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理想的教育生态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zhan2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昌,宜于繁荣昌盛之谓也。
  宜昌是一座拥有2400 多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城,是巴楚文化发祥地,在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的诗歌之祖屈原和流芳千古的和平使者王昭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宜昌迅速崛起,成为闻名中外的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宜昌教育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全省率先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完成了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率先完成了以寄宿制学校为重点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率先实施城乡教师援助工程;率先整体推进“高效课堂”创建工程;率先开展“走进十万家庭、温暖十万心灵”活动;率先建立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新机制;率先实施了以互联网和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主要方式的“班班通”工程,启动了全市教育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率先建立了对县市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率先建立了教育工作创新奖励机制……
  如今,宜昌教育人正朝着心目中理想的教育生态,为全市人民创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将“宜学之城”打造成宜昌市又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打造理想校园,把每一所中小学校建成最美的人文景观
  当阳市王店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保育制小学,过去,教室简陋,只有几间低矮的平房,被老百姓诙谐地称为“四穿学校”(即“四面八方”都是“破”的)。近年来,当阳市教育局投入1000 多万元改薄资金用于学校建設。如今,漂亮的教学楼和学生公寓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音乐、体育、美术专用教室、科学实验室、塑胶运动场、标准化食堂、高规格图书室、学生饮水机一应俱全。走进校园,“学雅路”上香樟树遮天蔽日,“孝雅广场”彩砖靓丽,“劲竹园”冬草青青,“上善池”轻波荡漾……历经40 年风雨,如今的王店镇中心小学已变成花园式现代化学校,成为当地最美的一道风景。而近年来的学校文化建设,则赋予了美丽的校园更丰富的内涵。
  农村寄宿保育制小学是宜昌市实施乡村学校校点布局调整、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务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产物。
  1999 年完成普及义务教育后,随着学龄人口急剧减少,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身的宜昌市,教育均衡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一个教师,两张课桌,三个年级,四个学生”的学校不断增加……进入新世纪,宜昌市按照“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小学联村办”的调整思路,制定了《宜昌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十年规划》,确定了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总框架”“路线图”和“时间表”。
  布局调整,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高效利用,避免了“撒胡椒面”,也利于集中资金定点营造更理想的学校。近20年,在五峰、长阳、远安、兴山,在宜昌的每一个县市区,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的一座座新学校拔地而起,许多老旧的学校也和王店镇中心小学一样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2012年,宜昌市所辖13 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验收,时任湖北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督学邓道玉称:“宜昌是湖北省唯一一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市区全覆盖的地级市。”2014 年,宜昌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居全国前列。截至2018 年,宜昌市义务教育学校由2000 年的1558 所调整到了392 所,实现了“校点调少、规模调大、队伍调优、质量调高”的目标。
  40年来,宜昌市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017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支出79.49 亿元,是1978 年的3889 倍,全市义务教育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全市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办学条件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在推进学校标准化的同时,宜昌市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距。
  2017年9月10日,五峰县傅家堰中小学录播教室建成并完成前期调试工作,与宜昌市第十六中学采取“一师双课”模式进行了空中对接,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也开始享受到和城市同龄人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近几年,五峰县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先后完成教育城域网、学校录播教室建设、一体机配备,实现学校录播教室覆盖每一个乡镇,多媒体一体机覆盖每一所学校,信息化教学覆盖每一个学生。
  自2009年率先启动基于互联网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班班通”建设以来,宜昌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持续发力,5877 个教学班实现“班班通”,占全市中小学班级数的83.5%;全市教育城域网基本建成,教育云用户达到118 万,中小学覆盖率达98%。
  如今,随意走进一所宜昌市的中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互联网和“班班通”与世界融为一体。课堂上,老师用触控笔在教学白板上轻轻一点,就可以开始上课,图片、视频、文字一一在白板上呈现出来。教师备课也不再是原来厚厚的备课本,而是使用云课堂,教案、课件、学案都存在云端,走到哪里都可以开讲,学生回家也可以上网学习。
  40 年改革开放,从破烂的平房到敞亮的教学楼,从木制黑板到信息化课堂,宜昌跨越了全面普及和公平教育两大关口,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有学上”的任务已经完成,“上好学”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为加快实现“上好学”的愿景,宜昌自2016 年10月在全国率先启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工程,目标是到2020 年,力争全市80% 以上县市区达到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标准,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市。
  近年来,宜昌市委、市政府将此项创建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列入政府的最大民生工程和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启动创建工程以来,全市校园环境、设施设备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2018 年,全市已有479 所学校(幼儿园)被评定为现代化先进学校(幼儿园)。
  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正在让全市学生和家长享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优化教育供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2018 年8 月1 日,宜昌清能广源置业公司正式将位于城东大道的月亮湾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给伍家岗区,该园在2019 年春季投入使用。除了月亮湾幼儿园,伍家岗中心幼儿园新园区、印象左岸幼儿园、宜化新天地幼儿园等都于2019 年投入使用,伍家岗区“入园难”“入园贵”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伍家岗区的学前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1987 年建区之初,全区无一所公办幼儿园,全部为厂矿企业或行业系统自办幼儿园。直到2004年企业改制时,才将一所企业举办的幼儿园(伍家岗区中心幼儿园)整体划拨区政府,直属区教育局管理,诞生了第一所公办幼儿园。2010 年以来,为改变辖区内仅有一所公办园的现状,伍家岗区从政府责任出发,积极强调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多措并举,推动了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伍家岗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宜昌市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近几年来,宜昌市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目标,以发展公益性和普惠性学前教育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方针,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市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中心城区学前教育2011-2020 年布局规划》,实现了“市级统筹、以县(市、区)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2012 年,宜昌市教育局联合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印发《宜昌市城区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管理办法》的通知,确定了普惠性民办园(含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的认定、管理和奖补办法,促进学前教育“广覆盖、保基本”目标实现。
  2014 年,宜昌市教育局又与市财政局、市住建委、市规划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城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的意见》,规范城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流程。《意见》强调,按照配套幼儿园要与住宅小区主体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凡未按规定安排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的,规划部门一律不予办理相关规划许可手续。
  如今,宜昌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公办和普惠幼儿园覆盖率达77.8%,真正构建起符合市情、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体制完备、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为规范保教行为,进一步提升办园水平,又率先出台《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对幼儿园办园规模、师资、管理、保教行为等提出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公建民营”“集团化办园”“名园办分园”等模式,通过派驻园长、骨干教师,实行一体化发展。目前,全市创建省、市级示范幼儿园达74 所。
  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是教育公平最基本的要义。
  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化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办好特殊教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更是如此。
  2018年3月18日,平昌冬残奥会闭幕式上,伴随着优美的旋律,17 位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听障演员,用唯美的手语和舞蹈精彩演绎了“北京八分钟”,惊艳世界。这些美丽的舞者中,有11 名来自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
  近年来,为保障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宜昌市出台《宜昌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年)》《关于做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制订《送教上门工作规程》,指导各区县特校负责送教上门服务;专门成立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测查鉴定,对随班就读学生建档归类,编制随班就读课程指南,指导各地随班就读学校开展工作;探索融教育与康复于一体的康复教育新模式,努力做好“医教结合、智慧康复”这篇大文章,帮助残障孩子不断提升融入社会的技能。从2014 年起,每年安排5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城区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全市已建成随班就读资源教室19 个,随班就读指导中心、特殊教育资源中心11 个。目前,宜昌市已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办学格局,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特殊教育已经深度融入宜昌市整体教育改革发展的生态中,并成为宜昌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 年,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与宜昌市政府合作共建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附属学校,依托宜昌市特教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更好地培养优秀残疾人复合型人才,未来,宜昌市还将投资1 个亿,规划75 亩,按照“国际视野、国内一流、全省领先、宜昌特色”的目标定位,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宜昌市特校新校区。
  在宜昌特教人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残障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闪闪发光。
  深化教育改革,让每一种教育资源的效能得到充分释放
  为了打造“宜学之城”,宜昌在全国率先实施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性改革,提出普通高中分类发展的改革思路,通过实施“学校、教师、校长、管理”四位一体大刀阔斧的改革,形成了“3 3”普通高中办学格局。
  2016 年以来,宜昌市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办学与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改革,打破原城区10 所高中“省级示范高中、市级示范高中和一般高中”的等级界限,按“优质 特色”的功能重新定位,大力实施布局调整,整合组建成6 所高中“3 3”模式(即3 所定位国内一流的综合高中和3 所定位优秀专业领域的特色高中),形成全市普通高中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格局。对此,宜昌教育人有着高度的共识,“教育应该是纯粹的。人为地划分示范学校、普通学校,不仅是对学生和老师的不公平,更是人为地制造教育垄断,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与办学格局调整配套推出的是校長竞聘选任制度,打破了一直以来的校长任命制。2017 年6 月底,为选优配强局属学校领导班子,依据干部管理权限及干部职数规定和《中小学领导人员管理办法》精神,宜昌对所有局管干部岗位实施竞聘选任改革,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同时,为解决校际间教师配备不均衡、教职工队伍长期存在的“慵、懒、散”现象等顽疾,2017 年暑期,宜昌市在局属学校率先实行教师全员竞聘上岗、全员聘用制度,构建以“一备案”“二统筹”“三自主”为核心内容的“局管校聘”教师管理新体制。“局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四个转变”,即从“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因人设岗”向“因事设岗”的转变,“以岗求人”向“以岗聘人”的转变,“要我上岗”向“我要上岗”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   2018 年,宜昌市《实施高中结构性改革 推进特色高中发展》案例从全国1600 个候选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
  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性改革,是宜昌市教育改革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事实上,改革、创新,已成为宜昌教育最显著的个性特征和精神底色。
  近年来,“宜昌教育”迅速崛起成为在全省有地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教育品牌、教育现象,正是宜昌市不断推陈出新实施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
  以“局管校聘”为先声,并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的“县管校聘”改革,是一场教育人事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进一步落实了用人单位自主权,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实现了“逼庸为能、逼懒为勤”的工作目标。
  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中考科目和分值、考试内容与形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办法四个方面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 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
  改革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集团化、学区化、一校制等先进做法得到推广,全市共建立教育集团13 个,一校制学校12 所,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教育“微改革”行动从细节处着眼、从细微处创新,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微改革”推动“大变化”,“微创新”形成“新成效”,“微调整”释放“正能量”,使校园变得更美了,气质提升了。普通高中片区化办学改革,以市一中和夷陵中学为“核心校”,五峰、长阳、远安、兴山、秭归等地的高中为“成员校”,分别组建江南、江北两大普通高中办学片区化联盟,联盟内实施“交换生”制度、教师“精准帮扶”制度、干部“跟岗交流”制度、“空中课堂”资源共建共享制度等,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市域内高中学校的一体化发展。
  ……
  这些改革举措,每一项都可以打上“率先”的标签。尤其难得的是,这些率先实施的教育改革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宜昌教育自然发展的应然之举,是水到渠成的。
  丰富教育内涵,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018 年秋季学期,宜昌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中统一推出《生态小公民》课程,课程教材免费配发到40.8万学生手中,实现幼儿园到中学阶段全覆盖。这个缘起于西陵区和夷陵区教育实践的生态文明特色课程,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点赞。习总书记指示:“生态环境保护要从娃娃抓起。宜昌开展的‘生态小公民’教育活动,是一个好的探索,要坚持下去。”
  “生态小公民”是宜昌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
  2016 年,宜昌市率先出台《关于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作为全市德育工作目标。三年来,构建起具有区域特色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
  开展德育品牌学校创建活动,市级评选了66 个德育品牌学校,形成了“一校一特”“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格局。
  打造宜昌特色德育品牌,连续五年坚持开展“新春第一课”主题教育活动, 以及“文明伴我行”“中小学汉语言文化电视大赛”等,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成长。
  大力推进学生社团建设。目前,全市组建体育、艺术、文学、科技、综合实践等社团8763 个,确保每个中小学生都参与至少一个社团活动。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完善生态课程、师生行为、水电气使用等管理制度,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广泛开展“厕所革命”“拒绝一次性用品”“垃圾分类”等活动,以“微改革”推动文明习惯养成,并通过“小手拉大手”生态环保行活动,组织孩子为家长、老师讲生态,将生态文明延伸到每个家庭。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一切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最终在课堂。近几年,宜昌的课堂上掀起了改革之风,形成了“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宜昌课堂特色。教师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主,不再是老师“包干课堂”,让学生站在中央。传统的“满堂讲”“一言堂”被彻底摒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评价等新的学习方式正成为课堂新常态,课堂效率有了质的提高。
  教育评价是指挥棒,考试招生政策则直接引导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办学行动。为了给每一名学生创造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教育环境,宜昌市在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
  自2013 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以来,宜昌市实施了新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对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按照五个维度(思想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艺术素养水平、学业负担状况)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引导学校、教师将工作的重点和中心聚焦到人,聚焦到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6 年底,宜昌市全面启动中考改革工作,实行全科开考, 增加计分科目,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10 门科目全部纳入录取计分。与此同时,按照公民素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 个维度,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折算20 分纳入录取计分;继续完善分配生政策,引导全市初中学校去除浮躁功利,静下心来办学,踏踏实实育人。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唯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现代化。
  塑造理想教师,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享有职业的尊严和幸福
  2018 年10 月中旬,宜昌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在外国语高中圆满落幕,7200 多名青年教师参与了校级初赛和县市区级预赛,93 名选手进入市级决赛。大赛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3 名、二等奖18 名、三等奖30 名,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宜昌市青年教学能手”。搭建展示平台,常态化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是宜昌市促进教师队伍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培养孵化名教师的“法宝”。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力量。据统计,宜昌市現有湖北名师12 人,省特级教师43 人,正高级教师80 人,国家、省、市管专家近30 人,初步形成了一支以湖北名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技能名师为龙头,以宜昌名师、明星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等为骨干,以县级骨干教师为中坚的教育人才队伍。在这支队伍中,先后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发英、全国“模范教师”陈发喜、全国“师德楷模”郑琦、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齐家兰、“都市妈妈”张曾、“英雄教师”周玉兰等先进分子,不少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教师队伍“宜昌群星”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一直以来,宜昌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市教师工作以教师队伍现代化、专业化、均衡化为目标,以育师德、促发展、提素质、保均衡、推改革、抓落实为重点,大力推进教师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德乃师者之魂。宜昌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师德培育月”是宜昌市全面加强师德建设的有力抓手和鲜明例证。主题鲜明、全员参与、实效突出的“师德培育月”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修身立德、为人师表,连续开展16 年,久久为功,全市教师队伍师风为之淳化。
  尊师方能兴教。2015 年,宜昌正式出台《宜昌市中小学教师专业荣誉制度》及系列配套制度,构建了专业分系统、晋升讲梯次的教师专业荣誉体系, 助推教育人才专业发展。2015 年以来,共评选产生第一层级的教育拔尖人才384 名,其中宜昌杰出校长40 人,宜昌名师344 人,评选产生第二层级的优秀人才912 名,其中宜昌市学科带人448 人、E教能手150 人、明星班主任236 人、明星教育管理者78 人。宜昌创建教师专业荣誉制度的创新举措,荣获了2017 年湖北省教师队伍建设十 大创新奖。
  研训则为强师之道。近几年来,宜昌全面实施教师培训战略行动计划,师训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一是经费有保障,以制度形式规定教师工资总额的1.5% 作为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二是培训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建立起市、县、校三级师训工作体系;三是模式不断创新,探索确立了“问题导向、专家引领、互助协同、实践反思、共享发展”的教师培训模式。
  与此同时,以培养专家型教师和教育家型校长为目标的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得到全面落实。2015 年以来,创建27 个宜昌名师工作室和2 个宜昌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建立宜昌市级教育人才、名师工作室的网络空间1700 余个。
  在宜昌,“名师”已成为全社会引以为豪的一张靓丽名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数千年前,屈原行吟江畔唱下的诗句,如今正成为宜昌教育人书写新时代教育奋进之笔的真实写照。为了更理想的教育生态,宜昌教育人上下求索,孜孜不倦……
  责任编辑/鄢志勇
其他文献
2007年11月28、29日,上海音乐学院于80周年校庆之际成功召开了全国音乐院校第二届复调音乐学术研讨会,这是自1988年在西安音乐学院举办的第一届复调音乐学术会议以来全国复调同仁们期盼已久的盛会。来自全国20余所音乐院校、艺术院校、师范大学音乐院系、综合大学音乐院系的50余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4篇。会议的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复调音乐教学研究、学术研究专场主题演讲,对中国复调
引言  关于音乐起源问题,古今中外诸说林立,举其荦荦大者,有劳动说、语言说、巫术(宗教)说、模仿说、游戏说、情感(性爱)说等等(以下简称诸说)。诸说均不乏论理的精到与例释的实在,可谓互不相让、各有千秋。时至今日,已难有充分理由择一而从而排斥它说,此题遂成为难以破解的千古悬案。  通常预测,探讨此题不外乎力挺诸说之一或再忝列一说。前者沸沸扬扬多年,已然前途渺茫;后者即使有理有据可陈,但增设备选答案却
今年恰逢古琴被列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三周年,以及古琴大师吴景略诞辰一百周年,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三家单位联合主办的“2006北京·国际古琴音乐文化周——暨纪念古琴大师吴景略诞辰一百周年”活动于2006年10月16日正式开幕,来自我国及美、法、日等国的120余名代表共襄盛举。  本次古琴音乐文化周的活动可谓是强强联手、极具规模。活动既包括了琴人雅集
在区域教育发展过程中,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代表性:2014年元月,汉南区整体移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武汉开发区)托管。2015年武汉开发区与汉南区实行区域融合,更名为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同年9月,两区教育实施深度融合。历经三年融合、一体化发展,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人在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上迈步前行,积极探索,逐步确立了区域教育的生态发展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引下,我
5月27日,作为“第五届北京现代音乐节”的重头戏之一,由青年钢琴家邹翔演绎的法国当代音乐大师奥利维尔·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85)的钢琴巨著《圣婴二十默想》独奏音乐会吸引了众多圈内外人士的目光。按照惯例“北京现代音乐节”每年都会向一位现代音乐大师致敬,并围绕其展开一系列的纪念研讨活动,今年恰逢梅西安诞辰一百周年,因此邹翔这场音乐会不仅切题,而且在曲目选择上也是相当
七月的厦门是歌声的海洋,来自世界各地的歌声在这里汇聚,又传向世界。由厦门 市人民政府和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于7月14日至26日在厦门举行,丰富多彩的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共决出金牌75枚、银牌140枚、铜牌39枚。本届合唱比赛的最高奖项是在金牌基础上产生的冠军,总共决出21个。最多冠军得主是拉脱维亚,共3个。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获得奖牌最多,总计73枚,其中金牌9枚,香港拔
提起金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歌剧《原野》;论及中国歌剧,一个不可能回避的名字就是金湘。是的,金湘在长期的音乐创作实践中,对歌剧一直情有独钟,从1972年开始他的第一部歌剧《戈壁大寨人》至今,已经有九部歌(音乐)剧作品问世。为了表彰作曲家为中国歌剧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并展示他的创作成就,中国音乐学院、北京音乐厅及北京交响乐团于2007年9月15日晚在北京音乐厅联合主办了“歌剧情——金湘歌剧、音乐剧作品音
2008年7月15日至20日,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山西省文化厅主办,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五届年会,在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召开。本届年会共有210名代表参加,在4个按照专题设立的分会场上,共有来自26个省市自治区、69所高校的132位代表提交了自己的论文。此次年会参与人数之多,代表来自地域之广,性别、年龄比例之均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的生机与活
2007年10月12日,旅欧美男低中音歌唱家、纽约世界瓦格纳歌剧大赛金奖得主孙禹独唱音乐会在西子湖畔的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厅成功举行。音乐会由浙江省音乐家协会、浙江省音协声乐专业委员会主办,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专程从美国赶来的美国哥伦布歌剧院院长、指挥家威廉·鲍格斯(William Boggs)指挥浙江歌舞剧院交响乐团为其伴奏。  音乐会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为中国作品,孙禹演唱了由浙江省
前些时日意外欣喜地收到原香港民族音乐学家吴赣伯先生编著的有关香港民乐研究的巨著。我与吴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认识,后只有不多的接触。开始我仅认为他是一位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80年代到香港定居的民乐演奏家,他的夫人项斯伯女士则是享誉中外的古筝演奏家。90年代的一天,他匆匆从香港到北京,专程与我晤谈香港民族音乐学会即将在香港举办有关“国乐问题”研讨会的有关事项,他是这项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说明他不仅