仅能将演讲者所属文化传播给异文化公众,并且能在充分了解异文化之后避免文化冲突,体现出对异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在跨文化语境下进行公众演讲更加地需要演讲者具有好的交际能力和广的知识面。对于跨文化语境下公众演讲的话语分析也更能体现出一个好的演讲者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交际。
二、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
2.1话语分析的产生和定义
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在《语言》杂志上发表题为“话语分析”的论文。这一行为,标志着“话语分析”术语的产生。话语分析最初是和篇章语言学相并列的,话语分析侧重口语研究,而篇章语言学侧重于书面语的研究。而本文所说的话语分析是从广义上来定义的,它包括对口语和书面语的研究。综合以往学者的研究,话语分析的定义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从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来看,它的分析单位是大于句子或从句的语言单位。另一方面是从话语的交际功能来看,话语分析是对在交际过程中如何传递意义的动态分析。
2.2话语分析的特点
话语分析的最大特点,就是紧紧结合语言的实际应用,探索语言的组织特征和使用特征,同时,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发话人与受话人双方的认知能力等角度出发,对有关特征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4] 话语分析使得语言研究不仅局限于句法层面和语义层面的研究,还着眼于交际功能层面的研究。
2.3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相结合的必要性
话语分析的内在发展使得它必须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未来的研究有所突破,这也是目前学科发展的趋势所在。无论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还是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二者都有结合的必要性。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随着地球村的形成,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群体也在朝多样化发展。而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都是以个人的交际为基础,而个人的交际又主要表现在言语的使用上。通过话语分析,我们首先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群体话语模式和秩序的差异性,从而加深我们对跨文化交际语用冲突的理解。这些不同的话语秩序中也可能隐藏着不同的社会秩序。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社会文化制约和影响着话语的产生、理解的各个层面。从作为理解基础的社会文化背景到话语单位,从划分语义范畴、构建理解框架到安排句子中的韵律曲线,乃至词汇、语法的选择,无一不受到社会文化规约的影响。脱离了社会文化背景,话语是无法被理解的。[7] 且国内外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非常明确,即跨文化交际学的“跨学科性”和“边缘学科性”。跨文化交际的内在发展也决定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必要性。因此本文着眼于话语分析和跨文化交际相结合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进行话语分析。
三、话语分析方法与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
3.1话语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话语分析是一种语言研究方法,自60年代未、70年代初以来,日益受到国际语言学界的重视。许家金认为常见的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包括篇章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学、民俗学、互动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会话分析、文化批评、系统功能语法和关联理论等。[5] 笔者认为他们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语用学;(2)社会语言学;(3)系统功能语言学;(4)认知语言学。
范戴克和韩礼德认为话语分析是一种社会分析方法,通过话语分析将揭示人类如何理解彼此的话语。博格雷德认为二十一世纪话语分析的重点将是知识共享和话语策略;话语分析的任务将是研究话语在团结社会文化群体中的作用;展示多元文化实现人类潜能的过程;探讨话语与社会化的关系以及语言资源的使用策略;分析话语在获得和使用知识中的作用。[6] 而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不仅体现了知识共享,而且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两个文化圈人民的友好关系,演讲者在演讲的过程中无疑掩藏着巧妙的话语策略。可见对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的话语分析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3.2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哲学家奥斯丁在1955年《论言有所为》中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人说话就是在用语言行事,完成一定的行为。他把言语行为分成三个部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如:女孩对男孩说:那束玫瑰真漂亮。其言内行为就是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言外行为是想让男孩给她买这一束玫瑰。言后行为则是男孩听后做出的反应。而对于演讲而言,言后行为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演讲的目的即在影响公众,激励公众。杨澜在演讲过程中,运用大量数据来支撑她的演讲,使她的演讲显得丰富有力。据笔者统计,在短暂17分钟的演讲过程中,杨澜共在47处用到数字来支撑她的论点。这与以往中国感性式的演讲不同,杨澜的演讲借鉴了西方定量的分析方法,以逻辑实证为手段用数字来使公众信服。这些数字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字面意思,还为她的论述提供佐证,并希望公众或是政府来做些什么,改变目前的状况。并且她的演讲由于是公开的,且可以通过媒体来扩大影响,从而使政府或人们意识到并付诸行动。如她指出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危险系数0.4,言外之意即我们国家的收入水平明显不平等。言后行为即政府可能会重视这一问题并出台政策改变现状。
3.3话语衔接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开创者韩礼德提出了话语衔接理论,他认为语言在语法层面、词义层面以及所有的结构上都应该是衔接的。衔接可能出现在同一个句子内部的不同成分之间,也可能出现在两个相邻句子之间,还可能发生在相距较远的两个成分之间。[7]他和哈桑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对话语衔接关系进行分类,提出五种衔接手段: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语和词汇衔接。在杨澜的整个演讲中,这五种衔接手段都有所体现。其中连接词语运用的最多,连接词语是通过连接成分来体现语篇中的种种逻辑关系的手段。据笔者统计,杨澜在整个演讲过程中,连接词“and”出现了63次,连接词“so”出现了18次,连接词“but”出现了15次。其它连接词如“while,yet,because”等也都出现。指称,又称照应,指用代词等语法关系表示语义关系。指示主要有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在杨澜的整个演讲中,人称照应出现地最多。她用”we,they,it”作为人称照应来衔接上下文。用”that”作为指示照应来衔接。至于比较照应, 如:
”Similarly,many other issues concerning public safety is a hot topic on the Internet.”similarly”照应前文中的”the state council passed a new regulation on house requisition and demolition,and passed the right to order forced demolition from local-governments to the court.”
省略是篇章中句子或小句中一些基本成分的缺省,被省略的部分需要借助于上下文才能发现。省略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替代即零替代。”她在演讲中两次省略了”she is”。才外还多处出现省略,在这里不一一赘述。另外一个链接手段是词汇链接,指通过词汇选择在篇章中建立一个贯穿篇章的链条,从而建立篇章的连续。杨澜的整个演讲中,不管是原义复现还是反义复现,或是近义复现都有所体现。如:原义复现,”different”一词在演讲中多次出现。
最后,替代是指用替代形式去替代上下文所出现的词语。主要有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分句性替代。在杨澜的演讲中主要运用了名词性替代。如用“my word”代替前边整段话。
由此可见,杨澜的整个演讲运用的衔接手段非常丰富,且逻辑十分清晰,而衔接手段的丰富实用无疑有助于增强演讲语篇的连贯性。在衔接方面很值得我们效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杨澜在跨文化语境的演讲中意识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运用大量数据和例子来提供佐证,这些例子也大都是在中国现阶段备受关注和争议的事件。她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充分地考虑到跨文化交际因素。除此之外,还运用多种衔接手段使演讲辞显得清晰明了。她采用逻辑实证的方式,以异文化公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参考文献】
[1]彭世勇.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湖南大学学报,2005(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陈军向,纪玉华.简评批评话语分析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的应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2).
[4]陈平.话语分析说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
[5]孙咏梅.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与互动社会语言学[J].外国语言文学,2007(2).
[6]曹勇,计道宏.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咸宁学院学报,2007(1).
[7]范宏雅.近三十年话语分析研究述评[J].山西大学学报,2003(12).
【关键词】跨文化 演讲 话语分析
一、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
1.1跨文化交际的国外研究
自著名的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于1962年提出“地球村”以来,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以及各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合作的迫切要求,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实用性功能对跨文化交际进行深入研究。1959年,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所著的《无声的语言》的出版则被视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开端。Samovar, Porter和Stefani定义“跨文化交际是文化认识和符号系统不同的人之间的交际。这些不同的文化认识和符号系统足以改变交际事件。”[1] 他们认为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的差异和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差异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因此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都可看作是跨文化。
1.2跨文化交际的国内研究
在我国,将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胡文仲对跨文化交际做出的定义是:“可以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2] 我国跨文化交际学初期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外语教学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此后,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与交际的关系、非语言交际、中西习俗对比、国民性研究等。[3] 与国外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相比,首先,我国的跨文化交际主要偏重于语言教学,研究范围局限于中美文化的对比,而国外的研究范围超出中美文化的对比,甚至细化到国内各民族文化的对比。再者,我国思辨性和演绎性的文章居多,以实证性分析的文章偏少。
1.3对跨文化交际演讲进行话语分析的意义
而跨文化语境下的公众讲演无疑是在非讲演者所属文化语境中所进行的语言交际活动。一个好的跨文化语境下的演讲行为不仅能将演讲者所属文化传播给异文化公众,并且能在充分了解异文化之后避免文化冲突,体现出对异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在跨文化语境下进行公众演讲更加地需要演讲者具有好的交际能力和广的知识面。对于跨文化语境下公众演讲的话语分析也更能体现出一个好的演讲者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交际。
二、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
2.1话语分析的产生和定义
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在《语言》杂志上发表题为“话语分析”的论文。这一行为,标志着“话语分析”术语的产生。话语分析最初是和篇章语言学相并列的,话语分析侧重口语研究,而篇章语言学侧重于书面语的研究。而本文所说的话语分析是从广义上来定义的,它包括对口语和书面语的研究。综合以往学者的研究,话语分析的定义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从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来看,它的分析单位是大于句子或从句的语言单位。另一方面是从话语的交际功能来看,话语分析是对在交际过程中如何传递意义的动态分析。
2.2话语分析的特点
话语分析的最大特点,就是紧紧结合语言的实际应用,探索语言的组织特征和使用特征,同时,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发话人与受话人双方的认知能力等角度出发,对有关特征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4] 话语分析使得语言研究不仅局限于句法层面和语义层面的研究,还着眼于交际功能层面的研究。
2.3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相结合的必要性
话语分析的内在发展使得它必须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未来的研究有所突破,这也是目前学科发展的趋势所在。无论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还是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二者都有结合的必要性。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随着地球村的形成,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群体也在朝多样化发展。而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都是以个人的交际为基础,而个人的交际又主要表现在言语的使用上。通过话语分析,我们首先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群体话语模式和秩序的差异性,从而加深我们对跨文化交际语用冲突的理解。这些不同的话语秩序中也可能隐藏着不同的社会秩序。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社会文化制约和影响着话语的产生、理解的各个层面。从作为理解基础的社会文化背景到话语单位,从划分语义范畴、构建理解框架到安排句子中的韵律曲线,乃至词汇、语法的选择,无一不受到社会文化规约的影响。脱离了社会文化背景,话语是无法被理解的。[7] 且国内外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非常明确,即跨文化交际学的“跨学科性”和“边缘学科性”。跨文化交际的内在发展也决定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必要性。因此本文着眼于话语分析和跨文化交际相结合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进行话语分析。
三、话语分析方法与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
3.1话语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话语分析是一种语言研究方法,自60年代未、70年代初以来,日益受到国际语言学界的重视。许家金认为常见的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包括篇章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学、民俗学、互动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会话分析、文化批评、系统功能语法和关联理论等。[5] 笔者认为他们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语用学;(2)社会语言学;(3)系统功能语言学;(4)认知语言学。
范戴克和韩礼德认为话语分析是一种社会分析方法,通过话语分析将揭示人类如何理解彼此的话语。博格雷德认为二十一世纪话语分析的重点将是知识共享和话语策略;话语分析的任务将是研究话语在团结社会文化群体中的作用;展示多元文化实现人类潜能的过程;探讨话语与社会化的关系以及语言资源的使用策略;分析话语在获得和使用知识中的作用。[6] 而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不仅体现了知识共享,而且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两个文化圈人民的友好关系,演讲者在演讲的过程中无疑掩藏着巧妙的话语策略。可见对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的话语分析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3.2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哲学家奥斯丁在1955年《论言有所为》中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人说话就是在用语言行事,完成一定的行为。他把言语行为分成三个部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如:女孩对男孩说:那束玫瑰真漂亮。其言内行为就是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言外行为是想让男孩给她买这一束玫瑰。言后行为则是男孩听后做出的反应。而对于演讲而言,言后行为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演讲的目的即在影响公众,激励公众。杨澜在演讲过程中,运用大量数据来支撑她的演讲,使她的演讲显得丰富有力。据笔者统计,在短暂17分钟的演讲过程中,杨澜共在47处用到数字来支撑她的论点。这与以往中国感性式的演讲不同,杨澜的演讲借鉴了西方定量的分析方法,以逻辑实证为手段用数字来使公众信服。这些数字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字面意思,还为她的论述提供佐证,并希望公众或是政府来做些什么,改变目前的状况。并且她的演讲由于是公开的,且可以通过媒体来扩大影响,从而使政府或人们意识到并付诸行动。如她指出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危险系数0.4,言外之意即我们国家的收入水平明显不平等。言后行为即政府可能会重视这一问题并出台政策改变现状。
3.3话语衔接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开创者韩礼德提出了话语衔接理论,他认为语言在语法层面、词义层面以及所有的结构上都应该是衔接的。衔接可能出现在同一个句子内部的不同成分之间,也可能出现在两个相邻句子之间,还可能发生在相距较远的两个成分之间。[7]他和哈桑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对话语衔接关系进行分类,提出五种衔接手段: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语和词汇衔接。在杨澜的整个演讲中,这五种衔接手段都有所体现。其中连接词语运用的最多,连接词语是通过连接成分来体现语篇中的种种逻辑关系的手段。据笔者统计,杨澜在整个演讲过程中,连接词“and”出现了63次,连接词“so”出现了18次,连接词“but”出现了15次。其它连接词如“while,yet,because”等也都出现。指称,又称照应,指用代词等语法关系表示语义关系。指示主要有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在杨澜的整个演讲中,人称照应出现地最多。她用”we,they,it”作为人称照应来衔接上下文。用”that”作为指示照应来衔接。至于比较照应, 如:
”Similarly,many other issues concerning public safety is a hot topic on the Internet.”similarly”照应前文中的”the state council passed a new regulation on house requisition and demolition,and passed the right to order forced demolition from local-governments to the court.”
省略是篇章中句子或小句中一些基本成分的缺省,被省略的部分需要借助于上下文才能发现。省略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替代即零替代。”她在演讲中两次省略了”she is”。才外还多处出现省略,在这里不一一赘述。另外一个链接手段是词汇链接,指通过词汇选择在篇章中建立一个贯穿篇章的链条,从而建立篇章的连续。杨澜的整个演讲中,不管是原义复现还是反义复现,或是近义复现都有所体现。如:原义复现,”different”一词在演讲中多次出现。
最后,替代是指用替代形式去替代上下文所出现的词语。主要有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分句性替代。在杨澜的演讲中主要运用了名词性替代。如用“my word”代替前边整段话。
由此可见,杨澜的整个演讲运用的衔接手段非常丰富,且逻辑十分清晰,而衔接手段的丰富实用无疑有助于增强演讲语篇的连贯性。在衔接方面很值得我们效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杨澜在跨文化语境的演讲中意识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运用大量数据和例子来提供佐证,这些例子也大都是在中国现阶段备受关注和争议的事件。她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充分地考虑到跨文化交际因素。除此之外,还运用多种衔接手段使演讲辞显得清晰明了。她采用逻辑实证的方式,以异文化公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参考文献】
[1]彭世勇.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湖南大学学报,2005(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陈军向,纪玉华.简评批评话语分析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的应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2).
[4]陈平.话语分析说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
[5]孙咏梅.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与互动社会语言学[J].外国语言文学,2007(2).
[6]曹勇,计道宏.话语分析研究方法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咸宁学院学报,2007(1).
[7]范宏雅.近三十年话语分析研究述评[J].山西大学学报,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